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朋友圈”习作互评就是让学生在班级内择友建立“朋友圈”,并在教室的固定地方张贴同“圈”内好友的习作,好友间相互阅读并跟帖评价,作者根据评价建议修改习作,后续有教师参与互评共评的习作评价方式。笔者希望借助“朋友圈”这一方式达成学生习作互评,最终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习作 评价 朋友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6-0201-01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然而有相当一批孩子面对习作,或是胡编乱造;或是照抄作文书;更有甚者,两手一摊:“太难!我不会。”与此同时,对于老师细细阅读、苦苦批改的作文本,学生也大多是看个评价等级便罢,很少有人会根据修改意见进行反复推敲和修改。于是,无数习作便静静地躺在作文本里“冬眠”,并没有对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起到多少作用。
反观时下流行的微信“朋友圈”,其内容生活化,语言活泼自由,正是一条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适合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有效途径;同时“朋友圈”的点赞和评价功能恰好可以利用来促进学生对文章的评价与自我修改。
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尝试借助“朋友圈”这一评价方式达成学生习作互评,从而引导学生习作从“冬眠”走向“苏醒”,并焕发出蓬勃生机。
一、同异质分组,巧建圈
根据“语文学习群体效应”中全员沟通和均等的原则,促进学生智慧潜力的开发。笔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组合不同的“朋友圈”,利用小团体发挥大作用。
1.异质分组
平均6人一组,其中优秀生、中等生、暂时落后生均有。中等生阅读优秀生的习作,暂时落后生阅读中等生和优秀生的习作,目的是以榜样的作用带动他们;优秀生则看暂时落后生的习作,指出其中的问题,并教会他们进行修改。
(1)找到亮点,熟读成诵
古诗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中等生阅读优秀生的习作,暂时落后生阅读中等生和优秀生的习作,意在让他们发现习作中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2)发现问题,帮助纠正
优秀生凭着自己扎实的基本功,看暂时落后生的习作,会发现他们习作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和不足之处,并予以评价和修改。
2.同質分组
有些题材相同,但视角或立意不同的作文可以组成一个“圈子”,圈内好友互相阅读,意在打开学生思路:同一题材可以从不同视角来审视,从不同方面来体现,用更多的创意赋予其中。如写《公园一角》,有的学生重在写景,有的学生重在体现公园一角里发生的事,有的重在观察角落里的某只小动物,还有的写童话,以一只蚱蜢的视角来写公园一角。这些同题不同意的习作为更多的学生打开了创作的思路。
一些习作体裁相同,但水平不同,可将之归于一组,好友互阅。借此引导学生开阔习作视野,借鉴他人的写作手法,为己所用。
二、自由创作,乐晒帖
(一)随处可见“朋友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以往教室里的“学习园地”都是优秀习作的“占领地”,它们高高在上,让人望而生畏。“朋友圈”就是要满足孩子的表现欲,打破习作与孩子间的距离,让孩子们觉得习作就是生活的一种反应,唤醒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乐于用笔表达生活。除了在教室的墙壁上划分区域,作为每个朋友圈的“发帖区”,还可以引导学生给自己的“朋友圈”起个名字,如:芳草青青、金色浪花、蒲公英的梦等。从而激发学生打造自己的“朋友圈”的意识。
(二)自由创作趣分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第二学段的习作教学提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在“朋友圈”里,除了教材上的命题作文,笔者鼓励学生用文字来交流生活中的发现、感受、喜怒哀乐。体裁不限,题材不拘,通过自由创作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点滴感悟。
通过“朋友圈”的互相评价,学生渐渐意识到写作不仅仅是写,更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一种沟通交流的手段,从而更愿意“晒”出文字与朋友分享。
