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今,我国大学的教育理念开始重视通识教育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在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上,传统人文经典成为重要的资源。在有效开展通识课程教学上,“小班教学”模式成为有效的教学实践。文章以《〈论语〉导读》为例,探讨“小班教学”模式在传统人文经典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通识教育;人文经典;小班教学;《论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0-0077-02
Abstract: Since the idea of the university has been changed to cultivate a well-rounded person, the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ve opened a lot of courses of Liberal Arts to realize the cultivation goal.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s, and the model of small class teaching is a good way to better develop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So in this paper, we will research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mall class teaching in the courses of liberal education.
Keywords: liberal educ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s; small class teaching; the analects
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提出来的。我国大学教育原采用蘇联教学模式,专业分化极细,高度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近年来,大学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意识到只培养一技之长的“工匠”绝非大学本质,大学是要培养有健全人格的人。所谓健全人格,指不仅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更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人文情怀。而传统人文经典,成为必不可少的养分。
一、《论语》极高的通识课程价值
推进大学通识课程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求养分。“我国的大学教育,在课程定位上,应将传统文化教学列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作为本科共同基础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贯穿‘经史相合’的理念,促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在授课方式上,采用阅读、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领悟能力。”[1]
《论语》是儒家经典,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与人生智慧。孔子“仁”的思想,要关爱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成为一种普世价值,成为人与人相处的“黄金规则”。孔子认为,理想的人格是“君子”,具有一定技能的人只属于“器”,而“君子不器”,君子一定是“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具有健全的人格。有研究者认为,无论从《论语》的历史地位、思想内涵、教学方法研究以及当代价值上,在“大学通识课程”中开设《论语》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得出结论:《论语》教学是实施“大学通识教育”的完好教材。[2]
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四大高校的通识课程来看,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授,尤其是人文经典的研读,《论语》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典籍,应是必不可少的通识课程,更应成为通识核心课程。
二、“小班教学”模式在传统人文经典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由于高校扩招,大学教育普及化,现有教学资源的有限,使得大学不得不采用大班化教学,专业课少则三五十人,公共课则多达三百人,学生人数与教师人数比例严重失衡。大容量的班级授课,教师往往没有机会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发展,单纯一言堂,没有时间进行班级管理。近年来,由于大学理念的转变,意识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意义,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个体的个性化成长,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推行“小班教学”,十分必要。各大高校对此都有不同的教学改革与尝试。北京大学采取“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一言堂的问题。
作者所在的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学院领导高度重视通识教育,重视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于2012年成立了“远景学院”,为其配备相对独立完善的教学设备,聘用教学改革走在世界前列的美国知名教育专家担任院长,并有专职的通识课教师。远景学院每年从入学新生中选拔优秀的各专业学生100人,开设“小班教学”的教学实践。课程的最终成绩构成为平时成绩占70%,期末成绩为30%,重视平时学习,强调学生的过程学习。远景学院每一个通识课程的课容量控制在25人,选课年级采用混选制,各年级都可以选择。作者在远景
关键词:通识教育;人文经典;小班教学;《论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0-0077-02
Abstract: Since the idea of the university has been changed to cultivate a well-rounded person, the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ve opened a lot of courses of Liberal Arts to realize the cultivation goal.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s, and the model of small class teaching is a good way to better develop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So in this paper, we will research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mall class teaching in the courses of liberal education.
Keywords: liberal educ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s; small class teaching; the analects
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提出来的。我国大学教育原采用蘇联教学模式,专业分化极细,高度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近年来,大学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意识到只培养一技之长的“工匠”绝非大学本质,大学是要培养有健全人格的人。所谓健全人格,指不仅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更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人文情怀。而传统人文经典,成为必不可少的养分。
一、《论语》极高的通识课程价值
推进大学通识课程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求养分。“我国的大学教育,在课程定位上,应将传统文化教学列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作为本科共同基础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贯穿‘经史相合’的理念,促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在授课方式上,采用阅读、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领悟能力。”[1]
《论语》是儒家经典,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与人生智慧。孔子“仁”的思想,要关爱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成为一种普世价值,成为人与人相处的“黄金规则”。孔子认为,理想的人格是“君子”,具有一定技能的人只属于“器”,而“君子不器”,君子一定是“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具有健全的人格。有研究者认为,无论从《论语》的历史地位、思想内涵、教学方法研究以及当代价值上,在“大学通识课程”中开设《论语》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得出结论:《论语》教学是实施“大学通识教育”的完好教材。[2]
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四大高校的通识课程来看,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授,尤其是人文经典的研读,《论语》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典籍,应是必不可少的通识课程,更应成为通识核心课程。
二、“小班教学”模式在传统人文经典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由于高校扩招,大学教育普及化,现有教学资源的有限,使得大学不得不采用大班化教学,专业课少则三五十人,公共课则多达三百人,学生人数与教师人数比例严重失衡。大容量的班级授课,教师往往没有机会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发展,单纯一言堂,没有时间进行班级管理。近年来,由于大学理念的转变,意识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意义,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个体的个性化成长,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推行“小班教学”,十分必要。各大高校对此都有不同的教学改革与尝试。北京大学采取“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一言堂的问题。
作者所在的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学院领导高度重视通识教育,重视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于2012年成立了“远景学院”,为其配备相对独立完善的教学设备,聘用教学改革走在世界前列的美国知名教育专家担任院长,并有专职的通识课教师。远景学院每年从入学新生中选拔优秀的各专业学生100人,开设“小班教学”的教学实践。课程的最终成绩构成为平时成绩占70%,期末成绩为30%,重视平时学习,强调学生的过程学习。远景学院每一个通识课程的课容量控制在25人,选课年级采用混选制,各年级都可以选择。作者在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