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新课改下提高高中音乐教学质量的相关策略,希望有所作用。
【关键词】新课改;音乐课;提高;创新;交流
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大力推行,高中音乐教师需紧跟时代形势,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创设情境,选择合适乐器和有效利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提升他们对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教学效果。
1 运用比喻和趣味语言,形象讲解、传授知识
这不但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也会加深学生的记忆。如把附点音符中的附点比做某某音符带了个“小弟弟”,“小弟弟”乘車要买半票(当然前面的大哥哥音符要买整票)。这样,把附点的时值总是等于前面音符时值的二分之一(一半),而与半票是整票价格的一半有机地联系起来。这就较好地克服了学生把附点的时值固定当做半拍的错误概念了。把顿音号比喻成啄食的鸡嘴:顿音号、像鸡嘴,应该唱得短又脆。把重音号比喻成箭头:重音号,像箭头,时间唱足音饱满。把延长号比喻成眼睛上面加眉毛;把连音号比喻成相同音上搭座桥;把渐强号比喻成喇叭,左边小来右边大;把渐弱号比喻成宝剑,右边小来左边大;把休止符比做“某某同学没赶上车”,要给他留座位(即空出与音符相应的时值)。也可以将一些音乐符号组成“鸟”,让学生辨认。通过上述方法,既交待了这些音乐符号的作用,又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
2 借助其他艺术形式来感知和欣赏
即通过对多种艺术形式的欣赏,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艺术形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特点与内涵的理解。例如,在中国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欣赏教学中,在对该作品风格、旋律、特点等简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诵读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便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以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部分诗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同时,让学生欣赏表现《春江花月夜》的美术作品。通过欣赏诗与画来丰富学生的表象,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进入到一种音乐与想象情景相互交融的意境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知能力。
藤守尧在其《审美心理描述》一书中说到:“想象就是通过把感知到的完形或是大脑中存储的现成图式加以改造、组合、冶炼、重新铸成新的意想的过程。”
3 适当运用教学媒体,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利用多种途径与方式构建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欣赏体验音乐时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迅速地感染上音乐作品的情绪色彩。如在教授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一课时,在教室的墙壁上挂几幅中国的山水画和琵琶、笛子、箫、二胡等一些民族乐器,大屏幕上布置渔民在夕阳下捕鱼归来的图片,随着《春江花月夜》那深沉、优美、古朴、典雅的旋律在教室中回荡,教师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诵唐诗《春江花月夜》,这样学生就会被这诗情画意的情境所吸引住,深深地陶醉在音乐声中,体验到中国深厚悠久的传统文化神韵。再如:运用多媒体做课件,将文字、图像、照片、VCD、音乐、语言、录像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在一起,图文并茂,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复杂的音乐知识简单化,枯燥的音乐知识趣味化,给学生提供在视觉和听觉方面的刺激,把音乐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大大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大大提高了音乐教学效益。
4 让流行音乐进入高中音乐教学课堂
流行音乐进课堂已是一种不可回避的现象,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喜爱已经不是音乐教师可以控制得了的,一味的禁止只会抑制学生心灵深处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回避不如引导,由音乐教师将流行音乐带入课堂,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这种积极心态,适当地引导他们学习和体验音乐。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流行音乐感受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表现作用。例如,在上第十七节《钢琴音乐的奇葩》时,用周杰伦的歌曲《十一月的肖邦》作为引入,就可有效引发学生们的兴趣。还可以通过不同种类、国度的流行音乐引入世界各国及各民族音乐,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学会辨别、学习、接受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虽然,流行音乐没必要写进教材,但应该留出适当的课时,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选择适当的优秀作品进行教学。
5 选用适合于课堂器乐教学的乐器
课堂器乐教学的特点:一是集体训练,课堂器乐教学和课外器乐教学不同,以群体训练为主要形式;二是教学时间有限,目前课堂器乐教学已是中学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之一,不能长时间地单独进行乐器演奏技能训练。根据以上两个特点,课堂器乐教学的乐器选择的标准应该是音高固定、简单易学。
5.1 音高固定:课堂器乐教学应尽量少用非固定音高的乐器。中学阶段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数量较多,如果选择非固定音高的乐器,那么单单调音就要花费不少的时间,而选用音高固定的乐器,则会大大增加有效的教学时间。此外,运用音高固定的乐器,有助于加强学生的音高概念。
5.2 简单易学:课堂器乐教学一般不宜选用演奏技能过于复杂的乐器。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指导学生学习乐器演奏的最基本方法外,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乐器,提高其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其音乐素质。因此,选择简单易学的乐器,既能使学生易于感受到运用乐器表现音乐的乐趣,又有助于教师统一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
6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
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演唱、演奏、舞蹈、律动、视听、创作等音乐实践活动中来,使学生自己体验音乐艺术的魅力,享受音乐表现与创造的乐趣。如在教授《音乐与舞蹈》一课时,选择《走进新时代》前奏为素材,要求学生按小组创设一定的舞台造型。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讨论,反复体验音乐的节奏与风格,最后在音乐声中展现了“人民英雄”、“迈步向前”等与音乐十分贴切的舞台造型,感动了在场所有听课的教师。因此,开展形式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可以使学生深刻体验音乐,领略音乐艺术无穷的魅力。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师生的音乐特长,为学生进行现场表演,使学生与音乐“零距离”接触,定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给学生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参考文献
[1] 龚丽雅.关于现代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思考[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
[2] 包婷.高中新课改给高师专业音乐教育带来的压力和反思[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01)
