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激励性语言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培养孩子成功感、拉近与教师的距离及培养孩子良好个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合适的激励性语言,对孩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针对不同类型的幼儿,我们应提供不同类型的激励性语言。
关键词: 激励性语言 促进作用 幼儿成长
一、激励性语言对幼儿的促进作用
人人都喜欢赞美,喜欢听到激励性语言,在平时生活学习中,孩子们更喜欢听到老师的肯定,激励性言语行为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艺术首先包括说话艺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杰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由此,我们知道教学语言应当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经常使用一些赞美语言激励学生不断进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赞扬、激将、鼓励等风格的语言,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教育方式就是激励性语言。
(一)激励性语言使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师应该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孩子们需要的人文关怀、心灵关怀,从独特的感知角度尊重学生的情感与人格,重视学生的心理期待,让激励性语言评价深入其内心,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所以每当学生有点滴进步时,老师的一句赞赏、表扬都会给孩子很大的精神支持。不管在学科中孩子们完成得比较失败还是成功,老师都要给予一定的激励性评价,不让孩子在失败中缺失学习兴趣。
(二)激励性语言拉近孩子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在现代的教育过程中,有种现象始终困扰着教师和家长,那就是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这种畏惧心理对学生自身发展和教学效果都产生了消极影响。有些孩子畏惧老师,不敢说太多的话,哪怕遇到困难也不敢告诉老师,这样一来,老师无法真正走入孩子们的内心,聆听不到他们内心的声音,更别谈接近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激励性言语,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自制力是幼儿意志品质中意志活动特征的一部分,属于个性心理过程的一部分。自制力是个人对心理和生理困扰的忍受能力,反映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控制能力。在正确的教育下,三岁左右的儿童已经掌握了初步行动规范,并学会了自我控制。我们尝试通过激励性言语行为手段,对幼儿自制力产生影响,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发展。
二、如何有技巧地运用激励性语言
激励性语言具有鼓动性强、刺激性强和效果明显等语言风格特征,所以,赞扬、榜样鼓励、忠告勉励、繁华刺激等都是运用激励语的主要技巧。有针对性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恰如其分地将自己的看法变成学生易理解、乐于接受的言语,适时运用轻松、幽默、亲近或友好的语言,缓解和化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或教学情境中的紧张气氛,与学生有共同语言,实现心灵沟通。
(一)尊重幼儿的人格,尊重孩子的学习过程
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尊重被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实质和精华。”尊重孩子就是承认他的人格尊严,亲听他的意见,接纳他的感受,包容他的缺点,分享他的喜悦。在实施激励性语言评价过程中,教师必须始终把幼儿当做一个能动发展的主体,通过各种外部诱因满足幼儿兴趣、情感的需求,点燃他们求知、进取和发展的火花,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
(二)把握幼儿的兴趣和优势,及时给予正面的指向性激励
针对幼儿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差,容易随心所欲的特点,如果刻意压制其兴趣或表现欲望,会使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渐渐失去原有的喜欢和兴趣。尽管他们有时会因自制力差而“不守纪律”,教师也应该换个角度,具体启发引导,把握不同幼儿的兴趣特点,利用他们的优势合适地引导,树立他们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性地表扬他们的优点,促使他们学习积极性提高,更好地控制自己。
