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越来越近了,母亲总是大包小包地把年货带回家。这一天,她买菜回来,从菜篮子里掏出了几个发粿放在桌上。这些发粿都发酵得很成功,顶端裂开了好几道口子,像一朵朵绽放的花儿。女儿拿起来看了看,笑着说:“这些蛋糕都好开心啊,个个笑得合不拢嘴!”现在过年过节,家里都比较少做各种粿,难怪孩子连蛋糕和粿都分不清了。母亲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了起来:“傻孩子,这叫发粿,不是蛋糕。”“那我吃看看,味道像不像蛋糕?”女儿张大嘴巴刚要咬。母亲急忙把那个发粿抢过来:“现在不能吃,这是送神上天的供品,拜好了神明,再给你吃哈。”看到此时此景,我的思绪不知不觉飘回到了遥远的童年。
记忆中童年的年味里,总是飘着浓浓的粿香。那时的母亲很年轻,面容白皙红润,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不仅是庄稼地里的一把好手,家务活也理得井井有条。过年杀鸡,杀鸭,做香肠,做粿这些活儿,她一个人就能顺顺当当地搞定。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这一天,传说是所有神明都要回天庭过年的日子,我们这里的风俗是要蒸发粿当供品送神上天。母亲早早就把粳米浸泡在盆里。那时还没有磨米浆的机器,都要靠人工。我们村的圆土楼里有两个大石磨就是供大家磨米浆的。母亲挑着浸泡好的米,带上我来到石磨前排队等候。圆圆的石磨侧面安着一个木柄,木柄上连接着“T”字形的木杆,横杆上系着一条粗麻绳,麻绳套在屋顶的横梁上,这样就有了支撑点。推磨的人手紧握住横杆,做反复推拉动作,石磨就飞快旋转起来,放米的人用大勺子舀起夹水的米,避让着旋转的木杆,眼疾手快往石磨窟窿眼里放,白花花的米浆就沿着磨盘的凹槽汩汩流出,流进了下方接米漿的桶里,大米的清香也就在空气里四溢开来。母亲负责推磨,我放米,由于长期跟县城的祖父祖母生活在一起,被惯着宠着,很少干活,所以笨手笨脚的,米总是放不好,速度很慢,旁边的一些大姑、大姨看不下去了,总会来帮忙,但也总忘不了戏谑一句:“城里来的大小姐哪会做这样的粗活呀!”把我臊得脸直发烫。
每到年底,家家户户都要做各种年粿,来磨米浆的人就特别多,而石磨只有两台,所以大家只好排起长长的队伍等候。不过等候的过程并不乏味,大家难得有空聚在一起,各拉各的家常,有说有笑,动作快的帮动作慢的,有时还会来几场比赛,看谁磨得最快。那场景真是笑语喧哗,其乐融融。
磨好的米浆带回家后,母亲就开始着手蒸发粿了。她往米浆里加入适量的红糖、面粉和发酵粉拌匀,分成好几个碗装好,放进大锅里蒸。发粿,顾名思义有寄托发财的意思,如果做出来的发粿发酵得不好,那就意味着来年发不了财,是很晦气的兆头。这虽然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是农村的家庭主妇一直都深信不疑,因此蒸发粿这件平常的活儿就上升为重要甚至近乎神圣的事了。记得有一次,我很想看看发粿是怎么发酵成的,就掀了几次锅盖看个究竟,还不时嘀咕道:“怎么还不发?”不想被母亲逮了个正着。结果那次因为掀锅盖导致温度降低,发粿发酵不太成功,被母亲臭骂了一顿。如果做得成功的话,左邻右舍的主妇们就会端着一碗碗像花儿一样的发粿到门口集合,或是互相评比,或是品头论足,或是交流经验,兴致勃勃,眉飞色舞,仿佛发大财的好彩头已经降临到自己的身上似的。
