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小说的迟子建做法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ngyang08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都算文学,同时有言情、推理、武侠、反贪、黑幕、讽刺、哲思、悲情、鬼怪、哼哼唧唧……类型之分。这里,我不揣冒昧,称此类小说为小说文学中的文学小说。
  “河流开江和女人生孩子有点像……顺产指的是‘文开江’,冰面会出现不规则的裂缝……浓墨似的水缓缓渗出……訇然解体……涌向下游。”而逆生指的是“武开江”:“上游却激情似火地昼夜融冰……冰排自上而下呼啸着穿越河床。有时冰块堵塞,出现冰坝,易成水患。”
  松花江是哈尔滨的母亲、情人、爱恋寄托,它奔流、展样、孕产着生活,大大方方,洋洋洒洒,哗哗作响,生生不息。迟子建用文学的手指,启动了这条魅力无穷的大水。
  黑龙江上游有条美丽的支流,当地人叫它青黛河,七码头就在青黛河畔。公路铁路不发达的年代……这条河就喧闹起来了,客船、货船、渔船往来穿梭……
  ……(青黛河)又派生出两个极小的支流,鹿耳河和拇指河,它们连缀着一村一屯—月牙村和椴树屯……微型面包车、农用四轮车、马车牛车、摩托车甚至自行车……就像一锅被热火炒得乱蹦的豆子。摩托车突突叫,自行车铃铃响,牛哞哞吟哦,马咴咴嘶鸣……这一带的人在呼号的北风中,练就了大嗓门……每个人的唇齿间,都隐藏着一部扩音器。牲畜们……叫起来不甘示弱,豪气冲天……赶上阴雨天……中转客人便纷纷涌向码头旁的卢木头小馆。
  空间与时间的坐标,乡镇与河流的图示,地名与风光的锦绣,普普通通、艰难而有运道有滋味的生活大小背景愉快地出现了。这就是人间烟火的漫卷。我们激动于红旗与进军号的漫卷西风,我们也迷醉于人间岁月百态似乎无意的漫卷纠结、猎猎暖暖。
  无论冬夏,为哈尔滨这座城破晓的,不是日头,而是大地卑微的生灵。
  哇!日头是原生的神与自然,生灵是你我他她咱们加马驴猫狗鹞子一大堆,不必张扬,自况卑微,仍然有戏,仍然让你哭、笑、迷,赞叹有加。
  大自然挥动着看不见的鞭子,把哈尔滨往深秋里赶。
  自然,时间,仙人还是精怪?节气还是家常?魔术师还是索命判官?抱怨她还是跪求她呢?
  我从迟子建的长篇小说新作《烟火漫卷》中相当随机地援引了几段文字。你会感觉到作者的笔触所及,电光石火,唤醒大地、家乡、江河、万民、舟车、鹊鹞、雨雪、阳光,还有那么多、那么密、那么平凡又那么美善同时强烈生猛的人间烟火。铁凝曾把这样的书写,叫作“生机”。
  小说的写法无穷无尽,当然。有的教化,有的悬念,有的神奇,有的评点,有的冷峻,有的燃烧,有的爬高,有的就低。迟子建小说的要点首先是描绘,是栩栩如生,杨枝净水,点石成欢,众鸟高飞,花草遍野,生活灵异,悲欢离合,诡异奇绝。她讲给你大地丰盈,江河奔流,人员俊秀,脾性闪光,然后顺手拨弄:乡愁小曲、奇闻轶事、旧貌新颜、飞扬顿挫,书里的生活与惟妙惟肖的言语迷上了你。
  就是说,迟子建的小说非常自然,非常生活。大事小事、国际政治、家长里短、历史事件与草民蚁民的鸡零狗碎,横向枝杈、纵向起伏,浸润铺染,巧遇冲撞、命运转折……令你上心,令你牵肠挂肚,令你动容、非知就里不可。她的小说故事,不论怎样的奇遇意外,扣人心弦,全都充分地生活化、常态化、文学化,不仅是感人化,而且是迟子建化了。这样的小说,最有文学的生气洋溢、趣味盎然;它们的语言、修辞、比喻、移情,每个词,都充溢着生活万象与情绪起伏。
  迟子建化是什么意思呢?有一种对烟火人间的兴致,有一种对寻常百姓的喜欢,有一种对喜怒哀乐的体贴,有一种对顺逆通蹇的通吃通感,有一种对善良与美好的期待与信托,对亲爱与祝福的靠拢,同样也有一种对于传奇情节的勇敢的想、编、描、叮当五四,平平缓缓地流啊流,忽然,冷不丁点燃了一把火。
