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校本课程开发是农村初中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落后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开发数学校本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地区初中数学课程开发要坚持自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原则,主要采用需求主导、目标主导和条件主导模式,以体现生活中的数学和数学的生活化为内容,做到改善教育的评价机制、完善课程开发的激励机制和建立民主开放的组织结构等保障等措施。
【关键词】 农村初中;校本教材;数学;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1
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目标,根据国家和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结合本校的教育理念、自身特点以及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条件,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对于促进学习者个体发展和生活实践有着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学校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个性,并且促使学校进行特色化办学。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各种物质资源有限,而且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资源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也都有限,大多数学校还没有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薄弱环节。为了推动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高发展和推动农村发展,本文以发展学生个性、创建学校特色和服务农村发展作为一个切人点,来探讨基础教育阶段农村学校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一、农村学校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1.自主性原则
在农村地区,不同地域有其不同的地方文化,这就使得课程的开发不能够千篇一律,而是根据地方特色发挥学校、教师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学校作为课程的决策主体,决定着课程开发的方向;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主体,让教师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学生是课程的消费主体,决定着课程的选择。
2.实践性原则
农村学校数学校本课程开发要运用的教学的实践过程当中去,所以,课程开发必须选择那些农业生产中适用性强、操作性强的内容,让学生学到的知识真正的用到生活中去,体现农村学校数学校本课程的区域特色,更好地激发农村学校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力。
二、农村学校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
1.需求主导模式
根据课程学习的需要,有选择有目的的进行内容的选择与开发,注重课堂学习的需要,而不是盲目选择上课的模式。
2.目标主导模式
创建学校办学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要有方向上的正确指引,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特点以及地区特色来计课程的开发模式。要明确“怎样培养人”的特色,“培养什么人”的特色问题,据此决定开发的课程。
3.条件主导模式
根据现有的学校、教师、学生条件,以及农村的发展现状,选择与当地经济紧密联系的知识经验组织课程的开发模式。采用该模式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必须要考虑到学校的资源条件以及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首先明确“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结合当地农村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发课程。
以上三种模式基本上是按照“研究——开发——推广”三个环节进行的。研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环节,此环节包括建立组织机构,编制开发指南、确定课程目标建、编写工作任务,考虑全体学生未来的社会角色和发展方向,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分析学生条件,明确开发的方向、目标。开发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环节,教师依据《校本课程》,进行课程的开发。推广是将研究开发成熟的课程在全校使用,最终形成学校的特色课程。
三、农村学校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
从学生“身边的数学”着手,联系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实际,开发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联的课程。开发的课程是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具有互补性的校本课程,弥补国家课程在学生个性培养方面的不足跟地方教学资源不足的缺点,来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激发数学兴趣。农村学校数学课程的开发可以,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跟教學活动,联系日常生活中的购物、消费规划,以及平时的生活中的数学模型与生活空间等数学现象作为课程内容,表现生活中的数学和数学的生活化。
开发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应有到学习中去,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农村学校数学发展性课程的开发可以选择速算、巧算、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图形变换、推理证明、数学建模、数学方法等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适应性课程是学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而开发的课程。课程内容可以选择与农民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土地测量、金融信贷、项目投资、种植养殖成本核算、工程预算、生产效益预测等知识或编写《理财教育读本》,让学生亲自感受数学知识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开阔数学视野,提高数学能力。
四、农村学校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措施
1.建立民主开放的组织结构
数学课程开发是一个需要探究、实践的过程,这就要求,每位参与者,发挥自己的智慧与创造性。这就对学习提出民主开发的要求,以发挥每位参与者的积极性与参与精神。这组织机构应该有完善的开发、实践、监督、评价机构,以推动开发课程的进行与贯彻落实。
2.完善课程开发的激励机制
在开发实施的过程中,必然需要教师来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适应课程开发,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会乐意并且主动的参与,支持开发的进行。如果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进行下去更是困难重重。完善的激励机制,可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使工作顺利进行。并且,激励机制还可以保障开发保质保量的完成。
3.改善教育的评价机制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及时对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价,认识到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评价参与到过程中去,互动性强,使开发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得到认识与纠正。教育评价机制的,是农村校本课程成功的一个保障。
参考文献
[1]望开巧.开发校本课程的原则.综合天地,2006(7).
[2]和学新.从现实到理想——天津市上海道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分析.教育科学研究,2002(7).
