别让你“过度的补偿心理”害了你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29607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遇到过这么一个咨询案例,一个女大学生失恋了,情绪很低落,一直走不出失恋的悲伤。这时候为了达到心理平衡,她启动了补偿心理机制,开始疯狂购物、不受控制地暴饮暴食、随便找个替代对象然后火速分手……显然,这样的补偿机制不利于她走出悲伤的阴影,不然她也不会走进我的心理咨询室了。
  补偿心理是一种关乎人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有人通过补偿心理机制超越自身缺陷,获得积极内在动力取得最终的成功;也有的人因为过度补偿,产生消极情绪,最终导致心理偏差。正确利用补偿心理,以实现从“缺陷”到“优越”的转变,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认识“补偿心理”

 什么是“补偿心理”


  “补偿”(compensation)最早是生理学概念。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一篇题为《器官的自卑感与它的生理补偿》的著名论文。在这篇论文中,阿德勒提出这样一种观点—人的某个器官如果有缺陷,阻碍了个人作用的正常发挥,为适应生存和发展需要,另外的某个器官会显示出它的优势,表现更突出。
  阿德勒将生理上的补偿引入心理学,并且经过多年的研究,创立了“自卑与补偿”理论。
  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同时,“没有人能够长期忍受自卑之感,他一定会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这种行动就是补偿。
  简单地说,补偿就是发展一方面的能力去掩盖另一方面能力的不足,以消除某种自卑。按照阿德勒的说法,当人们因生理或心理问题感到受挫,便会不自觉用其他方式(或在其他领域)来弥补这种缺憾,缓解焦虑,减轻内心不安,那位女大学生的行为便是如此。

 “补偿心理”的表现类型


  补偿心理可以分为积极的补偿心理和过度的补偿心理。
  积极的补偿心理是指个体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主动、积极地进行各种适应和训练,最终获得成功的一种心理机制,比如一个家境贫寒的孩子,通过刻苦努力,最终改变了命运。
  过度的补偿心理是指个体不能正视自己的缺陷或者不足,形成了偏差的认知,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和方式去解决问题、促进自身的成长。
  这样的个体为了摆脱卑微极力寻求另一种满足,以掩饰其某方面的自卑感,可能会通过侵害他人、违法乱纪、自我牺牲的方式来超越自卑感。比如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就想破坏他人的拥有,或者用违法的方式获得他人的东西来满足自身的虚荣;失恋的人把情绪发泄在第三者身上,甚至做出侵害他人的事情来达到心理平衡;要求严格、控制欲强的、常将“你必须……”挂在嘴边的自我牺牲式父/母爱等。

如何正确看待补偿心理?

了解补偿心理产生的原因


  除了前文提到的消除自卑,补偿心理产生还有诸多原因:
  1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造成心理上的普遍失落和负荷,对于渴望追求完美的人们来说,失落和负荷会尤其重。
  2控制感缺失。对自身所处环境拥有控制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当这种控制需求因为某种原因而得不到满足时, 便会激发补偿心理。
  3归属感缺失。作为社会性生物, 人类有强烈的与他人建立联系、追求群体归属感的内驱力。当这种归属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通过补偿心理来得到满足,直接的应对方式是通过积极与他人接触以重新建立联系, 或遵从群体规范以被认可。
  4自身缺乏认可。个人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父母、老师的认可。
  5主动适应社会的本能。个体要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就会主动地通过补偿心理来调整自身的认知和处事方式。
  6自身未完结的期待。个体会将这种期待不由自主地强加在孩子身上,通过孩子的目标实现来补偿自身的心理期待。

 了解补偿心理对自身产生的利弊


  补偿心理就像水一样,能载舟亦能覆舟。它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反应。
  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它往往具有催人奋起激励人的作用,通过补偿心理,可以使人变得越来越强大,使人的价值感不断提升,从而获得成长和成功。



  而过度的补偿心理,可能会加剧内心的脆弱或者形成认知偏差,影响身心健康,甚至走向违法乱纪的道路;也有可能会侵犯他人利益,造成对别人的伤害。

如何正确利用“补偿心理”,获得心理平衡?


