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影《色戒》表明了李安的自虐。理,也表现了他为理想而献身的崇高感。王佳芝的第一次,只不过是她的“成人礼”。王佳芝与邝裕民之间,才是真正的爱情。但自尊使他们彼此伤害,死亡让他们解脱。
关键词 李安 《色戒》
从《卧虎藏龙》到《色戒》,李安是一脉相承却又变化明显。《卧虎藏龙》是飘逸的,《色戒》是沉郁的《卧虎藏龙》是浪漫传奇,《色戒》是肉欲传奇。玉娇龙纵身跳下悬崖,王佳芝放走了易先生而招致自己被枪杀。无论是玉娇龙还是王佳芝,二人都是主动选择自我毁灭。这说明李安的潜意识里有自虐狂的倾向。尤其是易先生在床上通过折磨王佳芝才能证实自己的存在,而王佳芝自愿接受这种虐待并从中获得快感,最后竟然爱上自己的暗杀对象,都说明了这一点。
然而还不止于此。李安的内心,其实还有种为理想而献身的崇高感。无论是玉娇龙在树林中的野合,还是王佳芝随意从同学中选择一个性对象完成第一次性爱,其本质是一样的。观众对王佳芝对待第一次的那种冷漠随便的态度不能理解,是因为时代的隔阂。在那个风起云涌、兵荒马乱的大时代,个体的生命远没有今天重要。一颗子弹、一把刺刀、一块砖头……任何东西都可以悄无声息地结束一个人的生命。个人的存在是渺小的、荒谬的。于是就有了现在看来十分荒谬的故事,荒谬的爱情,荒谬的性格。同时,建设新国家、新社会的渴望,使得青年男女随时可以为理想现出自己的一切:生命、财产、爱情……当时最时髦的爱情,就是和革命者私奔。今天的观众惊讶于王佳芝的随意,而内心充满了对处女膜的狂热幻想。但在王佳芝看来,这只不过是次人生的“成人礼”而已,就如同非洲土著成年男子必须割去包皮、成年女子割去阴蒂一样,充满了神圣。
在艺术手法上,西方爱用象征,东方则擅用隐喻。李安是东方人,却成长于西方文化,因此他的电影中往往同时二者兼用。易先生阴郁的脸,是他在汪伪政权里从事特务工作的灰暗心理的隐喻,是他对未来终究毁灭的担忧,王佳芝火红的唇,是她在那靠麻将打发时光的无聊岁月里唯一能带来乐趣的性快感的隐喻。而电影里宽大沉重的窗帘布,则是汪伪统治铁幕的象征:枪毙犯人的采石场巨大的无底深渊,则是宿命的象征无论人如何伪装,都逃不过铁幕:无论人如何挣扎。都摆脱不了宿命。王佳芝是如此,易先生也是如此。
关于王佳芝与易先生之间的爱情,是最令观众唏嘘的。但是,王佳芝与易先生之间真的有爱情吗?可以肯定地说没有。退一万步说,即使王佳芝对易先生有爱情,易先生对王佳芝无论如何也谈不上爱情。张爱玲曾经在小说里说过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这句惊心动魄的话,道出了部分真理。尤其是在荒谬的年代,当爱情是如此地虚无飘渺难以把握时,肉欲的真实快乐更让人迷醉。王佳芝在易先生家里,只能通过麻将来打发时间。精神生活的极度空虚苍白,导致性爱成为唯一的娱乐方式。这让我们想起了王小波,想起了文革的残酷时代。旧上海的孤岛与文革中与世隔绝的偏僻小山村,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佛家以色戒为五大戒之一,色戒为最难做到的戒律。无论男女,都是如蛾扑灯,焚身乃止。而色欲是维系人类生存的唯一途径,如何能戒得掉?王佳芝在易先生为她购买钻戒的一霎那动心了,放走了易先生。于是人们认为这说明王佳芝爱上了易先生。其实,还不如说是易先生给她带来的性快感代替了爱情。连张爱玲自己都不能肯定:“那,难道她有点爱上了老易?她不信,但是也无法斩钉截铁的说不是,因为没恋爱过,不知道怎么样就算是爱上了。”王佳芝的行为,只不过是彻头彻尾的“妇人之仁”,不仅导致了自己的灭亡,还导致了其他同学的灭亡。可悲的是,临枪毙时,她丝毫不觉得自己有丝毫的罪恶感,还为能死在邝裕民身边而感到幸运,真实可悲可笑之至。无论是张爱玲还是李安,都以虚伪的爱情美化了残酷的现实。不同的是,张是“冷酷”的,李是“温情”的。但是,又有什么区别呢?
易先生爱王佳芝吗?不可能。从头到尾,王佳芝只不过是易先生的猎物。易先生与王佳芝之间,只是男权主义的另一种演绎而已。在枪毙王佳芝后,易先生还得意洋洋地说:王佳芝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其实还有句话他没说:他只是他众多猎物中的一个。王佳芝地下有知,大概不知道有多后悔吧。易先生最后的眼泪,是彻头彻尾的“鳄鱼的眼泪”。王佳芝留给她的,最多是性爱时的狂热与温情。除此而外,还能有什么呢?
