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今大学中,学生的年龄构成已经从“90后”,慢慢的向“95后”过渡。年龄层面的变化带来的是新一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变化。这一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与“80后”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时代发展进步带来的差异。作为大学中的思政工作人员,辅导员需要处理大量的学生工作,如何更好地融入当代大学生,更好地帮助其成长成才都需要辅导员彻底了解这一代“95后”大学生的行为特征。
【关键字】:成长环境;行为习惯;价值认同;身份定位;研究意义
“95后”大学生们优点明显,每一个人都是多才多艺,每一个人都是阳光充满朝气,但是同样的他们的缺点也一样明显,过于专注自我而忽视团队忽视周围人的感受,过于依赖网络和现代技术又使他们与从前的大学生相比显得更加迷茫和心理脆弱。作为大学中的辅导员,作为在思政教育第一线工作的人员,了解这一代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光是为了更好的从事自己的工作,也是为了每一个自己的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只有认真的去了解“95后”,作为“85后”的年轻辅导员才能真正地消除与他们之间的代沟和隔阂,才能更好的融入他们。
一、“95”后大学生行为习惯研究意义
1.获得工作切入点,更好深入学生
大学的工作是一个面对人的工作,是一个需要沟通和交流的工作,需要的是辅导员和老师们能跟上当代大学生的潮流和思路。“95后”年龄段大学生已经成为当今大学学生主要的构成,而我们的辅导员大多是“80后”,甚至是“70后”。这就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知道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害怕什么,缺少什么。我们辅导员不了解的东西需要去了解学习,才能更好的得到学生们的认同和接受,才能真正找到开展学生工作的切入点,更好的深入到学生中去。
2.确定大学生存在问题,帮助其更好成长
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有共性,更需要培养个性。作为优秀的团体,每一代大学生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行为习惯,每一代大学生都承受着不同的质疑;作为优秀的个体,每一个大学生的成长轨迹都不相同,每一个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应该有所差别。对于这一代大学生存在的共性加以分析和研究正是为了找出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同时也发现他们的不足和错误。通过对行为习惯的研究,能够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才能够做到“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合理有效的改变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具体解决;具体解决具体收获。真正的做到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更好的成长。
二、“95后”大学生成长环境分析
分析“95后” 不妨从与之相仿的“80”分析。“80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社会所批评和不认可,追究其原因在于“80后”,特别是“85后”的一批人,出生在改革開放之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使这一代人的成长环境与父辈们比有了巨大的飞跃,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使这一代人成为了中国独生子女最多的一代人。一个家庭全力供养一个独生子女,使一个孩子能享受到全家的关爱和照顾,很多时候甚至得到是溺爱,其导致的结果就是“80后”成为了社会眼中不能吃苦、没有担当、缺乏责任心的一代人。这一代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奋斗观还被90年代的国企下岗潮;贯穿了整个学习生涯的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教学改革;以及大学的扩招和毕业包分配制度的取消所影响。
“90后”,特别是“95后”,具有比“85后”更优越的成长环境。同样的独生子女,同样的全家宠爱甚至是溺爱,同样的被社会贴上了“自私、懒惰、任性”等一系列負面标签。但是与上一代人相比,这一代人所处的社会信息更加爆炸,资讯发达带来的娱乐更丰富,21世纪初我国加入了WTO组织,带来的影响就是国外的信息不论好坏都像潮水一般的涌入了国内,这对于这一代人的成长起了巨大的影响。不论好坏,这一代人都有自己所认同和赞许的规则,但与此同时,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却在渐渐消失,使这一代的很多人形成了“外国的月亮更圆、外国的景色更美”的心理认同。
三、“95后”大学生行为习惯分析
1.“95后”学生多才多艺,个人能力突出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中国家长的传统,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十项全能。90后的一代大学生是父母极度重视培养兴趣爱好和课外综合能力的一代。这些大学生往往在小学开始就接受一门或者几门的兴趣爱好培养,吹拉弹唱、书画琴棋、运动舞蹈,众多的课外兴趣爱好起码学习过一到两项,有的大学生甚至真的做到了十项全能。开学的新生特长调查中,拥有一项特长的学生占到了报名新生人数的90%以上,拥有二到三项特长的学生将近达到了报名新生人数的一半。在学生会、各类社团的招新中,“95后”们也是大放异彩,其展示的才艺从技巧娴熟度和难度上都体现出这第一代大学生
