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人们的生活型态逐渐转型,由于智能型手机的普及,从以往常见的固定地址上网行为转变为手机无线上网,因而有"低头族"一词的产生,每当学生在等待空闲时间的时候,使用手机上网打发时间、查信息、传送网络简讯、经营部落格或个人微网志(FACEBOOK),将生活重心完全转移至网络上,也因此与人互动的时间相对减少,使用上网行为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将原有的户外动态活动转变为静态活动,而造成身心发展的不健全,因此了解目前中职学生使用网络的现况、成瘾行为原因,才能做出准确的预防治疗方案。
关键词:中职;学生;网络;成瘾;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5-0260-01
本文作者从事中职教育中发现在学校、回家使用上网,依赖网络的学生也越来越多,甚至所有学生谈论的话题也从以往的闲话家常,转变为某大网络游戏竞赛的赛事心得分享和战术讨论,将生活重心转移至虚拟网络上,也因常常过度上网,而造成在校课业退步、上课精神不济、体适能变差,甚至厌学、终日沉迷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却不自知等问题,因此研究者想了解高职生在网络成瘾方面是否有迹可循,以便趁早给予适当的协助和辅导,以避免网络成瘾行为日趋严重。
1 网络成瘾之定义
Goldberg(1996),在自己的网页上公布一份关于网络成瘾的相关讯息,称之为"网路成瘾失序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Goldberg 形容网络成瘾的症状为:
"由于过度的使用计算机网络,使得个人在网络使用的适应上发生问题,造成个人职业、学业、社交、工作、家庭生活、财务、心理与生理功能受到影响与减弱"。
医学上的成瘾可能限定在物质滥用或精神疾病的范畴,但如今"成瘾"这个名词的应用范围已经不再只限于物质性成瘾,更扩及到行为性成瘾。例如,病态性赌博行为、性成瘾、电视成瘾,甚至是电玩成瘾都已经纳入了精神疾病诊断准则手册DSM-IV(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ourth Edition)当中,下一版精神医学诊断手册(DSM-V)亦可能将"网络沉迷"纳入正式精神疾病诊断。
2 网络成瘾之成因
由于网络有便捷性、匿名性、多变性和新奇等特质,故青少年容易对网络世界产生好奇和兴趣,并且长时间投入在网络世界中,因此以下根据各种不同学派及学者之观点进行说明。
2.1 行为学派:
行为学习主要是以 skinner 的操作制约学习为基础,而操作制约指的是个体经由得到强化后所建立的"刺激与反应"的连接历程,而网络成瘾也是一种操作制约的现象,假设上网是对网络成瘾的酬赏,则不断重复上网行为,即是强化个体对网络刺激反应的链接。上网所获得的酬赏,包含来自网友的关怀与情感支持等社会酬赏。对网络成瘾者来说,任何有关计算机硬件性能提升与软件版本修正的效果,都能有助于提升网络的便利性,而网络传输速度越快,也能加速成瘾效果,因此越容易造成网络成瘾。
2.2 人本主义学派:
以人本主义的观点来说,网络成瘾是起因于对现实生活的需求不满足,转而朝向虚拟的网络世界求得慰藉。由 Maslow 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最底层的"生理及安全需求"是由于沉溺于网络世界的着迷者,利用网络的匿名性,可以影藏自己的身分和真实条件限制,得到另一个不一样的生活空间和环境,发展一个全新的自我,网络成瘾症可分为网络性成瘾、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网络强迫症、计算机成瘾症及信息缺乏恐慌症五大类,出现这种病态的网友,上网的动机不单纯寻求信息,而是要寻求社会支持协助性满足,甚至在网络上创造出不同性别或人格的另一个自我。
13 岁到 19 岁是自我认同危机的高峰期,这些青少年需要对象协助人格发展,而它们最常仿效父母亲,但若父母忙于工作无法花时间在他们身上,则会使它们转向同学、朋友或偶像团体寻求心灵慰藉。一旦同学朋友或偶像团体都不能满足他们时,自我认同危机就开始出现,将会转而投向虚拟的网络世界来逃避现实生活。
