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如何让我们的学生通过品德与社会课更好地了解现代的多样化世界,去感觉它的精彩,同时学得有趣、深刻,是值得我们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有效性 世界
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世界中”,世界对于学生们来说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经验。尽管对此,学生还是渴望去了解它们,去感受它的精彩。在小学六年级的教材中它构成了教材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效呢?
一、更新观念,精心备课
品德与社会课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近几年教学实践证明:必须开放课本教材,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品德社会课堂。
在《隔海相望》这篇课文的备课伊始,我发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储备很少,怎样让学生学得有趣呢?课前我明确要求,指导学生从台湾的物产、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方面查找资料。这样的要求,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学生更容易接受。学生有了相应的知识储备后,学习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教师自己也要积极地去准备相关材料。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课前查阅资料,就能弥补一些综合课程学习上的“先天不足”,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通过这堂课的钻研,教师也可以学习到更多,如台湾的历史、台湾独特的风土人情、丰富的物产等,这可以说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
二、注重导课,趣味呈现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品德社会课的新课导入,犹如一台戏、一部电影的序幕、一篇文章的开头,如果能引人入胜、富有情趣,就能主动地进入教师所设计的特定环境之中,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就能很快地调动起来。可见,良好的新课导入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前提。
在教学《隔海相望》伊始,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大家喜欢旅游吗?今年对于爱好旅游的人来说是个喜庆年。因为今年大陆居民可以赴台旅游了。你们想去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六课《隔海相望》,先来了解一下台湾。
教师能在“趣”字上做文章,在“开放”上下功夫,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践告诉我们,各种导入方法各有各的特点,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条件与学生实际,灵活、交替地运用,才会使学生感到新鲜,使新课充满活力,从而达到开放性教学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开放,回归生活
德育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品德社会课是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更应以德育人、以情感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应有充分的情感交流,以心灵撞击心灵,以心灵赢得心灵。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一种与孩子“等高”的平等气氛,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里率真地袒露一切,把个性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孩子自主地学习,尽情享受童年的欢乐,健康快乐地成长。
1.教学形式的开放性。要实施开放化、活动化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要解放思想,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为学生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教师不妨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团团围坐,合作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推选出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活动成果。教师要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素质教育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即让每个孩子的思维都被激活,让每个孩子的情感都受到激发,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
2.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1)从生活中来。回归生活是我们所遵循的课程理念。我们的教学要从生活世界出发,不能脱离儿童的生活,这是从出发点的角度来思考教材以及教学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如我们的教学不要机械地去“服从”课标或教材,而是要坚持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我们的备课首先要把功夫用在对于本班学生生活情况的了解和研究上,尽可能缩短教学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距离。
《战争何时了》这一课,战争离我们的学生相距很远,如何“回归生活”呢?一位教师这样教学:①讲儿童节的来历。同学们,我们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那就是“六一”儿童节。在你的印象中,你度过的最快乐的儿童节是怎样的呢?你能给大家说一说吗?②在我们这和平的年代里,幸福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快乐的节日令人难忘,可你是否知道这美好的节日是怎么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段小资料。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谈出自己的感受,在对话中感受战争的残酷,感受儿童的痛苦。在心理层面与儿童对话,从熟悉的生活开始,与学生的生活链接,让儿童的生活与历史链接。
(2)到生活中去。作为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世界的内涵就是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生活世界为其归宿。要使学生通过所学得的一切,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等。作为本质意义上的回归,从生活出发还必须让它再回到生活中去,使它在与生活的其他方面不断发生动态联系中真正融入到生活世界中,去改善人们的生活及生活方式。我们的课程实施中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把课程带出课堂,使课程延伸、扩展到课堂之外,让课堂教育的作用辐射于整个生活,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效果。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有效性 世界
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世界中”,世界对于学生们来说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经验。尽管对此,学生还是渴望去了解它们,去感受它的精彩。在小学六年级的教材中它构成了教材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效呢?
一、更新观念,精心备课
品德与社会课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近几年教学实践证明:必须开放课本教材,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品德社会课堂。
在《隔海相望》这篇课文的备课伊始,我发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储备很少,怎样让学生学得有趣呢?课前我明确要求,指导学生从台湾的物产、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方面查找资料。这样的要求,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学生更容易接受。学生有了相应的知识储备后,学习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教师自己也要积极地去准备相关材料。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课前查阅资料,就能弥补一些综合课程学习上的“先天不足”,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通过这堂课的钻研,教师也可以学习到更多,如台湾的历史、台湾独特的风土人情、丰富的物产等,这可以说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
二、注重导课,趣味呈现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品德社会课的新课导入,犹如一台戏、一部电影的序幕、一篇文章的开头,如果能引人入胜、富有情趣,就能主动地进入教师所设计的特定环境之中,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就能很快地调动起来。可见,良好的新课导入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前提。
在教学《隔海相望》伊始,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大家喜欢旅游吗?今年对于爱好旅游的人来说是个喜庆年。因为今年大陆居民可以赴台旅游了。你们想去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六课《隔海相望》,先来了解一下台湾。
教师能在“趣”字上做文章,在“开放”上下功夫,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践告诉我们,各种导入方法各有各的特点,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条件与学生实际,灵活、交替地运用,才会使学生感到新鲜,使新课充满活力,从而达到开放性教学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开放,回归生活
德育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品德社会课是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更应以德育人、以情感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应有充分的情感交流,以心灵撞击心灵,以心灵赢得心灵。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一种与孩子“等高”的平等气氛,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里率真地袒露一切,把个性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孩子自主地学习,尽情享受童年的欢乐,健康快乐地成长。
1.教学形式的开放性。要实施开放化、活动化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要解放思想,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为学生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教师不妨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团团围坐,合作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推选出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活动成果。教师要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素质教育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即让每个孩子的思维都被激活,让每个孩子的情感都受到激发,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
2.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1)从生活中来。回归生活是我们所遵循的课程理念。我们的教学要从生活世界出发,不能脱离儿童的生活,这是从出发点的角度来思考教材以及教学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如我们的教学不要机械地去“服从”课标或教材,而是要坚持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我们的备课首先要把功夫用在对于本班学生生活情况的了解和研究上,尽可能缩短教学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距离。
《战争何时了》这一课,战争离我们的学生相距很远,如何“回归生活”呢?一位教师这样教学:①讲儿童节的来历。同学们,我们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那就是“六一”儿童节。在你的印象中,你度过的最快乐的儿童节是怎样的呢?你能给大家说一说吗?②在我们这和平的年代里,幸福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快乐的节日令人难忘,可你是否知道这美好的节日是怎么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段小资料。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谈出自己的感受,在对话中感受战争的残酷,感受儿童的痛苦。在心理层面与儿童对话,从熟悉的生活开始,与学生的生活链接,让儿童的生活与历史链接。
(2)到生活中去。作为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世界的内涵就是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生活世界为其归宿。要使学生通过所学得的一切,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等。作为本质意义上的回归,从生活出发还必须让它再回到生活中去,使它在与生活的其他方面不断发生动态联系中真正融入到生活世界中,去改善人们的生活及生活方式。我们的课程实施中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把课程带出课堂,使课程延伸、扩展到课堂之外,让课堂教育的作用辐射于整个生活,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