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三生物复习内容多,时间紧,尤其是在高三第一学期,教师往往要带着学生完成地毯式的一轮复习,让学生扎实地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任务重,难度大。因此,我们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总结。这里,笔者谈谈高三生物有效复习的策略。
一、 巧妙记忆,夯实基础
生物可以说是一门先文后理的学科,它的许多基本结构、功能及原理、变化过程等是我们需要记忆的。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甚至包括一些逻辑推理能力较强的学生,由于缺乏有效的记忆方法,基础知识不扎实,无法学好生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提炼各种记忆方法,帮助学生过生物知识记忆关。
(一) 绘图记忆法
生物教科书中有许多图:结构模式图(如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叶绿体、线粒体等各种细胞器模式图)、代谢过程模式图(如光合作用、细胞呼吸过程模式图)、细胞分裂模式图(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模式图)、调节过程模式图(如血糖平衡的调节、水盐平衡的调节、体温调节等模式图)、操作流程图(如多莉绵羊的获得等)等。一幅简单的图往往包含着许多页文字才能描述清楚的知识点,并且能使各种结构、过程与功能变得直观而又易于理解和接受。所以,我们提倡让学生边绘图边理解记忆。这是一种经实践证明的非常有效的记忆方法。
(二) 舍弃记忆法
舍弃记忆是指记忆时先挑少的、简单的记,把一些复杂的、难记的暂时放弃。比如,在三种跨膜运输方式(自由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的实例记忆中,因为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是主动转运,因此,我们可以先挑少的,记住自由扩散的典例——水、气体、苯、酒精、甘油和脂肪酸,易化扩散的典例——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其余的小分子和离子进出细胞方式都可归于主动转运。又如按膜的层次分类细胞器,我们只要记住双层膜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细胞核)和无膜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其余都为单层膜细胞器。
(三) 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是指通过联想,把需要记忆的知识与在生活、学习中体会的情形、操作的程序相联系进行记忆的方法。比如,对叶绿体四种合色素的颜色记忆,学生经常混淆蓝绿色叶绿素a与黄绿色叶绿素b。我们可以按顺序把“a、b”与“天、地”对应,然后联想“蓝天和黄土”去记忆。又如,显微镜中物镜和目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筒长短的关系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联想自己在实验中的实际操作体会,即物镜由低倍换成高倍时,高倍物镜总是差点要碰到载玻片,说明高倍物镜的镜筒长,然后强调目镜与物镜正好相反即可。再如,基因突变的典例“镰刀形细胞贫血症”中对突变碱基的记忆,我们可以想象突变以后成为“猫”——“CAT”,即为突变链中的碱基排序,其余的便可推导而得。这样的联想记忆,可以增加学生记忆的趣味性,最终必然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多总结比较,给学生提供一些好的记忆方法。同时,我们要认识到一些有效的记忆方法也形成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教师需要深入学生,不耻下问,并在提炼后以飨其他学生。
二、 抓本求变,迁移贯通
高考复习必须做题,但试题是做不完的,我们光靠题海战术也不可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呢?通过实际教学的不断实践,笔者总结出部分复习内容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组织:首先,抓住根本——重点概念及规律;接着,围绕这个根本,编制题组,要求各题可以作多向变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针对性训练掌握重点知识,通过变式训练达到方法能力的迁移。复习中,我们除了以这样的方式进行题组外,也可以请学生参与编制题组及题后变式,具体可以是师编生变,或生编师生共同变。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先是完成教师预设的、达到一定要求的、统一规定性的动作,然后互相完成自主设定的自选动作。这使得枯燥单调的例题讲解、习题训练增加了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附带有激励、竞争的功能。如在复习蛋白质时,在—NH2、—COOH数的推算例题后,我们可以编制有关蛋白质中N元素、O元素的推算题,并归纳出一般的解题思路:蛋白质分子分成主链和支链,主链再分成肽键与头、尾分别考虑,然后相加即可。在学习了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例题后,我们可以编制核酸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题,然后归纳出一般的解题思路:脱水缩合前的总相对分子质量减去脱掉的小分子(如水、H2)的相对分子质量。又如在复习自由组合定律时,当我们分析了某一F2中的分离比为9∶3∶4的例题后,可以组织学生编制F2的表现型比例之和为16的各种可能变式题(9∶7;12∶3∶1;15∶1等),并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一般的解题思路。
三、 贴近实际,创设情境
