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素质教育倡导已久,课程改革推行多年,但从实际状况看,许多农村初中的教师依然高压、强制、灌输式地教,这势必造成学生被动、沉闷、应付式地学。叶圣陶早就提出:“教是为了不教。”其实,教即一种辅助,自觉、自主、自励学习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三维助学”体系正体现了这样的教学理念。“三维助学”体系分为“课堂三步助阵”“课外三字助推”和“策略六法助力”。该体系旨在对学生的课堂、课外学习过程进行必要的资料辅助、方法扶助、组织协助,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有效帮助为依托,遵循“学生需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充分发展、终身发展”的学生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教师观,“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的教学观。[1]教师是“帮助者”的角色,既不能采取散放式,袖手旁观,也不能越俎代庖,一味填鸭。“助学”既能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和习惯,又能有效发挥教师“平等中首席”的应有价值,提高教师“助”的有效性。
一、 农村初中“三维助学”体系的生成背景
(一) 灌输式教学瓶颈掣肘
农村传统讲授式教学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其过分注重知识的灌输,学生主体地位被严重忽略的缺陷变得日益突出。这种填鸭式教学,最大的问题在于教与学的悖谬: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者大教特教;学生自主发展的瓶颈,教者无应对策略。教师只管教,教案不变,教法不变;学生面对灌输式教学,往往不是逆反,就是应付。
(二) 名校示范魅力难挡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检测”、山东杜郎口中学“预习—展示—反馈”等一批名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些名校教学模式的共性特色在于学生自主学习为先,小组互助合作为主,教师必要的协助为辅。课堂教学流程简练易控,学生学习兴致得以有效激发,其教学效果的示范效应魅力无限。然而在向名校学习的一波又一波热潮中,许多学校出现了三种偏颇。一是习其形而失其神,华而不实。例如,重视了课前预习,但缺失预习反馈与跟踪;倡导自主学习,但不给学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要求分层教学,实际仅仅是题目多做与少做的差别;建立学习小组,只是满足于课堂讨论表面的轰轰烈烈;等等。二是心血来潮,碰壁便回。课程改革绝非易事,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往往需要多年的坚持才能见到显著效果。实施过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难题与瓶颈,甚至种种非议。如果时冷时热,遇难就避,肯定前功尽弃。三是依葫芦画瓢,全盘照搬。实施中,不能结合地方教育文化背景,不能凝聚全体教师的共识,不能联系学生实际,致使先进模式产生了“水土不服”的现象,机械模仿则不利于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 素质教育形势逼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学校教育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各级教育部门都出台了相应的举措,规范办学行为,推进课程改革。在新的教育教学形势下,办学改革,特别是推进人文化、人性化课程运行体系的革新已刻不容缓。
农村初中“三维助学”体系正是在摒弃传统教学陋习、汲取名校教学经验、适应与时俱进的教改形势基础上,充分结合农村教学实际,经过不断实践和完善后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该体系重在淡化硬性设计,强化学习协助;简化环节掣肘,深化交流反馈;着眼自主学习,突出合作探究。我校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显著增强。
二、 “三维助学”体系的运作
(一) 课堂三步助阵
1. 学案辅学
充分预习、主动自学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益,而“学案辅学”则能引导学生很好地把握课堂学习的重难点,增强学习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各学科的“学案”是这样形成的:由主备人拿出“学案”的初稿并在集体备课前打印,分发给备课组的每个成员进行修改,大家带着自己的思考和建议进行集体会商,形成“学案”的正稿,其内容包括课题名称、学习时间、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参考学法、阅读提示、预习练习、互助探究、问题反馈等。学案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和探究。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教材有一个初步了解,并产生困惑,提出问题,完成首轮学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进行适当辅助点拨,使学生较好地把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自主预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解决,共性问题再反馈给教师。教师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并对问题进行汇总,以增强课堂活动的针对性。