邝裕民与王佳芝之间有没有爱情,张爱玲在小说里交代不是很清楚。但是,李安的电影里所表现出来的,却是隐晦的真正爱情。从一开始,他们就相爱了。第一次演出的成功,让彼此的爱更加明显。但是,为什么王佳芝在献出第一次时没有选择邝裕民而选择了梁闰生呢?是自尊。自尊让邝裕民不愿主动去要王佳芝的第一次,他怕同学笑话他以公徇私,因为刺杀易先生的伟大计划是他提出来的。同样,王佳芝也不愿主动承认对邝裕民的爱情,自尊让她不肯承认她是为了邝裕民才参加这个刺杀组织的。三年后,当邝裕民终于向王佳芝表白时,已经历两个男人的王佳芝,内心觉得自己已经配不上邝裕民了。她对邝裕民既爱又恨爱他是自己的宿命,恨他为什么不早点说出口。因此,要说《色戒》中的较量,与其说是暗杀小组与易先生之间的较量,或者易先生与王佳芝之间的较量。不如说是邝裕民与王佳芝之间的较量。在这种较量中,他们深深地伤害对方,也伤害了自己。这种伤害,是自残式的伤害。无论是张爱玲还是李安,对这种自残式的伤害都充满了迷恋。这种自残,是一种殉道者的自残。表面上邝与王是为了刺杀而牺牲,实际他们是为爱而牺牲。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难理解,当六个同学在刑场上团聚的时候,在他人恐惧的哭声中,邝裕民面无表情地仰望星空,而王佳芝则转过头去温情脉脉地看着邝裕民。他们面对死亡根本没有恐惧,相反,只有死亡才能让他们解脱。否则,他们之间还会继续因为自尊而斗下去,对彼此只会带来更大的伤害。目前所见的各方评论,多集中在演员的露与不露上。这再次反映国民的阴暗心理。这种需要很容易满足,随便找张A片就行。王易之间的“爱情”,因性而引人浮想翩翩。而邝王之间的“真爱”,却被遮掩得面目全非。真是“问天下,情为何物”!
张爱玲的小说政治色彩浓厚,而李安只突出其爱情爱情传奇特质。以抗战事件来娱乐后现代社会的观众,自然会误导观众。王佳芝的生活原型,据称是上海中统特务郑苹如:易先生的原型,是汉奸丁默村。张爱玲的小说,是对抗日志士的污辱:而李安的电影,是以温情的面目对抗日志士进行嘲讽。
关键词 李安 《色戒》
从《卧虎藏龙》到《色戒》,李安是一脉相承却又变化明显。《卧虎藏龙》是飘逸的,《色戒》是沉郁的《卧虎藏龙》是浪漫传奇,《色戒》是肉欲传奇。玉娇龙纵身跳下悬崖,王佳芝放走了易先生而招致自己被枪杀。无论是玉娇龙还是王佳芝,二人都是主动选择自我毁灭。这说明李安的潜意识里有自虐狂的倾向。尤其是易先生在床上通过折磨王佳芝才能证实自己的存在,而王佳芝自愿接受这种虐待并从中获得快感,最后竟然爱上自己的暗杀对象,都说明了这一点。
然而还不止于此。李安的内心,其实还有种为理想而献身的崇高感。无论是玉娇龙在树林中的野合,还是王佳芝随意从同学中选择一个性对象完成第一次性爱,其本质是一样的。观众对王佳芝对待第一次的那种冷漠随便的态度不能理解,是因为时代的隔阂。在那个风起云涌、兵荒马乱的大时代,个体的生命远没有今天重要。一颗子弹、一把刺刀、一块砖头……任何东西都可以悄无声息地结束一个人的生命。个人的存在是渺小的、荒谬的。于是就有了现在看来十分荒谬的故事,荒谬的爱情,荒谬的性格。同时,建设新国家、新社会的渴望,使得青年男女随时可以为理想现出自己的一切:生命、财产、爱情……当时最时髦的爱情,就是和革命者私奔。今天的观众惊讶于王佳芝的随意,而内心充满了对处女膜的狂热幻想。但在王佳芝看来,这只不过是次人生的“成人礼”而已,就如同非洲土著成年男子必须割去包皮、成年女子割去阴蒂一样,充满了神圣。
在艺术手法上,西方爱用象征,东方则擅用隐喻。李安是东方人,却成长于西方文化,因此他的电影中往往同时二者兼用。易先生阴郁的脸,是他在汪伪政权里从事特务工作的灰暗心理的隐喻,是他对未来终究毁灭的担忧,王佳芝火红的唇,是她在那靠麻将打发时光的无聊岁月里唯一能带来乐趣的性快感的隐喻。而电影里宽大沉重的窗帘布,则是汪伪统治铁幕的象征:枪毙犯人的采石场巨大的无底深渊,则是宿命的象征无论人如何伪装,都逃不过铁幕:无论人如何挣扎。都摆脱不了宿命。王佳芝是如此,易先生也是如此。
