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的目的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zhaomao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代,我国古人的教育大多通过收受弟子、门徒来传授思想、经验、方法。大教育家孔子一生收了三千多名弟子,其中七十二名学生成为贤达,被称为“孔门72贤”。他的学生们将孔老夫子和弟子们的对话及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流传于后世。可以看出,我们古人的教育大体是指教书先生循循善诱的教诲和他们以身作则的典范行为,而我们今日的教育依旧包含这些意思。今日的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重在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体力。不同于古人的私塾学堂,我们现在建立了专门专业的教育机构—学校,除此之外,今日的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孟子·尽心上》最早提出教育一词,“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而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它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它涵盖着为什么而教育和应该怎么教育的意思。但是在历史的长河里,教育者对教育的目是什么却有各种流派的不同看法。在中世纪的西方各国,宗教作为一种深刻的信仰普遍存在于大众的生活里,那时的教育目的是主张人们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生活理想,把人们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在不同的历史时空里,柏拉图等教育家却以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他们认为既然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就应该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培养合格的公民和社会成员是教育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当众人还在讨论何为教育的目的时,美国教育家杜威却提出无教育目的论,他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存在于生长、生活中,教育并没有一个特定的目的……
  的确,“一千个莎士比亚的读者心中有一千个不尽相同的哈姆雷特。”教育研究者在他们所处的历史时期中用不同角度观察教育之后提出不同的教育目的,这些观点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都具有存在的土壤和环境,因此这些观点本身没有是与非和绝对的对错,它们存在于观察、研究教育的教育者各自的理念里,各有其赖以存续的相应条件。现阶段,我国提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德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的。与此同时,有学者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完善,基于教育的受众是人,这样一个关于教育目的的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深远的探讨空间。
  今日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培养针对的对象是人。就学校教育而言,我们的教育要求教育者具備“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教育者应从几个方面用“以人为本”的理念看待、对待学生: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具有个性差异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要求教育者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育者应该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学生是具有个性差异的人”要求教育者承认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并且在教育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即个别对待,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要求教育者摆正自己的位置:确认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育者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总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育者应把学生当作一个一个独特的有血有肉的人,教育应发现和遵循人的特点和规律,并根据这些特点规律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一步一步落实在教育工作当中。“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理念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要求教育者看待学生的方式是将其视作个体人,而不仅仅是接受教育灌输的被教育者。而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完善”正与强调教育对象的是一个一个独立的个人这一特点互相对应契合,这比柏拉图的“合格公民论”减少了个人社会性的重要程度,又比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增加了教育引导个人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成长的作用成分。
  “使人完善”是一个美好的动词,它预言人们在教育中会变得比以前要完整、良善、美好,它是往前走的进步,是今天比昨天好的积累,它让教育载满了憧憬,像一艘远航的船,目的是到达比从前更好的彼岸。然而“使人完善”不应单指一个方面,还是立体的集合,它包括“道德的完善”、“智慧和能力的完善”、“精神及言行的完善”。
