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学旅行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分类,通过老师带队、集体旅行的方式,学生们沉浸在“读万卷书,行千里路”的素质教育文化中。我们要注重研学旅行本土化课程开发,让学生拓展视野、丰富课外知识、提高合作能力。在我国“游学“的历史非常悠久,春秋时期,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经带着弟子在各国学习,并且著成了《春秋》佳作,让弟子长了见识、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了知识。通过我们的亲身调查,我们发现想要发挥研学旅行的功能,可以从四方面入手:推广游学本土化模式、打造旅行层次化格局、加深游学沉浸式体验、挖掘旅行学习化深度。
关键词:研学旅行;本土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95
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探究。2013年《国民休闲旅游纲要》中明确提出:“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并提出了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健全学校旅游责任保险制度”。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鼓励学校重视研学旅行的学习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学旅行可以让学生深入生活实践,培养文明旅游的意识,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一、推广游学本土化模式
游学本土化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应该从身边做起。拿重庆市来说,相对于千里迢迢去北京游学,不如先感受一下本土悠久的文化。重庆拥有众多山水临泉美景,当学生们去洪崖洞参观学习时,看到两江汇流之处一定会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奇妙,看到洪崖洞绝壁悬崖上的“吊脚楼群”一定会感慨中国建筑之美,当看到洪崖群雕之时他们一定会遐想父辈年代的老重庆的样子。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年龄比较小,自理能力不强,能够通过短途旅行更加安全地学到课外知识,增长自己的见识。本土化游学不仅可以从自然资源上做文章,还可以从人文资源方面着手学习。通过踏春踩青,让孩子们感受茶文化,让他们亲身感受泥土香的茶叶气息,动手摸一摸嫩嫩的茶叶,在感受到生命美好的同时,也能够开阔自己的眼界。你会发现这时的孩子们非常活跃,他们会对茶文化产生深深的思考,他們有无数的问题想要得到答案,然而答案遍布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所以说本土化“游学”具有非常长远的意义,让他们了解自己身边的建筑、身边的文化,也能够开启他们智慧的大门。
小学阶段研学旅行,我非常推崇从身边走起,这样以来,学生们的安全有了较大的保障,也不会耗费太多的财力就可以让孩子们更加认同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为家乡的一砖一瓦感到自豪和骄傲。
二、打造旅行层次化格局
研学旅行课程想要开发成功,有一项关键的因素就是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杂乱无章的课程总是难以引起学校的关注,因为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固定的,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当我们设计本土化课程时,不妨从不同阶段的学生和不同目的的课程入手考虑。首先,我们分析不同阶段的学生如何打造专属“游学”课程,低年级的学生应该以认识身边的事物、加强实践为目标,最好的地点为健康有保证的校园、公园、植物园,让他们认识到身边的美好,了解周围常见的事物,有一颗善于观察的眼睛,除此之外,通过一群学生一起活动,也能提高他们的交往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甚至是孩童时的领导力;高年级的学生要求更高,不仅“游学”范围更大,他们的任务也会更多,低段的学生可以走马观花、潜移默化地受到大自然的熏陶,高段的学生要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自己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提高自己的独立意识、实践意识,当他们去名人故居“游学时”,可以安排写一些相关的小文章,可以随机提问他们的感受,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参加“义卖”等活动,感受赚钱的不易。其次,我们将对不同主题的研学旅行课程进行探究,我们常见的两大类主题是“自然风景”和“人文历史”,我们可以将不同年级的人进行交叉融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通过不同班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沟通交流,低年级的学生会为自己加油打气,争取早日像哥哥姐姐们那样优秀成熟、知识渊博,高年级的学生看到水平很高的学弟学妹也会树立信心,争取做得更好,当然这中间老师的协调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能让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也不能让他们骄傲自大。
例如,重庆有很多人文景点,比如蒋介石黄山官邸、高公馆、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等等,根据不同的位置(考虑距离方面)、文化的深度,我们可以开发为低年级课程和高年级课程,自然风景景点也是这样区分,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将课程年龄化设置。如果本周将要让孩子们学习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那么学校就可以将主题定位: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在音乐课上学习《秋天多么美》时,也许亲身走进秋天才能真正读懂每一个音符的含义。通过不同系列的课程设置,层次化加深,让老师们教的放心,也让家长们安心,同时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学的开心、有效。
