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巧妙地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获得教学成功的关键,尤其是一堂课的开始,为学生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启动其思维更为重要。
【关键词】学习兴趣 思维 直观教学 语言训练 练习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0147-02
《九年义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有长智慧。因此,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数学教学的始终。”由此可见,小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其思维。
有人说过:“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也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是阐明思维与兴趣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巧妙地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获得教学成功的关键,尤其是一堂课的开始,为学生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启动其思维更为重要。如教学“3”的倍数的时候,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老师说出一个数学生判断,学生要列竖式算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速度很慢,那反过来,让学生任意说一个数老师马上就能判断出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老师为什么判断的这么快呢,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呢,学生在心理上便产生了想知道这个方法的愿望,同时具备了良好的学习动机。激发起学生的思维。再如教学“年、月、日”一节时,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学习新课之前先问几个学生:“你今年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一般一年过一个生日)接着再提出如下的问题:“我们学校门卫的张爷爷已经60岁了却只过了15个生日,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他可能忘了,有的说他家没有钱过不起生日等等,对于没有掌握“年、月、日”知识的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奇怪的问题。因此,借这个奇怪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思维。
二、借助直观教学,启迪学生思维。
所谓直观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实物、模型、挂图、多媒体等的演示和学生的亲自动手,对学具的操作,较好地完成教和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严密性极强的学科,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具体性的事物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教学“余数”这一概念时,我先让学生动手分小棒(1)7根小棒每两根一份,可以分几份,还剩几根?(2)14根小棒平均分给5个人,每个同学分几根,还剩几根?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再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操作过程,说说是怎样分小棒的,从而让学生形成表象,下一步,让学生丢开实物通过思考完成下面的题目,12根小棒平均分给5个人,每个同学分几根,还剩几根?13根小棒平均分给5个人,每个同学分几根,还剩几根?等等。使学生在头脑中进一步深化表象,最后借助表象让学生观察算式,通过分析比较,余数是不够分成一份多出来的数,而且余数要小于除数,如果要是余数大于除数,就可以再分。通过以上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建立正确、清晰、深刻的表象,并借助形象直观进行抽象,这样既加深了概念的理解又很好的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三、注重语言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由于小学生语言区域狭窄,更缺乏数学语言,而他们的思维活动对语言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教学实践证明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能有力地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尤为重要。
数学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计划的进行,以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最终达到能力和智力的双向发展。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1.用词要准确。比如学生在看图的时候,横着叫“行”,竖着叫“列”,学生入学一开始接触到这样的问题时就明确告诉学生,让学生正确使用数学用语。
2.说完整的句子,表达完整意思的口头语言训练。例如:比较物体的长短、大小、轻重时,就要学生完整的口语表达“谁比谁长” 、 “谁比谁大”、“谁比谁重”等等,以突出数学知识严密的数量对比关系。还有例如在一年级下册教学5×4=20的时候,先让学生会正确读这个算式,5乘4等于20,这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到二年级上册,学倍数的时候,让学生用语言完整的表达5×4=20读作5乘4等于20,表示4个5是20,也就是5的4倍是20。这样学生在“说”过程中,既能有利建构数学知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能得到较好的培养。
四、优化练习设计,提高思维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不仅能促使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促进基本能力的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发展,而且也是教师了解检查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保证一定数量的练习,是将已形成的概念和新知逐步形成技能,发展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教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精心巧设有指导性的课堂练习是十分必要的,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练习时围绕以下几点:
1.强化思维练习,坚持从基础题起步,以“求同”练习为主,解决形式问题,以巩固新知。
2.深化思维练习,坚持一题多变,以“求异”练习为主,解决习题与例题之间形不一樣,而思路基本相同,以达到“异”中求“同”的目的,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3.发展思维练习,以综合题为主,既有类比练习,又有对练习,既有动手操作,又有推理判断,以发展学生的思维。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应该从小学低年级起重视培养,并逐步养成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关键词】学习兴趣 思维 直观教学 语言训练 练习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0147-02
《九年义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有长智慧。因此,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数学教学的始终。”由此可见,小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其思维。
有人说过:“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也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是阐明思维与兴趣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巧妙地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获得教学成功的关键,尤其是一堂课的开始,为学生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启动其思维更为重要。如教学“3”的倍数的时候,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老师说出一个数学生判断,学生要列竖式算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速度很慢,那反过来,让学生任意说一个数老师马上就能判断出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老师为什么判断的这么快呢,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呢,学生在心理上便产生了想知道这个方法的愿望,同时具备了良好的学习动机。激发起学生的思维。再如教学“年、月、日”一节时,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学习新课之前先问几个学生:“你今年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一般一年过一个生日)接着再提出如下的问题:“我们学校门卫的张爷爷已经60岁了却只过了15个生日,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他可能忘了,有的说他家没有钱过不起生日等等,对于没有掌握“年、月、日”知识的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奇怪的问题。因此,借这个奇怪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思维。
二、借助直观教学,启迪学生思维。
所谓直观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实物、模型、挂图、多媒体等的演示和学生的亲自动手,对学具的操作,较好地完成教和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严密性极强的学科,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具体性的事物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教学“余数”这一概念时,我先让学生动手分小棒(1)7根小棒每两根一份,可以分几份,还剩几根?(2)14根小棒平均分给5个人,每个同学分几根,还剩几根?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再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操作过程,说说是怎样分小棒的,从而让学生形成表象,下一步,让学生丢开实物通过思考完成下面的题目,12根小棒平均分给5个人,每个同学分几根,还剩几根?13根小棒平均分给5个人,每个同学分几根,还剩几根?等等。使学生在头脑中进一步深化表象,最后借助表象让学生观察算式,通过分析比较,余数是不够分成一份多出来的数,而且余数要小于除数,如果要是余数大于除数,就可以再分。通过以上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建立正确、清晰、深刻的表象,并借助形象直观进行抽象,这样既加深了概念的理解又很好的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三、注重语言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由于小学生语言区域狭窄,更缺乏数学语言,而他们的思维活动对语言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教学实践证明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能有力地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尤为重要。
数学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计划的进行,以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最终达到能力和智力的双向发展。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1.用词要准确。比如学生在看图的时候,横着叫“行”,竖着叫“列”,学生入学一开始接触到这样的问题时就明确告诉学生,让学生正确使用数学用语。
2.说完整的句子,表达完整意思的口头语言训练。例如:比较物体的长短、大小、轻重时,就要学生完整的口语表达“谁比谁长” 、 “谁比谁大”、“谁比谁重”等等,以突出数学知识严密的数量对比关系。还有例如在一年级下册教学5×4=20的时候,先让学生会正确读这个算式,5乘4等于20,这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到二年级上册,学倍数的时候,让学生用语言完整的表达5×4=20读作5乘4等于20,表示4个5是20,也就是5的4倍是20。这样学生在“说”过程中,既能有利建构数学知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能得到较好的培养。
四、优化练习设计,提高思维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不仅能促使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促进基本能力的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发展,而且也是教师了解检查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保证一定数量的练习,是将已形成的概念和新知逐步形成技能,发展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教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精心巧设有指导性的课堂练习是十分必要的,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练习时围绕以下几点:
1.强化思维练习,坚持从基础题起步,以“求同”练习为主,解决形式问题,以巩固新知。
2.深化思维练习,坚持一题多变,以“求异”练习为主,解决习题与例题之间形不一樣,而思路基本相同,以达到“异”中求“同”的目的,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3.发展思维练习,以综合题为主,既有类比练习,又有对练习,既有动手操作,又有推理判断,以发展学生的思维。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应该从小学低年级起重视培养,并逐步养成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