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动”情“溢”趣满堂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o200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词语教学,许多教师总有一种“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觉。因为它很容易陷入脱离语境、就词解词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导致教学过程枯燥乏味,缺乏生命活力,其结果是学生只能把词语读正确,而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却根本体味不到。近日看了特级教师毛立业《鹬蚌相争》一课的教学实录,他的词语教学巧中见趣,趣中见智,令人回味无穷。
  师:看大家摇头晃脑读书的样子,可爱极了!大家读得怎么样呢?出道题考考大家,看谁能读准下列词语。(大屏幕出示)
  啄肉 夹住
  威胁 相持
  毫不示弱 筋疲力尽
  得意洋洋 喜笑颜开
  师:请大家练习读一下。(生自由读词语)
  师:请哪个同学读一读这八个词语。(一生读)读得很准确,大家学他的样子齐读一遍。(生齐读)我们合作读一遍,我读左边一列,大家读右边一列,可以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加上适当的动作或表情。
  师(伸长手臂,手指呈尖嘴状,语气狠狠地):啄肉。
  生(双手合起,做“夹”的动作,大声地):夹住。
  师:哦,夹得好疼啊!(生笑,更带劲了)
  师(严厉地):威胁。
  生(不服气的):相持。
  师(瞪大眼睛):毫不示弱。
  生(伏在桌上,有气无力地):筋疲力尽。
  师(大声地,得意地):得意洋洋。
  生(绽满笑容):喜笑颜开。
  师:这样读词语,感觉太美了,像读故事、看电影一样。大家再自由练习一下,我找一个读得好的学生给大家读读。
  (生再读,师指名读,要求其余学生做动作或表情)
  师:你们真是一群出色的小演员,把词语都读活了。下面把词语送回家,送到句子中,再读文章,看能不能读出刚才的感觉。(出示屏幕,指名读:“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读到画线的词语时,学生情不自禁地做起了动作。师继续出示屏幕,另一生读:“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词语不是文字的简单组合,更不是冷冰冰、静止的符号,它有色彩,有感情,有味道,有灵性蕴含了作者的精神和情感。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丰富内涵,体味词语中蕴含的情和意呢?维果斯基说:“词语只有获得了感性的个人含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人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因此有效的词语教学必须凸显“感性化”这一解词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性体验,让他们感同身受,在不知不觉中走入词语的意境之中。
  毛老师显然深谙此理,他把文中的八个词语巧妙地分成四组呈现出来,然后加上动作和表情与学生合作朗读,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配上适当的动作或表情。小学生年龄小,喜欢模仿和表演,借助有效的表演,可以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这比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有更深刻、灵动的效果。在毛老师别出心裁的引导下,学生手舞足蹈、神采飞扬,俨然是一群出色的小演员。在一遍遍妙趣横生的表演朗读中,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词语的意境。于是,“沉睡”的词语苏醒了,静止的词语灵动了,学生不仅看到了词语的色彩,闻到了词语的芬芳,而且触摸到了词语的温度,感受到了文字的灵性。之后,毛老师又让学生把词语送回到课文情境中去读,从而巧妙地把学习词语和理解情节融为一体了。
  词“动”情“溢”,趣满课堂。毛老师摒弃传统的词语教学法,用独具匠心的方法引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从而把语言文字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田,这些鲜活的词语一定会生根开花,永久根植于他们心中。(作者单位:江西省婺源县江湾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建议”特别提到: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知识,要解决的问题不是“知识是什么”而是“学生如何才能获取知识”。要达成这个目标必须将实践性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抓手。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要学生掌握好这个工具,只靠口提面授是不行的,需要引导他们在语文实践中自悟,去获得语言能力,锻炼用语言去吸收,去交流,去储教学