  请看她笔下的黑龙江,特别是哈尔滨,一个地域,亲爱的家乡,熟悉的生活方式与应对种种苦难、离奇与挑战的方式,它更是威严的变迁,奇妙的东北,被称为“东方巴尔干”的“满洲,东方小巴黎的国际化、中国化与地域化同在;是世界与伟大中国的缩影,苦难与幸运的交融,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柴米油盐酱醋茶百科大全,是清朝肺鼠疫、日伪满洲国,俄罗斯毗邻,以及与朝鲜半岛、日本岛国的千丝万缕恩怨情仇,是来自那么多地角的俄日朝犹太与我国多而又多的各兄弟民族同胞的友好与碰撞,难解与难分。他们的肤色与眼球,他们的男就英男、女就豪女,他们的音乐厅与教堂,他们的大锅炖、二人转—正在移植消化三部欧洲歌剧的二人转,他们的直爽与粗犷,他们的热辣与鬼心眼子,他们的墓地与风习,他们的误会误解、遮盖隐藏与嘚瑟显摆,他们的常常是连自己也闹不清楚并无法相信的来历,与做梦也想不到的祸殃与转机。这些北方的天气、山河、动植物、交通、噪声与矫健的身影、大大咧咧的高嗓儿、慷慨的气度与滔滔的忽悠结合起来了。
  我觉得黑龙江、哈尔滨,有迟子建与没有迟子建是不同的,就像阿来说的:“有了如迟子建一系列文字的书写,黑龙江岸上这片广大的黑土地,也才成为中国人意识中真实可触的、血肉丰满的真实存在。”
  当作者让黄娥拉着她的儿子杂拌儿的手游逛哈尔滨市的时候,读者如我,也被他们仨牵着手,经验了再来几十次仍然屡屡更新的哈尔滨观赏感受。
  在俄罗斯河园桥头,看见一对盲人男女边走边卖唱,女盲人戴着有蝴蝶图案的头巾……男盲人举着一个坑坑洼洼的铝盆跟在后面,跟着伴奏唱着歌……黄娥站定,仔细听了听歌声,叹息一声,从兜里摸出两块钱,让杂拌儿投进铝盆中。她也据此嘱咐杂拌儿,哈尔滨伪装的乞讨者不少……有的把腿缠起,造成截肢的假象,还有的故意穿得破烂不堪……而实际上呢,有些人乞讨完,到住处数完钱,换上装,就去餐馆吃喝了。杂拌儿说,难道这对盲人装瞎?黄娥说城里装瞎的人是有,但这对看上去倒不像,因为这个盲人唱的歌,听上去很干凈,是从心底唱出来的……黄娥又想起了在工地听说的腿脚不好的碰瓷者,专找孩子作为对象,跌倒后跟孩子的家长勒索钱财……
  这里有对于善良的迟疑与退缩吗?怎么也叫人感觉到了改革开放带来富裕的烟火气,还有尚未吃足就打嗝儿的小儿科的丢人?   有地理,也有历史,有今天,也有昨天,因为是在真切的人间,在生活的波涛与风雨里。
  从果戈里大街右转,过了百年老店秋林公司,沿着东大直街步行十多分钟,就到了圣母守护教堂,老哈尔滨人称它为乌克兰教堂……这里曾做过新华书店……这里还保存着一座一百多年前在莫斯科浇铸的大钟……杂拌儿倒是不掩饰自己的开心,说都中午了,上帝也得吃口饭吧。
  就王某所知,世界上有三座索菲亚教堂,在伊斯坦布尔、在基辅、在哈尔滨。不知他处还有没有。
  教堂台阶前有个肿眼泡男人……拉着手风琴。黄娥……心想进不去教堂,在上帝眼皮子底下施舍,也算给杂拌儿积德吧。拉琴的……说他老婆一年前病死在那儿,到了休息日,他就过来给她拉琴……无论昼夜,永远车来人往……依然一往情深地拉琴。
  ……它(教堂)清隽小巧,过去主要为德国侨民教徒所用,哥特式的建筑风格……两座教堂相隔只有一条小街……称它们为“姊妹教堂”……将绿色的尖顶和倾斜的屋顶拆掉,它更像一户人家,很是清新可人……杂拌儿……对黄娥说走吧,上帝听到妈妈的脚步声,就知道你要说啥啦。
  ……要了牛肉大葱和韭菜虾仁的两种锅烙……杂拌儿说他不喜欢教堂的圆形穹顶,看上去像坟墓。黄娥说可不敢胡说啊,穹顶是发光的地方,你要把它想成太阳和月亮。恰巧牛肉大葱的锅烙上桌了,杂拌儿迫不及待夹起一张,咬了一口,一股热油涌出,杂拌儿赞叹真香啊,说热油才是发光的……
  饭后已是一点,黄娥先带杂拌儿去文庙,行了状元桥,在大成殿朝拜了孔子,她想孔家圣地可保佑杂拌儿学习好,将来成为栋梁之材。出了孔庙,他们又……到极乐寺去。
