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回归本色、本真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xian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语文的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教育部原总督学、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柳斌近日应邀在清华附小举办的“世界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上发言,直截了当地指出,语文首先是一种能力。语文是通过表达能力、交流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等体现出来的生存能力,是通过概念表达、是非判断、逻辑推理等思维能力体现出来的发展能力。语文也是一种素养,是一种通过诗词、歌赋、小说、散文等语言形式的创作、欣赏和传承体现出来的艺术素养、文化素养。人类正是通过这样的素养,使得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以世代相传。
  二、对语文教学的认识
  基于以上对语文课程和语文学科的认识,再来看当前的某些初中语文课堂,发现它们其实步入了一个误区。如,多媒体教学大张旗鼓地进入语文课堂,还美其名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有效增大了课堂容量”。结果,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思品课、音乐课等其他学科的样子,没有了语文味儿。在语文课堂上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只有枯燥乏味的讲练结合。曾几何时,语文课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成了“可有可无的课”。初中语文教学实在应该“返璞归真”——回归本色、本真,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语文教学应强调多听、多说、多读、多写。正如柳斌所言,语文既然是一种能力,那么语文课就应当按照能力培养的模式去运作,即语文能力要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中提高。听、说、读、写互为依存,互为助力,是一个整体。所以,要强调多听,多说,多读,多写。为什么要强调“多”呢?因为能力也好,记忆也好,是依靠多次重复才能够获得的,所以把要求学生背诵一首诗词、背诵一篇课文说成是读死书,这是错误的。
  2.初中语文教学应慎用多媒体,少用多媒体。多媒体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使部分学科(尤其是自然学科)的教学显得直观形象。但语文教学则不同,很多时候多媒体的使用不但无益,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影响了读者的审美。如,何其芳的《秋天》一文,有教师用了一幅图画来呈现“农家丰收图”,其中有稻谷、瓜果等,初看起来觉得挺形象,其实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如果没有这幅所谓的“丰收图”,学生脑海里可能还有很多幅各种各样的“丰收图”。“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而多媒体往往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应慎用少用。
  3.初中语文教学应重视人文教育。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从人文角度讲,文学就是人学,应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汲取精神力量,从而塑造学生的心灵。如,读莫怀戚的《散步》,可引导学生孝老爱亲,树立责任和担当意识;读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可引导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并学会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步一步地走好,直至最终战胜困难,迈向成功;读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可引导学生注意,曾经的成功人士也不是一直风光,也有尴尬和无奈的时候,作为平凡的我们,应学习他们的自信、坚强等优秀品质;等等。总之,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中的人文因素,带着学生走进文本,了解人生,体会人生。
  4.初中语文教学应立足文本,注重文本的解读。现在有一种急功近利的倾向,即轻视文本的解读,重视应试技巧和应试能力的训练。其实品词品句、形象分析、主旨归纳、布局谋篇等都应立足文本,从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寻找答案,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有些语文课对文本解读不到位,却在延伸上大做文章,那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应予以纠正。
其他文献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传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新性。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成为中学教师研究的重点所在。语文学科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奠基工程,培养民族创新人才,语文教学责无旁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大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期刊
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急需涌现一批又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作为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开展语
期刊
“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努力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  一、语文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尊重,是语文课堂和谐融洽的前提  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应尊
期刊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学好语文的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课堂却陷入了耗时多、收效低、吃力不讨好的尴尬境地。如何改变目前的被动局面呢?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为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应该对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探索。  一、知己知彼,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及学生实际情况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并用谨慎的态度去深入研究教学大纲,
期刊
写好记叙文,是初中生必须面对的一关。但是,不是每一位学生都擅长记叙,一旦面对题目,必须尽快动笔,哪怕是编也要编下去。这就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更注意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具备基本的写作能力。  写记叙文,学生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先确定要写的内容,也可以称作故事或事件。譬如,作家莫言在2012年12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就发表了一个很有名的演讲,说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其实这不是莫言的原创,1936
期刊
都说文言文不好教,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学生有三怕,怕作文,怕文言文,怕鲁迅,可见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  本次“云峰杯”中学语文调教课要求体现“原生态”阅读教学的精神,在七、八、九下册教材中任选一篇课文教学。在六中上课,规定只能上课前10分钟才能和学生见面,这意味着学生在上课前没有任何预习,也没有任何参考书,更增加了文言文教学的难度。尽管如此,我还是毅然选择了文言文。在我的印象中,推行“原生态”
期刊
农村初中女生在从小学步入中学后,普遍存在着心理状况和学校生活的不相适应。一方面,学生的认识、智力、意志、道德等心理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地感知有了一定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人的先天因素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不同,每个人的个性心理必然存在差异。现今,虽然农村地区的学校已完成两基项目,对学生的评价再也不是唯一的成绩评价,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都尽量体现在“以学生的学为主”,重视
期刊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课堂语言有很大的关系,那么教师怎样锤炼好自己的教学语言呢?  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首先要了解自己在教学语言方面的短板,人贵有自知之明,必须清楚自己在课堂上教学语言的不足和缺憾,然后在这方面加以改进,逐渐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技巧,增加艺术含量,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慢慢亮丽起来。  二、表意准确,言简意赅  教师教学语言一定要准确,不能含糊其辞,尤
期刊
作文是培养学生写作创新能力的活动,是语文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写出成功的文章,决非易事。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呢?  第一、开设文学欣赏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没有一位文学家的成功不是得益于课外阅读。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文学欣赏水平,单靠语文课本是绝对不够的,因为事物是多姿多彩的,文学提倡百家争鸣,一本语文课本是不能包容一切的。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广泛涉猎各类文学作品。如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海
期刊
一、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人在社会中生活与活动,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阶层(本处不用阶级这一字眼)。而作为具体的人,其一举手一投足无不含有各自阶层的特征。  小说中社会环境的描写就是要将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形成人物思想性格的特定环境,这个环境甚至对于人生价值的形成都会产生长久的作用。  可以这样说,有无完整的社会环境描写以及它能否充分展示历史真实和民俗真实从而成为一幅真实的风俗画,是区分小说艺术价值的试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