选择贴近书本知识、贴近生产和生活的问题,尽量避免纯知识性的题目,有利于将死知识活化,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逾越思维障碍。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笔者认为可以适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丰富的图、文、声等鲜活情境展现生物的奥秘,激发学生想起学过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由此扩大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例如,用一盆阳光下的植物,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联系到植物的代谢问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让学生回忆与之相关的知识点,两者的反应过程、方程式以及相关曲线图和计算。再如,把这盆植物放在密闭容器中,测定容器内的CO2量在一天内的变化情况,再放一个测量红色液滴的移动装置,让学生联想其实际意义。在测量净光合时,可以设问:假如里面放一个盛有NaOH的溶液瓶,那么它是在测什么?假如再放一个蔬菜大棚,学生可联想到薄膜的颜色为什么是透明的、怎样才能使得蔬菜长得更好、如何收藏蔬菜水果。这些问题涉及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者的应用,与实际生产又相联系。这一连串的问题可以通过几张简单的图片让学生想象,并促使学生充分运用学过的知识。
四、 借鉴比较,拓展深化
(一) 借鉴其他学科知识
中学各学科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促进生物知识的复习,应是一条有效途径。例如,通过有机催化剂酶与化学中的无机催化剂的比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把握酶的作用和特性;利用化学中相似相溶原理,可以理解有机溶剂乙醇为何能提取有机物色素,理解甘油和脂肪酸为何易通过细胞膜;通过辩证法,可以进一步把握质壁分离的两个原因(外因是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内因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也可以理解生物进化的两个原因(外因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内因是不定向的可遗传变异)。
(二) 比较易混淆的知识
生物学有许多相似知识点,学生很难独立地辨析清晰,导致他们解题时的认识模棱两可,不能快速而准确地找到正确答案。因此,在复习时,我们应有意地把易混淆处整理出来,进行比较,共同讨论它们的实质性区别,以便清晰地加以区分。如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辨别,学生往往把它们的区别重点放在染色体的组数上。这时,我们应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它们间的本质区别不在染色体的组数上,而是在于它们的起源(该植株是由生殖细胞发育来的,还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然后一起归纳得出:凡是由生殖细胞发育而来,无论体细胞有几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无论体细胞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又如,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的实质区别在于基因突变是碱基对的数目、种类和排序发生改变,而染色体畸变是基因的数目、种类、排序发生改变。再如,染色体畸变中的易位与基因重组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都是片段的移接,但两者的实质区别在于前者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移接,而后者是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移接。通过这样的实质性比较,学生的认识才能越来越清楚。
(三) 拓展和深化教材中没有透析的知识
新课学习时,教材中的有些内容直接告诉了我们一种结论,而没有透析其中的原因,常导致学生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而抑制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在复习时,我们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大胆地拓展和深化。如R型、S型肺炎双球菌,教材只告诉我们前者无荚膜,后者有荚膜。再者,通过肺炎双球菌的活体转化实验,明确了解前者无毒,不能致小鼠死亡;后者有毒,能致小鼠死亡。但为什么R型菌无毒,而S型菌有毒呢?学生必然感到很困惑。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R型菌由于没有荚膜保护,在与小鼠的免疫系统进行战斗时,因失败而灭亡,小鼠因胜利而存活;S型菌,外有荚膜保护着,能抵抗小鼠的免疫系统而存活,并且在小鼠体内大量繁殖,从而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又如,通过离体实验说明S型菌的DNA能转化R型菌成S型菌,但怎样转化的,教材却只字未提,让学生无法理解其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因此,我们在复习时要进行如下拓展深化:转化过程是S型菌的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整合到了R型菌的DNA分子中,并在R型菌中得到表达,使R型菌形成荚膜,而成为S型菌。经过这一深化,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相当于转基因式的基因重组。再如,要让学生轻松接受同一个果实中的种皮、果皮的基因型与母本相同,而胚中各部分结构的基因型却是子代的,需要帮助学生回顾初中自然科学所学过的子房的结构及果实的发育知识。这样的补充和拓展,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完整,知识理解更到位。