2. 互助探究
课堂互动设计内容包括知识梳理、学法指导、成果共享、问题共研等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总结规律,努力实现有效教学。课堂上生生、师生合作探究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其中,“合作小组”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平台与渠道。为了实现顺畅、深入而有效的交流探索,教师主要是启发和引导,对主讲、补充、质疑、听讲的学生进行全面关注和调控,学生讲解不到位的要补充、偏离主题的要拨正,调动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人人体验,个个收获。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讲方法规律;“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不讲,学生没问题不讲,学生能讲的教师不讲。
“助学”课堂重在交流,交流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探索方式的灵活性。有效交流倡导灵活的交流方式,从交流行为遵循的逻辑看,它既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既可以是单向线形的,也可以是立体交叉的。
二是互动过程的和谐性。互动过程的和谐是理想课堂的追求。外在的,它体现为尊重交流主体地位与促进互动的统一,精心预设与有效生成的统一,高参与度与合理监控的统一;内在的,它能够激荡起和谐的心理体验,形成张弛自在、乐在苦中的愉悦感、怡然共鸣的成就感。
三是探究结果的深刻性。合作探究要完成预期的任务,形成对主体较高的发展度,即主体通过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在心理和行为上有较多的正向变化。有效的交流要真正能够在交流主体之间架设起信息交流、人际交往、情感交融、观念沟通的桥梁。 3. 反馈巩固
及时的反馈和有效的检测是提升教学质量的生命线。课堂助学的效果、学习的质量,不能仅凭形式的轰轰烈烈,必须要强化及时反馈和有效检测。教师可以通过质疑、释疑、提问、追问和微型训练等形式进行及时反馈,也可以利用每节课的最后时间进行反馈练习:现场小组成员间互改,教师汇总批改情况,再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补充。训练反馈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 优化训练设计,拓展启思。教学效率低下,在很大程度上是训练设计的粗糙化。教学训练是需要设计的。从内容上看,包括基本训练、变式训练,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应选择不同能级的训练内容;从方式上看,包含分散训练与集中训练。另外,我们还必须注意训练的密度与时间,注重情境的设计等。
(2) 突出当堂训练,及时评点。冗长、烦琐的讲解,过量、重复的练习只能使学生厌倦。因此,教师需要整理学习内容、筛选课堂所提的问题、编制必要的随堂练习,力求使课堂练习科学而精要,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真实地反映出来,再根据反馈的情况及时进行完善,从而提升课堂目标的达成度。
(二) 课外三字助推
课外作业是课堂助学的延伸。课外作业要减负增效,立足于“活”“精”“趣”。“活”,首先是灵活选择。教师提供两种不同难度、不同情境的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喜好自由选择。其次是灵活运用。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注重知识情境的变化,着力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将课堂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多设计实践作业,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3]例如,语文进行名句背诵竞赛、随笔展示、口头作文交流等;数学进行实践应用类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训练;英语进行单词默写竞赛、语法小讲座、英语演讲竞赛等;物理、化学等学科进行生活实践调查等。“精”指精要,各学科严格控制作业量,每科每天课外一般只选做一项作业,使学生有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同时对旧知识进行回味,对新知识进行巩固。“趣”,指课外作业要有趣味性,增强知识的亲和力,减轻学生的疲劳感,消除他们对知识的畏惧感。
(三) 策略六法助力
1. 双标引学
贴近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设立“基础目标”与“挑战目标”,基础目标要求人人达标,“挑战目标”鼓励“学优生”努力达成,启发“学进生”努力尝试,使每一个学生都明确学习方向,感受“我能行”的成功。
