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国境线,流浪的青春记忆

来源 :旅游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bang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知道,其实每个人都有憧憬远方的想法,只是有没有那一份勇气而已。
  在国境线旅游大热的今天,我常骄傲地回想起16年前的那个冬天。那一年,我21岁,就已经实现了一次寻找国境线的青春流浪。
  
  寻找·国境线
  
  小时候,我听说黑龙江就是国境线。一条江,一半是中国的,另一半是别人的。于是问题就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难道在江中砌一道墙或者拉一条尼龙线?为了求证,21岁那年冬天,我从南方只身去了东北。
  抚远县,在地图上已经是很北的一个位置了,那里就有以江为界的国境线。零下20度或者30度或者更低,我穿了三件毛衣,一个羊毛坎肩,一件皮茄克,一件棉大衣,穿到已经无法再穿衣服的程度了,依然冻得不行。
  到了江边,看到了刻有鲜红“中国”字样的界碑,还有界碑边玩耍的东北小孩,那几个小子七八岁的样子,只穿一件毛衣一件单衣,脸冻得通红。问其中一个冷不冷,小家伙一个劲地说:“不冷不冷。”我拿出相机给他照相,发现电池已经冻了,用不了了。
  黑龙江已经全部冰冻,江边有一个铁皮房子,房子上飘扬着国旗,有边防军。他看到我一点也不紧张,毫不担心我会一个小跑跑过线到外国去。
  我问他,江是怎么分界的。他告诉我,江中心隔很远但肉眼能看到的位置有标尺,当你发现两个标尺重合的时候,就意味着你站在了国境线的中央。夏天江里行船就以此为标准来区分你的船在中国还是在外国。
  我站在江中间,真的找到了那些标尺。调整自己的位置,重合了,我一只脚站在中国,另一只站在俄罗斯,百感交集。我想,我总得干点儿什么吧。于是,我在冰雪覆盖的国境线上写了个名字,左边在中国,右边在外国。
  
  艳遇·做女婿
  
  松花江流经佳木斯,去边境,必然要经过这个东北的大市。在公共汽车上,有小偷偷我裤子口袋里的傻瓜相机。我拽着不让他偷,他就使劲偷。我本想算了吧,给他吧,但觉得他这不是偷是抢,于是打定主意,就是不让你抢走,和“小偷”在我的裤子兜里较上了手劲。后来他松手了,大概是嫌累,就一个破傻瓜相机。
  松花江在冬天是整个给冻上的,人就在江面上走来走去。小时候在书上看到可以在冰面上开坦克,坦克没看到,倒是看见汽车和拖拉机之类的,更多的是自行车。人们会从河堤上下来,走过冰面,再爬上对面的河堤。河堤的坡度挺陡,但坡面上有凿的坑,供人们上下方便。不过,对推自行车的人就不太方便了。
  整个松花江上,人们在河堤上爬上爬下,一片繁忙景象。河水冻得很厚,根本看不到一点点水的痕迹。
  我也去爬。前面是个大爷,推着那种特大号的自行车,很艰难的样子,于是就顺手帮他推了一把。
  我走了很远,大爷却追上来,问:“小伙子,哪里人呀?”我说是南方人。大爷使劲打量了我很久,直看得我心里发毛,又问:“小伙子,多大了?”我说:“21。”大爷一边掐手指头一边说:“属狗,跟我二闺女一般大。”
  


  “上我们家做女婿吧。”大爷冒出一句。
  这事比较邪门,我想。
  大爷继续说:“我们家有三个闺女,要不你先去看看?”
  大爷面相还算比较和善。我权衡了一下,虽然很想见见大爷的三个女儿,但还是害怕,这人生地不熟的,要是万一……岂不……我和大爷对视了好几分钟,最后还是扭头走掉了。
  大爷很失望,我听见他在我背后叹了口气。
  我也很失望,万一是真的呢,我岂不是失掉一段一生都不会再有的传奇婚姻和爱情了?
  