高考复习的特点是突出能力的培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采用有效的复习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出发点,改变传统的教法,让学生在紧张的复习中轻松地学到更多知识。我们要避免以满堂灌、简单地重复知识扼杀学生的思维能力,以题海战术泯灭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 巧妙记忆,夯实基础
生物可以说是一门先文后理的学科,它的许多基本结构、功能及原理、变化过程等是我们需要记忆的。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甚至包括一些逻辑推理能力较强的学生,由于缺乏有效的记忆方法,基础知识不扎实,无法学好生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提炼各种记忆方法,帮助学生过生物知识记忆关。
(一) 绘图记忆法
生物教科书中有许多图:结构模式图(如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叶绿体、线粒体等各种细胞器模式图)、代谢过程模式图(如光合作用、细胞呼吸过程模式图)、细胞分裂模式图(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模式图)、调节过程模式图(如血糖平衡的调节、水盐平衡的调节、体温调节等模式图)、操作流程图(如多莉绵羊的获得等)等。一幅简单的图往往包含着许多页文字才能描述清楚的知识点,并且能使各种结构、过程与功能变得直观而又易于理解和接受。所以,我们提倡让学生边绘图边理解记忆。这是一种经实践证明的非常有效的记忆方法。
(二) 舍弃记忆法
舍弃记忆是指记忆时先挑少的、简单的记,把一些复杂的、难记的暂时放弃。比如,在三种跨膜运输方式(自由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的实例记忆中,因为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是主动转运,因此,我们可以先挑少的,记住自由扩散的典例——水、气体、苯、酒精、甘油和脂肪酸,易化扩散的典例——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其余的小分子和离子进出细胞方式都可归于主动转运。又如按膜的层次分类细胞器,我们只要记住双层膜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细胞核)和无膜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其余都为单层膜细胞器。
(三) 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是指通过联想,把需要记忆的知识与在生活、学习中体会的情形、操作的程序相联系进行记忆的方法。比如,对叶绿体四种合色素的颜色记忆,学生经常混淆蓝绿色叶绿素a与黄绿色叶绿素b。我们可以按顺序把“a、b”与“天、地”对应,然后联想“蓝天和黄土”去记忆。又如,显微镜中物镜和目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筒长短的关系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联想自己在实验中的实际操作体会,即物镜由低倍换成高倍时,高倍物镜总是差点要碰到载玻片,说明高倍物镜的镜筒长,然后强调目镜与物镜正好相反即可。再如,基因突变的典例“镰刀形细胞贫血症”中对突变碱基的记忆,我们可以想象突变以后成为“猫”——“CAT”,即为突变链中的碱基排序,其余的便可推导而得。这样的联想记忆,可以增加学生记忆的趣味性,最终必然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多总结比较,给学生提供一些好的记忆方法。同时,我们要认识到一些有效的记忆方法也形成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教师需要深入学生,不耻下问,并在提炼后以飨其他学生。
二、 抓本求变,迁移贯通
高考复习必须做题,但试题是做不完的,我们光靠题海战术也不可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呢?通过实际教学的不断实践,笔者总结出部分复习内容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组织:首先,抓住根本——重点概念及规律;接着,围绕这个根本,编制题组,要求各题可以作多向变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针对性训练掌握重点知识,通过变式训练达到方法能力的迁移。复习中,我们除了以这样的方式进行题组外,也可以请学生参与编制题组及题后变式,具体可以是师编生变,或生编师生共同变。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先是完成教师预设的、达到一定要求的、统一规定性的动作,然后互相完成自主设定的自选动作。这使得枯燥单调的例题讲解、习题训练增加了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附带有激励、竞争的功能。如在复习蛋白质时,在—NH2、—COOH数的推算例题后,我们可以编制有关蛋白质中N元素、O元素的推算题,并归纳出一般的解题思路:蛋白质分子分成主链和支链,主链再分成肽键与头、尾分别考虑,然后相加即可。在学习了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例题后,我们可以编制核酸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题,然后归纳出一般的解题思路:脱水缩合前的总相对分子质量减去脱掉的小分子(如水、H2)的相对分子质量。又如在复习自由组合定律时,当我们分析了某一F2中的分离比为9∶3∶4的例题后,可以组织学生编制F2的表现型比例之和为16的各种可能变式题(9∶7;12∶3∶1;15∶1等),并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一般的解题思路。
三、 贴近实际,创设情境