三、品、评、回,会跟帖
1.品帖:在品读过程中,要注意有目的地品读,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看格式是否正确。引导三年级的学生学会检查作文格式的书写。
(2)看重点是否突出。读者根据文章的中心来检查作文是否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3)看文辞是否流畅优美。学生们经常欣赏他人作品,在不断地评价与修改的同时,也逐步学会完善自己的习作。
2.评帖:如果文章的字词、标点符号、语句等需要修改,好友可以直接在文章上批改,对别人已经作出修改的地方不需要再重复。批改符号如下:(1)卷面整洁的,可以直接点赞;(2)发现错别字圈出来;(3)用横线加问号划出不通顺或有疑问的句子;(4)发现标点符号用错的,用小三角形标出来;(5)用波浪线划出描写优美的词句。
初期以赞美和鼓励性评价为主;等大家晒贴的兴趣都很浓时,再辅之以“建议性评价”。
3.回帖:学生根据好友的评改,进行反思,在回复栏上发表感受,最重要的是要结合评价意见,仔细修改自己的作文。修改好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整篇文章连起来读一读,发现不恰当的地方再次修改,做到用词准确、语句通顺。
四、奖励跟进,巧评价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兴趣点转移得很快,没有后续的有力保障,就没法进行下去。所以有必要在评价跟进的同时,辅之以奖励的促进。故此,在班级里规定:
平均发一篇帖子加五分,发一篇评论加一分。每隔一段时间统计一下评论数和点赞数,得分高的帖子可被评为“精华帖”,另加三分;得分高的评论可被评为“优秀点评”,另加两分。当发帖积分累计达30分时,可被评为“优秀小作家”,评论积分累计达20分时,可被评为“优秀小读者”。教师将颁发奖状,并给获奖者拍照,照片中印上“优秀小作家”或“优秀小读者”字样,再装在相框中赠送给获奖者。
如此一来,那些躺在作文本里“冬眠”的习作会在一次次的“晒”、“评”和“奖”中渐渐“苏醒”;教师也会在轻松的激励与引导下逐渐卸下辛辛苦苦包办评价的担子。渐渐地,我们会发现孩子们在一次次的阅读、评价与自我审视中真正走向习作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年1月.
[2]汪潮.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
[3]裴安海.名师这样教作文[M].现代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
【关键词】习作 评价 朋友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6-0201-01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然而有相当一批孩子面对习作,或是胡编乱造;或是照抄作文书;更有甚者,两手一摊:“太难!我不会。”与此同时,对于老师细细阅读、苦苦批改的作文本,学生也大多是看个评价等级便罢,很少有人会根据修改意见进行反复推敲和修改。于是,无数习作便静静地躺在作文本里“冬眠”,并没有对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起到多少作用。
反观时下流行的微信“朋友圈”,其内容生活化,语言活泼自由,正是一条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适合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有效途径;同时“朋友圈”的点赞和评价功能恰好可以利用来促进学生对文章的评价与自我修改。
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尝试借助“朋友圈”这一评价方式达成学生习作互评,从而引导学生习作从“冬眠”走向“苏醒”,并焕发出蓬勃生机。
一、同异质分组,巧建圈
根据“语文学习群体效应”中全员沟通和均等的原则,促进学生智慧潜力的开发。笔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组合不同的“朋友圈”,利用小团体发挥大作用。
1.异质分组
平均6人一组,其中优秀生、中等生、暂时落后生均有。中等生阅读优秀生的习作,暂时落后生阅读中等生和优秀生的习作,目的是以榜样的作用带动他们;优秀生则看暂时落后生的习作,指出其中的问题,并教会他们进行修改。
(1)找到亮点,熟读成诵
古诗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中等生阅读优秀生的习作,暂时落后生阅读中等生和优秀生的习作,意在让他们发现习作中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2)发现问题,帮助纠正