“95”的新生另一个明显特点是个人能力突出。在完成和自己有关的工作或者任务时,他们往往能利用各种各样的资源和媒介,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来达成目标。很多“95后”拥有着丰富的学生干部经验,在新生班级的班委选举中,同一职位往往有三到四名有着丰富的初中高中担任经验的同学竞选,而且很多在初中和高中时曾获得过多项荣誉。可以说相比于前人,“95后”的大学生更加才艺动人,更加能力突出。
2.“95后”大学生自我认同感强,质疑外界客观评价
自我认同感强是“95后”大学生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他们往往对于自己参与的活动爆发出极高的热情和极大的专注度,对于活动的内容亲力亲为;对于活动的过程全程追踪;对于活动的结果也表现出最大的积极性。在一项团体性活动中他们往往关心的先是自己的成绩和结果,对于团队取得的成绩,他们会非常在意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做出了多少贡献。由于大部分“95后”大学生的丰富的才艺和其它技能,以及突出的个人能力,他们往往容易将团队的成功和失败都归咎于自己的付出。当有来自于外界的客观评价时,他们往往会对与自己认同或者坚持的准则相违背的评价做出抵触。对于他们来说,在没有经历过多次的挫折和失败来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之前,他们始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将自己这个独立的个体做到了相当好甚至是完美,但是往往却忽略了与他人的配合,忘记了一个团队的重要性,这种现象在“95后”大学新生的班级中体现很明显。例如班级活动通知后,收到信息的同学会很积极主动的完成任务,但是却不会主动的将信息分享传达给其他没有收到信息的同学,而当询问到为什么不主动通知其他同学时,他们的回答一般都是:“我以为他知道”,或者是“好像有人给他说了”。这种团队感的缺失容易导致同学间出现矛盾,也容易让某些有心理隐患的学生更加危险。 3.“95后”大学生容易对自己前途感到迷茫
容易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感到迷茫是这一代大学生一个重要的特征和问题。这一代大学生从小有着优越的成长环境,成长过程中受到来自父母、亲戚的各种关爱和保护;从小被家长被动的授予了很多兴趣和爱好,以及过早的接触到了国外新潮文化和国内传统文化的冲突。这些都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在面对不同的环境变化和冲击时候,容易产生迷失。社会上复杂多样的信息虽然开拓了新一代大学生的眼界,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个人能力。但是作为我国应试教育的产物,我们的很多大学生缺乏思考判断能力,特别是在家长以孩子学习为借口和担心孩子出一点问题而大包大揽了孩子除学习外一切问题后,我们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和前途是迷茫的,这点在笔者所带的大学生中反映非常明显。在多次班会以及私下了解中,大部分同学对于自己的将来感到迷茫,对于四年毕业以后想要做什么感到不确定。即使是有了一定想法的学生也很多对于为什么自己要做这件事情的原因说不清楚,只是感觉大家都是这么做或者说这种选择比较简单而安稳。
4.“95后”大学生更依赖网络表达自己的爱好兴趣
网络的普及和信息的爆炸是这一代大学生成长环境中最重要的一点发展和变化。21世纪的网络已经变为了和自来水、电力一样的生活必需品,信息爆炸也已经将地球压缩变扁,成为了一个地球村。当今的人们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的支持,信息爆炸是人们也已经不能适应从单一途径缓慢、滞后地了解世界的变化。
当代大学生依赖网络已经不是个例,而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现象。从十年前大学新生入学基本不带电脑发展到了今天电脑成为大学新生的标配;从十年前手机用来打电话发短信为主发展到了今天手机还必须能充当照相机、mp3、游戏机等诸多功能;从十年前很少大学生痴迷社交网络平台以及社交软件发展到今天大部分学生成为了社交网络平台的中毒患者,每天必须通过社交软件或者平台发布自己的心情和感想;从十年前大家聚会能开心的聊天和专注的吃饭发展到今天聚会成为了大家各自玩手机、拍照片、发心情的“数码网可以说,当代的大学生不会对无法运动或者是无法安心看书感到焦躁不安,但是却会对无法用手机展示自己的状态和心情而感到抓狂。这种情况使当代大学生更加沉迷于自己的世界,而忽略了与室友、同学们间的交流,导致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频发。
5.“95后”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自我调节能力弱
作为独生子女,从小的生活环境注定了孩子不会在家吃一点苦,受一点罪,有些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95后”学生更加容易被溺爱出心理缺陷。在遇到纠纷的时候,很多家长喜欢无条件的支持自己的孩子,给孩子做后盾,而不是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造成的影响,作为当事人应该负的责任。这种成长环境下很多学生从小就潜移默化的受到了‘我不可能犯错’,或者是‘我不需要为我的错误承担责任’的观点。这种观点的大学生容易在大学中和人发生纠纷,最多最常见的矛盾就是寝室里室友间因为各种琐碎的小事而发生冲突,甚至发生类似于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事件一样的悲剧。通过对这种问题寝室的观察和寝室矛盾的分析,发现引发冲突的都是一些個人习惯引发的他人不适,当自己因为缺乏对别人的关心和在意后就很容易的将自己至于所有人的中心,习惯性的将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强加在别人头上。