当“游学”层次化不断清晰,这些系列课程的主题不断明确、目的性也不断加强,这样以来,不同的学生通过不同的“游学”实践,得到了更广泛、更深刻的成长。
三、加深游学沉浸式体验
我非常推崇沉浸式学习,而不是浅尝辄止、得过且过。经历是每个人宝贵的财富,每个人都偷不走,它们会深深地刻在每个人的骨子里。就拿小学生来说,沉浸式学习将会让他们终生受益、终生难忘,这将有非常大的教育意义。很多重庆人对茶文化并不了解,他们喜欢去超市买现成的茶叶,然后通过泡茶、喝茶来养生,在得到茶文化如此大的恩惠时,很多人做的是不到位的。如果某校开启了“游学”沉浸式学习,他们的学生会与茶文化接触至少一周的时间,在这中间与茶伯伯进行交流学习,他们会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生命的神奇,也会感受到种茶人的不易。我鼓励教师积极地为学生布置写作作业,让他们深层次地去思考生命、生活,不断去学习,培养自己的情操,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例如在学习重庆历史名人时,我们可以通过名人故居,让他们感受历史名人的气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耐心,可以让他们爬山等等。加强沉浸式体验,比一味地听老师描述更有效果。一般来说,孩子们在一段旅行之后精神状态更好,他们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也会感受到学习的美好。 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孩子们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成长。“研学旅行”是一场素质化的“教”与“学”,通过增加课程的长度,增强学生“沉浸式学习”的体验,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挖掘旅行学习化深度
“游学”形式是“游”,然而重点是“学”,我们要加强旅行的学习化深度,避免形式主义。作为一名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就是“教学”。我看过有的学校开展了研学旅行的活动,然而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同学们学到的并不多,因为他们将“学”与“游”本末倒置。如何增加研学深度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游”不是指“游玩”“游戏”,“学”也不是指“念书”“写感受”,其实“游”是“学”的方式,“学”才是“游”的目的。通过一次研学旅行,我们能够挖掘的东西有很多。比如我们在重庆渣滓洞进行“游学”时,通过眼睛我们看到了渣滓洞艰难的生活环境,通过查阅资料也能明白渣滓洞的历史,通过与周围的游客交流,我们也能提高学生们的交流意识,通过亲身感受渣滓洞的氛围,学生们能够强烈地感受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文化,不仅如此,通过给学生安排写作任务,展示任务也可以提高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这是如今的素质教育非常需要的。当同学们看到大江大河时,我们可以让孩子们背诵相关的诗句,来一场诗词大比拼,孩子们亲手触摸山川、河流,感受自然的气息,对于他们学习相关的文章也是非常有帮助的。除此之外,能不能鼓勵他们编故事、编顺口溜呢?这样以来他们学到的东西更多、更细致了。
我们一定要把握“研学旅行”的重点,让孩子们懂得“生活中,学习无处不在”的道理,切忌“形式主义”“面子工程”,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有责任精心呵护、培养。
五、促进游学世界化进程
如今的学习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跟上国际的步伐是我们的使命。通过全球“游学”,学生们可以感受不同的社会文化。比如重庆某小学六年级学生可以去新加坡某小学旅行参观,感受国际文化、国际精神。这样做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为他们种下了梦想的种子、打开了世界的大门。在新加坡的某小学,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体验多元化的文化,培养学生的临场能力和交流能力,让他们通过每天写日记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并且列出自己进一步的计划,让未来的自己更加优秀。在小学阶段他们就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学习环境,那么他们有何感想?有什么建议?我想他们的反馈对于国内的教育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关于研学旅行课程设置,我想我们可以通过拓展游学的范围,增加学生多元化的体验,以此来不断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能力。
结语
通过研学旅行本土化课程的研究,我们可以改善传统教育的不足,让“素质化教育”更上一个新台阶。同学们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增强自己的体验,并在此过程中调节身心,增加对学习的热爱。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不同的游学目的,我们打造不同的课程,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虽然研学旅行的形式有诸多好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安全方面、经费方面、协调方面。首先,我们难以保证学生的安全,出门在外风险无处不在;其次,经费方面也是一大问题,一般主要通过家长、政府、学校,但是筹资的过程并不容易;最后,研学旅行涉及的角色有很多,一般很难协调沟通到位。但是我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诸多教育专家对研学旅行的关注,研学旅行会解决这些问题,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一种时髦的学习方式,让我们的学生受益多多。
参考文献
[1]钱澜,张勤坚.让游与学深度融合——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小学的游学课程[J].人民教育,2012(19)
[2]陈迎春.小学研学旅行本土化课程开发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9(19):43-44.
