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自身就是一个充满生命智慧的世界,一个表现复杂多元的意象空间。如果说汉字是显性的符号,那么在林林总总的汉字形体背后蕴含着体现中国智慧的“汉字思维”。
一、直觉思维——直观感知
直观是古人在造字过程中不自觉运用的认知方式,他们从具体的感性生命出发,其根本要旨不在于用理性去规范世界,而是去发掘生命深层的奥秘。因此,我们通过用古文字引路来学习汉字,让学生寻觅出其中的思想痕迹来。
(一)观相——有形可依,有意可察
王筠有言:“古人就实物以造字。”强调以物的感性形态呈现,不管是远取近求,还是仰观俯察,都将观物作为造字的心理母床。在汉字教学中突现汉字的形象感,引导学生通过和古文字的比照,从不同角度观字、观象。
(二)互通——万物有灵,生息与共
古人在造字时,许多象征符号是具有复杂的意念的,它们借与外物相似的符号去反映外物,也通过这一符号来反映人的生命,具有物我互通的生命结构。汉字是一种包孕丰富的“象”,我们在教学汉字时,引导学生不仅关注汉字的外在意义,还可以关注汉字背后所赋予的神秘的意旨和生命意义。
如教学“孩”时,出示“草木根荄”的图片,让学生发现“孩”和“荄”读音相似,进而了解人之所以名子女为“孩”是来自草木的根荄,代表着生命的根本,有着一切生命的可能。
通过这样的识字路径,让学生在身与物的具体观照中,不断拓宽汉字的表达空间,将符号世界由外在表象导入深层的生命境域中,从而感受汉字中所蕴含的物我互通的思维方式,增强汉字的直观记忆。
(三)整体——天人合一,时空混同
古人完全不像今天我们这样去感受时空,而往往从单纯的共生关系中直接发现因果。时空混同,偶然的事实被当作必然,纷纭的世界被人的意识整合为互为因果的实体,具体的差异淹没在生命流荡之中。因此在汉字的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其整体性,人、社会、天地融为一体。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明白:原来汉字是在物的启发下所产生的联类思考中创造的,而不是逻辑推理的结果。这是艺术思维,一种审美直觉体验。
二、辩证思维——一体二元
中国人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但这并非在无差别中追求,而是要“以他平他”,在不同和对立中达到和谐。“和而不同”强调在对立差异中见统一,强调在统一中见差异。因此在汉字中隐藏着许多一体二元的辩证思维,在教学中带着学生去发现,别有一番乐趣。
(一)字形相称——两两相对
在字形构造中,我们便可以看到这种精神的存在。汉字的形体构造体现出对称原则,形式的背后包含着人们注意对立统一的思维特征。在汉字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思考其中辩证中的统一。
如教学“既”和“即”两字时,学生经常容易写错,于是笔者出示了两个字的古体字,让学生观察两个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处。两个古体字都有食器,都有人,但“即”就像人面对食器而进食,所以有正在、立刻的意思。而“既”却像人吃后背对着食器,所以有已然、已经的意思。这样,学生在比较中对字形和字义的理解不断加深,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二)读音相近——意义相反
章炳麟说:“语言之始,谊相同者,多从一声而变;谊相近者,多從一声而变;谊相对相反者,多从一声而变……”在汉字创造中,还存在着一种通过声音相同或相近来创造一个与其意义相反的字的现象。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关注这些“交相对待”又“相与为通”的汉字,初步感知对立转换的思维机制的作用。
如教学“夫”“妇”二字,读音如此相近,体会两者之间关系的亲密,两字相合是夫妻,可两字分开表达的含义却是截然相反,前者是男子,后者是女子。再如“买”和“卖”,也是读音相近,两字相关,意思相反。
这些声音相同或相近的汉字,说明两个相反意义的字又有相关的地方,引导学生反复大声地朗读,从字音中感受汉字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识记汉字的字形,了解汉字的字义,从而达到音形义完美统一。
(三)字义相反——对立互融
中国汉字常常会出现相反两种意义融于一字的现象,这是语言学所说的“反训”现象,是指汉字一字多义,在字义序列中常常出现意义对立相反的特征。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关注这种特殊现象,关注辩证思维特性在语言中的反映。
如教学“祝”字,让学生观察字的组成,它由示、人、口三部分组成,通过看图,学生自然把这几个部分联系在了一起,“祝”指一个人在神前祷告,这时我们就可以顺势引导,祷告的内容可善可恶,所以“祝”既有祝福义,又有诅咒义。
相反义往往与汉字的形音义密有关,让学生初步感知这种两极展开的引申,感知相反两义共存一语义空间的独特性。