过年还要做的另外一种粿叫“草仔粿”,这也是一种甜粿。它由糯米加少量的粳米磨成浆,再把米浆里的水分滤掉一些,加上红糖,揉成一小团一小团,做成粿皮,往里面包上花生馅、芝麻馅、豆沙馅等,再拿来洗净的竹叶或枇杷叶修剪成圆形的,贴在圆圆的甜粿下面,这大概就是寓意为“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的好彩头吧。刚蒸好的“草仔粿”有竹叶或其它草叶的清香,吃起来软糯香甜,令人回味无穷。“草仔粿”可以放很久也不会坏掉,春节期间经常要拜神,主妇们总会顺手拿几个当供品,十分方便。只是放久了的“草仔粿”就会变硬,不好吃了,再生火烧水,放到蒸笼蒸,大费周章,比较麻烦,也不知道谁发明了“碳烤草仔粿”这种做法。那时冬天比现在要冷多了,老年人总要挎着个“火笼”来取暖,在火笼上面放上一把烧火用的火钳,再往火钳上放上几个去掉草叶子、发硬的“草仔粿”,利用火笼里的碳火慢慢烤。烤粿的香味可以飘出几里远,把小伙伴的馋虫都勾出来。碳烤草仔粿需要很大的耐心,要不停翻动,一不小心烤得过火了,黑了就会发苦,不好吃,只有烤到粿皮焦黄变软,起一个个透明的泡时,吃起来味道最佳,又香又糯又有嚼劲儿。外祖父最爱吃甜粿,又是烤粿的能手。冬天晚上,我们几个小馋猫经常要到隔壁外祖父家缠着他烤粿吃。一个粿烤好需要很长时间,一次又只能烤两三个,往往是吃完了一个,其它的还没烤好,我们就已经在眼巴巴地等下一个,所以爱吃甜粿的外祖父常常只有烤的份儿,没有吃的份儿,但他总是笑眯眯地看着我们狼吞虎咽地吃,神情慈爱而满足。
过年家家户户都要杀好几只鸡鸭,煮好鸡鸭会留下一大锅鲜美的汤汁,与这汤汁成为绝配的就是“菜头粿”了。“菜头粿”(又叫“萝卜糕”)是闽南常见的一种小吃,“菜头”谐音“彩头”,意为吃了“菜头粿”就会有好彩头。它是由白萝卜磨成泥混合粳米浆蒸煮而成的。蒸好的“菜头粿”切成四四方方一小块一小块,放进鸡汤鸭汤里,再撒上几小段芹菜,用文火煮上几分钟,让鸡汤鸭汤的鲜味沁入到米粿里,吃起来软滑清甜,那爽口劲儿无法形容,在吃腻了大鱼大肉的春节里,无疑是一道大受欢迎的美食。“菜头粿”还有另一种做法——用油煎炸,炸好的粿条又香又劲道,蘸酱吃又是别有一番风味。家里头祖母最会做“菜头粿”,也最爱吃“菜头粿”,她说她的家乡潮州过年也要做这种粿,吃“菜头粿”时,总会想起家乡的亲人,如今祖母已驾鹤西去二十余载,吃“菜头粿”时,我们也总会想起她,父亲最常念叨的一句是:“这可是你奶奶最爱吃的粿!”
时光悠悠,岁月情长。撷一捧米香,采一把葱茏,融些许乡愁,掺几多浓情,年粿——这些劳动人民用智慧创造出来的食物,承载了多少爱和回忆,它散发出来的一缕缕清香,永远萦绕在我心头……
记忆中童年的年味里,总是飘着浓浓的粿香。那时的母亲很年轻,面容白皙红润,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不仅是庄稼地里的一把好手,家务活也理得井井有条。过年杀鸡,杀鸭,做香肠,做粿这些活儿,她一个人就能顺顺当当地搞定。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这一天,传说是所有神明都要回天庭过年的日子,我们这里的风俗是要蒸发粿当供品送神上天。母亲早早就把粳米浸泡在盆里。那时还没有磨米浆的机器,都要靠人工。我们村的圆土楼里有两个大石磨就是供大家磨米浆的。母亲挑着浸泡好的米,带上我来到石磨前排队等候。圆圆的石磨侧面安着一个木柄,木柄上连接着“T”字形的木杆,横杆上系着一条粗麻绳,麻绳套在屋顶的横梁上,这样就有了支撑点。推磨的人手紧握住横杆,做反复推拉动作,石磨就飞快旋转起来,放米的人用大勺子舀起夹水的米,避让着旋转的木杆,眼疾手快往石磨窟窿眼里放,白花花的米浆就沿着磨盘的凹槽汩汩流出,流进了下方接米漿的桶里,大米的清香也就在空气里四溢开来。母亲负责推磨,我放米,由于长期跟县城的祖父祖母生活在一起,被惯着宠着,很少干活,所以笨手笨脚的,米总是放不好,速度很慢,旁边的一些大姑、大姨看不下去了,总会来帮忙,但也总忘不了戏谑一句:“城里来的大小姐哪会做这样的粗活呀!”把我臊得脸直发烫。