  寒冷·行走者
  
  这里有很多短途公共汽车,从这个县到那个县,几个小时的路程,路上全是雪地,司机们都练就了一副在雪地上行车的好身手。窗外时不时可以看到成片的树林,全是大雪地,不过看不太清楚,因为车窗上都挂满了霜。
  车内很暖和,暖和的原因是汽车经过改造了,两根粗大的暖风管子从车箱里穿过,乘客可以美滋滋地将脚放在暖气管子上,很舒服。不过,千万别睡着了,否则你的鞋子可能被烤糊。
  下了车就没有暖气管子了。脚冷的唯一办法就是行走,人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体验到行走的魅力:能使得浑身温暖,能体验到精神上的愉悦。行走本身就有瘾头,走多了,不走就难受。
  我的目的地是地图上标注的赫哲人居住的村庄。赫哲人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一直以在黑龙江打鱼为生,歌里唱道:“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下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
  我行走的这条路完全被冰雪覆盖,不知道公里的概念,只能走,一边走一边想那些久远的事情,直到太阳快要落山。这里太阳落山的时间在下午四五点钟。
  我开始恐惧,如果一直找不到这个村庄,我会不会冻死在这条路上?如果我找到了这个村庄,我会不会找不到睡觉的地方?我会不会被害,被抢劫?
  我想到了我的爹娘,想到了我的爱情,想到了我可能会冻死在这冰天雪地里。
  那是真的忧伤。
  天无绝人之路。身后来了一辆军用老式吉普车。我正想着如何开口、如何跟他们解释我去那个村子的目的,车就主动停在我的身边了。什么也没有问,司机说:“上来吧。”
  车把我拉到一个赫哲人居住的村子里,村子名叫八岔,算是同江县的辖地,据说是当地赫哲人居住最多的地方。赫哲人的房子都是那种高大的别墅型的大房子,汉族人的房子就低矮得多,当地人告诉我,当地执行照顾赫哲人的少数民族政策,因为他们人口少,所以房子政府给盖。
  已经很少有赫哲人打鱼了,说是江里基本上没有什么鱼了,当地人都以种地为主。我拜访了当地年龄最大的赫哲人。赫哲人曾经有语言,但因为没有文字,所以这个老人据说是最后会说赫哲语的人。
  老人相貌有点类似蒙古族,热情、憨厚。老人告诉我他有两个孩子,一个在北京民族大学,还有一个在村里。我问起老人关于树皮船还有鱼皮服装和打鱼的工具时,老人告诉我,在北京的民族博物馆里有,村里已经没了。
  村子离俄罗斯非常近,过了村边的江就是俄罗斯。那些日子,我认识了很多人,他们中有汉族人,有赫哲族人,还有一个长着俄罗斯相貌的中国人,他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喀秋莎。
  
  体验·一个人
  
  


  我不能总是赖在非亲非故的八岔赫哲乡,我应该继续前进,此时我的地图已经没有什么方向了。我想起了一条路,就是黑龙江,既然黑龙江是冰封的,那么沿着黑龙江向西走,应该是不会迷路的。而且,这样行走的话我可以一直走在国境线上。
  从八岔到黑龙江边很近,踏着雪地,走不远就到了,我背着我父亲地质队发的那种帆布背包,开始了我的没有目的的行程。雪地里有脚印,这些脚印形成了路的概念。
  大约下午两点到三点的时候,我看天色有些晚了。其实,我走的路上应该还是有人的,但由于不断下雪,原先有人经过的的脚印已经被覆盖,白茫茫的大雪地里只剩下我了,四周什么也看不到,没有路的痕迹,没有村庄的痕迹,没有人的痕迹。
  这和当初步行到八岔的感觉不同,因为当时知道自己是走在路上,路上有汽车和人的脚印,我不是孤独的,只是暂时没有了方向感。而此时,这个世界上居然真的就只有我一个人了,当我回头看自己在雪地里留下的那一串极度孤独的脚印时,恐惧的感觉就升起来了。
  这感觉很奇妙。我尝试痛哭,于是就痛哭了。我尝试做鬼脸,于是就做了。我尝试大喊大叫,于是就大喊大叫了。这样,我的恐惧中又有了很多兴奋的味道。我觉得当时的感觉除了对死亡的畏惧以外,还有对孤独的巨大畏惧,人远离了社会要接受一个心理上的巨大考验,去体验世界只剩下你一个人时的寂寞。
  我带着这种奇怪的心理体验一边走一边看动物的脚印,我仔细地分析这些陌生的但和我一样是生命的脚印儿,有的应该是野鸡,有的应该是蹄类动物,有的很奇怪,像是翅膀掠过雪地的痕迹。突然,我看到了一个“狗”的脚印,不,不是狗,是狼。脑海里立刻想起了童年时母亲和我讲过的狼吃人的故事:狼先跟踪人,狼模仿人在背后拍人的肩膀,你一回头,狼就咬你的脖子。想到这,我什么感慨也没有了,一股凉气从脚底到大腿,到膀胱,到脖子,一直到脑袋顶。懵了!
  


