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批评家的诤言 张亚辉
《白鹿原》问世之前,比陈忠实年轻的路遥已经写出了《平凡的世界》,并于1991年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当时,陕西有关部门为路遥举办了作品座谈会,时任《小说评论》主编的李星应邀参会,他当时坐在陈忠实的前头。其间,李星扭过头问身后的陈忠实:“你手头那部要能垫棺材做枕头的长篇咋样了?”
陈忠实回答说:“还没有弄成。”
李星说:“几年了,你躲在乡下都干了些啥?”
陈忠实说:“不急。”
话音刚落,李星就招手让陈忠实伸过头来,对他附耳“咬牙切齿”道:“今年再拿不出来,你就从这七楼跳下去!”这句狠话,让陈忠实不由得浑身一震。但作为批评家,李星了解陈忠实的实力,知道此时对于一位志向宏大的作家,需要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扬鞭奋蹄的当头棒喝。
不久,李星就读到了陈忠实沉甸甸的《白鹿原》手稿。面对心里没底的陈忠实,他猛地大吼一声:“咋就叫咱把这事儿给弄成了!”这句话,在此后二十多年,已在陕西作家中传成了名言。
同时,李星还对陈忠实做出了三个预言:“一、今后不用找评论家了,评论家会找你;二、十年之内不会有超过这部作品的小说;三、《白鹿原》能得茅盾文学奖。”李星三个大胆的预言,最终都一一应验,他与陈忠实之间不一般的友情,成为中国文坛的佳话。
(选自《演讲与口才》)
素材解读
让人跳楼的话确实不怎么中听,但却成了陈忠实奋进的动力,让陈忠实加快了创作的进度,早日完成了《白鹿原》的创作。诤言虽然有价值,却往往让人难以下咽,而能够生生咽下的,也往往不是寻常之辈。
适用角度
角度一:从李星对陈忠实说狠话的角度,可以运用到“忠言逆耳”“批评的方式”等话题。
角度二:从陈忠实听了李星的狠话,加快创作进度的角度,可以运用到“真正的朋友”“默契”等话题。
藏羚羊会怎么看我 张君燕
顾莹是一名致力于保护和拍摄野生动物的摄影师。2016年,为了拍摄藏羚羊,顾莹在可可西里“潜伏”了十几天。这天,顾莹发现了一只垂死的藏羚羊,它在迁徙途中穿越青藏公路,被疾驰而过的汽车撞伤了后肢,等顾莹发现的时候,它已经奄奄一息了。顾莹站在藏羚羊身后五米的地方,拍了一张“全身照”,当她想再拍一张藏羚羊的面部特写,记录下藏羚羊濒临死亡时的眼神时,却突然停下了。
“我要不要拍呢?”顾莹犹豫了。“为什么不拍呢?”刚入行的同行者不解地说。顾莹一脸纠结:“是的,我很想拍摄。但是,我在想,当我靠近藏羚羊,捕捉到它的眼神时,它是不是也能看到我?”同行者点点头说:“这是肯定的呀。”“对,可是我是谁?我是杀死藏羚羊的同类呀!看到我,它一定会更加恐惧和挣扎,我真不忍心再增加它的痛苦。”顾莹表情凝重地说。顾莹的话让同行者也沉默了。
犹豫了半天之后,顾莹最终还是给这只藏羚羊拍了特写,因为她想让更多的人看到这张照片,她想告诉人们,人类的行为给这头藏羚羊个体、给藏羚羊这个物种造成了怎样的伤害。当顾莹走近藏羚羊时,她感受到了藏羚羊的抗拒和挣扎,在藏羚羊的眼睛里,顧莹看到了自己。按下快门的那一刻,顾莹问自己:“藏羚羊会怎么看我呢?”
(选自《辽宁青年》)
素材解读
是的,藏羚羊会怎么看我们人类呢?顾莹的这个问题让我们看到了她对野生动物发自内心的平等和尊重,也让我们看到了她的自责和不安。然而,这种自责和不安难道不该是我们所有人应该具有并为之深深反思的吗?