(三)注意情感融入和肢体语言的运用和表达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沃土,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真正能触动孩子并激励孩子不断进步,改掉自制力较差毛病的激励性言语行为应该融入教师的真情。既无情感的流露又无教师发自内心对幼儿爱的表述,激励就没有感染力。在融入情感的同时,教师不能没有体态语,这也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相对于口头语而言,体态语就是教师运用肢体语言和幼儿交流的手段,也是教师用手势﹑姿态﹑表情﹑身体移位等非言语手段对幼儿活动做出积极有效的肯定。
(四)根据幼儿不同个性灵活运用不同激励性语言
1.对于胆小、缺乏自信的幼儿适宜用鼓励、赞赏式激励性语言。
这类孩子大多性格胆怯、内向,他们对教师的提问常常不积极主动地回答,有的会回答但不主动举手:有的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怕出错。对于这个类型的孩子,教师要“主动出击”,主动提问他们。需要注意的是,提问时不能咄咄逼人,而应以亲切的语调及和蔼的目光等手势语,帮助孩子消退胆怯和不自信,鼓励他们勇敢地回答问题。即使回答错了,也不要全盘否定,而应该肯定其一个方面,保护他们的自信。
2.对于攻击性较强的幼儿适宜用启发、假设、判断式激励性语言。
这种类型的幼儿的优点是能分辨是非,缺点是个性强、控制能力差。当问题出现后,教师不要急于用强制、指责的方式处理,而应用启发、假设、判断式语言引导他们发现、认识自己的错误。
3.对于依赖性较强的幼儿适宜用疑问、反问式激励性语言。
依赖性较强的幼儿一般不善于动手或动脑,当教师提出问题后,他们总喜欢重复别人的讲述。针对此情况,我故意在教学中设疑,用疑问式和反问式激励性语言鼓励他们独立思考。
4.对于抗挫能力较差的幼儿适宜用建议式激励性语言。
这类幼儿心理一般比较脆弱,对自己没有信心,遇到挫折时易放弃努力,易将兴趣转移。对于这类幼儿,教师多采用建议式激励性语言,让他们在建议式激励性语言中获取成功,从而更有信心地面对新的挑战。
总之,激励性言语行为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要面向全体幼儿,对每个幼儿抱有信心、寄予厚望,希望他们在自身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健康成长。对这些自制力较弱或根本缺乏自制力的小朋友,要以不同形式的激励培养他们的控制能力。同时对那些暂时抑制自己冲动行为的幼儿,更要进行言语或其他形式的反复强化和行为训练,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坚持性。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小朋友服务,以此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形成合作意识及团队精神。激励性言语行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和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自制力,潜移默化地从心理角度影响他们的意志品质,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关键词: 激励性语言 促进作用 幼儿成长
一、激励性语言对幼儿的促进作用
人人都喜欢赞美,喜欢听到激励性语言,在平时生活学习中,孩子们更喜欢听到老师的肯定,激励性言语行为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艺术首先包括说话艺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杰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由此,我们知道教学语言应当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经常使用一些赞美语言激励学生不断进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赞扬、激将、鼓励等风格的语言,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教育方式就是激励性语言。
(一)激励性语言使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师应该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孩子们需要的人文关怀、心灵关怀,从独特的感知角度尊重学生的情感与人格,重视学生的心理期待,让激励性语言评价深入其内心,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所以每当学生有点滴进步时,老师的一句赞赏、表扬都会给孩子很大的精神支持。不管在学科中孩子们完成得比较失败还是成功,老师都要给予一定的激励性评价,不让孩子在失败中缺失学习兴趣。
(二)激励性语言拉近孩子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在现代的教育过程中,有种现象始终困扰着教师和家长,那就是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这种畏惧心理对学生自身发展和教学效果都产生了消极影响。有些孩子畏惧老师,不敢说太多的话,哪怕遇到困难也不敢告诉老师,这样一来,老师无法真正走入孩子们的内心,聆听不到他们内心的声音,更别谈接近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激励性言语,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自制力是幼儿意志品质中意志活动特征的一部分,属于个性心理过程的一部分。自制力是个人对心理和生理困扰的忍受能力,反映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控制能力。在正确的教育下,三岁左右的儿童已经掌握了初步行动规范,并学会了自我控制。我们尝试通过激励性言语行为手段,对幼儿自制力产生影响,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发展。