期刊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李卫东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进行梳理,了解各部分之间在内容和逻辑上的关系,训练了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之后,他又带着学生对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句、段质疑问难,很好地处理了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整体(篇章)与部分(词、句、段)的关系,值得一线教师学习借鉴。  【片段一】  师:这篇文章中描写德国人养花的语段还有两处,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把提出问题作为“四能”之一,并且指出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需要创造力的想象”。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是一个从发现数学问题到表达数学问题的过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著名特级教师刘松通过师生对话的方法,有效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现采撷几个精彩片段和大家分享。  [片段一]
期刊
弋阳县地处赣东北、信江中游,是上饶的西大门、革命烈士方志敏的故乡。2013年春季,弋阳县启动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以此推动课内大量阅读,推进语文专业化变革。教育,让弋阳这片红土地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机;阅读,让弋阳县千万个家庭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专业,正在全方位地改变弋阳教育教学的现状。  幸运邂逅带来的机遇  2012年暑期,弋阳县启动了全县范围的课堂教学改革,课改引发了弋阳教育教学的全面转型。
期刊
钱梦龙老师在《听李镇西老师讲课》一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成功的教学必定是目中有‘人’的教学。镇西的过人之处,也就是最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就在于此:‘人’不仅在他的‘目’中,而且进入了他的‘心’里;不仅进入了‘心’里,而且占据着‘中心’的位置。”钱梦龙老师对李老师的课堂研究是很深刻的,阐述是很精辟的,因为这也是我这样一个在李镇西老师带领下的、天天与他接触的、能经常走进他的课堂的普通语文教师最真切的感受
期刊
胡炜老师用六年时间编写出《周德清散曲作品选读》,这对一位长期在农村高中任教的老师来说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该书由“阅读鉴赏”“综合实践活动”“附录”三部分组成。“阅读鉴赏”部分按周德清散曲内容分成六个单元,每个单元选若干首散曲,每首散曲附有比较详细的注释和相关资料链接,帮助教师指导阅读或学生自主学习,每个单元设计了序列鉴赏探究题,启发和引导学生分析鉴赏。  “综合实践活动”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期刊
工作以来,前前后后听了李镇西老师不少课,每次听课都有不同的感悟与收获——  一、不落俗套激发疑问  第一次听李老师讲课是在刚参加工作不久,那时他正参加四川省赛课,上的是《孔乙己》。李老师没有按常理出牌,依次分析小说的三要素,而是一来就鼓励同学们提出问题:“今天这节课,不在于老师给你们讲了多少,而在于你们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对课文‘悟出了多少’。好,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遍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期刊
记者去于都县第二中学采访的那天,正赶上该校“文化大讲堂”开讲,主讲老师是陈荣驹,主讲的是《万紫千红百花吐艳——诗、歌、舞之综合艺术欣赏》。很快,学生们纷纷走进讲堂,井然有序地坐下,没占到座位的学生,干脆站在过道上或者讲堂的门口。陈老师首先问学生:“戏曲是什么?”然后利用多媒体从毛泽东的诗《沁园春·长沙》开始进入,伴随着音乐,诗歌朗诵者的声音铿锵地响起,接着屏幕上出现各种画面,学生们都看得入迷。待朗
期刊
教育,需要安安静静地从事  有人说“教育要有静等花开的情怀”。我非常欣赏这一句话。谢云老师说:“教育的要素,更多是固定的、恒常的、变动不居的。教育关乎生命的成长和培养,无论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生命的成长都是缓慢的,教育的变动和变迁,也必然是缓慢的。它需要耐心的浸润,而不是猛烈的冲刷;它需要恬然和淡定,而不是急躁和冒进;它需要沉稳渐进的变化,而不是摧枯拉朽的革命——自然界的狂风暴雨,或许可以洁净空气
期刊
关注名师·李镇西篇  李镇西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2000年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曾获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成都市首届十大教坛明星、成都市劳动模范、成都市武侯区特级校长等荣誉称号。2008年9月,赴乌克兰出席纪念苏霍姆林斯基九十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荣获乌克兰教育科学院所颁发的学习和运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特别奖。出版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