  这里写了宗教与无神论的冲撞了吗?太阳、月亮、尖顶、锅烙的热油发光,真香啊,这就是中华文化,这就是不同而和,就是有无相生、高下相倾、道法自然、万象归一,神圣归于平凡,圣人保佑后代成材,母爱乡恋涵盖了消化了一切世俗与崇拜。
  极乐寺是佛寺……刘建国跟黄娥说起他小时候,哥哥带他去寺院山门前,曾看过斗和尚的情景。以“破四旧”的名义,寺院的经书被焚,佛像被戴上高帽子,或被污损……被砸得断肢解体的佛像碎片中,捡到过一只鎏金佛手……刘光复病危时,还跟弟弟说他在梦里捡回这只佛手,佛手上多了一枝莲。
  偶然回顾、梦里捡回、多了一枝莲。这是一首诗里的三行。建议明年高考时作文题之一用这三句,考生可以写评点,也可以补充成诗文。
  ……对面的居民楼下,有一排经营佛事用品的商铺,卖佛像、香炉、莲花灯、佛珠、香烛、绢花之类……买的人不说买,卖的人也不说卖……黄娥懂得这规矩,所以买香时对摊主说:“请一盒檀香”……赶上法会,这条街会被挤得水泄不通,卖活鱼活鸟的也会现身,他们是为着有放生需求的人准备的……进了庙里见着各路佛要磕头……杂拌儿说我给爸爸妈妈磕头,能得到压岁钱,我给佛磕头,佛能给我啥?黄娥说是福报。
  童言无忌,神佛离不开世俗,居民楼台经营佛事,买鱼买鸟放生,佛事成了俗事,打赏自是福报之一种。高僧也提出过人间化的口号。
  午后四点半……东侧的钟楼和西侧的鼓楼,钟鼓齐鸣,……穿廊绕柱,清泉般涤荡心扉。杂拌儿欣喜地对妈妈说,这两个哑巴亭子,终于开口说话了……黄娥没有责备他,因为钟楼鼓楼不发音,确实显得呆板。黄娥想经历了钟鼓声的洗礼,为杂拌儿寻求神灵庇佑的一天,就是圆满的了。
  黄娥又怎能想到,她出了极乐寺十来分钟,命运的雷电劈在她身上,把她卷入爱与痛的风雨长夜。
  哈尔滨人,我爱你。你的地名如诗如史如歌如梦。你们不怎么信外来的宗教,你们仍然对于各类教堂保持着尊重与爱心。两座靠近的教堂是姊妹,要不就是闺蜜吧?岂止俄日朝,这里也生活过德法及其他。你们见识过各种愚蠢与恶行,你们仍然坚持着助人为乐。佛音也是烟火的漫卷,是莫斯科东正教大钟的友钟,对于心有余辜而又爱子如受伤母虎一样的黄娥与读者王蒙来说,你们镌刻于骨。
  是人对人的,东北人对人的,迟子建对人的深情、柔情与善意:即使准备结束,永远有命运的雷电,永远有爱与痛的风雨长夜劈来,长夜后当是新的朝阳升起。
  本书主人公刘建国,最后揭示他竟是“二战”后日本流落本地的人员的遗孤,他因为丢失了具有犹太血统的于大卫与谢楚薇的儿子铜锤而苦苦地寻孤终生。不但寻孤,而且是殉孤。他养父是俄罗斯文学的翻译家,有延安的光荣岁月经历。刘建国还有极优秀的哥哥与妹妹,他同时一直受到命运的鞭挞。他后来驾驶一种可能是哈尔滨独有的民营救护车。他是童叟无欺的“的哥”。他还是西洋音乐爱好者,发现某一场演出的提琴手有他当林场知青时心仪的女生而急于赶去欣赏,急于重温少年浪漫之梦,终于耽误在路途上。这一段好像是长篇小说中一个可以独立也可以上下勾连、左右浸染的短篇。
  他丢失了铜锤,这样一个横祸,竟成了与刘建国加上妹妹刘骄华形成了非亲亦亲、陌生遥远的黄娥女子出现的契机。黄娥爽利通透,倔强美丽。她的男人卢木头是被她气得发心脏病而死的吗?她悄悄把卢木头的遗体背到山谷喂老鹰,这是什么性质的事件呢?而他们的孩子杂拌儿吸引了刘建国,又疼痛了谢楚薇的心。无路可走的黄娥牵引了翁子安的心与钱袋。赶马车人撞坏了黄娥,却是一场《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小演出。你喜欢黄娥,你喜欢刘建国也喜欢翁子安,你喜欢马车夫与他的妻子,喜欢他们给黄娥送的酸菜,你相信吃了那样地道的哈尔滨酸菜,受了重伤的能够痊愈,临终的也会睁开眼睛。人生就是这样,有失去就有得到,有倒霉就有补偿,有踏空就有承接,有失望绝望,挺住了——出现的是新的开阔。
  这样现代感的文学小说同时也是传奇。当年周扬同志首次见王蒙就建议我好好读唐代传奇。一生做管理监狱的政法工作,关心刑满释放人员的生计,言行都一贯正确的刘骄华,因了男人的出轨而陷入比家庭婚姻危机更恐怖的精神灵魂危机,甚至动了杀心,肢解老李?而找了一辈子失孤的刘建国找到铜锤以后,却是铜锤不想见亲生父母的态度。
