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也应该随之改变。语文学科作为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工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越来越认识到,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教学,应该摒弃这种狭隘的学科教学观念。“大语文”是“大语文教育”的简称,“大语文”观强调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会去使用语言,了解语文知识,更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人格与人文修养,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和个性化成长。
一、语文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理念
在素质教育时代背景下,教师要牢固树立这样一个观念:人人应当学习语文,人人应该学好语文。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教师更应该培养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语文不是用于“升学”的工具,语文学科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那种“优胜劣汰”的教学方法也是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教师有义务将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让全体学生都能学、都会学语文,都具备良好的语文素质,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了提升语文课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树立“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明确学习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去设计活泼新颖的教学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习得知识和技能,让学生能够发现生活和语文的密切联系,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在教学中注意发挥语文德育功能
教师的职责除了“教书”,还要“育人”。素质教育也强调要教会学生做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启蒙期,语文教学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
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十分丰富,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载体来对学生进行德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例如,通过学习《亡羊补牢》,让学生学会在问题发生时要想办法补救,防止继续受损失;通过学习《七颗钻石》,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巨大力量,引导学生去做一个有爱心、同情心、善良的人;通过学习《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让学生了解中国派出救援队帮助其他国家救灾的故事,感受到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积极帮助他国的“大国形象”,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自信心和认同感……教师就是要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让中华优秀美德深入学生的心中,教育学生做一个正直、勇敢、自强、爱国的人,这才是德育的目的所在。
三、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青年学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可是,在多元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很多小學生并不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不了解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很多学生对于本民族的文化不关心、不在乎,盲目去追求国外文化,成为了“哈韩族”“哈日族”,每天在美剧、肯德基快餐、日本动漫中消耗自己的青春时光,长此以往我们民族独特的基因会慢慢消失。为此,在语文学科教学开展对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引领他们感受传统文化之美,让语文学科承担起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承民族精神的重任。
四、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要落实、发展学生的素质,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关于想象力,爱因斯坦认为它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知识,知识通过学习可以获取到,可是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我们人类向前进步,可以说想象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可是在传统应试教学模式下,他们的想象力被压制、被扼杀。最能体现的地方就是在作文教学上,过分地推崇优秀作文模板,导致学生的习作千篇一律,宛如工厂量化生产的制造品,失去了创造力这一灵魂。
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作文这一教育载体,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如利用某些课文的结尾开展续写,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写作。再如引入更为开放的写作话题,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常规,进行个性化写作。当学生思维一旦冲破习惯范围,超越常规束缚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实现真正的提升。
语文涉及生命的每一个角落,语文素养的提升也渗透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人生的导航者、心灵的启蒙者、困惑时的点拨者,语文教学要向学生传达一种态度——对语文、对自我、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引领学生走向更充沛的精神世界,唤起学生内心对于学习真正的热爱。
一、语文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理念
在素质教育时代背景下,教师要牢固树立这样一个观念:人人应当学习语文,人人应该学好语文。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教师更应该培养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语文不是用于“升学”的工具,语文学科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那种“优胜劣汰”的教学方法也是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教师有义务将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让全体学生都能学、都会学语文,都具备良好的语文素质,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了提升语文课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树立“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明确学习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去设计活泼新颖的教学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习得知识和技能,让学生能够发现生活和语文的密切联系,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在教学中注意发挥语文德育功能
教师的职责除了“教书”,还要“育人”。素质教育也强调要教会学生做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启蒙期,语文教学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
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十分丰富,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载体来对学生进行德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例如,通过学习《亡羊补牢》,让学生学会在问题发生时要想办法补救,防止继续受损失;通过学习《七颗钻石》,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巨大力量,引导学生去做一个有爱心、同情心、善良的人;通过学习《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让学生了解中国派出救援队帮助其他国家救灾的故事,感受到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积极帮助他国的“大国形象”,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自信心和认同感……教师就是要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让中华优秀美德深入学生的心中,教育学生做一个正直、勇敢、自强、爱国的人,这才是德育的目的所在。
三、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青年学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可是,在多元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很多小學生并不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不了解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很多学生对于本民族的文化不关心、不在乎,盲目去追求国外文化,成为了“哈韩族”“哈日族”,每天在美剧、肯德基快餐、日本动漫中消耗自己的青春时光,长此以往我们民族独特的基因会慢慢消失。为此,在语文学科教学开展对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引领他们感受传统文化之美,让语文学科承担起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承民族精神的重任。
四、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要落实、发展学生的素质,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关于想象力,爱因斯坦认为它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知识,知识通过学习可以获取到,可是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我们人类向前进步,可以说想象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可是在传统应试教学模式下,他们的想象力被压制、被扼杀。最能体现的地方就是在作文教学上,过分地推崇优秀作文模板,导致学生的习作千篇一律,宛如工厂量化生产的制造品,失去了创造力这一灵魂。
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作文这一教育载体,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如利用某些课文的结尾开展续写,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写作。再如引入更为开放的写作话题,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常规,进行个性化写作。当学生思维一旦冲破习惯范围,超越常规束缚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实现真正的提升。
语文涉及生命的每一个角落,语文素养的提升也渗透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人生的导航者、心灵的启蒙者、困惑时的点拨者,语文教学要向学生传达一种态度——对语文、对自我、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引领学生走向更充沛的精神世界,唤起学生内心对于学习真正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