关键词:研学旅行;本土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95
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探究。2013年《国民休闲旅游纲要》中明确提出:“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并提出了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健全学校旅游责任保险制度”。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鼓励学校重视研学旅行的学习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学旅行可以让学生深入生活实践,培养文明旅游的意识,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一、推广游学本土化模式
游学本土化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应该从身边做起。拿重庆市来说,相对于千里迢迢去北京游学,不如先感受一下本土悠久的文化。重庆拥有众多山水临泉美景,当学生们去洪崖洞参观学习时,看到两江汇流之处一定会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奇妙,看到洪崖洞绝壁悬崖上的“吊脚楼群”一定会感慨中国建筑之美,当看到洪崖群雕之时他们一定会遐想父辈年代的老重庆的样子。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年龄比较小,自理能力不强,能够通过短途旅行更加安全地学到课外知识,增长自己的见识。本土化游学不仅可以从自然资源上做文章,还可以从人文资源方面着手学习。通过踏春踩青,让孩子们感受茶文化,让他们亲身感受泥土香的茶叶气息,动手摸一摸嫩嫩的茶叶,在感受到生命美好的同时,也能够开阔自己的眼界。你会发现这时的孩子们非常活跃,他们会对茶文化产生深深的思考,他們有无数的问题想要得到答案,然而答案遍布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所以说本土化“游学”具有非常长远的意义,让他们了解自己身边的建筑、身边的文化,也能够开启他们智慧的大门。
小学阶段研学旅行,我非常推崇从身边走起,这样以来,学生们的安全有了较大的保障,也不会耗费太多的财力就可以让孩子们更加认同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为家乡的一砖一瓦感到自豪和骄傲。
二、打造旅行层次化格局
研学旅行课程想要开发成功,有一项关键的因素就是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杂乱无章的课程总是难以引起学校的关注,因为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固定的,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当我们设计本土化课程时,不妨从不同阶段的学生和不同目的的课程入手考虑。首先,我们分析不同阶段的学生如何打造专属“游学”课程,低年级的学生应该以认识身边的事物、加强实践为目标,最好的地点为健康有保证的校园、公园、植物园,让他们认识到身边的美好,了解周围常见的事物,有一颗善于观察的眼睛,除此之外,通过一群学生一起活动,也能提高他们的交往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甚至是孩童时的领导力;高年级的学生要求更高,不仅“游学”范围更大,他们的任务也会更多,低段的学生可以走马观花、潜移默化地受到大自然的熏陶,高段的学生要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自己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提高自己的独立意识、实践意识,当他们去名人故居“游学时”,可以安排写一些相关的小文章,可以随机提问他们的感受,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参加“义卖”等活动,感受赚钱的不易。其次,我们将对不同主题的研学旅行课程进行探究,我们常见的两大类主题是“自然风景”和“人文历史”,我们可以将不同年级的人进行交叉融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通过不同班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沟通交流,低年级的学生会为自己加油打气,争取早日像哥哥姐姐们那样优秀成熟、知识渊博,高年级的学生看到水平很高的学弟学妹也会树立信心,争取做得更好,当然这中间老师的协调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能让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也不能让他们骄傲自大。
例如,重庆有很多人文景点,比如蒋介石黄山官邸、高公馆、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等等,根据不同的位置(考虑距离方面)、文化的深度,我们可以开发为低年级课程和高年级课程,自然风景景点也是这样区分,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将课程年龄化设置。如果本周将要让孩子们学习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那么学校就可以将主题定位: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在音乐课上学习《秋天多么美》时,也许亲身走进秋天才能真正读懂每一个音符的含义。通过不同系列的课程设置,层次化加深,让老师们教的放心,也让家长们安心,同时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学的开心、有效。