  既日常如水,又紧急如火,是纯朴的天使,又是激怒的魔鬼,倒霉蛋儿,又受到观音菩萨与善男信女的保护,爱得喜人,土得掉渣,洋得全活。东北大老爷们儿大块娘们儿,重情重义重欲,也绝对重理、发乎情止乎礼的。生活流细节云雾,同样是逸闻大观、瞠目结舌。
  迟子建是一个幸运的作家,她有文学的散文的小说的一切感觉禀赋,游刃有余。她写得惊心动魄,不离美好,自然多面,不事冗长,她對她的人物有一种宽容与贴切,民胞物与,将心比心,一草一花、一鸟一兽、一河一岭、一滴一点一语,都有欣喜与善待。本书中唯一没有被作家原谅的是那个上海知青,他的造孽毁了改变了一串普通人的生活命运。
  迟子建的笔触是如意遂心的。同时,我相信她赶明儿能写得更好大好。
其他文献
作为当代著名的文学与文化批评家、社会批评家,爱德华·W. 萨义德在文学、文化、音乐、历史、政治等多个领域都留下了重要的印迹。而时人在检视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尤其是他的人文主义思想时,很难不注意到一个具有“签名”式意义的萨式词语—“对位”(counterpoint)。这个最早出现在《关于流亡的省思及其他》一书中的概念,经萨义德之后一次次地反复使用,到了《文化与帝国主义》,终于上升成为一种具有方法论意义
期刊
看到“我与你”这个题目,读者的第一反应也许是二00八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主题曲的旋律。那首歌的标题就是“我和你”。歌中唱道:“你和我 / 心连心 / 共住地球村……你和我 / 心连心 / 永远一家人。”(you and me,from one world / we are family...)  这是一首温暖而亲切的歌,充满爱与温情。一种命运与共的情愫,随着歌声,直入人心。你和我,我们,一家,共住,
期刊
对于美术史的价值立场与呈现范式,我内心一直有一个疑惑:美术史到底是写给谁看的?作为学院知识生产的一个构成,美术史研究与写作显然要面向专业学者、美术家与学生,要服务于美术教学与科研,要赓续一种神圣且又自洽的学术传统,这似乎是美术史不言自明的价值定位。但美术史的文化与学术“ 共同体”是否仅限于此?学院之外大众分享美术史知识的天然权利又该如何实现?  对于美术史的受众,我实在无意于做出学院内外截然对立的
期刊
早在一九九0年五月我投考谭其骧先生的博士生时,在考场上谭先生就指示,如果我能考上,就以两湖的历史文化地理作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谭先生认为,做历史文化地理,综合性的区域研究才是第一等的题目。在我之前,他已指导卢云完成以《汉晋文化地理》为题的博士学位论文。他说,卢云是学历史出身的,所以应该选一个时段,以全国为空间范围;而我是学地理出身的,就应该选择一个区域,时间做通代的,也就是做一个与卢云相对称的工作
期刊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彼得·汉德克集世界声誉与万千毁谤于一身,既被誉为“活着的经典”“最好的德语作家”,亦被口诛笔伐为“右翼作家”,甚至“纳粹分子”。德国《明镜》周刊质疑:“汉德克究竟是政治上的反动派,还是对集体意志做出挑衅的伟大作家?”《纽约时报》诘问:“汉德克是文学天才、大屠杀否认者,还是两者皆是?”毁誉参半、莫衷一是的争议源于汉德克离经叛道的言行,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他骂观众、骂德语文坛、骂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