2. 情趣激学
教师在助学过程中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以关爱之情、信任之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在教学设计中,不断创设趣味情境,让学生在有趣情境中享受快乐、体验成功,让学生在人文与意趣的氛围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
3. 生疑启学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预习产生的共性困惑,精心设计问题,通过引导启发,使学生在小组交流、集体互动、教师点拨中释疑。在此基础上,努力促进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不断提升。
4. 小组推学
课堂、课外以合作小组互补、互助探究为主,教师讲解点拨为辅。采用多种互动形式实施教学,让学生自由表达思想,畅谈感悟与疑惑,倾听别人的见解和建议。教师主要进行适时与适度的点拨、点评,并及时表扬鼓励。
5. 精练强学
备课组要整合各种学习资源,严禁照搬教辅资料,远离题海战术,精心分层设计适量和适度的随堂训练、课外作业,及时批改、反馈、讲解、矫正。以学生个体自主研学为主体,以学习小组结对帮扶为主力,以教师课外个别辅导为协助,形成“基础目标”人人达成、“挑战目标”多数学生跃跃欲试的生动学习局面。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的情境中学习知识,锤炼能力,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的收获和创新的快乐。
6. 励评促进
明确进步就是成功、进步就是发展的理念,使评价真正成为激励发展的驱动器,使学生在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体系中,激发内驱力,提高学习信心,提升学习能力,形成团队合作精神。
三、 农村初中“三维助学”体系的实践反思
农村初中“三维助学”体系的建构,关键在“助学”。一是小组帮助。小组学习是助学的主要依托,为使学习小组真正发挥作用,不仅要给小组活动提供舞台和机会,还要加强督导、评选与激励,让互助学习成为学生进步成长的不懈动力。二是教师辅助。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需要教师作必要的辅助,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根深蒂固的“保姆式”包办教学的做法,真正学会在幕后欣赏学生,在身旁激励学生,助推学生成长。三是教师互助。要整体推进助学质量,教师间特别是同备课组内教师的互助合作是根本保障,否则就无法在全校有效推进助学体系的运行。因此,学校管理者就要摒弃排斥性、贬斥性的考评机制,努力将备课组进行结对帮扶、捆绑考核:骨干教师重点看帮带作用,后进教师着重看进步。为了避免备课组陷入集体平庸,还可以设立助学过程与目标考核的标准,以此来推进全校各科助学体系的深入实施。“三维助学”体系的建构与高效运行,必须走出“换汤不换药”的教改误区,需要学校管理者的深情守望与执著坚守,凝聚全体教师躬身的实践。
参考文献:
[1] 陈旭远. 课程与教学论[M]. 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2002:256.
[2] 叶澜.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39.
[3] 严卫林. 追寻学校管理的原生态[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84.
一、 农村初中“三维助学”体系的生成背景
(一) 灌输式教学瓶颈掣肘
农村传统讲授式教学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其过分注重知识的灌输,学生主体地位被严重忽略的缺陷变得日益突出。这种填鸭式教学,最大的问题在于教与学的悖谬: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者大教特教;学生自主发展的瓶颈,教者无应对策略。教师只管教,教案不变,教法不变;学生面对灌输式教学,往往不是逆反,就是应付。
(二) 名校示范魅力难挡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检测”、山东杜郎口中学“预习—展示—反馈”等一批名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些名校教学模式的共性特色在于学生自主学习为先,小组互助合作为主,教师必要的协助为辅。课堂教学流程简练易控,学生学习兴致得以有效激发,其教学效果的示范效应魅力无限。然而在向名校学习的一波又一波热潮中,许多学校出现了三种偏颇。一是习其形而失其神,华而不实。例如,重视了课前预习,但缺失预习反馈与跟踪;倡导自主学习,但不给学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要求分层教学,实际仅仅是题目多做与少做的差别;建立学习小组,只是满足于课堂讨论表面的轰轰烈烈;等等。二是心血来潮,碰壁便回。课程改革绝非易事,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往往需要多年的坚持才能见到显著效果。实施过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难题与瓶颈,甚至种种非议。如果时冷时热,遇难就避,肯定前功尽弃。三是依葫芦画瓢,全盘照搬。实施中,不能结合地方教育文化背景,不能凝聚全体教师的共识,不能联系学生实际,致使先进模式产生了“水土不服”的现象,机械模仿则不利于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 素质教育形势逼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学校教育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各级教育部门都出台了相应的举措,规范办学行为,推进课程改革。在新的教育教学形势下,办学改革,特别是推进人文化、人性化课程运行体系的革新已刻不容缓。
