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改至今,作文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始终未能跳出为学生写作而教学生作文的怪圈。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缺乏写作热情,“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没有统一在“做”上,作文教学效率低下,鉴以此,结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本文从提升写作兴趣、积累写作素材、写出创意美文三方面来简述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之于作文教学的若干启示。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信心;创意
作为半壁江山的作文教学历来为老师们所重视,他们根据教学大纲的精神、积累的教学经验,不遗余力用心地教,学生也能亦步亦趋跟着学,但由于“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没有统一在“做”上,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预设与生成不一致,作文教学便难有作为。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作文教学的“教学做合一”,让学生爱上写作,乐于写作呢?下面笔者就来谈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消除畏写情绪——循序渐进,做出信心。
每逢写作,学生就会唏嘘不已、叫苦连天,学生为何对写作敬而远之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胸中无丘壑,没有创作的欲望,更无写好美文的信心,可见激发写作兴趣、撩拨创作欲望在作文教学中多么弥足珍贵,有了想写的欲望、表达的冲动,自信心便会不约而至。教师应艺术地引领学生从“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让学生在作文的畅游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在笔端情感的倾诉中获得创作的快感,并由此提升写作的信心。
1.以写作日记为基础,由易而难,建立学生写作的信心。
日记因形式自由,字数不限,题材广泛,给了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一般学生不会觉得是负担。写日记是学生练笔的最佳场所,学生在日记里可畅所欲言,可评论时事,可抒写心声,可描绘万物……一切爱恨情仇都能诉诸笔端,可写的,难启齿的,都能在日记的天地里尽情宣泄、无拘倾吐。写得多了,就会得心应手,文字也会越来越美,内容也会越来越充实,自信心无形中便得到了增强。
2.以开展活动为桥梁,激发趣味,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
生活即教育,作文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作文教学回归到各种有趣的活动中去,是创设作文情景的有效途径。可引导学生关注缤纷的校园生活,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有趣的活动,如讲故事比赛、汉字书写大赛、才艺展示赛、演讲辩论赛……,参观新农村建设,指导学生观察“大自然的语言”等等。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参与各种活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中挖掘出最为熟悉、最打动人的宝藏。学生有了感触,有了体验,就有了表达的欲望,才会乐意去写,心甘情愿地去写,信心倍增地去写。
3.以鼓励赏识为基点,引领成功,提升学生写作的信心。
教师要不吝赞美之词,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出众之处,作文中的佼佼者,可当作范文当堂讲读赏析,使之增强习作的兴趣,产生持久的写作动力。对于差强人意的作文,教师也应鼓励为主,尽可能找出其出彩之处,即使是一个新颖别致的题目,一段与众不同的开头,一个贴切传神的词语,一句形象生动的比喻,也要大加赞美,不可一概否定,使其产生挫败感。让他们觉得“我能写”,从“畏写”到“想写”到“乐写”,一步一步迈进,最后达到树立学生写作自信心的目的。
二、多方开发素材——体验过程,做中积累。
陶行知说:“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那么何为做呢?“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其特征是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真正的做事在劳力上劳心,是手到心到,“做”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实践,因此,作文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开发作文素材是一个简单而又有效的方法:
1.在书本中积累
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他以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因此写作这件事,是要在习作中学的,在各种文本里教的。能编入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经典范文,自然有许多值得玩味的地方,比如精彩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合理的顺序、隽永的主旨,……,它不仅在思想情感上能给人以熏陶,获得各种教益,在写法技巧上也各具特色,是很好的学习典范,教者通过组织学生研读这些范文,让学生真切感受作家是如何结构全文、表情达意的。教者应利用好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自由地思考、无拘地探讨,引领学生发现文本中的可取之处,并给予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鉴迁移,融会贯通,为写好作文开辟了一条快捷之路。
另外,对于教材及课外书籍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名言警句等,教师应引导学生平时做个有心人,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归纳,并教会学生加以赏析,以充实他们的素材库。
2.在思辩中积累
陶行知先生说过:“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世界,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都是活的书”。这些活的资源,就是学生的写作素材。那么,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有用素材呢?课堂教学无疑是学生接收信息最有效的直接途径,教师在课堂上可恰当地利用一定的时间,让一名事先准备好的学生叙说最近发生的时事、热点问题,并让全班学生就此类现象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真实想法,并由此产生一定的争论,以此加深学生对时事的认识,形成一定的情感体验,日积月累,学生的视野变开阔了,认识问题更深刻了,不再人云亦云了。经过思辩的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后若写到此类话题,话匣子一打开,便文思泉涌,游刃有余了。