另外一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来自于成长中父母长辈们的过于放松。有些家长在孩子小时候的成长过程中只是尽到了抚养的责任,却忽略了教育的重要性。可能由于家庭经济情况或者夫妻间矛盾等种种原因,这些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比较缺乏,在孩子的成长過程中并没有起到言传身教的好作用。他们这种一切由着孩子,让孩子自己判断,孩子自己承担行为后果的教育方式,使很多“95后”新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能来自爷爷奶奶,也可能来自网络电影电视。当孩子进入大学后,父母又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强行加之于孩子头上,这个时候,孩子极易产生迷茫和困惑,严重的甚至就是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95后”大学生是一个优点与缺点同样明显的群体。优越的成长环境是他们储备知识和培养其它能力技能的助力,但是过于优越的成长环境也成为了这一代的大学生磨砺和锻炼的阻力。缺乏对团队意识的重视和培养;心理上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肯定与外界评价间的冲突导致的心理问题;兴趣爱好上倾注的精力和热情与对自身前途和未来的迷茫困惑的矛盾都是“95”后大学生的明显行为特征。这些行为特征成为了年轻辅导员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活动和生活的重要依据,也成为了帮助当代大学生解决其问题的重要理论来源。
参考文献:
[1]陆茹.构建高校年轻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J].华章.2011(35)
[2] 张浩.“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 2010(03)
[3] 季丹丹,郝乐祥.“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1(03)
[4] 裴燏,单弘江. 基于“90后”大学生特点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1)
[5] 徐颖.从“90后”大学生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6] 邓凤英, 侯滕菲. 关于如何做好辅导员工作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1)
作者简介:鲍翔龙(1988—),男,蒙古族,籍贯:新疆克拉玛依,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甘 凡(1988—),男,汉族,籍贯:湖北武汉,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
【关键字】:成长环境;行为习惯;价值认同;身份定位;研究意义
“95后”大学生们优点明显,每一个人都是多才多艺,每一个人都是阳光充满朝气,但是同样的他们的缺点也一样明显,过于专注自我而忽视团队忽视周围人的感受,过于依赖网络和现代技术又使他们与从前的大学生相比显得更加迷茫和心理脆弱。作为大学中的辅导员,作为在思政教育第一线工作的人员,了解这一代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光是为了更好的从事自己的工作,也是为了每一个自己的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只有认真的去了解“95后”,作为“85后”的年轻辅导员才能真正地消除与他们之间的代沟和隔阂,才能更好的融入他们。
一、“95”后大学生行为习惯研究意义
1.获得工作切入点,更好深入学生
大学的工作是一个面对人的工作,是一个需要沟通和交流的工作,需要的是辅导员和老师们能跟上当代大学生的潮流和思路。“95后”年龄段大学生已经成为当今大学学生主要的构成,而我们的辅导员大多是“80后”,甚至是“70后”。这就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知道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害怕什么,缺少什么。我们辅导员不了解的东西需要去了解学习,才能更好的得到学生们的认同和接受,才能真正找到开展学生工作的切入点,更好的深入到学生中去。
2.确定大学生存在问题,帮助其更好成长
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有共性,更需要培养个性。作为优秀的团体,每一代大学生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行为习惯,每一代大学生都承受着不同的质疑;作为优秀的个体,每一个大学生的成长轨迹都不相同,每一个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应该有所差别。对于这一代大学生存在的共性加以分析和研究正是为了找出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同时也发现他们的不足和错误。通过对行为习惯的研究,能够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才能够做到“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合理有效的改变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具体解决;具体解决具体收获。真正的做到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更好的成长。