[3]吴润贵.开发校本课程实施理财教育.湖南教育,2005(2).
[4]陈玉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机制探究.天津教育,2004(1).
【关键词】 农村初中;校本教材;数学;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1
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目标,根据国家和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结合本校的教育理念、自身特点以及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条件,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对于促进学习者个体发展和生活实践有着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学校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个性,并且促使学校进行特色化办学。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各种物质资源有限,而且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资源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也都有限,大多数学校还没有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薄弱环节。为了推动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高发展和推动农村发展,本文以发展学生个性、创建学校特色和服务农村发展作为一个切人点,来探讨基础教育阶段农村学校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一、农村学校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1.自主性原则
在农村地区,不同地域有其不同的地方文化,这就使得课程的开发不能够千篇一律,而是根据地方特色发挥学校、教师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学校作为课程的决策主体,决定着课程开发的方向;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主体,让教师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学生是课程的消费主体,决定着课程的选择。
2.实践性原则
农村学校数学校本课程开发要运用的教学的实践过程当中去,所以,课程开发必须选择那些农业生产中适用性强、操作性强的内容,让学生学到的知识真正的用到生活中去,体现农村学校数学校本课程的区域特色,更好地激发农村学校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力。
二、农村学校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
1.需求主导模式
根据课程学习的需要,有选择有目的的进行内容的选择与开发,注重课堂学习的需要,而不是盲目选择上课的模式。
2.目标主导模式
创建学校办学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要有方向上的正确指引,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特点以及地区特色来计课程的开发模式。要明确“怎样培养人”的特色,“培养什么人”的特色问题,据此决定开发的课程。
3.条件主导模式
根据现有的学校、教师、学生条件,以及农村的发展现状,选择与当地经济紧密联系的知识经验组织课程的开发模式。采用该模式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必须要考虑到学校的资源条件以及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首先明确“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结合当地农村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发课程。
以上三种模式基本上是按照“研究——开发——推广”三个环节进行的。研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环节,此环节包括建立组织机构,编制开发指南、确定课程目标建、编写工作任务,考虑全体学生未来的社会角色和发展方向,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分析学生条件,明确开发的方向、目标。开发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环节,教师依据《校本课程》,进行课程的开发。推广是将研究开发成熟的课程在全校使用,最终形成学校的特色课程。
三、农村学校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
从学生“身边的数学”着手,联系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实际,开发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联的课程。开发的课程是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具有互补性的校本课程,弥补国家课程在学生个性培养方面的不足跟地方教学资源不足的缺点,来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激发数学兴趣。农村学校数学课程的开发可以,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跟教學活动,联系日常生活中的购物、消费规划,以及平时的生活中的数学模型与生活空间等数学现象作为课程内容,表现生活中的数学和数学的生活化。
开发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应有到学习中去,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农村学校数学发展性课程的开发可以选择速算、巧算、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图形变换、推理证明、数学建模、数学方法等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适应性课程是学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而开发的课程。课程内容可以选择与农民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土地测量、金融信贷、项目投资、种植养殖成本核算、工程预算、生产效益预测等知识或编写《理财教育读本》,让学生亲自感受数学知识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开阔数学视野,提高数学能力。
四、农村学校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措施
1.建立民主开放的组织结构
数学课程开发是一个需要探究、实践的过程,这就要求,每位参与者,发挥自己的智慧与创造性。这就对学习提出民主开发的要求,以发挥每位参与者的积极性与参与精神。这组织机构应该有完善的开发、实践、监督、评价机构,以推动开发课程的进行与贯彻落实。
2.完善课程开发的激励机制
在开发实施的过程中,必然需要教师来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适应课程开发,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会乐意并且主动的参与,支持开发的进行。如果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进行下去更是困难重重。完善的激励机制,可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使工作顺利进行。并且,激励机制还可以保障开发保质保量的完成。
3.改善教育的评价机制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及时对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价,认识到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评价参与到过程中去,互动性强,使开发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得到认识与纠正。教育评价机制的,是农村校本课程成功的一个保障。
参考文献
[1]望开巧.开发校本课程的原则.综合天地,2006(7).
[2]和学新.从现实到理想——天津市上海道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分析.教育科学研究,2002(7).
[3]吴润贵.开发校本课程实施理财教育.湖南教育,2005(2).
[4]陈玉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机制探究.天津教育,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