3.在生活中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资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此句生动地阐述了生活与作文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的生活永远是千变万化、精彩纷呈的。然而充满活力的莘莘学子面对多彩的生活在写作时却感到力不从心、无“米”可“下”,这是何故呢?答案是:封闭的教学环境,枯燥的学习生活,繁重的学习压力,使得学生不能气定神闲地观察生活、融入生活,陶行知先生一贯注重在“必有事焉”上下工夫,指出要让学生在“做”中产生思想、经验和新价值。践行这一理论的最好途径:就是让学生融入生活,参与生活中各类活动:访亲拜友、远足踏青、社会调查、热心捐助……,学生通过“做”来了解社会,获得体验,学得真知。诚如先生所说:“有行动的勇气,才会有真知之收获”,可见作文教学不能囿于课堂,囿于书本。学生通过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品尝个中滋味,写起来才会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
三、理论结合实践——教学生做,做出创意。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最高目的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其写出富有创意的文章呢?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和“自由表达”。以前的作文形式僵化、单一,文章的框架结构受限于教师的指导,呈现出千篇一律的态势,学生带着思想的脚镣在机械化的作文教学中跳舞,作文是很难冲破樊笼,富有创意的,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作文教学首先应该在形式上淡化文体,诗赋、小品、剧本、随笔,在教师讲清写作要义之后,学生喜欢写,就不应制止,只要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富有创意,就是一篇值得称道的好文章。消除了文体的束缚,学生就能在更广的领域内就能各显神通了。
语言是作文的灵魂,来自生活中的鲜活精妙、富有创意的语言不仅能给文章增色添彩,而且在表达方面亦有出水芙蓉之感,我们应鼓励学生在语言运用上发挥想像、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教师应引导在遣词造句上狠下功夫,再三推敲,切勿寡淡如水。我们虽不能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地,但也要给人清新亮丽、耳目一新之感,不追求华丽文采,但须力求生动贴切、富有创意。
作文创意无处不在,除了上述提到的形式、语言外,在立意等其他环节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具有识珠之慧眼,只要学生在作文中有微小的创意,应给予肯定和赞美,并教会学生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让他们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创造的快乐,只能不扼杀学生创造的萌芽。
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尤其是“做中学”、“实践第一”的理念,在今天的课改中仍然发挥着先导作用。只要我们摒弃作文教学的功利色彩,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创造积累素材的途径,解放学生的创作思维,学生就一定能写出有创意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
[1] 贾林祥等.“教学做合一”及其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启示.行知研究,2010,(2).
[2]程可芳.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课堂教学改革.行知研究,2011,(3).
[3]张德芳.对作文的一点认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2上):27.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二中)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信心;创意
作为半壁江山的作文教学历来为老师们所重视,他们根据教学大纲的精神、积累的教学经验,不遗余力用心地教,学生也能亦步亦趋跟着学,但由于“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没有统一在“做”上,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预设与生成不一致,作文教学便难有作为。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作文教学的“教学做合一”,让学生爱上写作,乐于写作呢?下面笔者就来谈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消除畏写情绪——循序渐进,做出信心。
每逢写作,学生就会唏嘘不已、叫苦连天,学生为何对写作敬而远之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胸中无丘壑,没有创作的欲望,更无写好美文的信心,可见激发写作兴趣、撩拨创作欲望在作文教学中多么弥足珍贵,有了想写的欲望、表达的冲动,自信心便会不约而至。教师应艺术地引领学生从“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让学生在作文的畅游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在笔端情感的倾诉中获得创作的快感,并由此提升写作的信心。
1.以写作日记为基础,由易而难,建立学生写作的信心。
日记因形式自由,字数不限,题材广泛,给了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一般学生不会觉得是负担。写日记是学生练笔的最佳场所,学生在日记里可畅所欲言,可评论时事,可抒写心声,可描绘万物……一切爱恨情仇都能诉诸笔端,可写的,难启齿的,都能在日记的天地里尽情宣泄、无拘倾吐。写得多了,就会得心应手,文字也会越来越美,内容也会越来越充实,自信心无形中便得到了增强。
2.以开展活动为桥梁,激发趣味,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
生活即教育,作文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作文教学回归到各种有趣的活动中去,是创设作文情景的有效途径。可引导学生关注缤纷的校园生活,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有趣的活动,如讲故事比赛、汉字书写大赛、才艺展示赛、演讲辩论赛……,参观新农村建设,指导学生观察“大自然的语言”等等。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参与各种活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中挖掘出最为熟悉、最打动人的宝藏。学生有了感触,有了体验,就有了表达的欲望,才会乐意去写,心甘情愿地去写,信心倍增地去写。
3.以鼓励赏识为基点,引领成功,提升学生写作的信心。
教师要不吝赞美之词,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出众之处,作文中的佼佼者,可当作范文当堂讲读赏析,使之增强习作的兴趣,产生持久的写作动力。对于差强人意的作文,教师也应鼓励为主,尽可能找出其出彩之处,即使是一个新颖别致的题目,一段与众不同的开头,一个贴切传神的词语,一句形象生动的比喻,也要大加赞美,不可一概否定,使其产生挫败感。让他们觉得“我能写”,从“畏写”到“想写”到“乐写”,一步一步迈进,最后达到树立学生写作自信心的目的。