适用角度
角度一:从顾莹不想增加藏羚羊恐惧的角度,可以运用到“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等角度。
角度二:从顾莹选择拍下特写给人们以启示的角度,可以运用到“警醒与反思”“职业态度”等话题。
一念之善发明卫生纸 段奇清
1903年,美国人亚瑟·史古脱投资100万美元,成立了史古脱纸业公司,到加拿大购买200吨纸张。然而,由于派去的一名副经理一时粗心大意,纸张运回公司时,竟然全部受潮,一道道褶痕布满纸上。人们认为史古脱的人生就像这些皱纸,已无法抹平。
在纸张运回的第二天早上,史古脱像往常一样,在海边跑步。这时,前面一位跑步的男子突然摔倒,鼻子中有鲜血流出。史古脱一见,连忙从口袋中掏出一张纸,递给男子擦拭血迹。男子觉得那纸特别柔软,索性将纸揉成团,塞在了鼻子中,血很快就止住了。男子说:“先生,谢谢您!我想问,您这么柔软的纸张是从哪儿买的。我是一家幼儿园的园长,平时孩子们的鼻子难免被碰破,这纸可是方便实用的东西。”
这句话,像一轮火红的太阳从史古脱心中升起。回到公司后,史古脱对员工说,这些褶皱、柔软的纸,并非没有用处。因为,他想到这些纸可以给孩子们当手纸。于是,史古脱对200吨纸进行了必要的加工,如消毒杀菌,切成大小合适的纸片等,然后向各个幼儿园推销。家长也认为这种纸的确方便、卫生、安全,纷纷购买了自用。从此一种全新的纸品问世,他为其取名“桑尼”。
后来,史古脱对卫生纸的制作工艺不断改进,比如,将纸加工成卷,在纸上打孔,以便更容易整齐地撕下;更加注重质量,确保零细菌;更加注重柔软度,褶皱工艺也越来越成熟……
(选自《做人与处世》)
素材解读
一次失误,却意外地让卫生纸横空出世,这启示人们: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往往能有意外的收获。
适用角度
角度一:从纸张虽然受潮但却更加柔软的角度,可以运用到“事物的两面性”“福祸相倚”等话题。
角度二:从史古脱从幼儿园园长那里获得启示,发明了卫生纸的角度,可以运用到“善于观察”“创新发明”等话题。
德军上尉的选择 李良旭
1941年,被德国法西斯攻占后的巴黎,笼罩在一片腥风血雨中。这天天刚亮,人们发现街道上出现了许多气势汹汹的德国士兵。很快,大家被赶到一处空地上,一个德军上校要求小镇居民交出刚刚炸毁德军军火库的抵抗分子,否则将小镇的居民全部枪毙。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德军上校气急败坏地命令一名德军上尉朝人群开枪。
《白鹿原》问世之前,比陈忠实年轻的路遥已经写出了《平凡的世界》,并于1991年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当时,陕西有关部门为路遥举办了作品座谈会,时任《小说评论》主编的李星应邀参会,他当时坐在陈忠实的前头。其间,李星扭过头问身后的陈忠实:“你手头那部要能垫棺材做枕头的长篇咋样了?”
陈忠实回答说:“还没有弄成。”
李星说:“几年了,你躲在乡下都干了些啥?”
陈忠实说:“不急。”
话音刚落,李星就招手让陈忠实伸过头来,对他附耳“咬牙切齿”道:“今年再拿不出来,你就从这七楼跳下去!”这句狠话,让陈忠实不由得浑身一震。但作为批评家,李星了解陈忠实的实力,知道此时对于一位志向宏大的作家,需要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扬鞭奋蹄的当头棒喝。
不久,李星就读到了陈忠实沉甸甸的《白鹿原》手稿。面对心里没底的陈忠实,他猛地大吼一声:“咋就叫咱把这事儿给弄成了!”这句话,在此后二十多年,已在陕西作家中传成了名言。
同时,李星还对陈忠实做出了三个预言:“一、今后不用找评论家了,评论家会找你;二、十年之内不会有超过这部作品的小说;三、《白鹿原》能得茅盾文学奖。”李星三个大胆的预言,最终都一一应验,他与陈忠实之间不一般的友情,成为中国文坛的佳话。
(选自《演讲与口才》)
素材解读
让人跳楼的话确实不怎么中听,但却成了陈忠实奋进的动力,让陈忠实加快了创作的进度,早日完成了《白鹿原》的创作。诤言虽然有价值,却往往让人难以下咽,而能够生生咽下的,也往往不是寻常之辈。
适用角度
角度一:从李星对陈忠实说狠话的角度,可以运用到“忠言逆耳”“批评的方式”等话题。