  道德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提出要求,然后运用教育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因此,促进学生“道德的完善”主要通过道德教育:即德育来实现。学生的道德品质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组成,是“知、情、意、行”的统一。简单的说,道德认知是指是非善恶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是一种内心体验,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自尊感、羞耻感等;道德意志表现为信心、决心、恒心,是一个人自觉调节行为,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行为是心理的外部表现,比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德育能够帮助学生认识道德,分辨自己和他她人的是非对错,成为一个“明白人”;德育还能帮助受教育者立志,树立信心、决心、恒心,并且约束促进他她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实现行为道德。柯尔伯格将道德发展理论分为三个阶段:“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具有前习俗水平道德观念的是儿童,他她们为了免受惩罚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一是扮演“好孩子”角色:处于这一阶段的少年儿童尽量以一个“好孩子”的标准来行动;二是遵守法律法规次序:少年儿童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次序。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德育的对象从儿童逐渐过渡到儿童和青少年。而第三阶段后习俗水平是指大家(多指成年人)一起遵守社会契约和以公平、公正等原则或者良心作为行为的标准。科尔伯格认为,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后习俗水平的道德水准,他提出的道德发展理论是人们经过教化过后呈现的理想状态。在三种习俗水平的理论中,我们看到了“顺从行为规则,做好孩子,遵从法律次序,公平公正和良心”等准则。道德教育在教育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如果教育者进行德育后能让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准达到柯尔伯格的理论水平,使受教育者的道德修养趋于完备,帮助受教育者意识到他她们自己的责任义务,启发他们立志做道德高尚的人并将道德行为落实在平常的生活中……这样的德育就是成功的,这样的德育促进了社会稳定和谐、使社会朝有序的方向发展。   智慧通常被理解为聪明才智。今日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一直在为提高学生们的聪明才智做不懈的努力。从学校设立的課程来看,走的就是“学习文化知识为重点,努力提高各个学科智慧”的路线。我国的学校教育秉持学科中心课程制,不同的学科设置相应的课程,老师上课的内容以教材为基础,督促学生掌握各类学科的基础知识、思考方法,使学生的头脑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体系。随后的检查考核体系也以试卷为主,通过解题的方式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决定学生前途命运的中考高考的录取标准也是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定。这样的学校教育既培养了大量科学、技术人才,也造成分数至上的现状,学生努力学习知识就是为了提高分数,能在考试中排名靠前,能力反而不如分数那样被重视。但是若将教育目的定位于使人完善,智慧和能力的完善应该是同等重要且缺一不可的。能力一般指做事的本领,既包括学习知识的能力,也包括生活中的实践能力。就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言,如果分数是浮在海面上看得见摸得着的小部分冰山一角,学习能力则是隐藏在海里的坚固而庞大的大部分冰山。即使学生目前成绩不好,但只要对症下药,对粗心大意的学生培养细致谨慎的能力;对基本知识弄不清楚的学生训练记忆能力:对不能较长时间学习的学生培养专注能力……如此坚持一段时间就会看到效果,并且在分数上体现提高。而在教学中也是这样,有时教师一味的传授知识不如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反思能力、纠错能力。知识的灌输的确实现了教师知识的传达,但是传达一次是一次, 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会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学习能力可以用在学习一个知识点上,也可以用于学习其他知识。智慧和能力的同时完善使受教育者既学习到知识,而且掌握如何学习得更好的秘诀。
  在中世纪的西方各国, 教育的目的附属于宗教,教育是为了培养虔诚的宗教信徒。时过境迁,数百年之后,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教育者精神的完善既是对过去教育目的的一定程度延续,也是今日教育的必须。我国的学校教育现状是,学生面临大量测验考试和升学排名,教育环境对学生造成了一定压力。不少学生在种种压力之下出现心理问题,这对他她们的精神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形成精神方面的疾病,比如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这些精神疾病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医学术语,而是的的确确存在于我们一些学生身上。教师和家长面对这种情况应采取尊重、鼓励、疏导的方式来给予学生支持,学校也应培养专门的心理老师并和开设心理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精神上的辅导,这是一个治疗、完善受教育者的精神过程。然而构建完善的精神体系不仅仅局限于治疗心理缺失的学生,它还应包括帮助学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促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此外,由于国家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以前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和祖父母对孩子特别疼爱,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孩子的娇生惯养,但是现在的社会竞争又格外激烈,于是有些毕业的学生成年之后甚至出现“啃老”的状况。这些不良现象为教育敲响了警钟,它提醒人们要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该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精神上的完善,如何建立健全的人格,这是一个值得一直被探讨的教育命题。精神是人的内在,而言行是精神的外在体现。言行举止透露了一个人的修养、品德,好的言行让人感觉相处愉快,坏的言行使人厌恶躲开。即使在今日,古人流传下的“温良恭俭让”也可以成为良好言行的范本。受教育者实现精神和言行上的完善需要时间和过程,而且帮助学生实现精神和言行上的完善不应局限于学校教育,家庭和社会中都存在很好的“老师”,甚至有“一个好母亲是一所学校”的说法,我们应该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虚态度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完善自我的精神和言行。