农村初中“三维助学”体系正是在摒弃传统教学陋习、汲取名校教学经验、适应与时俱进的教改形势基础上,充分结合农村教学实际,经过不断实践和完善后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该体系重在淡化硬性设计,强化学习协助;简化环节掣肘,深化交流反馈;着眼自主学习,突出合作探究。我校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显著增强。
二、 “三维助学”体系的运作
(一) 课堂三步助阵
1. 学案辅学
充分预习、主动自学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益,而“学案辅学”则能引导学生很好地把握课堂学习的重难点,增强学习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各学科的“学案”是这样形成的:由主备人拿出“学案”的初稿并在集体备课前打印,分发给备课组的每个成员进行修改,大家带着自己的思考和建议进行集体会商,形成“学案”的正稿,其内容包括课题名称、学习时间、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参考学法、阅读提示、预习练习、互助探究、问题反馈等。学案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和探究。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教材有一个初步了解,并产生困惑,提出问题,完成首轮学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进行适当辅助点拨,使学生较好地把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自主预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解决,共性问题再反馈给教师。教师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并对问题进行汇总,以增强课堂活动的针对性。
2. 互助探究
课堂互动设计内容包括知识梳理、学法指导、成果共享、问题共研等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总结规律,努力实现有效教学。课堂上生生、师生合作探究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其中,“合作小组”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平台与渠道。为了实现顺畅、深入而有效的交流探索,教师主要是启发和引导,对主讲、补充、质疑、听讲的学生进行全面关注和调控,学生讲解不到位的要补充、偏离主题的要拨正,调动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人人体验,个个收获。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讲方法规律;“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不讲,学生没问题不讲,学生能讲的教师不讲。
“助学”课堂重在交流,交流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探索方式的灵活性。有效交流倡导灵活的交流方式,从交流行为遵循的逻辑看,它既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既可以是单向线形的,也可以是立体交叉的。
二是互动过程的和谐性。互动过程的和谐是理想课堂的追求。外在的,它体现为尊重交流主体地位与促进互动的统一,精心预设与有效生成的统一,高参与度与合理监控的统一;内在的,它能够激荡起和谐的心理体验,形成张弛自在、乐在苦中的愉悦感、怡然共鸣的成就感。
三是探究结果的深刻性。合作探究要完成预期的任务,形成对主体较高的发展度,即主体通过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在心理和行为上有较多的正向变化。有效的交流要真正能够在交流主体之间架设起信息交流、人际交往、情感交融、观念沟通的桥梁。 3. 反馈巩固
及时的反馈和有效的检测是提升教学质量的生命线。课堂助学的效果、学习的质量,不能仅凭形式的轰轰烈烈,必须要强化及时反馈和有效检测。教师可以通过质疑、释疑、提问、追问和微型训练等形式进行及时反馈,也可以利用每节课的最后时间进行反馈练习:现场小组成员间互改,教师汇总批改情况,再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补充。训练反馈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 优化训练设计,拓展启思。教学效率低下,在很大程度上是训练设计的粗糙化。教学训练是需要设计的。从内容上看,包括基本训练、变式训练,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应选择不同能级的训练内容;从方式上看,包含分散训练与集中训练。另外,我们还必须注意训练的密度与时间,注重情境的设计等。