角度二:从陈忠实听了李星的狠话,加快创作进度的角度,可以运用到“真正的朋友”“默契”等话题。
藏羚羊会怎么看我 张君燕
顾莹是一名致力于保护和拍摄野生动物的摄影师。2016年,为了拍摄藏羚羊,顾莹在可可西里“潜伏”了十几天。这天,顾莹发现了一只垂死的藏羚羊,它在迁徙途中穿越青藏公路,被疾驰而过的汽车撞伤了后肢,等顾莹发现的时候,它已经奄奄一息了。顾莹站在藏羚羊身后五米的地方,拍了一张“全身照”,当她想再拍一张藏羚羊的面部特写,记录下藏羚羊濒临死亡时的眼神时,却突然停下了。
“我要不要拍呢?”顾莹犹豫了。“为什么不拍呢?”刚入行的同行者不解地说。顾莹一脸纠结:“是的,我很想拍摄。但是,我在想,当我靠近藏羚羊,捕捉到它的眼神时,它是不是也能看到我?”同行者点点头说:“这是肯定的呀。”“对,可是我是谁?我是杀死藏羚羊的同类呀!看到我,它一定会更加恐惧和挣扎,我真不忍心再增加它的痛苦。”顾莹表情凝重地说。顾莹的话让同行者也沉默了。
犹豫了半天之后,顾莹最终还是给这只藏羚羊拍了特写,因为她想让更多的人看到这张照片,她想告诉人们,人类的行为给这头藏羚羊个体、给藏羚羊这个物种造成了怎样的伤害。当顾莹走近藏羚羊时,她感受到了藏羚羊的抗拒和挣扎,在藏羚羊的眼睛里,顧莹看到了自己。按下快门的那一刻,顾莹问自己:“藏羚羊会怎么看我呢?”
(选自《辽宁青年》)
素材解读
是的,藏羚羊会怎么看我们人类呢?顾莹的这个问题让我们看到了她对野生动物发自内心的平等和尊重,也让我们看到了她的自责和不安。然而,这种自责和不安难道不该是我们所有人应该具有并为之深深反思的吗?
适用角度
角度一:从顾莹不想增加藏羚羊恐惧的角度,可以运用到“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等角度。
角度二:从顾莹选择拍下特写给人们以启示的角度,可以运用到“警醒与反思”“职业态度”等话题。
一念之善发明卫生纸 段奇清
1903年,美国人亚瑟·史古脱投资100万美元,成立了史古脱纸业公司,到加拿大购买200吨纸张。然而,由于派去的一名副经理一时粗心大意,纸张运回公司时,竟然全部受潮,一道道褶痕布满纸上。人们认为史古脱的人生就像这些皱纸,已无法抹平。
在纸张运回的第二天早上,史古脱像往常一样,在海边跑步。这时,前面一位跑步的男子突然摔倒,鼻子中有鲜血流出。史古脱一见,连忙从口袋中掏出一张纸,递给男子擦拭血迹。男子觉得那纸特别柔软,索性将纸揉成团,塞在了鼻子中,血很快就止住了。男子说:“先生,谢谢您!我想问,您这么柔软的纸张是从哪儿买的。我是一家幼儿园的园长,平时孩子们的鼻子难免被碰破,这纸可是方便实用的东西。”
这句话,像一轮火红的太阳从史古脱心中升起。回到公司后,史古脱对员工说,这些褶皱、柔软的纸,并非没有用处。因为,他想到这些纸可以给孩子们当手纸。于是,史古脱对200吨纸进行了必要的加工,如消毒杀菌,切成大小合适的纸片等,然后向各个幼儿园推销。家长也认为这种纸的确方便、卫生、安全,纷纷购买了自用。从此一种全新的纸品问世,他为其取名“桑尼”。
后来,史古脱对卫生纸的制作工艺不断改进,比如,将纸加工成卷,在纸上打孔,以便更容易整齐地撕下;更加注重质量,确保零细菌;更加注重柔软度,褶皱工艺也越来越成熟……
(选自《做人与处世》)
素材解读
一次失误,却意外地让卫生纸横空出世,这启示人们: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往往能有意外的收获。
适用角度
角度一:从纸张虽然受潮但却更加柔软的角度,可以运用到“事物的两面性”“福祸相倚”等话题。
角度二:从史古脱从幼儿园园长那里获得启示,发明了卫生纸的角度,可以运用到“善于观察”“创新发明”等话题。
德军上尉的选择 李良旭
1941年,被德国法西斯攻占后的巴黎,笼罩在一片腥风血雨中。这天天刚亮,人们发现街道上出现了许多气势汹汹的德国士兵。很快,大家被赶到一处空地上,一个德军上校要求小镇居民交出刚刚炸毁德军军火库的抵抗分子,否则将小镇的居民全部枪毙。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德军上校气急败坏地命令一名德军上尉朝人群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