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治疗的临床治疗。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73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施行的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痊愈,视力提高总有效率93.17%,0.8以上者50例,达0.5~0.8者27例,0.5以下者10例。结论:白内障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近年来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提高和人工晶体植入技术的应用,绝大多数患者术后恢复了良好的视力。
关键词: 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治疗【中图分类号】R77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2-0074-01
由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引起的晶状体混浊称白内障。白内障在我国是致盲的首要原因。老年性白内障是最常见的白内障,是老年人失明的最主要原因。白内障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近年来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提高和人工晶体植入技术的应用,绝大多数患者术后恢复了良好的视力[1]。选取临床2012年1月~2013年12月73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73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均秋自我院长住院手术患者,其中男50例,女23例,年龄59~80岁,平均65岁。术前祝光感至0.06者44例,0.07~0.25者29例。单纯性白内障25例,糖尿病合并白内障18例,高血压合并白内障22例,肾病合并白内障3例。患者术前均能够基本自理,能口头表达自己的感觉和需要。
1.2手术方法
1.2.1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即将晶状体核、皮质、囊膜一同全部摘除。常用的是冷冻法,手术是通过冷冻头与晶体上部冻结粘连,然后断离悬韧带将白内障完整摘除。手术操作简单,不需特殊设备,术后瞳孔区透明,不发生后发障。但是玻璃体脱出、视网膜脱离、继发性青光眼等并发症较囊外摘除术多,目前仅在不具备显微手术设备及显微手术技术的地区,此种传统的手术方法仍有其实用性。
12.2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是指刺破晶状体前囊中央部后将晶状体核及大部分皮质挽出,再将剩余皮质冲洗抽吸干净,晶体后囊、前囊周边部留在眼内。因保留完整的后囊膜,可减少玻璃体脱出、视网膜脱离和黄斑囊样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准备条件。凡具备显微手术设备及显微手术技术的地区,除白内障合并晶状体脱位外,几乎均可采用此种方法。
1.2.3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此种术式为现代先进的手术方法。术后可迅速恢复视力,建立双眼单视和立体视觉。
1.2.4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在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术基础上发展而来,是用超声乳化仪将硬的晶状体核粉碎成乳糜状,通过小切口将之吸出,然后将人工晶体植入晶状体周边部前囊和后囊组成的囊袋内。此种手术切口小,伤口愈合快,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迅速。熟练的术者手术时间很短。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手术方法。在我国大中城市等较发达地区也得到了较广泛的采用。缺点是仪器价格较昂贵,术者需要较好的显微手术基础,所以在国内尚不易普及。
1.2.5白内障针拨术:应用器械剥断晶状体悬韧带,使混浊的晶状体脱位于眼球后段的玻璃体内,是一种古老的手术方法,虽有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等优点,但因术后易发生并发症,不宜采用。
2结果
所有患者均痊愈,视力提高总有效率93.17%,0.8以上者50例,达0.5~0.8者27例,0.5以下者10例。
3讨论