二、如何有技巧地运用激励性语言
激励性语言具有鼓动性强、刺激性强和效果明显等语言风格特征,所以,赞扬、榜样鼓励、忠告勉励、繁华刺激等都是运用激励语的主要技巧。有针对性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恰如其分地将自己的看法变成学生易理解、乐于接受的言语,适时运用轻松、幽默、亲近或友好的语言,缓解和化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或教学情境中的紧张气氛,与学生有共同语言,实现心灵沟通。
(一)尊重幼儿的人格,尊重孩子的学习过程
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尊重被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实质和精华。”尊重孩子就是承认他的人格尊严,亲听他的意见,接纳他的感受,包容他的缺点,分享他的喜悦。在实施激励性语言评价过程中,教师必须始终把幼儿当做一个能动发展的主体,通过各种外部诱因满足幼儿兴趣、情感的需求,点燃他们求知、进取和发展的火花,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
(二)把握幼儿的兴趣和优势,及时给予正面的指向性激励
针对幼儿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差,容易随心所欲的特点,如果刻意压制其兴趣或表现欲望,会使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渐渐失去原有的喜欢和兴趣。尽管他们有时会因自制力差而“不守纪律”,教师也应该换个角度,具体启发引导,把握不同幼儿的兴趣特点,利用他们的优势合适地引导,树立他们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性地表扬他们的优点,促使他们学习积极性提高,更好地控制自己。
(三)注意情感融入和肢体语言的运用和表达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沃土,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真正能触动孩子并激励孩子不断进步,改掉自制力较差毛病的激励性言语行为应该融入教师的真情。既无情感的流露又无教师发自内心对幼儿爱的表述,激励就没有感染力。在融入情感的同时,教师不能没有体态语,这也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相对于口头语而言,体态语就是教师运用肢体语言和幼儿交流的手段,也是教师用手势﹑姿态﹑表情﹑身体移位等非言语手段对幼儿活动做出积极有效的肯定。
(四)根据幼儿不同个性灵活运用不同激励性语言
1.对于胆小、缺乏自信的幼儿适宜用鼓励、赞赏式激励性语言。
这类孩子大多性格胆怯、内向,他们对教师的提问常常不积极主动地回答,有的会回答但不主动举手:有的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怕出错。对于这个类型的孩子,教师要“主动出击”,主动提问他们。需要注意的是,提问时不能咄咄逼人,而应以亲切的语调及和蔼的目光等手势语,帮助孩子消退胆怯和不自信,鼓励他们勇敢地回答问题。即使回答错了,也不要全盘否定,而应该肯定其一个方面,保护他们的自信。
2.对于攻击性较强的幼儿适宜用启发、假设、判断式激励性语言。
这种类型的幼儿的优点是能分辨是非,缺点是个性强、控制能力差。当问题出现后,教师不要急于用强制、指责的方式处理,而应用启发、假设、判断式语言引导他们发现、认识自己的错误。
3.对于依赖性较强的幼儿适宜用疑问、反问式激励性语言。
依赖性较强的幼儿一般不善于动手或动脑,当教师提出问题后,他们总喜欢重复别人的讲述。针对此情况,我故意在教学中设疑,用疑问式和反问式激励性语言鼓励他们独立思考。
4.对于抗挫能力较差的幼儿适宜用建议式激励性语言。
这类幼儿心理一般比较脆弱,对自己没有信心,遇到挫折时易放弃努力,易将兴趣转移。对于这类幼儿,教师多采用建议式激励性语言,让他们在建议式激励性语言中获取成功,从而更有信心地面对新的挑战。
总之,激励性言语行为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要面向全体幼儿,对每个幼儿抱有信心、寄予厚望,希望他们在自身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健康成长。对这些自制力较弱或根本缺乏自制力的小朋友,要以不同形式的激励培养他们的控制能力。同时对那些暂时抑制自己冲动行为的幼儿,更要进行言语或其他形式的反复强化和行为训练,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坚持性。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小朋友服务,以此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形成合作意识及团队精神。激励性言语行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和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自制力,潜移默化地从心理角度影响他们的意志品质,促进个性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