  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代社会日益增加,我们在关注教育本身时,如果能够考虑到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各方面得到完善,我们将会花更多时间、精力关怀学生各个方面的成长,帮助他们成为一个个积极、乐观、向上的人。
其他文献
我们处在历史重大变革的关键节点上,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升级换代,可能是一个新的文明的诞生点,会促生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  21世纪注定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在于无论是国际政治还是社会形态,以及技术生态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个伟大时代的根源是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它将我们很多固有的传统模式被打破,正在孕育出新的社会生态。对此,我们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切不能身在此山中,不识真面目。 
期刊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浪潮汹涌,千帆竞发。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正在这变革的大潮中,激情演绎着春天创新的故事。  我们将要讲述的是春天的故事。  2014年初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确定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一幅宏伟蓝图开始起笔谋篇。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
期刊
青年人要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将爱国主义精神植根于心中,把自己的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5月11日,由北京市侨联归国留学人员联合会(下称北京市侨联留联会)主办的“孝思维则 家国在心”——北京海归母亲节主题活动在中关村创业大厦举办,北京市侨联副主席苏泳出席。北京市侨联副主席、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市侨联留联会主席陶庆华博士开场致辞,提出本次活动旨以“孝思
期刊
“把今天一个人所体现出来的精气神有效地写入到作品里。”作家的写作要跟着社会、时代,跟着现实一点一点地往前走。  2019年5月19日,“百川汇海·作家大讲堂”第十七期在京举行。著名作家、《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以自身创作体会为切入点,全面阐释“写作中的软实力和硬功夫”,带给现场观众全新的文学创作视野和思考维度。在京多名作家以及鲁迅文学院部分学员、中关村海归文学社团、海淀小作家协会、海淀高校文学社团
期刊
作为一门古老的生意,生鲜正搭乘近场化的列车以惊人的声量拥抱社区。  继前不久盒马生鲜在上海推出盒马菜市后,盒马菜市的第二站也即将落地武汉;无独有偶,苏宁小店推出的苏宁菜场已开始在北京、南京两地进行紧张的布局;同时,在北京和上海已经开出10家服务站的基础上,美团买菜日前又在北京增开了两家站点。除此之外,人们更直观地看到自己居住的周边近年涌现出了像钱大妈、百果园等之类的生鲜品小店。作为一门古老的生意,
期刊
他感觉很幸运,赶上了国家发展进步的快车,饱含着青年人对国家繁荣富强的强烈信心,代表着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创新创业大潮,已经为社会释放了昂扬向上的无限活力与蓬勃生机。  来自祖国改革开放最前沿城市东莞的张宇轩,凭着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勤奋学习,成为人们眼中敬羡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专业研究生,他还是北京高等院校中唯一参加海淀区百姓宣讲团的学生。他走上讲台,讲述着自己眼中的中关村变化,回顾着近年来发生
期刊
2019年是伟大的祖国成立70周年,宣讲活动的主题是“情系共和国,筑梦中关村”,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一系列的活动之一。  由中关村发展集团和中关村杂志社联合主办的中关村精神宣讲系列活动,第二讲于2019年5月24日下午在中发展集团三层会议室如期举办。  2018年中关村精神宣讲活动启动,这个活动本意就是弘扬创新文化和中关村精神,同时提炼中发展集团自己的企业文化、创新、专业、担当和作为,也是
期刊
既然要融合资源、协同发展,就有结构的问题、模式的问题、谁主谁辅的问题需要考虑,需要回答。  从道理上讲,恰当的人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就能成功、就能实现预期。创新也一样,对于一项具体的创新,需要找合适的人来做,并且为了实现创新还要具备合适的条件,包括时机成熟不成熟的条件。当然,条件是创造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一味地等待往往会丧失机会。  春季播种,秋季收割,不同时代的人应做不同时代的事,在现实中
期刊
自2014年中秋节发起首场交友会起至今,中关村杂志社联合中关村各机构,组织了大大小小20多场各种主题的交友活动,参加人数达到千人。为中关村企业的广大青年朋友提供了一个收获爱情的平台。  青春是美丽的,青春是激扬的,青春需要爱情的甘露滋养,青春期待爱情的百年相守。2019年5月12日,北京的空中不时地飘着雨丝,中关村昌平园东部的北京昌平企业墅·上区科技园区,一阵阵欢声笑语从二楼溢出。这里正举办着一场
期刊
2019年5月,中关村海淀园博士后工作站迎来了建站20周年。《中关村》杂志选取19位优秀代表,报道了他们的业绩和风采。张晶、毕学尧、刘文懋、霍成立、陶青、袁清波、金鑫、王鹏起……这些以80后为主体的博士后,乍看名字似乎有些嫩生,并非人们耳熟能详的大咖名角。但当你领略到这些青葱新锐,如今正活跃在超级计算机、中文搜索引擎、SG移动通信、网络安全、生命科學、人工智能芯片、无人驾驶平台、石墨烯材料制备、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