  个体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意识到有缺陷并不可怕。
  建立多元补偿机制,恰当地进行心理补偿。经济学里有一句经典的话“不要把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虽然讲的是投资,但在这里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多元补偿就是要找到多元寄托的方法,别把情感放在一个篮子里,不要被某种情绪或方法限制想象,你可以有多种选择。例如当你失恋时,不要采取疯狂购物、疯狂打游戏这些极端方式,可以试着将情感分散,嘗试读书、看电影,与好朋友一起唱歌、游玩等。
  消除“被控制感”。想要弥补控制感的缺失,可以用消除“被控制感”的方法。这一步听上去可能很难,但其实我们都做过,比如上课悄悄吃零食、下课偷偷抄作业,这些是不是都会给你巨大的满足感呢?因为做这些事,使你觉得你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所以,悄悄做点平时被禁止的事,如偶尔熬个夜、吃点容易长胖的东西、买下被认为无用却合你意的东西,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心理补偿,来减轻自己的无力感。当然,违法乱纪的事情除外。
  学会享受独处。我们不一定非要在群体中寻找归属感,独处时也依然可以获得平和、愉悦的感受。如果你因为害怕空虚而不愿意独处,我建议你先练习独自运动、独自读书,用这两件事把自己填满,让自己渐渐适应独处的感觉。之后,你可以尝试练习瑜伽、冥想等能放松身心、让你感到平静的运动。
  另外,在生活中,要善于看到有利因素,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遇到挫折时,可以用自我暗示来减轻心理的压力。为自己树立的目标达不到,就变通一点去看待它,不能做出不切实际的目标,也不要以为自己没能实现就逼迫孩子去实现。
  王阳明说:“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内心越“圆满”,心理补偿启动也越少。希望我们能对补偿心理有更多的觉察,并为我们正确所用。
其他文献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社会心理学家尼古拉斯·埃姆勒(NicholasEmler)在考察谈话内容时发现,在我们的日常谈话中,80%-90%是闲言碎语,其中有65%的内容是八卦。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梅根·罗宾斯(MeganRobbins)曾经用录音设备收集了467名参与者的日常对话,通过分析,他发现这些人平均每天居然要花52分钟聊八卦。  那么,你知道为什么我们喜欢聊八卦吗?原因一八卦=奖赏  2020
期刊
Q老师,您好!  我是一名小学老师,今年教六年级。正值复习期间,上课时有个男孩子不注意听讲,我走到他面前,督促他认真听讲并且订正,然而当我转身后,他用黑水笔在我的背后端端正正写了“SB”两个字母,下课后其他孩子告诉了我,我才知道。当时我真想把他拎出来,在全班同学面前狠狠地批一顿,但是我又想,现在的孩子一言不合就要割腕,要跳楼的大有人在,到那个时候我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收场。我不想惹这个麻烦,于是我想
期刊
东东是一名4岁男孩,被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有社会交往障碍、言语表达障碍和行为障碍等问题。  东东刚进院时,医生就特意和我交代了他的特点—完全不能忍受人唱歌的声音,不知是出于对声音本身的排斥还是家人唱歌不好听的原因,请我关注一下。我做特殊儿童音乐治疗有11年了,遇到过对音乐有不同喜好的孩子,但是完全无法听人唱歌声音的孩子,还是第一次见到。好奇驱使着我,要好好了解一下这个孩子。不喜欢音乐的孩子怎么做
期刊
2020年12月15日,四川泸州一小区内,一名学生留下字条后跳楼。字条上写着:“我活得太累了”“我早已绝望”等文字。这则“小学生留绝望字条后跳楼”的新闻曾经轰动一时。关注儿童心理健康是时代进步的呼唤,在2019年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就已明确指出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非常重要。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提到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首先是家长和老师都重视的学习
期刊
2021年4月23日,知名个人成长作家张德芬女士的新书《情绪自由人生更轻盈》在各平台上正式上架,《情绪自由人生更轻盈》为张德芬重磅新作,直击现代都市人的情绪困境,献上深化、务实、入世的情绪疗愈指南。  书中有一句对于德芬老师来说很特别的话:目前我们生命中的困境,让我们痛苦纠结的人、事、物,真的都是我们自己内在原来就有的情绪感受带来的,我们只是找个身边的或是看得见的人、事、物挂靠上去,然后发泄出来而
期刊
在应试教育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教师群体显然是当下的高压人群之一。我的教育记者、教育研究者、心理咨询师的多重身份,使我在工作中有机会接触各类学校的教师群体和个体,能够了解到他们在学校教育工作之外的个人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状况。我的个人交往圈里也有许多教师朋友,我同他们经常就职业心理健康、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婚姻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  通过交流我发现,教师朋友的生活与心理状况大致呈现三大特点:  1职业
期刊
小陈是一名高一女生,她来心理门诊的原因是遇到了选择困难,纠结自己是参加艺考还是参加高考。选择的背后,既有对自我的迷茫,更有对未来结果不确定的担心。心理困扰被打破的平静  第一次在心理诊室见到小陈,她衣着得体,彬彬有礼,简单自我介绍后,就开始讲述自己的困惑。原来,最近一周她生活和学习状态不是很好,白天上课听不进去,下课后完全记不得老师在说什么,整个人处于一种异常焦虑的状态;作业也不想做,晚上很难入睡
期刊
如果您经常带孩子在小区里玩,可能会看到这样一幕:父母或者是祖父母一边看着孩子并提醒“注意安全”“慢点儿”,一边可能在拿着手机刷短视频或回微信信息。又或者在新冠疫情笼罩之时,成年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宅在家里玩着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我们可能思考过“科技改变生活”,但是否有思考过“科技影响育儿”?移动互联网的时代  我们生活在一个移动互联的世界。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
期刊
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有一句名言:“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我最近对这句话有所体会,但原因并不在我的父母或其他养育者身上,而是我自己。  具体来说,是在我准备养猫的时候。  我在知乎上搜索到一个问题:养猫需要做什么准备工作?  浏览量高达百万。其中一个比较高赞的回答来自知名编剧柏邦妮,她一共回答了2630个字,罗列了24点注意事项。  一家猫舍的主理人则在这个问题下
期刊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精神世界的健康。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对于抑郁症的科普宣传铺天盖地,如果没有专业医护人员的保驾护航,很容易造成大众对抑郁症的“草木皆兵”。抑郁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抑郁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核心症状及其他相关症状,其中核心症状主要为心境低落、兴趣丧失以及精力缺乏。抑郁症患者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常常还伴有其他认知、生理及行为症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