  那时,已经快要过年了。望着就要落下的太阳,我开始加快速度,开始在雪地里奔跑。走了一整天了,我考虑过回头,回到八岔去,但我要是回到八岔的话,意味着我还要走一整夜,这样就更加危险,因此我只能期望前面可以出现村庄或者行人。
  
  旅伴·狩鱼者
  
  终于,没有狼在我的身后拍我的肩膀,却在前面看到一个人影。我以为我花了眼,仔细看,真的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呀,他正低头走路。我使劲地跑,连滚带爬地跑上前去,我想我当时的表情一定是重获新生的那种激动。
  我新结识的旅伴是一个青年农民,他背着一个布口袋,扛着一把特大号的斧子。只是怎么看也不觉得是个青年农民,像是中年,其实他那一年才23岁,汉族,家里有地,但由于气候问题,整个冬天没事情可做,就到黑龙江上尽可能偏远的地方打鱼。
  他告诉我,江面上那些脚印确实是狼,还有狐狸和黑熊,但白天是不会有这些动物出没的,那些脚印都是它们晚上留下来的。不过我们一定要在天黑以前抵达他在江边打鱼住的简易住宅,否则确实存在和动物们遭遇的危险。
  我和我的旅伴在天黑之前赶到了他的房子。他的“房子”紧挨着江边,所谓的“房子”是先在地上挖一个长方型的坑,大概一人深,然后在坑上搭建“人”字型的顶,顶是由树枝和草以及塑料布等等构成,非常厚,主要是为了御寒,上面有厚厚的积雪,立着一个铁皮烟囱。“进”房子不如说是“下”房子,门是一个往下挖的台阶,一步步下到大坑里。坑的正中间是一个简易的炉子,四壁就是土,最靠里的地方是一个用粗大树棍搭的“床”。床上铺的是草,草上铺的是羊皮还有狗皮什么的。
  第二天清晨,从“房子”里爬出来,依然冰天雪地,日头还没有彻底地升起来,这样的环境很难让人产生睡懒觉的念头,人处在一种潜力迸发的状态里,可以抵御很多的困难,就连寒冷也觉得可以忍受了。
  黑龙江上靠中国这边冰封的江面上都是冰雪包,那是捕鱼人凿的冰窟窿。捕鱼的方法就是在江里凿两个窟窿,横着下一张网,这张网大概有十多米长,在南方管这种网叫“粘”网,这个“粘”网其实就是细尼龙网绳横在江里,两头用铅块坠上,但这里是用一根树棍插上,这样鱼路过的时候,一不小心就钻了进去。放眼望去,整个江面几乎都是窟窿。
  我的同伴下了大概四五张网。我问一天收几次。他说,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我问能有鱼吗,他说,说不准,反正一冬天多少能抓到些鱼的。
  吃过早饭,跟同伴去拽网。这时,我所有的人生快乐就是希望看到一条鱼。
  我真的看到了,一条我叫不上名字的鱼,大概将近一尺长吧,挂在网上,随着网再往上拽,竟然还有一条,大小差不多,我非常兴奋,我的兴奋也许也感染了我的同伴吧,他拽的速度也快了,三条,一共三条。
  这三条倒霉的鱼不小心撞在网上,用它们的性命来成就一个无知的南方人的短暂瞬间的快乐。
  他把鱼从网绳上解下来,看也不看就扔在冰雪的江面上,开始收拾他的渔网。
  这三条鱼是我平时见过的最速冻的鱼了,我得建议所有做冰箱速冻电视广告的见识一下什么叫真正的速冻。这三条鱼被扔在雪地上之后,分别蹦了三四下就不动了,最后一下身体弯曲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我上去摸摸,硬了,跟木头一样了。想起来,仿佛是动画片。
  
