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患者112例,按照完全双盲法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56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56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临床护理干预,分析两组患者临症缓解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症状即体温、心跳、头痛、面色缓解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积极,快速有效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临床护理干预;常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5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6-0213-01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输血反应,主要是指患者在输血后几分钟-2h内,发生体温升高≥1℃并以寒战、发热等为主要临症表现,降低临床输血治疗效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1]。本研究将对56例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患者应用临床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该临床输血提供科学参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患者112例,按照完全双盲法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6例;对照组男女比例32:24,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36.59±2.58)岁;研究组男女比例29:27,年龄20-86岁,平均年龄(39.68±3.55)岁;输血次数:首次输血27例,多次输血85例;原发病:血液病19例,恶性肿瘤26例,消化道出血47例,多次妊娠13例,肾性贫血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输血次数及原发病等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即实时监测患者体征变化,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停止输血,保持患者静脉通路顺畅等[2]。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临床护理干预:给予患者阿司匹林解热镇痛治疗1g/次,每小时给1次药,将患者血样和剩余血液制品送至检验科检验;针对寒战严重者给予25mg异丙嗪+50mg杜冷丁肌肉注射;针对呼吸困难者给予呼吸通气机械支持护理;针对急需受血者,应更换血液制品,减缓注入速度,且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包括体温、心跳、头痛、面色等;不同输血次数患者发生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20.0软件包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完成检验,计数资料用X2完成检验,当P<0.05,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临症缓解情况
2.2不同输血次数患者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情况
本研究实验中27例首次输血患者发生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7(25.93%)例明显少于85例多次输血患者67(78.82%)例,具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是临床常见输血反应,其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心动加速等症状,及时给予临床分析和护理干预尤为重要[3]。本研究中主要针对56例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患者应用临床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组患者护理干预后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即体温、心跳、头痛、面色症状缓解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临床护理干预能够快速有效的减轻患者身体痛苦,帮助其恢复至正常状态。分析原因是由于在临床护理干预中此类输血反应患者一经证实,在常规护理条件下实施具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予以科学相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尤其是针对高热、寒战、呼吸困难患者,均及时给予针对性的药物处理和医疗设备支持,尽可能帮助患者体征快速有效的恢复至正常状态。对于急需受血者采取特殊性的科学输血方式,以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本研究中针对不同输血次数患者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情况予以分析,结果显示,多次输血者发生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率78.82%(67/85)比对照组的25.93%(7/27)高,且有明显差别。分析原因可能与血液中抗体不断增高有关,即输血次数增多同时会导致血液中抗体提升,当抗体达到一定程度时将会发生多种异常输血反应,如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等。因此在充分了解易发该类型输血反应的主要群体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是减少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一项有效措施。关于原发病类型对该类型输血反应的不同影响,即妊娠患者发生例数较多,该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实验探索并给予证实。
综上所述,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应用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及时有效处理该类型输血反应患者的不良症状表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馨,莫石贤.160例急性输血反应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11,22(08):63-64.
[2]刘凤华,于洪敏,曹荣祎,等.不明原因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1例并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2011,24(01):116-118.
[3]王燕菊,蒋学兵,张立萍,等.235例输血反应的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06):50-51.
关键词: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临床护理干预;常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5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6-0213-01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输血反应,主要是指患者在输血后几分钟-2h内,发生体温升高≥1℃并以寒战、发热等为主要临症表现,降低临床输血治疗效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1]。本研究将对56例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患者应用临床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该临床输血提供科学参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患者112例,按照完全双盲法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6例;对照组男女比例32:24,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36.59±2.58)岁;研究组男女比例29:27,年龄20-86岁,平均年龄(39.68±3.55)岁;输血次数:首次输血27例,多次输血85例;原发病:血液病19例,恶性肿瘤26例,消化道出血47例,多次妊娠13例,肾性贫血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输血次数及原发病等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即实时监测患者体征变化,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停止输血,保持患者静脉通路顺畅等[2]。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临床护理干预:给予患者阿司匹林解热镇痛治疗1g/次,每小时给1次药,将患者血样和剩余血液制品送至检验科检验;针对寒战严重者给予25mg异丙嗪+50mg杜冷丁肌肉注射;针对呼吸困难者给予呼吸通气机械支持护理;针对急需受血者,应更换血液制品,减缓注入速度,且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包括体温、心跳、头痛、面色等;不同输血次数患者发生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20.0软件包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完成检验,计数资料用X2完成检验,当P<0.05,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临症缓解情况
2.2不同输血次数患者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情况
本研究实验中27例首次输血患者发生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7(25.93%)例明显少于85例多次输血患者67(78.82%)例,具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是临床常见输血反应,其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心动加速等症状,及时给予临床分析和护理干预尤为重要[3]。本研究中主要针对56例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患者应用临床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组患者护理干预后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即体温、心跳、头痛、面色症状缓解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临床护理干预能够快速有效的减轻患者身体痛苦,帮助其恢复至正常状态。分析原因是由于在临床护理干预中此类输血反应患者一经证实,在常规护理条件下实施具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予以科学相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尤其是针对高热、寒战、呼吸困难患者,均及时给予针对性的药物处理和医疗设备支持,尽可能帮助患者体征快速有效的恢复至正常状态。对于急需受血者采取特殊性的科学输血方式,以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本研究中针对不同输血次数患者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情况予以分析,结果显示,多次输血者发生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率78.82%(67/85)比对照组的25.93%(7/27)高,且有明显差别。分析原因可能与血液中抗体不断增高有关,即输血次数增多同时会导致血液中抗体提升,当抗体达到一定程度时将会发生多种异常输血反应,如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等。因此在充分了解易发该类型输血反应的主要群体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是减少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一项有效措施。关于原发病类型对该类型输血反应的不同影响,即妊娠患者发生例数较多,该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实验探索并给予证实。
综上所述,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应用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及时有效处理该类型输血反应患者的不良症状表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馨,莫石贤.160例急性输血反应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11,22(08):63-64.
[2]刘凤华,于洪敏,曹荣祎,等.不明原因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1例并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2011,24(01):116-118.
[3]王燕菊,蒋学兵,张立萍,等.235例输血反应的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06):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