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梦龙老师在《听李镇西老师讲课》一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成功的教学必定是目中有‘人’的教学。镇西的过人之处,也就是最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就在于此:‘人’不仅在他的‘目’中,而且进入了他的‘心’里;不仅进入了‘心’里,而且占据着‘中心’的位置。”钱梦龙老师对李老师的课堂研究是很深刻的,阐述是很精辟的,因为这也是我这样一个在李镇西老师带领下的、天天与他接触的、能经常走进他的课堂的普通语文教师最真切的感受。在我看来,李老师之所以将学生放在眼里,置于心中,都是源自于他对学生的尊重。这种尊重表现为:
一、对学生认知程度的尊重
对于正处于发展中的中学生而言,受年龄、地区、教育环境、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认知可能会粗浅幼稚,且认知水平必然会参差不齐。在李老师的课堂中,你看不到为了追求课堂的深刻性而做出违背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的刻意拔高,他总是遵从于学生的思想,想学生之所想,课堂上他所解决的问题必然是学生认为重要的、难懂的问题,而绝非教参所认为的、李老师所认为的重点、难点;同时,对于学生认知的尊重还体现在李老师对教材的处理上,李老师的每一堂课仿佛都具有相同的模式:教师导入——学生质疑、讨论、答疑——教师归纳、补充、谈自己的体会。这样看似简单且“随意”的课堂模式,必然是建立在课前大量的“有意”的基础之上的。试问如果对于作者、对于作品的时代背景、对于作品内容的相关知识、对于作品本身没有广泛的了解和积累,没有透彻的领悟和思考,谁敢在课堂上完全放手,让学生随意提问?
我们不妨看看他在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精彩片段。学生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为例,来质疑恩格斯对于马克思思想“永垂不朽”的说法,对于课堂上自然生成的这样一个问题,我相信李老师是没有料到的,自然也不可能在课前有所准备,但我们来看看李老师精彩的回答:首先引用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5年后德文版序言中的一段话,证明对马克思理论的利用应根据历史条件而转移,不能生搬硬套,而前苏联的解体及东欧的剧变恰恰就是犯了这样的错误,恰恰就是因为违背了马克思理论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接着李老师又以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蓬勃发展来举例,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对于几个关键时间点及历史事件如:5月1日工人阶级第一次叫响了《共产党宣言》中“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口号、5月4日学生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5月5日马克思诞辰纪念日、5月11日真理标准大讨论、5月29日江泽民中央党校讲话等等,如数家珍。我们再来看看,在这篇课文的讨论中,李老师所涉及的相关作品或文章有:《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回忆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秘史》《马克思的自白》《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交锋——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纪实》,引用如此之多让人瞠目结舌。所以,李老师的课堂模式看似简单,但却总有人感叹“学李镇西难”,其实最难的地方不在于其课堂模式,而在于他日积月累所形成的丰富学识和他在丰富学识基础之上而形成的独立思想,以及对于文章的独特感受。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围绕着一篇课文李老师会有意或无意做这样多的准备,对作品形成非常深刻的认识,但课堂上他又力求“举重若轻”,做到深入浅出。所以,听李老师讲课,我时常感叹,从知识上来比,觉得自己越发浅薄,从思想认识上来说,觉得自己越发幼稚,当我们还在围绕着中考的指挥棒死扣字眼的时候,李老师已经将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置于首位,于谈笑风生之间,将语文的知识性、人文性高度统一,巧妙地传递给了学生,除了教与学生学习的方法之外,更培养了学生思考、质疑的思维习惯。
二、对学生话语权的尊重
“课堂是学生的”“学生应该在课堂上享有主体地位”这样的道理,作为教育工作者谁人不知?但现实却是,许多教师一走进教室就夸夸其谈,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时至今日仍然有一部分教师还在使用填鸭式的“满堂灌”,而追求民主的李老师自然也追求语文课堂的“民主”,且上升到了“语文民主教育”的高度,李老师曾这样说:“语文民主教育就是充满民主精神的语文教育,就是尊重学生各种精神权利的语文教育,就是给学生以心灵自由的语文教育,就是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语文教育。”李老师所追求的“语文民主”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课堂上对于学生话语权的尊重。研究李老师的课例,你可以发现李老师每堂课的导入颇具特点,他的导入并不紧扣课文,随文进行,而往往以寥寥数语煽动学生的探求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课中,李老师也往往不设置问题,他总是在引导和等待,引导学生发现属于自己的问题,引导学生相互解答疑问;等待学生发现能解开课文谜团的最有价值的问题,他甚至以事先设定某一关键问题,自己向学生提出关键问题为“耻”。在他的意识里,一个优秀的教师是能够退到幕后而帮助学生走上前台的教师,是一个能够帮助学生从课文中发现自我、发现生活、表达自我、展现生活的教师。所以在李老师的课堂上你总是可以发现整个课堂是学生牵着老师走,老师永远是学生坚强的后盾。我觉得这就是尊重学生的体现,尊重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是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体现。
作为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的课堂可圈可点、可思可学的地方实在太多,他的课堂总是那么流畅、“行云流水”一般;他的语言总是那么幽默,谈笑风生间“樯橹灰飞烟灭”;他的课堂总是那么激情,每到动情之处,你总能感觉他的言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总有一种叩问心灵的力量……但,对于我来说最有感触、最为欣赏的还是李老师对于学生的尊重和照顾,我想这应该是为师者至高的精神追求,更是为人者起码的人格修炼。(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
一、对学生认知程度的尊重
对于正处于发展中的中学生而言,受年龄、地区、教育环境、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认知可能会粗浅幼稚,且认知水平必然会参差不齐。在李老师的课堂中,你看不到为了追求课堂的深刻性而做出违背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的刻意拔高,他总是遵从于学生的思想,想学生之所想,课堂上他所解决的问题必然是学生认为重要的、难懂的问题,而绝非教参所认为的、李老师所认为的重点、难点;同时,对于学生认知的尊重还体现在李老师对教材的处理上,李老师的每一堂课仿佛都具有相同的模式:教师导入——学生质疑、讨论、答疑——教师归纳、补充、谈自己的体会。这样看似简单且“随意”的课堂模式,必然是建立在课前大量的“有意”的基础之上的。试问如果对于作者、对于作品的时代背景、对于作品内容的相关知识、对于作品本身没有广泛的了解和积累,没有透彻的领悟和思考,谁敢在课堂上完全放手,让学生随意提问?
