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而在我们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合作学习也是经常运用的学习方法。
一、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有效的前提
现在的小学班级中,学生往往男生多,女生少。学生的个性较强,一个个性格都比较张扬。在合作学习中都希望处于领导地位。而往往一部分来自留守家庭的留守儿童,他们往往胆小,不善于表达,不善于与人沟通。这样的学生现状就会导致分组存在问题。如果分组不好,在小组合作学习,就成了较强势学生的一言堂。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提高和有所收获,教师应该在授课前将全班学生依个性化特征、心理倾向、认知结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合为多个学习小组。所以,合作学习小组通常可由4人左右组成。以4人为例,其中1名是优等生,2名是中等生,1名是后进生。而且,最好是男生女生每一组的搭配要差不多。一个小组中既有具有领导能力的组织者,又有具有协调能力的管理者,还有善于配合的小组成员。分组时,尽量使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既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又能帮助后进生的“达标”学习,在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不然,学生各行其是,根本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二、合适内容,是合作学习有效的条件
合作学习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使用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 我认为,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使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合作学习选取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合作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可评估性等特点。例如,有一节思想品德课中,有一个合作学习的片段。首先让小组内的学生开展讨论应该怎样表演。经过讨论形成小组共识,然后开始表演。小强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小组内的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小强,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培养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往往令教师始料未及,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将课堂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
三、合理分工,是合作学习有效的保证
合作学习要想得到实效,小组的分工必须落实。分工不落实必将导致合作学习费时、费力,难见成效。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组内成员在一个组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工作,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比如,有一个学生做记录员,一个学生作组织者,一个学生作协调员等。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合作的快乐。教师的做法要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长处,特别是给那些平时不愿意说话或是不敢说的留守儿童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而这些学生平时往往性格内向,很少说话,或者有想法也不敢表达出来。而小组就是他们展示自我的好机会。因为小组的学生相对较少,学生之间也比较熟悉,这就为留守学生发言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让每个人在活动中做到会倾听、会表达、会讨论。保证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让每个学生都能承担他个人对小组的责任。
四、积极评价,是合作学习有效的关键
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内要进行积极的评价。面对有错误或者意见相左时,一定要大家群策群力,共同协商解决。从中体会个人的进步,消除了后进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在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组织能力较强的组长,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实施评价时,我们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仅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教师通过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特别是班级里的留守儿童。因为他们往往是班级里的弱势群体。可根据小组的表现评出“集体智慧奖”“组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等,也可根据小组里的成员表现评出“最佳表现奖”“合作标兵奖”等。
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会与人交流沟通的好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彼此理解,学会彼此尊重的平台。思想品德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能达到高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老师学生共同的努力才能逐步走向成功。
一、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有效的前提
现在的小学班级中,学生往往男生多,女生少。学生的个性较强,一个个性格都比较张扬。在合作学习中都希望处于领导地位。而往往一部分来自留守家庭的留守儿童,他们往往胆小,不善于表达,不善于与人沟通。这样的学生现状就会导致分组存在问题。如果分组不好,在小组合作学习,就成了较强势学生的一言堂。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提高和有所收获,教师应该在授课前将全班学生依个性化特征、心理倾向、认知结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合为多个学习小组。所以,合作学习小组通常可由4人左右组成。以4人为例,其中1名是优等生,2名是中等生,1名是后进生。而且,最好是男生女生每一组的搭配要差不多。一个小组中既有具有领导能力的组织者,又有具有协调能力的管理者,还有善于配合的小组成员。分组时,尽量使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既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又能帮助后进生的“达标”学习,在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不然,学生各行其是,根本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二、合适内容,是合作学习有效的条件
合作学习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使用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 我认为,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使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合作学习选取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合作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可评估性等特点。例如,有一节思想品德课中,有一个合作学习的片段。首先让小组内的学生开展讨论应该怎样表演。经过讨论形成小组共识,然后开始表演。小强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小组内的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小强,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培养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往往令教师始料未及,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将课堂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
三、合理分工,是合作学习有效的保证
合作学习要想得到实效,小组的分工必须落实。分工不落实必将导致合作学习费时、费力,难见成效。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组内成员在一个组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工作,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比如,有一个学生做记录员,一个学生作组织者,一个学生作协调员等。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合作的快乐。教师的做法要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长处,特别是给那些平时不愿意说话或是不敢说的留守儿童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而这些学生平时往往性格内向,很少说话,或者有想法也不敢表达出来。而小组就是他们展示自我的好机会。因为小组的学生相对较少,学生之间也比较熟悉,这就为留守学生发言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让每个人在活动中做到会倾听、会表达、会讨论。保证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让每个学生都能承担他个人对小组的责任。
四、积极评价,是合作学习有效的关键
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内要进行积极的评价。面对有错误或者意见相左时,一定要大家群策群力,共同协商解决。从中体会个人的进步,消除了后进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在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组织能力较强的组长,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实施评价时,我们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仅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教师通过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特别是班级里的留守儿童。因为他们往往是班级里的弱势群体。可根据小组的表现评出“集体智慧奖”“组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等,也可根据小组里的成员表现评出“最佳表现奖”“合作标兵奖”等。
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会与人交流沟通的好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彼此理解,学会彼此尊重的平台。思想品德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能达到高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老师学生共同的努力才能逐步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