老年性白内障多为双眼发病,但双眼发病时间可有先后,病变程度可有不同。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随着晶状体混浊程度的加重,患者自觉眼前有固定不动的黑点,呈渐进性、无痛性视力减退。视力障碍出现时间因混浊部位不同而异[2]。此外还可有近视、单眼复视、多视、视物变形等。根据晶状体混浊开始形成的部位,老年性白内障分为皮质性、核性和囊下性三类。老年性皮质性白内障是指从晶状体的前后及赤道部的皮质开始混浊的一类白内障。是老年性白内障的主要类型,约占70%。老年性核性白内障是指混浊从晶状体的核心部位开始而形成的白内障。囊下性白内障,混浊可发生在前囊下和后囊下的浅层皮质,其中后囊下白内障较多见,表现为早期在后极部囊下呈盘状混浊,盘状混浊由致密小点组成,边缘比较清楚,其间杂有小空泡和结晶样颗粒。术前全身状况,血压应控制在正常范围,但血压水平长期较高的患者不宜降得太低,应控制在24/12kPa(18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将空腹血糖控制在8.3mmol/L(150mg/dl)以下较安全。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及肝肾功能。胸部X片及心电图。视力、光感、光定位、红绿色觉及眼压。裂隙灯及眼底镜检查角膜、前房、晶体及眼底情况,必要时行B超检查[3]。测量角膜曲率及眼轴,测算人工晶体度数。既往认为白内障成熟期为最佳手术时机,现在由于手术技术的提高,手术显微镜的普及,一般视力低于0.1即可手术。在医疗条件好、医生技术有把握的情况下,视力下降到一定程度,不能满足患者的工作、学习及日常生活的要求时即可施行手术。
摘除白内障后的无晶体眼由于屈光力明显减低,呈高度远视状态,一般为+10D~+12D,所以无晶体眼的视力通常很低。矫正方法可用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或术时植入人工晶体。框架眼镜为高度正球面镜片,物像放大25%,如单眼白内障术后配戴,因双眼物像大小不等不能融合而产生复视,患者很难适应。此法仅可用于双眼白内障术后,优点为经济方便,缺点为镜片厚重,配戴困难,中心视力虽可提高但视野(眼球向正前方固视不动时所见的空间范围)受限。角膜接触镜,物像放大率约7%,可用于单眼无晶体眼,视野不受限,但老年人摘戴困难,可发生并发症如角膜变性、感染等。人工晶体物像放大仅1%~2%,可用于单眼无晶体眼,手术后可迅速恢复视力及双眼立体视觉,视野正常,是矫正无晶体眼屈光的最理想方法。目前早期患者可试用卡他林、谷胱甘肽、法可林、白内停等滴眼液,每日滴眼3~4次,每次一滴。理论上上述药物可防止晶体的异常代谢和蛋白质变性而起到治疗作用,但尚未有确切的疗效评价。
参考文献
[1]李凤鸣.中华眼科学(中册).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05-2244.
[2]宋晓光.人工晶体的特点及选择[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6,9(3):292-294.
[3]陈勇,陈立新.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后角膜散光的临床观察[J].眼科新进展 2007,27(4):298.
关键词: 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治疗【中图分类号】R77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2-0074-01
由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引起的晶状体混浊称白内障。白内障在我国是致盲的首要原因。老年性白内障是最常见的白内障,是老年人失明的最主要原因。白内障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近年来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提高和人工晶体植入技术的应用,绝大多数患者术后恢复了良好的视力[1]。选取临床2012年1月~2013年12月73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73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均秋自我院长住院手术患者,其中男50例,女23例,年龄59~80岁,平均65岁。术前祝光感至0.06者44例,0.07~0.25者29例。单纯性白内障25例,糖尿病合并白内障18例,高血压合并白内障22例,肾病合并白内障3例。患者术前均能够基本自理,能口头表达自己的感觉和需要。
1.2手术方法
1.2.1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即将晶状体核、皮质、囊膜一同全部摘除。常用的是冷冻法,手术是通过冷冻头与晶体上部冻结粘连,然后断离悬韧带将白内障完整摘除。手术操作简单,不需特殊设备,术后瞳孔区透明,不发生后发障。但是玻璃体脱出、视网膜脱离、继发性青光眼等并发症较囊外摘除术多,目前仅在不具备显微手术设备及显微手术技术的地区,此种传统的手术方法仍有其实用性。