我们不妨看看他在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精彩片段。学生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为例,来质疑恩格斯对于马克思思想“永垂不朽”的说法,对于课堂上自然生成的这样一个问题,我相信李老师是没有料到的,自然也不可能在课前有所准备,但我们来看看李老师精彩的回答:首先引用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5年后德文版序言中的一段话,证明对马克思理论的利用应根据历史条件而转移,不能生搬硬套,而前苏联的解体及东欧的剧变恰恰就是犯了这样的错误,恰恰就是因为违背了马克思理论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接着李老师又以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蓬勃发展来举例,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对于几个关键时间点及历史事件如:5月1日工人阶级第一次叫响了《共产党宣言》中“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口号、5月4日学生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5月5日马克思诞辰纪念日、5月11日真理标准大讨论、5月29日江泽民中央党校讲话等等,如数家珍。我们再来看看,在这篇课文的讨论中,李老师所涉及的相关作品或文章有:《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回忆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秘史》《马克思的自白》《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交锋——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纪实》,引用如此之多让人瞠目结舌。所以,李老师的课堂模式看似简单,但却总有人感叹“学李镇西难”,其实最难的地方不在于其课堂模式,而在于他日积月累所形成的丰富学识和他在丰富学识基础之上而形成的独立思想,以及对于文章的独特感受。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围绕着一篇课文李老师会有意或无意做这样多的准备,对作品形成非常深刻的认识,但课堂上他又力求“举重若轻”,做到深入浅出。所以,听李老师讲课,我时常感叹,从知识上来比,觉得自己越发浅薄,从思想认识上来说,觉得自己越发幼稚,当我们还在围绕着中考的指挥棒死扣字眼的时候,李老师已经将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置于首位,于谈笑风生之间,将语文的知识性、人文性高度统一,巧妙地传递给了学生,除了教与学生学习的方法之外,更培养了学生思考、质疑的思维习惯。
二、对学生话语权的尊重
“课堂是学生的”“学生应该在课堂上享有主体地位”这样的道理,作为教育工作者谁人不知?但现实却是,许多教师一走进教室就夸夸其谈,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时至今日仍然有一部分教师还在使用填鸭式的“满堂灌”,而追求民主的李老师自然也追求语文课堂的“民主”,且上升到了“语文民主教育”的高度,李老师曾这样说:“语文民主教育就是充满民主精神的语文教育,就是尊重学生各种精神权利的语文教育,就是给学生以心灵自由的语文教育,就是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语文教育。”李老师所追求的“语文民主”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课堂上对于学生话语权的尊重。研究李老师的课例,你可以发现李老师每堂课的导入颇具特点,他的导入并不紧扣课文,随文进行,而往往以寥寥数语煽动学生的探求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课中,李老师也往往不设置问题,他总是在引导和等待,引导学生发现属于自己的问题,引导学生相互解答疑问;等待学生发现能解开课文谜团的最有价值的问题,他甚至以事先设定某一关键问题,自己向学生提出关键问题为“耻”。在他的意识里,一个优秀的教师是能够退到幕后而帮助学生走上前台的教师,是一个能够帮助学生从课文中发现自我、发现生活、表达自我、展现生活的教师。所以在李老师的课堂上你总是可以发现整个课堂是学生牵着老师走,老师永远是学生坚强的后盾。我觉得这就是尊重学生的体现,尊重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是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体现。
作为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的课堂可圈可点、可思可学的地方实在太多,他的课堂总是那么流畅、“行云流水”一般;他的语言总是那么幽默,谈笑风生间“樯橹灰飞烟灭”;他的课堂总是那么激情,每到动情之处,你总能感觉他的言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总有一种叩问心灵的力量……但,对于我来说最有感触、最为欣赏的还是李老师对于学生的尊重和照顾,我想这应该是为师者至高的精神追求,更是为人者起码的人格修炼。(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