(2) 突出当堂训练,及时评点。冗长、烦琐的讲解,过量、重复的练习只能使学生厌倦。因此,教师需要整理学习内容、筛选课堂所提的问题、编制必要的随堂练习,力求使课堂练习科学而精要,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真实地反映出来,再根据反馈的情况及时进行完善,从而提升课堂目标的达成度。
(二) 课外三字助推
课外作业是课堂助学的延伸。课外作业要减负增效,立足于“活”“精”“趣”。“活”,首先是灵活选择。教师提供两种不同难度、不同情境的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喜好自由选择。其次是灵活运用。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注重知识情境的变化,着力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将课堂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多设计实践作业,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3]例如,语文进行名句背诵竞赛、随笔展示、口头作文交流等;数学进行实践应用类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训练;英语进行单词默写竞赛、语法小讲座、英语演讲竞赛等;物理、化学等学科进行生活实践调查等。“精”指精要,各学科严格控制作业量,每科每天课外一般只选做一项作业,使学生有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同时对旧知识进行回味,对新知识进行巩固。“趣”,指课外作业要有趣味性,增强知识的亲和力,减轻学生的疲劳感,消除他们对知识的畏惧感。
(三) 策略六法助力
1. 双标引学
贴近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设立“基础目标”与“挑战目标”,基础目标要求人人达标,“挑战目标”鼓励“学优生”努力达成,启发“学进生”努力尝试,使每一个学生都明确学习方向,感受“我能行”的成功。
2. 情趣激学
教师在助学过程中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以关爱之情、信任之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在教学设计中,不断创设趣味情境,让学生在有趣情境中享受快乐、体验成功,让学生在人文与意趣的氛围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
3. 生疑启学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预习产生的共性困惑,精心设计问题,通过引导启发,使学生在小组交流、集体互动、教师点拨中释疑。在此基础上,努力促进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不断提升。
4. 小组推学
课堂、课外以合作小组互补、互助探究为主,教师讲解点拨为辅。采用多种互动形式实施教学,让学生自由表达思想,畅谈感悟与疑惑,倾听别人的见解和建议。教师主要进行适时与适度的点拨、点评,并及时表扬鼓励。
5. 精练强学
备课组要整合各种学习资源,严禁照搬教辅资料,远离题海战术,精心分层设计适量和适度的随堂训练、课外作业,及时批改、反馈、讲解、矫正。以学生个体自主研学为主体,以学习小组结对帮扶为主力,以教师课外个别辅导为协助,形成“基础目标”人人达成、“挑战目标”多数学生跃跃欲试的生动学习局面。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的情境中学习知识,锤炼能力,在实践中体验学习的收获和创新的快乐。
6. 励评促进
明确进步就是成功、进步就是发展的理念,使评价真正成为激励发展的驱动器,使学生在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体系中,激发内驱力,提高学习信心,提升学习能力,形成团队合作精神。
三、 农村初中“三维助学”体系的实践反思
农村初中“三维助学”体系的建构,关键在“助学”。一是小组帮助。小组学习是助学的主要依托,为使学习小组真正发挥作用,不仅要给小组活动提供舞台和机会,还要加强督导、评选与激励,让互助学习成为学生进步成长的不懈动力。二是教师辅助。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需要教师作必要的辅助,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根深蒂固的“保姆式”包办教学的做法,真正学会在幕后欣赏学生,在身旁激励学生,助推学生成长。三是教师互助。要整体推进助学质量,教师间特别是同备课组内教师的互助合作是根本保障,否则就无法在全校有效推进助学体系的运行。因此,学校管理者就要摒弃排斥性、贬斥性的考评机制,努力将备课组进行结对帮扶、捆绑考核:骨干教师重点看帮带作用,后进教师着重看进步。为了避免备课组陷入集体平庸,还可以设立助学过程与目标考核的标准,以此来推进全校各科助学体系的深入实施。“三维助学”体系的建构与高效运行,必须走出“换汤不换药”的教改误区,需要学校管理者的深情守望与执著坚守,凝聚全体教师躬身的实践。
参考文献:
[1] 陈旭远. 课程与教学论[M]. 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2002:256.
[2] 叶澜.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39.
[3] 严卫林. 追寻学校管理的原生态[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