因此,识字教学从思维方式入手往往会成为很有意味的角度,在汉字的学习中,我们适时地引入古文字,让学生关注汉字中融入的思维特点,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一、直觉思维——直观感知
直观是古人在造字过程中不自觉运用的认知方式,他们从具体的感性生命出发,其根本要旨不在于用理性去规范世界,而是去发掘生命深层的奥秘。因此,我们通过用古文字引路来学习汉字,让学生寻觅出其中的思想痕迹来。
(一)观相——有形可依,有意可察
王筠有言:“古人就实物以造字。”强调以物的感性形态呈现,不管是远取近求,还是仰观俯察,都将观物作为造字的心理母床。在汉字教学中突现汉字的形象感,引导学生通过和古文字的比照,从不同角度观字、观象。
(二)互通——万物有灵,生息与共
古人在造字时,许多象征符号是具有复杂的意念的,它们借与外物相似的符号去反映外物,也通过这一符号来反映人的生命,具有物我互通的生命结构。汉字是一种包孕丰富的“象”,我们在教学汉字时,引导学生不仅关注汉字的外在意义,还可以关注汉字背后所赋予的神秘的意旨和生命意义。
如教学“孩”时,出示“草木根荄”的图片,让学生发现“孩”和“荄”读音相似,进而了解人之所以名子女为“孩”是来自草木的根荄,代表着生命的根本,有着一切生命的可能。
通过这样的识字路径,让学生在身与物的具体观照中,不断拓宽汉字的表达空间,将符号世界由外在表象导入深层的生命境域中,从而感受汉字中所蕴含的物我互通的思维方式,增强汉字的直观记忆。
(三)整体——天人合一,时空混同
古人完全不像今天我们这样去感受时空,而往往从单纯的共生关系中直接发现因果。时空混同,偶然的事实被当作必然,纷纭的世界被人的意识整合为互为因果的实体,具体的差异淹没在生命流荡之中。因此在汉字的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其整体性,人、社会、天地融为一体。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明白:原来汉字是在物的启发下所产生的联类思考中创造的,而不是逻辑推理的结果。这是艺术思维,一种审美直觉体验。
二、辩证思维——一体二元
中国人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但这并非在无差别中追求,而是要“以他平他”,在不同和对立中达到和谐。“和而不同”强调在对立差异中见统一,强调在统一中见差异。因此在汉字中隐藏着许多一体二元的辩证思维,在教学中带着学生去发现,别有一番乐趣。
(一)字形相称——两两相对
在字形构造中,我们便可以看到这种精神的存在。汉字的形体构造体现出对称原则,形式的背后包含着人们注意对立统一的思维特征。在汉字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思考其中辩证中的统一。
如教学“既”和“即”两字时,学生经常容易写错,于是笔者出示了两个字的古体字,让学生观察两个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处。两个古体字都有食器,都有人,但“即”就像人面对食器而进食,所以有正在、立刻的意思。而“既”却像人吃后背对着食器,所以有已然、已经的意思。这样,学生在比较中对字形和字义的理解不断加深,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二)读音相近——意义相反
章炳麟说:“语言之始,谊相同者,多从一声而变;谊相近者,多從一声而变;谊相对相反者,多从一声而变……”在汉字创造中,还存在着一种通过声音相同或相近来创造一个与其意义相反的字的现象。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关注这些“交相对待”又“相与为通”的汉字,初步感知对立转换的思维机制的作用。
如教学“夫”“妇”二字,读音如此相近,体会两者之间关系的亲密,两字相合是夫妻,可两字分开表达的含义却是截然相反,前者是男子,后者是女子。再如“买”和“卖”,也是读音相近,两字相关,意思相反。
这些声音相同或相近的汉字,说明两个相反意义的字又有相关的地方,引导学生反复大声地朗读,从字音中感受汉字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识记汉字的字形,了解汉字的字义,从而达到音形义完美统一。
(三)字义相反——对立互融
中国汉字常常会出现相反两种意义融于一字的现象,这是语言学所说的“反训”现象,是指汉字一字多义,在字义序列中常常出现意义对立相反的特征。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关注这种特殊现象,关注辩证思维特性在语言中的反映。
如教学“祝”字,让学生观察字的组成,它由示、人、口三部分组成,通过看图,学生自然把这几个部分联系在了一起,“祝”指一个人在神前祷告,这时我们就可以顺势引导,祷告的内容可善可恶,所以“祝”既有祝福义,又有诅咒义。
相反义往往与汉字的形音义密有关,让学生初步感知这种两极展开的引申,感知相反两义共存一语义空间的独特性。
因此,识字教学从思维方式入手往往会成为很有意味的角度,在汉字的学习中,我们适时地引入古文字,让学生关注汉字中融入的思维特点,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