【关键词】新课改;音乐课;提高;创新;交流
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大力推行,高中音乐教师需紧跟时代形势,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创设情境,选择合适乐器和有效利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提升他们对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教学效果。
1 运用比喻和趣味语言,形象讲解、传授知识
这不但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也会加深学生的记忆。如把附点音符中的附点比做某某音符带了个“小弟弟”,“小弟弟”乘車要买半票(当然前面的大哥哥音符要买整票)。这样,把附点的时值总是等于前面音符时值的二分之一(一半),而与半票是整票价格的一半有机地联系起来。这就较好地克服了学生把附点的时值固定当做半拍的错误概念了。把顿音号比喻成啄食的鸡嘴:顿音号、像鸡嘴,应该唱得短又脆。把重音号比喻成箭头:重音号,像箭头,时间唱足音饱满。把延长号比喻成眼睛上面加眉毛;把连音号比喻成相同音上搭座桥;把渐强号比喻成喇叭,左边小来右边大;把渐弱号比喻成宝剑,右边小来左边大;把休止符比做“某某同学没赶上车”,要给他留座位(即空出与音符相应的时值)。也可以将一些音乐符号组成“鸟”,让学生辨认。通过上述方法,既交待了这些音乐符号的作用,又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
2 借助其他艺术形式来感知和欣赏
即通过对多种艺术形式的欣赏,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艺术形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特点与内涵的理解。例如,在中国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欣赏教学中,在对该作品风格、旋律、特点等简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诵读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便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以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部分诗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同时,让学生欣赏表现《春江花月夜》的美术作品。通过欣赏诗与画来丰富学生的表象,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进入到一种音乐与想象情景相互交融的意境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知能力。
藤守尧在其《审美心理描述》一书中说到:“想象就是通过把感知到的完形或是大脑中存储的现成图式加以改造、组合、冶炼、重新铸成新的意想的过程。”
3 适当运用教学媒体,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利用多种途径与方式构建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欣赏体验音乐时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迅速地感染上音乐作品的情绪色彩。如在教授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一课时,在教室的墙壁上挂几幅中国的山水画和琵琶、笛子、箫、二胡等一些民族乐器,大屏幕上布置渔民在夕阳下捕鱼归来的图片,随着《春江花月夜》那深沉、优美、古朴、典雅的旋律在教室中回荡,教师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诵唐诗《春江花月夜》,这样学生就会被这诗情画意的情境所吸引住,深深地陶醉在音乐声中,体验到中国深厚悠久的传统文化神韵。再如:运用多媒体做课件,将文字、图像、照片、VCD、音乐、语言、录像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在一起,图文并茂,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复杂的音乐知识简单化,枯燥的音乐知识趣味化,给学生提供在视觉和听觉方面的刺激,把音乐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大大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大大提高了音乐教学效益。
4 让流行音乐进入高中音乐教学课堂
流行音乐进课堂已是一种不可回避的现象,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喜爱已经不是音乐教师可以控制得了的,一味的禁止只会抑制学生心灵深处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回避不如引导,由音乐教师将流行音乐带入课堂,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这种积极心态,适当地引导他们学习和体验音乐。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流行音乐感受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表现作用。例如,在上第十七节《钢琴音乐的奇葩》时,用周杰伦的歌曲《十一月的肖邦》作为引入,就可有效引发学生们的兴趣。还可以通过不同种类、国度的流行音乐引入世界各国及各民族音乐,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学会辨别、学习、接受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虽然,流行音乐没必要写进教材,但应该留出适当的课时,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选择适当的优秀作品进行教学。
5 选用适合于课堂器乐教学的乐器
课堂器乐教学的特点:一是集体训练,课堂器乐教学和课外器乐教学不同,以群体训练为主要形式;二是教学时间有限,目前课堂器乐教学已是中学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之一,不能长时间地单独进行乐器演奏技能训练。根据以上两个特点,课堂器乐教学的乐器选择的标准应该是音高固定、简单易学。
5.1 音高固定:课堂器乐教学应尽量少用非固定音高的乐器。中学阶段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数量较多,如果选择非固定音高的乐器,那么单单调音就要花费不少的时间,而选用音高固定的乐器,则会大大增加有效的教学时间。此外,运用音高固定的乐器,有助于加强学生的音高概念。
5.2 简单易学:课堂器乐教学一般不宜选用演奏技能过于复杂的乐器。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指导学生学习乐器演奏的最基本方法外,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乐器,提高其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其音乐素质。因此,选择简单易学的乐器,既能使学生易于感受到运用乐器表现音乐的乐趣,又有助于教师统一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
6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
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演唱、演奏、舞蹈、律动、视听、创作等音乐实践活动中来,使学生自己体验音乐艺术的魅力,享受音乐表现与创造的乐趣。如在教授《音乐与舞蹈》一课时,选择《走进新时代》前奏为素材,要求学生按小组创设一定的舞台造型。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讨论,反复体验音乐的节奏与风格,最后在音乐声中展现了“人民英雄”、“迈步向前”等与音乐十分贴切的舞台造型,感动了在场所有听课的教师。因此,开展形式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可以使学生深刻体验音乐,领略音乐艺术无穷的魅力。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师生的音乐特长,为学生进行现场表演,使学生与音乐“零距离”接触,定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给学生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参考文献
[1] 龚丽雅.关于现代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思考[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
[2] 包婷.高中新课改给高师专业音乐教育带来的压力和反思[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