2.3 精神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网络成瘾的行为与目的是为了满足欲望并且减少冲突,这像一种心理防卫的机制。成瘾者会利用酒精或药物的滥用,保护自己免于面对焦虑忧郁等负面情绪。网络成瘾的成因可分为网络心理、个人心理两大因素。在网络心理上,如匿名性、虚拟性、方便性与跳脱性等特质与网络成瘾有关。在个人心理方面包括:(1)网络成为生活问题的避难所;(2)获得满足、掌握、归属感与成就感;(3)其它心理问题,如精神疾病:躁郁症、忧郁症、过动及注意力不足症候群、社交恐惧症、精神分裂症等。
3 对学生及家长之建议
3.1 多关心子女,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
本研究发现,现在青少年中职生接触网络的普及率将近九成,手机上网使用率也已经超过一半,因此学生往往使用网络时,容易因无法自制而造成长时间停留在网络世界中而形成网络成瘾的情形,但在家中上网的中职生或许因为有家中家长的管教或约束,进而减低使用网络的行为和网络成瘾较不严重,因此研究者认为多关怀留意子女的狀况为其主要关键。父母应多花些时间陪伴子女、了解子女的上网行为习惯与动机,以避免有网络成瘾的情形发生。
3.2 多注意孩子的上网行为:
多注意孩子的上网行为,并一同培养多元化的休闲爱好及健康运动。本研究结果指出,男生在上网的成瘾程度上明显高于女生,并且大多数中职生的上网目的都集中在经营部落格及网络游戏网络拍卖中,而使用网络越频繁者,网络成瘾情形也越严重。故家长应时常了解子女的上网行为以及上网目的为何,可一同教导孩子如何正确的使用网络来增进知识,而非一昧的禁止使用网络,造成亲子冲突,试着让网络成为与孩子沟通的一个桥梁和利器。
4 对学校及行政的建议
建立中职生正確的网络使用态度。网络功能除了上网经营部落格或网络游戏外,若使用得当,其实也具有其教育意义,也可让学生透过多元化的网络世界,了解更多更丰富的社会信息,进而拓展眼界和触角,但使用不当容易造成网络成瘾而不自知,进而影响身心发展;因此学校在公开场合可多进行网络正确使用的倡导,网络成瘾的后遗症及副作用的健康教育,建立沟通渠道,满足学生及家长意见有助于提升彼此之间的关系,因此可在学校网页建立留言信箱及网站链接,让学生了解网络的重要性,也让家长可依同使用,并于计算机相关课程中,灌输学生网络正确使用方式和软硬件的介绍,透过"了解"而去正确安全的"使用",才能有效的让学生拥有正确使用网络的行为和习惯。
5 总结
本研究以中职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中职学生在网络成瘾行为与防治建议,目的是想了解网络成瘾是否会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然而相关过去研究为数不多,少有以全国国高中抽样做体适能与网络成瘾的调查,故建议未来可针对不同类型中职,不同地区中职学生为研究对象,扩大研究范围。
关键词:中职;学生;网络;成瘾;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5-0260-01
本文作者从事中职教育中发现在学校、回家使用上网,依赖网络的学生也越来越多,甚至所有学生谈论的话题也从以往的闲话家常,转变为某大网络游戏竞赛的赛事心得分享和战术讨论,将生活重心转移至虚拟网络上,也因常常过度上网,而造成在校课业退步、上课精神不济、体适能变差,甚至厌学、终日沉迷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却不自知等问题,因此研究者想了解高职生在网络成瘾方面是否有迹可循,以便趁早给予适当的协助和辅导,以避免网络成瘾行为日趋严重。
1 网络成瘾之定义
Goldberg(1996),在自己的网页上公布一份关于网络成瘾的相关讯息,称之为"网路成瘾失序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Goldberg 形容网络成瘾的症状为:
"由于过度的使用计算机网络,使得个人在网络使用的适应上发生问题,造成个人职业、学业、社交、工作、家庭生活、财务、心理与生理功能受到影响与减弱"。
医学上的成瘾可能限定在物质滥用或精神疾病的范畴,但如今"成瘾"这个名词的应用范围已经不再只限于物质性成瘾,更扩及到行为性成瘾。例如,病态性赌博行为、性成瘾、电视成瘾,甚至是电玩成瘾都已经纳入了精神疾病诊断准则手册DSM-IV(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ourth Edition)当中,下一版精神医学诊断手册(DSM-V)亦可能将"网络沉迷"纳入正式精神疾病诊断。
2 网络成瘾之成因
由于网络有便捷性、匿名性、多变性和新奇等特质,故青少年容易对网络世界产生好奇和兴趣,并且长时间投入在网络世界中,因此以下根据各种不同学派及学者之观点进行说明。
2.1 行为学派:
