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当代基础教育的灵魂。课堂应该是师生交流、沟通、互动的舞台,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自主发扬的场所,因此在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自身积极主动的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 学生主体 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引导他们自主参与、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不断发展创新。
一、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为主体营造氛围
(一)转变观念,培养学生有自主参与的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己体验成功的前提。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尊重理解每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成功。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期望带给学生,把爱心留给学生。其次,要注意学生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敢想、敢问、敢说的学习氛围,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异想天开的问题,也应该给予鼓励的微笑,肯定他敢说、独创的一面,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没有任何压力的心理状态,能够饱含热情地主动学习。
(二)创设生活情景,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激情。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与联系。”而现实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能感觉到许多充满数学因素的内容。教学中融入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能使学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枯燥为生动地接受知识,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兴趣。同时,学生在体验、分析、判断、理解生活实例中,不断地学会和积累许多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生活缺少不了数学,数学更离不开生活。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和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不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和认识周围的世界,这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及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巧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欲望。
现代建构主义的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又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即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到所面临的问题与旧知识、旧经验有联系但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学生觉得是可以去思考和探索的。另一方面又觉得自身已有知识的局限,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主动探索的欲望。例如给一个长方体饼干盒贴商标纸,求商标纸的面积,学生会自觉地把数学内容和生活现实紧密联系起来,并自然领悟到已有的知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之间的联系。把学生置于问题的情境中,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兴趣盎然地投入到主动探求的学习过程之中去。
二、教学实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索交流,学习新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程。”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自学课本、合作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获得创新的机会,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
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让学生共同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相互促进、主动求知、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课堂中学生的合作学习,给了学生较多的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层次不同的学生在知识上相互补充,在学法上互相借鉴,在语言表达上得到充分锻炼,从而促进了自身发展。例如,教学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内容时,学生积极展开小组讨论、各抒己见、相互点拨、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分析、补充,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培养了团队精神。
(二)设计练习,体现综合,思维多向。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基本途径。为此,练习设计要注意层次性,强调综合,体现开放,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提出与众不同的解法。例如:在学习了比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综合训练题,根据条件“黑兔的只数与白兔的只数比是1:4”,你能联想到什么?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想法各异。有的说白兔是黑兔的4倍;有的说黑兔是总只数的五分之一;有的说白兔比黑兔多3倍;有的说黑兔比白兔少四分之三。这种开放式的综合题可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三、评价中激励学生的主体性。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我们应以人为本,注重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以往评价由教师一人说了算的局面,形成师生互评、学生互评、自我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方式。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一课时,先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归纳总结。在学生展示学习结果时,我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或评价别人的学习过程。有的学生自我评价不错,还说是集体力量大;有的学生评价自己的思考欠缺,以后有待改正;也有的学生说谢谢老师信任我们,让我们自己学习,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通过评价,沟通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感情,使每个学生品尝到学习成功的愉悦,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对学生学习的全方位的考核评价应注意其提高的速度和幅度,实行动态跟踪,进行发展性评价。对学生自我的帮教及监督,作出定期评价,促进学生的个性完善与发展,并让学生在各方面实践中认识自我价值,智能和身心得到全面积极主动的发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中凸现主体性教育是小学数学教育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当前教育观念的重大转变,我们每一位教师要迅速转变角色,更新观念。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释放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华,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课堂教学 学生主体 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引导他们自主参与、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不断发展创新。
一、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为主体营造氛围
(一)转变观念,培养学生有自主参与的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己体验成功的前提。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尊重理解每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成功。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期望带给学生,把爱心留给学生。其次,要注意学生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敢想、敢问、敢说的学习氛围,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异想天开的问题,也应该给予鼓励的微笑,肯定他敢说、独创的一面,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没有任何压力的心理状态,能够饱含热情地主动学习。
(二)创设生活情景,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激情。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与联系。”而现实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能感觉到许多充满数学因素的内容。教学中融入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能使学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枯燥为生动地接受知识,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兴趣。同时,学生在体验、分析、判断、理解生活实例中,不断地学会和积累许多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生活缺少不了数学,数学更离不开生活。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和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不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和认识周围的世界,这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及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巧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欲望。
现代建构主义的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又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即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到所面临的问题与旧知识、旧经验有联系但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学生觉得是可以去思考和探索的。另一方面又觉得自身已有知识的局限,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主动探索的欲望。例如给一个长方体饼干盒贴商标纸,求商标纸的面积,学生会自觉地把数学内容和生活现实紧密联系起来,并自然领悟到已有的知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之间的联系。把学生置于问题的情境中,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兴趣盎然地投入到主动探求的学习过程之中去。
二、教学实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索交流,学习新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程。”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自学课本、合作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获得创新的机会,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
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让学生共同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相互促进、主动求知、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课堂中学生的合作学习,给了学生较多的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层次不同的学生在知识上相互补充,在学法上互相借鉴,在语言表达上得到充分锻炼,从而促进了自身发展。例如,教学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内容时,学生积极展开小组讨论、各抒己见、相互点拨、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分析、补充,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培养了团队精神。
(二)设计练习,体现综合,思维多向。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基本途径。为此,练习设计要注意层次性,强调综合,体现开放,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提出与众不同的解法。例如:在学习了比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综合训练题,根据条件“黑兔的只数与白兔的只数比是1:4”,你能联想到什么?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想法各异。有的说白兔是黑兔的4倍;有的说黑兔是总只数的五分之一;有的说白兔比黑兔多3倍;有的说黑兔比白兔少四分之三。这种开放式的综合题可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三、评价中激励学生的主体性。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我们应以人为本,注重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以往评价由教师一人说了算的局面,形成师生互评、学生互评、自我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方式。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一课时,先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归纳总结。在学生展示学习结果时,我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或评价别人的学习过程。有的学生自我评价不错,还说是集体力量大;有的学生评价自己的思考欠缺,以后有待改正;也有的学生说谢谢老师信任我们,让我们自己学习,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通过评价,沟通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感情,使每个学生品尝到学习成功的愉悦,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对学生学习的全方位的考核评价应注意其提高的速度和幅度,实行动态跟踪,进行发展性评价。对学生自我的帮教及监督,作出定期评价,促进学生的个性完善与发展,并让学生在各方面实践中认识自我价值,智能和身心得到全面积极主动的发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中凸现主体性教育是小学数学教育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当前教育观念的重大转变,我们每一位教师要迅速转变角色,更新观念。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释放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华,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