  请客·生鱼片
  
  这个早上收网后盘点,我们捕到的鱼共有五六条,每条大约不到一斤重,个头差不多,除了一条鲫鱼我能认得出来,基本上别的鱼我都不认识了。按照我的同伴的说法,这些鱼个头小,也不是什么值钱的鱼,勉强能卖上几个小钱。
  他拿起其中的一条鱼说,这条鱼今天我们吃。他告诉我那条是无鳞鱼,做生鱼片最合适。
  我们回到了我们的“房子”里,开始劈柴,炉子里还有余温和残火灰烬,点起来就容易多了。他把那些鱼放进一条麻袋,然后就搁在外边冻着,他说攒多了就回去一趟,然后把这些鱼卖掉,再过来继续捕。我想,这个速度得什么时候才能装满一麻袋鱼呀。
  他把那条无鳞鱼拿了进来,还拿了一把砍柴的刀,屋子里还有个木头墩子,上面堆了些东西,他把东西都扒拉下来,看得出这个木头墩子平时是当切菜板用的,主要是切鱼。但,这个切鱼法是我生平第一次见过的切鱼法。只见他左手将鱼像拄一根木头棒一样拄在木头墩上,右手就拿着那把柴刀,像木匠削木头一样往下削鱼片,鱼片颜色很白,顺着柴刀的走势打卷的样子跟木屑没有任何区别。
  一片片地,大概是鱼冻得太硬了,削起来还挺吃力。但由于身手老到,没多会儿就将一条鱼给削成鱼片了。
  木头墩子上堆不下了,就放在一个小瓷盆里。最后是满满一小瓷盆的真正的生鱼片。这回我可是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生鱼片了,以后在酒店里看到日本料理中有生鱼片这道菜,我就想起了黑龙江边的生鱼片。
  那天他没怎么吃,基本上都是我吃的。味道如今忘得差不多了。说实话,并不像有的书上说的那样,吃一口稀罕的东西就说一生难忘、就说鲜美无比什么的。其实,渔民生存不易,实在是吃熟的条件不够,只好吃生的。有熟的,谁愿意吃生的呀。
  那个新年和春天,就那样在冰天雪地里过来了,如今虽然已成为过去,但双脚在雪地里跋涉的感受依然存在,难以忘怀。
其他文献
春天是一个启示,更是一个展示。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季节,记者走进了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旅游局,听到了杨茂局长展示的一些让人激动的数字:“2007年,呼市旅游接待人数622万人次,旅游收入93亿元,旅游项目投资10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2%、34.8%、24.7%,三项指标连续四年居自治区第一!”  让我们随着杨局长的讲述,一起回顾一下令呼市旅游人骄傲的2007吧!  2007年,呼
期刊
张成(化名),36岁,南方人。1994年留学瑞士主攻旅游专业,兼修酒店管理。现旅居瑞士任职业导游,专带中国旅游团旅欧,迄今已有12年历史。经历了中国内地游客在欧洲从无到有的全过程。深知道自己的同胞多么渴望了解欧洲,也深恶痛绝混杂其中的某些同胞之粗俗乃至腐败。  李雅民,《天津日报》高级记者。十余次走访欧美、澳大利亚、日本等国,一直很关注国人在国外的旅游形象,对其中种种陋习表示担忧。2006年在瑞士
期刊
呼和浩特市旅游局2001年10月成立,迄今已有七个年头。  这几年,全局上上下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齐心协力,使得呼市旅游取得了令人不敢置信的成绩:由建局的2001年截至已经取得统计数据的2007年,旅行社由46家发展到158家;旅游景区由10家发展到40多家;旅游星级饭店由18家发展到35家;导游人数由680人发展到2000多人,旅游从业人数由0.4万人发展到10万人!  回首往事,绝对一步一
期刊
