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常觉得,人对于万事万物的热爱是天生的,仿佛生命内含于自然,是汤显祖所说的“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情在知之先,情在识之外。
《庄子·大宗师》篇中,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莫逆于心,相知相忘。不久子桑户死而未葬,孔子派子贡前去助理丧事,却见孟子反和子琴张一个在编曲,一个在弹琴。子贡大异,回来告诉孔子,孔子顿时自叹弗如,觉得自己依旧愦愦然追求世俗之礼,不比那三人能游于方域之外,但孔子心底真正的追求,正是那三位高士所具备的“方外之道”。
进而孔子说出了足以令人触目流泪的一番话,真是大慈悲。他说,“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于孔子而言,真是“一霎时把前情俱已味尽”,顿悟大方。他这样作联想:鱼适宜于水,人适宜于道。适宜于水的,挖掘水池来供养;适宜于道的,安然无事就天性自得。
所谓“相忘”,其实是一种怡然自得、通透无碍的无我之境,是人生而为人、鱼生而为鱼的本质,就像春花秋月,就像夏风冬雪,就像南方有嘉木。
人与人的相知,人与万事万物的相知,最终总要抵达一种相忘的愉悦,才算真切明白。就像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别有洞天的深意,都在会心一笑里。
相忘,即是不悲不喜、无忧无虑,是活泼泼,是泰山崩于顶而不动声色,是角儿在台前闪亮华丽的功夫与台后扯开袍子遽然畅流的汗水,是以死亡作为终极维度而还原于尘世生活里的贪嗔痴,是“万籁寂无声”。
陶渊明说,“心远地自偏”。走神,就对了。就像孟子反和子琴张对着子桑户的尸体歌唱,仿佛用鲜花祭奠死亡,诉说的其实是一种由衷的喜悦。只是红尘中人容易以喜为悲,以悲为喜,是因为格局不够大,故缧绁于尘世,总在悲喜的交叠中轮回不止,竟不知悲喜亦可彼此无碍,或者两两相忘。
到底是凡人,无法纯粹地游于方外。但至少能留有天性中的一点纯真,用来与自然相爱于知识之先,如此,无论置身怎样的格局,总能与情境相知,并就此能有一丝“相忘于江湖”的洒脱吧。
《庄子·大宗师》篇中,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莫逆于心,相知相忘。不久子桑户死而未葬,孔子派子贡前去助理丧事,却见孟子反和子琴张一个在编曲,一个在弹琴。子贡大异,回来告诉孔子,孔子顿时自叹弗如,觉得自己依旧愦愦然追求世俗之礼,不比那三人能游于方域之外,但孔子心底真正的追求,正是那三位高士所具备的“方外之道”。
进而孔子说出了足以令人触目流泪的一番话,真是大慈悲。他说,“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于孔子而言,真是“一霎时把前情俱已味尽”,顿悟大方。他这样作联想:鱼适宜于水,人适宜于道。适宜于水的,挖掘水池来供养;适宜于道的,安然无事就天性自得。
所谓“相忘”,其实是一种怡然自得、通透无碍的无我之境,是人生而为人、鱼生而为鱼的本质,就像春花秋月,就像夏风冬雪,就像南方有嘉木。
人与人的相知,人与万事万物的相知,最终总要抵达一种相忘的愉悦,才算真切明白。就像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别有洞天的深意,都在会心一笑里。
相忘,即是不悲不喜、无忧无虑,是活泼泼,是泰山崩于顶而不动声色,是角儿在台前闪亮华丽的功夫与台后扯开袍子遽然畅流的汗水,是以死亡作为终极维度而还原于尘世生活里的贪嗔痴,是“万籁寂无声”。
陶渊明说,“心远地自偏”。走神,就对了。就像孟子反和子琴张对着子桑户的尸体歌唱,仿佛用鲜花祭奠死亡,诉说的其实是一种由衷的喜悦。只是红尘中人容易以喜为悲,以悲为喜,是因为格局不够大,故缧绁于尘世,总在悲喜的交叠中轮回不止,竟不知悲喜亦可彼此无碍,或者两两相忘。
到底是凡人,无法纯粹地游于方外。但至少能留有天性中的一点纯真,用来与自然相爱于知识之先,如此,无论置身怎样的格局,总能与情境相知,并就此能有一丝“相忘于江湖”的洒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