二、多方开发素材——体验过程,做中积累。
陶行知说:“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那么何为做呢?“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其特征是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真正的做事在劳力上劳心,是手到心到,“做”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实践,因此,作文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开发作文素材是一个简单而又有效的方法:
1.在书本中积累
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他以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因此写作这件事,是要在习作中学的,在各种文本里教的。能编入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经典范文,自然有许多值得玩味的地方,比如精彩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合理的顺序、隽永的主旨,……,它不仅在思想情感上能给人以熏陶,获得各种教益,在写法技巧上也各具特色,是很好的学习典范,教者通过组织学生研读这些范文,让学生真切感受作家是如何结构全文、表情达意的。教者应利用好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自由地思考、无拘地探讨,引领学生发现文本中的可取之处,并给予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鉴迁移,融会贯通,为写好作文开辟了一条快捷之路。
另外,对于教材及课外书籍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名言警句等,教师应引导学生平时做个有心人,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归纳,并教会学生加以赏析,以充实他们的素材库。
2.在思辩中积累
陶行知先生说过:“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世界,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都是活的书”。这些活的资源,就是学生的写作素材。那么,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有用素材呢?课堂教学无疑是学生接收信息最有效的直接途径,教师在课堂上可恰当地利用一定的时间,让一名事先准备好的学生叙说最近发生的时事、热点问题,并让全班学生就此类现象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真实想法,并由此产生一定的争论,以此加深学生对时事的认识,形成一定的情感体验,日积月累,学生的视野变开阔了,认识问题更深刻了,不再人云亦云了。经过思辩的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后若写到此类话题,话匣子一打开,便文思泉涌,游刃有余了。
3.在生活中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资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此句生动地阐述了生活与作文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的生活永远是千变万化、精彩纷呈的。然而充满活力的莘莘学子面对多彩的生活在写作时却感到力不从心、无“米”可“下”,这是何故呢?答案是:封闭的教学环境,枯燥的学习生活,繁重的学习压力,使得学生不能气定神闲地观察生活、融入生活,陶行知先生一贯注重在“必有事焉”上下工夫,指出要让学生在“做”中产生思想、经验和新价值。践行这一理论的最好途径:就是让学生融入生活,参与生活中各类活动:访亲拜友、远足踏青、社会调查、热心捐助……,学生通过“做”来了解社会,获得体验,学得真知。诚如先生所说:“有行动的勇气,才会有真知之收获”,可见作文教学不能囿于课堂,囿于书本。学生通过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品尝个中滋味,写起来才会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
三、理论结合实践——教学生做,做出创意。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最高目的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其写出富有创意的文章呢?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和“自由表达”。以前的作文形式僵化、单一,文章的框架结构受限于教师的指导,呈现出千篇一律的态势,学生带着思想的脚镣在机械化的作文教学中跳舞,作文是很难冲破樊笼,富有创意的,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作文教学首先应该在形式上淡化文体,诗赋、小品、剧本、随笔,在教师讲清写作要义之后,学生喜欢写,就不应制止,只要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富有创意,就是一篇值得称道的好文章。消除了文体的束缚,学生就能在更广的领域内就能各显神通了。
语言是作文的灵魂,来自生活中的鲜活精妙、富有创意的语言不仅能给文章增色添彩,而且在表达方面亦有出水芙蓉之感,我们应鼓励学生在语言运用上发挥想像、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教师应引导在遣词造句上狠下功夫,再三推敲,切勿寡淡如水。我们虽不能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地,但也要给人清新亮丽、耳目一新之感,不追求华丽文采,但须力求生动贴切、富有创意。
作文创意无处不在,除了上述提到的形式、语言外,在立意等其他环节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具有识珠之慧眼,只要学生在作文中有微小的创意,应给予肯定和赞美,并教会学生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让他们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创造的快乐,只能不扼杀学生创造的萌芽。
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尤其是“做中学”、“实践第一”的理念,在今天的课改中仍然发挥着先导作用。只要我们摒弃作文教学的功利色彩,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创造积累素材的途径,解放学生的创作思维,学生就一定能写出有创意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
[1] 贾林祥等.“教学做合一”及其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启示.行知研究,2010,(2).
[2]程可芳.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课堂教学改革.行知研究,2011,(3).
[3]张德芳.对作文的一点认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2上):27.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