二、“95后”大学生成长环境分析
分析“95后” 不妨从与之相仿的“80”分析。“80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社会所批评和不认可,追究其原因在于“80后”,特别是“85后”的一批人,出生在改革開放之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使这一代人的成长环境与父辈们比有了巨大的飞跃,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使这一代人成为了中国独生子女最多的一代人。一个家庭全力供养一个独生子女,使一个孩子能享受到全家的关爱和照顾,很多时候甚至得到是溺爱,其导致的结果就是“80后”成为了社会眼中不能吃苦、没有担当、缺乏责任心的一代人。这一代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奋斗观还被90年代的国企下岗潮;贯穿了整个学习生涯的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教学改革;以及大学的扩招和毕业包分配制度的取消所影响。
“90后”,特别是“95后”,具有比“85后”更优越的成长环境。同样的独生子女,同样的全家宠爱甚至是溺爱,同样的被社会贴上了“自私、懒惰、任性”等一系列負面标签。但是与上一代人相比,这一代人所处的社会信息更加爆炸,资讯发达带来的娱乐更丰富,21世纪初我国加入了WTO组织,带来的影响就是国外的信息不论好坏都像潮水一般的涌入了国内,这对于这一代人的成长起了巨大的影响。不论好坏,这一代人都有自己所认同和赞许的规则,但与此同时,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却在渐渐消失,使这一代的很多人形成了“外国的月亮更圆、外国的景色更美”的心理认同。
三、“95后”大学生行为习惯分析
1.“95后”学生多才多艺,个人能力突出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中国家长的传统,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十项全能。90后的一代大学生是父母极度重视培养兴趣爱好和课外综合能力的一代。这些大学生往往在小学开始就接受一门或者几门的兴趣爱好培养,吹拉弹唱、书画琴棋、运动舞蹈,众多的课外兴趣爱好起码学习过一到两项,有的大学生甚至真的做到了十项全能。开学的新生特长调查中,拥有一项特长的学生占到了报名新生人数的90%以上,拥有二到三项特长的学生将近达到了报名新生人数的一半。在学生会、各类社团的招新中,“95后”们也是大放异彩,其展示的才艺从技巧娴熟度和难度上都体现出这第一代大学生
“95”的新生另一个明显特点是个人能力突出。在完成和自己有关的工作或者任务时,他们往往能利用各种各样的资源和媒介,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来达成目标。很多“95后”拥有着丰富的学生干部经验,在新生班级的班委选举中,同一职位往往有三到四名有着丰富的初中高中担任经验的同学竞选,而且很多在初中和高中时曾获得过多项荣誉。可以说相比于前人,“95后”的大学生更加才艺动人,更加能力突出。
2.“95后”大学生自我认同感强,质疑外界客观评价
自我认同感强是“95后”大学生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他们往往对于自己参与的活动爆发出极高的热情和极大的专注度,对于活动的内容亲力亲为;对于活动的过程全程追踪;对于活动的结果也表现出最大的积极性。在一项团体性活动中他们往往关心的先是自己的成绩和结果,对于团队取得的成绩,他们会非常在意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做出了多少贡献。由于大部分“95后”大学生的丰富的才艺和其它技能,以及突出的个人能力,他们往往容易将团队的成功和失败都归咎于自己的付出。当有来自于外界的客观评价时,他们往往会对与自己认同或者坚持的准则相违背的评价做出抵触。对于他们来说,在没有经历过多次的挫折和失败来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之前,他们始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将自己这个独立的个体做到了相当好甚至是完美,但是往往却忽略了与他人的配合,忘记了一个团队的重要性,这种现象在“95后”大学新生的班级中体现很明显。例如班级活动通知后,收到信息的同学会很积极主动的完成任务,但是却不会主动的将信息分享传达给其他没有收到信息的同学,而当询问到为什么不主动通知其他同学时,他们的回答一般都是:“我以为他知道”,或者是“好像有人给他说了”。这种团队感的缺失容易导致同学间出现矛盾,也容易让某些有心理隐患的学生更加危险。 3.“95后”大学生容易对自己前途感到迷茫
容易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感到迷茫是这一代大学生一个重要的特征和问题。这一代大学生从小有着优越的成长环境,成长过程中受到来自父母、亲戚的各种关爱和保护;从小被家长被动的授予了很多兴趣和爱好,以及过早的接触到了国外新潮文化和国内传统文化的冲突。这些都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在面对不同的环境变化和冲击时候,容易产生迷失。社会上复杂多样的信息虽然开拓了新一代大学生的眼界,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个人能力。但是作为我国应试教育的产物,我们的很多大学生缺乏思考判断能力,特别是在家长以孩子学习为借口和担心孩子出一点问题而大包大揽了孩子除学习外一切问题后,我们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和前途是迷茫的,这点在笔者所带的大学生中反映非常明显。在多次班会以及私下了解中,大部分同学对于自己的将来感到迷茫,对于四年毕业以后想要做什么感到不确定。即使是有了一定想法的学生也很多对于为什么自己要做这件事情的原因说不清楚,只是感觉大家都是这么做或者说这种选择比较简单而安稳。