12.2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是指刺破晶状体前囊中央部后将晶状体核及大部分皮质挽出,再将剩余皮质冲洗抽吸干净,晶体后囊、前囊周边部留在眼内。因保留完整的后囊膜,可减少玻璃体脱出、视网膜脱离和黄斑囊样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准备条件。凡具备显微手术设备及显微手术技术的地区,除白内障合并晶状体脱位外,几乎均可采用此种方法。
1.2.3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此种术式为现代先进的手术方法。术后可迅速恢复视力,建立双眼单视和立体视觉。
1.2.4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在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术基础上发展而来,是用超声乳化仪将硬的晶状体核粉碎成乳糜状,通过小切口将之吸出,然后将人工晶体植入晶状体周边部前囊和后囊组成的囊袋内。此种手术切口小,伤口愈合快,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迅速。熟练的术者手术时间很短。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手术方法。在我国大中城市等较发达地区也得到了较广泛的采用。缺点是仪器价格较昂贵,术者需要较好的显微手术基础,所以在国内尚不易普及。
1.2.5白内障针拨术:应用器械剥断晶状体悬韧带,使混浊的晶状体脱位于眼球后段的玻璃体内,是一种古老的手术方法,虽有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等优点,但因术后易发生并发症,不宜采用。
2结果
所有患者均痊愈,视力提高总有效率93.17%,0.8以上者50例,达0.5~0.8者27例,0.5以下者10例。
3讨论
老年性白内障多为双眼发病,但双眼发病时间可有先后,病变程度可有不同。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随着晶状体混浊程度的加重,患者自觉眼前有固定不动的黑点,呈渐进性、无痛性视力减退。视力障碍出现时间因混浊部位不同而异[2]。此外还可有近视、单眼复视、多视、视物变形等。根据晶状体混浊开始形成的部位,老年性白内障分为皮质性、核性和囊下性三类。老年性皮质性白内障是指从晶状体的前后及赤道部的皮质开始混浊的一类白内障。是老年性白内障的主要类型,约占70%。老年性核性白内障是指混浊从晶状体的核心部位开始而形成的白内障。囊下性白内障,混浊可发生在前囊下和后囊下的浅层皮质,其中后囊下白内障较多见,表现为早期在后极部囊下呈盘状混浊,盘状混浊由致密小点组成,边缘比较清楚,其间杂有小空泡和结晶样颗粒。术前全身状况,血压应控制在正常范围,但血压水平长期较高的患者不宜降得太低,应控制在24/12kPa(18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将空腹血糖控制在8.3mmol/L(150mg/dl)以下较安全。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及肝肾功能。胸部X片及心电图。视力、光感、光定位、红绿色觉及眼压。裂隙灯及眼底镜检查角膜、前房、晶体及眼底情况,必要时行B超检查[3]。测量角膜曲率及眼轴,测算人工晶体度数。既往认为白内障成熟期为最佳手术时机,现在由于手术技术的提高,手术显微镜的普及,一般视力低于0.1即可手术。在医疗条件好、医生技术有把握的情况下,视力下降到一定程度,不能满足患者的工作、学习及日常生活的要求时即可施行手术。
摘除白内障后的无晶体眼由于屈光力明显减低,呈高度远视状态,一般为+10D~+12D,所以无晶体眼的视力通常很低。矫正方法可用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或术时植入人工晶体。框架眼镜为高度正球面镜片,物像放大25%,如单眼白内障术后配戴,因双眼物像大小不等不能融合而产生复视,患者很难适应。此法仅可用于双眼白内障术后,优点为经济方便,缺点为镜片厚重,配戴困难,中心视力虽可提高但视野(眼球向正前方固视不动时所见的空间范围)受限。角膜接触镜,物像放大率约7%,可用于单眼无晶体眼,视野不受限,但老年人摘戴困难,可发生并发症如角膜变性、感染等。人工晶体物像放大仅1%~2%,可用于单眼无晶体眼,手术后可迅速恢复视力及双眼立体视觉,视野正常,是矫正无晶体眼屈光的最理想方法。目前早期患者可试用卡他林、谷胱甘肽、法可林、白内停等滴眼液,每日滴眼3~4次,每次一滴。理论上上述药物可防止晶体的异常代谢和蛋白质变性而起到治疗作用,但尚未有确切的疗效评价。
参考文献
[1]李凤鸣.中华眼科学(中册).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05-2244.
[2]宋晓光.人工晶体的特点及选择[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6,9(3):292-294.
[3]陈勇,陈立新.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后角膜散光的临床观察[J].眼科新进展 2007,27(4):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