关于王佳芝与易先生之间的爱情,是最令观众唏嘘的。但是,王佳芝与易先生之间真的有爱情吗?可以肯定地说没有。退一万步说,即使王佳芝对易先生有爱情,易先生对王佳芝无论如何也谈不上爱情。张爱玲曾经在小说里说过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这句惊心动魄的话,道出了部分真理。尤其是在荒谬的年代,当爱情是如此地虚无飘渺难以把握时,肉欲的真实快乐更让人迷醉。王佳芝在易先生家里,只能通过麻将来打发时间。精神生活的极度空虚苍白,导致性爱成为唯一的娱乐方式。这让我们想起了王小波,想起了文革的残酷时代。旧上海的孤岛与文革中与世隔绝的偏僻小山村,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佛家以色戒为五大戒之一,色戒为最难做到的戒律。无论男女,都是如蛾扑灯,焚身乃止。而色欲是维系人类生存的唯一途径,如何能戒得掉?王佳芝在易先生为她购买钻戒的一霎那动心了,放走了易先生。于是人们认为这说明王佳芝爱上了易先生。其实,还不如说是易先生给她带来的性快感代替了爱情。连张爱玲自己都不能肯定:“那,难道她有点爱上了老易?她不信,但是也无法斩钉截铁的说不是,因为没恋爱过,不知道怎么样就算是爱上了。”王佳芝的行为,只不过是彻头彻尾的“妇人之仁”,不仅导致了自己的灭亡,还导致了其他同学的灭亡。可悲的是,临枪毙时,她丝毫不觉得自己有丝毫的罪恶感,还为能死在邝裕民身边而感到幸运,真实可悲可笑之至。无论是张爱玲还是李安,都以虚伪的爱情美化了残酷的现实。不同的是,张是“冷酷”的,李是“温情”的。但是,又有什么区别呢?
易先生爱王佳芝吗?不可能。从头到尾,王佳芝只不过是易先生的猎物。易先生与王佳芝之间,只是男权主义的另一种演绎而已。在枪毙王佳芝后,易先生还得意洋洋地说:王佳芝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其实还有句话他没说:他只是他众多猎物中的一个。王佳芝地下有知,大概不知道有多后悔吧。易先生最后的眼泪,是彻头彻尾的“鳄鱼的眼泪”。王佳芝留给她的,最多是性爱时的狂热与温情。除此而外,还能有什么呢?
邝裕民与王佳芝之间有没有爱情,张爱玲在小说里交代不是很清楚。但是,李安的电影里所表现出来的,却是隐晦的真正爱情。从一开始,他们就相爱了。第一次演出的成功,让彼此的爱更加明显。但是,为什么王佳芝在献出第一次时没有选择邝裕民而选择了梁闰生呢?是自尊。自尊让邝裕民不愿主动去要王佳芝的第一次,他怕同学笑话他以公徇私,因为刺杀易先生的伟大计划是他提出来的。同样,王佳芝也不愿主动承认对邝裕民的爱情,自尊让她不肯承认她是为了邝裕民才参加这个刺杀组织的。三年后,当邝裕民终于向王佳芝表白时,已经历两个男人的王佳芝,内心觉得自己已经配不上邝裕民了。她对邝裕民既爱又恨爱他是自己的宿命,恨他为什么不早点说出口。因此,要说《色戒》中的较量,与其说是暗杀小组与易先生之间的较量,或者易先生与王佳芝之间的较量。不如说是邝裕民与王佳芝之间的较量。在这种较量中,他们深深地伤害对方,也伤害了自己。这种伤害,是自残式的伤害。无论是张爱玲还是李安,对这种自残式的伤害都充满了迷恋。这种自残,是一种殉道者的自残。表面上邝与王是为了刺杀而牺牲,实际他们是为爱而牺牲。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难理解,当六个同学在刑场上团聚的时候,在他人恐惧的哭声中,邝裕民面无表情地仰望星空,而王佳芝则转过头去温情脉脉地看着邝裕民。他们面对死亡根本没有恐惧,相反,只有死亡才能让他们解脱。否则,他们之间还会继续因为自尊而斗下去,对彼此只会带来更大的伤害。目前所见的各方评论,多集中在演员的露与不露上。这再次反映国民的阴暗心理。这种需要很容易满足,随便找张A片就行。王易之间的“爱情”,因性而引人浮想翩翩。而邝王之间的“真爱”,却被遮掩得面目全非。真是“问天下,情为何物”!
张爱玲的小说政治色彩浓厚,而李安只突出其爱情爱情传奇特质。以抗战事件来娱乐后现代社会的观众,自然会误导观众。王佳芝的生活原型,据称是上海中统特务郑苹如:易先生的原型,是汉奸丁默村。张爱玲的小说,是对抗日志士的污辱:而李安的电影,是以温情的面目对抗日志士进行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