行为学习主要是以 skinner 的操作制约学习为基础,而操作制约指的是个体经由得到强化后所建立的"刺激与反应"的连接历程,而网络成瘾也是一种操作制约的现象,假设上网是对网络成瘾的酬赏,则不断重复上网行为,即是强化个体对网络刺激反应的链接。上网所获得的酬赏,包含来自网友的关怀与情感支持等社会酬赏。对网络成瘾者来说,任何有关计算机硬件性能提升与软件版本修正的效果,都能有助于提升网络的便利性,而网络传输速度越快,也能加速成瘾效果,因此越容易造成网络成瘾。
2.2 人本主义学派:
以人本主义的观点来说,网络成瘾是起因于对现实生活的需求不满足,转而朝向虚拟的网络世界求得慰藉。由 Maslow 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最底层的"生理及安全需求"是由于沉溺于网络世界的着迷者,利用网络的匿名性,可以影藏自己的身分和真实条件限制,得到另一个不一样的生活空间和环境,发展一个全新的自我,网络成瘾症可分为网络性成瘾、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网络强迫症、计算机成瘾症及信息缺乏恐慌症五大类,出现这种病态的网友,上网的动机不单纯寻求信息,而是要寻求社会支持协助性满足,甚至在网络上创造出不同性别或人格的另一个自我。
13 岁到 19 岁是自我认同危机的高峰期,这些青少年需要对象协助人格发展,而它们最常仿效父母亲,但若父母忙于工作无法花时间在他们身上,则会使它们转向同学、朋友或偶像团体寻求心灵慰藉。一旦同学朋友或偶像团体都不能满足他们时,自我认同危机就开始出现,将会转而投向虚拟的网络世界来逃避现实生活。
2.3 精神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网络成瘾的行为与目的是为了满足欲望并且减少冲突,这像一种心理防卫的机制。成瘾者会利用酒精或药物的滥用,保护自己免于面对焦虑忧郁等负面情绪。网络成瘾的成因可分为网络心理、个人心理两大因素。在网络心理上,如匿名性、虚拟性、方便性与跳脱性等特质与网络成瘾有关。在个人心理方面包括:(1)网络成为生活问题的避难所;(2)获得满足、掌握、归属感与成就感;(3)其它心理问题,如精神疾病:躁郁症、忧郁症、过动及注意力不足症候群、社交恐惧症、精神分裂症等。
3 对学生及家长之建议
3.1 多关心子女,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
本研究发现,现在青少年中职生接触网络的普及率将近九成,手机上网使用率也已经超过一半,因此学生往往使用网络时,容易因无法自制而造成长时间停留在网络世界中而形成网络成瘾的情形,但在家中上网的中职生或许因为有家中家长的管教或约束,进而减低使用网络的行为和网络成瘾较不严重,因此研究者认为多关怀留意子女的狀况为其主要关键。父母应多花些时间陪伴子女、了解子女的上网行为习惯与动机,以避免有网络成瘾的情形发生。
3.2 多注意孩子的上网行为:
多注意孩子的上网行为,并一同培养多元化的休闲爱好及健康运动。本研究结果指出,男生在上网的成瘾程度上明显高于女生,并且大多数中职生的上网目的都集中在经营部落格及网络游戏网络拍卖中,而使用网络越频繁者,网络成瘾情形也越严重。故家长应时常了解子女的上网行为以及上网目的为何,可一同教导孩子如何正确的使用网络来增进知识,而非一昧的禁止使用网络,造成亲子冲突,试着让网络成为与孩子沟通的一个桥梁和利器。
4 对学校及行政的建议
建立中职生正確的网络使用态度。网络功能除了上网经营部落格或网络游戏外,若使用得当,其实也具有其教育意义,也可让学生透过多元化的网络世界,了解更多更丰富的社会信息,进而拓展眼界和触角,但使用不当容易造成网络成瘾而不自知,进而影响身心发展;因此学校在公开场合可多进行网络正确使用的倡导,网络成瘾的后遗症及副作用的健康教育,建立沟通渠道,满足学生及家长意见有助于提升彼此之间的关系,因此可在学校网页建立留言信箱及网站链接,让学生了解网络的重要性,也让家长可依同使用,并于计算机相关课程中,灌输学生网络正确使用方式和软硬件的介绍,透过"了解"而去正确安全的"使用",才能有效的让学生拥有正确使用网络的行为和习惯。
5 总结
本研究以中职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中职学生在网络成瘾行为与防治建议,目的是想了解网络成瘾是否会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然而相关过去研究为数不多,少有以全国国高中抽样做体适能与网络成瘾的调查,故建议未来可针对不同类型中职,不同地区中职学生为研究对象,扩大研究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