选择贴近书本知识、贴近生产和生活的问题,尽量避免纯知识性的题目,有利于将死知识活化,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逾越思维障碍。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笔者认为可以适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丰富的图、文、声等鲜活情境展现生物的奥秘,激发学生想起学过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由此扩大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例如,用一盆阳光下的植物,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联系到植物的代谢问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让学生回忆与之相关的知识点,两者的反应过程、方程式以及相关曲线图和计算。再如,把这盆植物放在密闭容器中,测定容器内的CO2量在一天内的变化情况,再放一个测量红色液滴的移动装置,让学生联想其实际意义。在测量净光合时,可以设问:假如里面放一个盛有NaOH的溶液瓶,那么它是在测什么?假如再放一个蔬菜大棚,学生可联想到薄膜的颜色为什么是透明的、怎样才能使得蔬菜长得更好、如何收藏蔬菜水果。这些问题涉及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者的应用,与实际生产又相联系。这一连串的问题可以通过几张简单的图片让学生想象,并促使学生充分运用学过的知识。
四、 借鉴比较,拓展深化
(一) 借鉴其他学科知识
中学各学科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促进生物知识的复习,应是一条有效途径。例如,通过有机催化剂酶与化学中的无机催化剂的比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把握酶的作用和特性;利用化学中相似相溶原理,可以理解有机溶剂乙醇为何能提取有机物色素,理解甘油和脂肪酸为何易通过细胞膜;通过辩证法,可以进一步把握质壁分离的两个原因(外因是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内因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也可以理解生物进化的两个原因(外因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内因是不定向的可遗传变异)。
(二) 比较易混淆的知识
生物学有许多相似知识点,学生很难独立地辨析清晰,导致他们解题时的认识模棱两可,不能快速而准确地找到正确答案。因此,在复习时,我们应有意地把易混淆处整理出来,进行比较,共同讨论它们的实质性区别,以便清晰地加以区分。如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辨别,学生往往把它们的区别重点放在染色体的组数上。这时,我们应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它们间的本质区别不在染色体的组数上,而是在于它们的起源(该植株是由生殖细胞发育来的,还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然后一起归纳得出:凡是由生殖细胞发育而来,无论体细胞有几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无论体细胞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又如,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的实质区别在于基因突变是碱基对的数目、种类和排序发生改变,而染色体畸变是基因的数目、种类、排序发生改变。再如,染色体畸变中的易位与基因重组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都是片段的移接,但两者的实质区别在于前者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移接,而后者是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移接。通过这样的实质性比较,学生的认识才能越来越清楚。
(三) 拓展和深化教材中没有透析的知识
新课学习时,教材中的有些内容直接告诉了我们一种结论,而没有透析其中的原因,常导致学生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而抑制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在复习时,我们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大胆地拓展和深化。如R型、S型肺炎双球菌,教材只告诉我们前者无荚膜,后者有荚膜。再者,通过肺炎双球菌的活体转化实验,明确了解前者无毒,不能致小鼠死亡;后者有毒,能致小鼠死亡。但为什么R型菌无毒,而S型菌有毒呢?学生必然感到很困惑。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R型菌由于没有荚膜保护,在与小鼠的免疫系统进行战斗时,因失败而灭亡,小鼠因胜利而存活;S型菌,外有荚膜保护着,能抵抗小鼠的免疫系统而存活,并且在小鼠体内大量繁殖,从而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又如,通过离体实验说明S型菌的DNA能转化R型菌成S型菌,但怎样转化的,教材却只字未提,让学生无法理解其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因此,我们在复习时要进行如下拓展深化:转化过程是S型菌的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整合到了R型菌的DNA分子中,并在R型菌中得到表达,使R型菌形成荚膜,而成为S型菌。经过这一深化,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相当于转基因式的基因重组。再如,要让学生轻松接受同一个果实中的种皮、果皮的基因型与母本相同,而胚中各部分结构的基因型却是子代的,需要帮助学生回顾初中自然科学所学过的子房的结构及果实的发育知识。这样的补充和拓展,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完整,知识理解更到位。
高考复习的特点是突出能力的培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采用有效的复习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出发点,改变传统的教法,让学生在紧张的复习中轻松地学到更多知识。我们要避免以满堂灌、简单地重复知识扼杀学生的思维能力,以题海战术泯灭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