优秀生凭着自己扎实的基本功,看暂时落后生的习作,会发现他们习作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和不足之处,并予以评价和修改。
2.同質分组
有些题材相同,但视角或立意不同的作文可以组成一个“圈子”,圈内好友互相阅读,意在打开学生思路:同一题材可以从不同视角来审视,从不同方面来体现,用更多的创意赋予其中。如写《公园一角》,有的学生重在写景,有的学生重在体现公园一角里发生的事,有的重在观察角落里的某只小动物,还有的写童话,以一只蚱蜢的视角来写公园一角。这些同题不同意的习作为更多的学生打开了创作的思路。
一些习作体裁相同,但水平不同,可将之归于一组,好友互阅。借此引导学生开阔习作视野,借鉴他人的写作手法,为己所用。
二、自由创作,乐晒帖
(一)随处可见“朋友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以往教室里的“学习园地”都是优秀习作的“占领地”,它们高高在上,让人望而生畏。“朋友圈”就是要满足孩子的表现欲,打破习作与孩子间的距离,让孩子们觉得习作就是生活的一种反应,唤醒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乐于用笔表达生活。除了在教室的墙壁上划分区域,作为每个朋友圈的“发帖区”,还可以引导学生给自己的“朋友圈”起个名字,如:芳草青青、金色浪花、蒲公英的梦等。从而激发学生打造自己的“朋友圈”的意识。
(二)自由创作趣分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第二学段的习作教学提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在“朋友圈”里,除了教材上的命题作文,笔者鼓励学生用文字来交流生活中的发现、感受、喜怒哀乐。体裁不限,题材不拘,通过自由创作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点滴感悟。
通过“朋友圈”的互相评价,学生渐渐意识到写作不仅仅是写,更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一种沟通交流的手段,从而更愿意“晒”出文字与朋友分享。
三、品、评、回,会跟帖
1.品帖:在品读过程中,要注意有目的地品读,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看格式是否正确。引导三年级的学生学会检查作文格式的书写。
(2)看重点是否突出。读者根据文章的中心来检查作文是否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3)看文辞是否流畅优美。学生们经常欣赏他人作品,在不断地评价与修改的同时,也逐步学会完善自己的习作。
2.评帖:如果文章的字词、标点符号、语句等需要修改,好友可以直接在文章上批改,对别人已经作出修改的地方不需要再重复。批改符号如下:(1)卷面整洁的,可以直接点赞;(2)发现错别字圈出来;(3)用横线加问号划出不通顺或有疑问的句子;(4)发现标点符号用错的,用小三角形标出来;(5)用波浪线划出描写优美的词句。
初期以赞美和鼓励性评价为主;等大家晒贴的兴趣都很浓时,再辅之以“建议性评价”。
3.回帖:学生根据好友的评改,进行反思,在回复栏上发表感受,最重要的是要结合评价意见,仔细修改自己的作文。修改好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整篇文章连起来读一读,发现不恰当的地方再次修改,做到用词准确、语句通顺。
四、奖励跟进,巧评价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兴趣点转移得很快,没有后续的有力保障,就没法进行下去。所以有必要在评价跟进的同时,辅之以奖励的促进。故此,在班级里规定:
平均发一篇帖子加五分,发一篇评论加一分。每隔一段时间统计一下评论数和点赞数,得分高的帖子可被评为“精华帖”,另加三分;得分高的评论可被评为“优秀点评”,另加两分。当发帖积分累计达30分时,可被评为“优秀小作家”,评论积分累计达20分时,可被评为“优秀小读者”。教师将颁发奖状,并给获奖者拍照,照片中印上“优秀小作家”或“优秀小读者”字样,再装在相框中赠送给获奖者。
如此一来,那些躺在作文本里“冬眠”的习作会在一次次的“晒”、“评”和“奖”中渐渐“苏醒”;教师也会在轻松的激励与引导下逐渐卸下辛辛苦苦包办评价的担子。渐渐地,我们会发现孩子们在一次次的阅读、评价与自我审视中真正走向习作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年1月.
[2]汪潮.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
[3]裴安海.名师这样教作文[M].现代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