在吴哥遭受了太多的“花式”推销后,我们开始意识到,这世上绝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所以相互提醒,对拥上来向我们示好的当地人一定要心存警惕。  午后来到皇家浴场时,一群拿着明信片和自制纪念品的当地小孩围上来,大声用中文叫着“您好”,我们只是微笑着摇摇头,就径自走到湖边拍照去了。孩子们也并不介意,又哄笑着向后面的游人围过去,其中一个小女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她穿着鲜艳的红色T恤和牛仔短裤,脚上是一双当地人最常穿
期刊
据统计,我国2015年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出境旅游达1.2亿人次。2016年国庆长假短短7天全国共接待游客5.93亿人次,同比增长12.8%。旅游市场可谓火爆,但随之而来的是游客旅游时不文明行为的屡屡曝光,给中国形象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文明旅游成为热议话题。作为正走向世界的大国来说,国人的一举一动都体现了国家的整体形象,代表了国家的文明程度,提升中国公民文明旅游行为已是刻不容缓。  导致旅游过
期刊
2007年“五一”后,安徽省著名的黄山风景区发生了一起离奇的案件:两位男游客在游黄山时不慎摔伤,他们却联手将一位原本陌生的美女告上法庭。理由是那个女孩太漂亮了,两位男游客都是因为欣赏美女分散了注意力才摔伤的,所以美女是他们受伤的“诱因”,要求她附带民事赔偿责任。  漂亮难道有错?美女对这起事故到底有没有责任?法庭会如何判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欣赏美女,不慎滚下云梯    2007年5月2
期刊
天幕慢慢由黑变红,朝阳在峡谷顶端悠然跃出,仿佛在一瞬间,世界就变成另外一个模样,通天河上的白冰一改昨晚的阴沉,晶莹透亮,点点光亮炫目晃眼。狂吼一夜的风,也不知在什么时候停了。  这是2007年2月10日,青藏高原上一个普通的寒冷冬日,帐篷里的睡袋上照例结着薄薄的冰霜,呼出的气成阵阵白雾。虽然已经离家一月,此时每天钻出睡袋穿衣服,仍是要鼓起勇气。队伍中已有名言:“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早上起床……
期刊
从酒店去雅加达火车站,拦下一辆出租车。当时我手上拿着两个大包,旁边还有一个旅行箱,如果在国内,司机早就下车帮忙了,但那位的哥坐在那里不动也不说话,我只好自己动手。车到地方后,我将一张50000盾(约合人民币40元左右)交给的哥,准备等他找钱,的哥却立刻下车帮我搬起了行李,搬完行李上车就准备走人。“还没找钱呢!”我急了。司机看着我,竟然冒出一句带有广东口音的中文:“小费。”  在雅加达的一家商场购买
期刊
在我的想象中,和田那些盛产美玉的山川河流一定会有海市蜃楼一样的景观和扑朔迷离的故事存在。去和田感受和田玉的温润、祥和,体味和田山水的雄伟和灵气,也成了我很早就有的想法,没想到这个想法让一个和田朋友的话促成了——“不到和田是个永远的缺憾,来吧,我在和田迎接你!”  于是,在7月,我就这样踏上了去和田的路。    在和田,感受别样雨情    和田一年中多半时间是沙尘暴,我们的车从喀什出发,500公里的
期刊
“如果西藏是一枚棋子/如果东海是一枚棋子/你持黑/我持白/”诗人唐兴玲曾大胆地勾勒了天地如棋的意境。没想到,真的有了这样一天,世界冠军“神猪”罗洗河等一众围棋国手前去青海、西藏普及围棋,感受神秘的西藏。《围棋天地》记者王锐为本刊读者带来了这些特殊游客背后的趣闻——    那天在家中休息,接到张文东九段的电话,提到中国棋院和竹叶青茶业公司将组织一项名为“竹叶青棋·茶青藏行”的活动。包括职业棋手、媒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