4.“95后”大学生更依赖网络表达自己的爱好兴趣
网络的普及和信息的爆炸是这一代大学生成长环境中最重要的一点发展和变化。21世纪的网络已经变为了和自来水、电力一样的生活必需品,信息爆炸也已经将地球压缩变扁,成为了一个地球村。当今的人们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的支持,信息爆炸是人们也已经不能适应从单一途径缓慢、滞后地了解世界的变化。
当代大学生依赖网络已经不是个例,而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现象。从十年前大学新生入学基本不带电脑发展到了今天电脑成为大学新生的标配;从十年前手机用来打电话发短信为主发展到了今天手机还必须能充当照相机、mp3、游戏机等诸多功能;从十年前很少大学生痴迷社交网络平台以及社交软件发展到今天大部分学生成为了社交网络平台的中毒患者,每天必须通过社交软件或者平台发布自己的心情和感想;从十年前大家聚会能开心的聊天和专注的吃饭发展到今天聚会成为了大家各自玩手机、拍照片、发心情的“数码网可以说,当代的大学生不会对无法运动或者是无法安心看书感到焦躁不安,但是却会对无法用手机展示自己的状态和心情而感到抓狂。这种情况使当代大学生更加沉迷于自己的世界,而忽略了与室友、同学们间的交流,导致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频发。
5.“95后”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自我调节能力弱
作为独生子女,从小的生活环境注定了孩子不会在家吃一点苦,受一点罪,有些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95后”学生更加容易被溺爱出心理缺陷。在遇到纠纷的时候,很多家长喜欢无条件的支持自己的孩子,给孩子做后盾,而不是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造成的影响,作为当事人应该负的责任。这种成长环境下很多学生从小就潜移默化的受到了‘我不可能犯错’,或者是‘我不需要为我的错误承担责任’的观点。这种观点的大学生容易在大学中和人发生纠纷,最多最常见的矛盾就是寝室里室友间因为各种琐碎的小事而发生冲突,甚至发生类似于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事件一样的悲剧。通过对这种问题寝室的观察和寝室矛盾的分析,发现引发冲突的都是一些個人习惯引发的他人不适,当自己因为缺乏对别人的关心和在意后就很容易的将自己至于所有人的中心,习惯性的将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强加在别人头上。
另外一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来自于成长中父母长辈们的过于放松。有些家长在孩子小时候的成长过程中只是尽到了抚养的责任,却忽略了教育的重要性。可能由于家庭经济情况或者夫妻间矛盾等种种原因,这些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比较缺乏,在孩子的成长過程中并没有起到言传身教的好作用。他们这种一切由着孩子,让孩子自己判断,孩子自己承担行为后果的教育方式,使很多“95后”新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能来自爷爷奶奶,也可能来自网络电影电视。当孩子进入大学后,父母又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强行加之于孩子头上,这个时候,孩子极易产生迷茫和困惑,严重的甚至就是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95后”大学生是一个优点与缺点同样明显的群体。优越的成长环境是他们储备知识和培养其它能力技能的助力,但是过于优越的成长环境也成为了这一代的大学生磨砺和锻炼的阻力。缺乏对团队意识的重视和培养;心理上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肯定与外界评价间的冲突导致的心理问题;兴趣爱好上倾注的精力和热情与对自身前途和未来的迷茫困惑的矛盾都是“95”后大学生的明显行为特征。这些行为特征成为了年轻辅导员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活动和生活的重要依据,也成为了帮助当代大学生解决其问题的重要理论来源。
参考文献:
[1]陆茹.构建高校年轻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J].华章.2011(35)
[2] 张浩.“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 2010(03)
[3] 季丹丹,郝乐祥.“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1(03)
[4] 裴燏,单弘江. 基于“90后”大学生特点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1)
[5] 徐颖.从“90后”大学生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6] 邓凤英, 侯滕菲. 关于如何做好辅导员工作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1)
作者简介:鲍翔龙(1988—),男,蒙古族,籍贯:新疆克拉玛依,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甘 凡(1988—),男,汉族,籍贯:湖北武汉,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