每到年底,家家户户都要做各种年粿,来磨米浆的人就特别多,而石磨只有两台,所以大家只好排起长长的队伍等候。不过等候的过程并不乏味,大家难得有空聚在一起,各拉各的家常,有说有笑,动作快的帮动作慢的,有时还会来几场比赛,看谁磨得最快。那场景真是笑语喧哗,其乐融融。
磨好的米浆带回家后,母亲就开始着手蒸发粿了。她往米浆里加入适量的红糖、面粉和发酵粉拌匀,分成好几个碗装好,放进大锅里蒸。发粿,顾名思义有寄托发财的意思,如果做出来的发粿发酵得不好,那就意味着来年发不了财,是很晦气的兆头。这虽然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是农村的家庭主妇一直都深信不疑,因此蒸发粿这件平常的活儿就上升为重要甚至近乎神圣的事了。记得有一次,我很想看看发粿是怎么发酵成的,就掀了几次锅盖看个究竟,还不时嘀咕道:“怎么还不发?”不想被母亲逮了个正着。结果那次因为掀锅盖导致温度降低,发粿发酵不太成功,被母亲臭骂了一顿。如果做得成功的话,左邻右舍的主妇们就会端着一碗碗像花儿一样的发粿到门口集合,或是互相评比,或是品头论足,或是交流经验,兴致勃勃,眉飞色舞,仿佛发大财的好彩头已经降临到自己的身上似的。
过年还要做的另外一种粿叫“草仔粿”,这也是一种甜粿。它由糯米加少量的粳米磨成浆,再把米浆里的水分滤掉一些,加上红糖,揉成一小团一小团,做成粿皮,往里面包上花生馅、芝麻馅、豆沙馅等,再拿来洗净的竹叶或枇杷叶修剪成圆形的,贴在圆圆的甜粿下面,这大概就是寓意为“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的好彩头吧。刚蒸好的“草仔粿”有竹叶或其它草叶的清香,吃起来软糯香甜,令人回味无穷。“草仔粿”可以放很久也不会坏掉,春节期间经常要拜神,主妇们总会顺手拿几个当供品,十分方便。只是放久了的“草仔粿”就会变硬,不好吃了,再生火烧水,放到蒸笼蒸,大费周章,比较麻烦,也不知道谁发明了“碳烤草仔粿”这种做法。那时冬天比现在要冷多了,老年人总要挎着个“火笼”来取暖,在火笼上面放上一把烧火用的火钳,再往火钳上放上几个去掉草叶子、发硬的“草仔粿”,利用火笼里的碳火慢慢烤。烤粿的香味可以飘出几里远,把小伙伴的馋虫都勾出来。碳烤草仔粿需要很大的耐心,要不停翻动,一不小心烤得过火了,黑了就会发苦,不好吃,只有烤到粿皮焦黄变软,起一个个透明的泡时,吃起来味道最佳,又香又糯又有嚼劲儿。外祖父最爱吃甜粿,又是烤粿的能手。冬天晚上,我们几个小馋猫经常要到隔壁外祖父家缠着他烤粿吃。一个粿烤好需要很长时间,一次又只能烤两三个,往往是吃完了一个,其它的还没烤好,我们就已经在眼巴巴地等下一个,所以爱吃甜粿的外祖父常常只有烤的份儿,没有吃的份儿,但他总是笑眯眯地看着我们狼吞虎咽地吃,神情慈爱而满足。
过年家家户户都要杀好几只鸡鸭,煮好鸡鸭会留下一大锅鲜美的汤汁,与这汤汁成为绝配的就是“菜头粿”了。“菜头粿”(又叫“萝卜糕”)是闽南常见的一种小吃,“菜头”谐音“彩头”,意为吃了“菜头粿”就会有好彩头。它是由白萝卜磨成泥混合粳米浆蒸煮而成的。蒸好的“菜头粿”切成四四方方一小块一小块,放进鸡汤鸭汤里,再撒上几小段芹菜,用文火煮上几分钟,让鸡汤鸭汤的鲜味沁入到米粿里,吃起来软滑清甜,那爽口劲儿无法形容,在吃腻了大鱼大肉的春节里,无疑是一道大受欢迎的美食。“菜头粿”还有另一种做法——用油煎炸,炸好的粿条又香又劲道,蘸酱吃又是别有一番风味。家里头祖母最会做“菜头粿”,也最爱吃“菜头粿”,她说她的家乡潮州过年也要做这种粿,吃“菜头粿”时,总会想起家乡的亲人,如今祖母已驾鹤西去二十余载,吃“菜头粿”时,我们也总会想起她,父亲最常念叨的一句是:“这可是你奶奶最爱吃的粿!”
时光悠悠,岁月情长。撷一捧米香,采一把葱茏,融些许乡愁,掺几多浓情,年粿——这些劳动人民用智慧创造出来的食物,承载了多少爱和回忆,它散发出来的一缕缕清香,永远萦绕在我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