当“游学”层次化不断清晰,这些系列课程的主题不断明确、目的性也不断加强,这样以来,不同的学生通过不同的“游学”实践,得到了更广泛、更深刻的成长。
三、加深游学沉浸式体验
我非常推崇沉浸式学习,而不是浅尝辄止、得过且过。经历是每个人宝贵的财富,每个人都偷不走,它们会深深地刻在每个人的骨子里。就拿小学生来说,沉浸式学习将会让他们终生受益、终生难忘,这将有非常大的教育意义。很多重庆人对茶文化并不了解,他们喜欢去超市买现成的茶叶,然后通过泡茶、喝茶来养生,在得到茶文化如此大的恩惠时,很多人做的是不到位的。如果某校开启了“游学”沉浸式学习,他们的学生会与茶文化接触至少一周的时间,在这中间与茶伯伯进行交流学习,他们会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生命的神奇,也会感受到种茶人的不易。我鼓励教师积极地为学生布置写作作业,让他们深层次地去思考生命、生活,不断去学习,培养自己的情操,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例如在学习重庆历史名人时,我们可以通过名人故居,让他们感受历史名人的气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耐心,可以让他们爬山等等。加强沉浸式体验,比一味地听老师描述更有效果。一般来说,孩子们在一段旅行之后精神状态更好,他们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也会感受到学习的美好。 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孩子们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成长。“研学旅行”是一场素质化的“教”与“学”,通过增加课程的长度,增强学生“沉浸式学习”的体验,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挖掘旅行学习化深度
“游学”形式是“游”,然而重点是“学”,我们要加强旅行的学习化深度,避免形式主义。作为一名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就是“教学”。我看过有的学校开展了研学旅行的活动,然而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同学们学到的并不多,因为他们将“学”与“游”本末倒置。如何增加研学深度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游”不是指“游玩”“游戏”,“学”也不是指“念书”“写感受”,其实“游”是“学”的方式,“学”才是“游”的目的。通过一次研学旅行,我们能够挖掘的东西有很多。比如我们在重庆渣滓洞进行“游学”时,通过眼睛我们看到了渣滓洞艰难的生活环境,通过查阅资料也能明白渣滓洞的历史,通过与周围的游客交流,我们也能提高学生们的交流意识,通过亲身感受渣滓洞的氛围,学生们能够强烈地感受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文化,不仅如此,通过给学生安排写作任务,展示任务也可以提高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这是如今的素质教育非常需要的。当同学们看到大江大河时,我们可以让孩子们背诵相关的诗句,来一场诗词大比拼,孩子们亲手触摸山川、河流,感受自然的气息,对于他们学习相关的文章也是非常有帮助的。除此之外,能不能鼓勵他们编故事、编顺口溜呢?这样以来他们学到的东西更多、更细致了。
我们一定要把握“研学旅行”的重点,让孩子们懂得“生活中,学习无处不在”的道理,切忌“形式主义”“面子工程”,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有责任精心呵护、培养。
五、促进游学世界化进程
如今的学习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跟上国际的步伐是我们的使命。通过全球“游学”,学生们可以感受不同的社会文化。比如重庆某小学六年级学生可以去新加坡某小学旅行参观,感受国际文化、国际精神。这样做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为他们种下了梦想的种子、打开了世界的大门。在新加坡的某小学,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体验多元化的文化,培养学生的临场能力和交流能力,让他们通过每天写日记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并且列出自己进一步的计划,让未来的自己更加优秀。在小学阶段他们就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学习环境,那么他们有何感想?有什么建议?我想他们的反馈对于国内的教育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关于研学旅行课程设置,我想我们可以通过拓展游学的范围,增加学生多元化的体验,以此来不断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能力。
结语
通过研学旅行本土化课程的研究,我们可以改善传统教育的不足,让“素质化教育”更上一个新台阶。同学们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增强自己的体验,并在此过程中调节身心,增加对学习的热爱。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不同的游学目的,我们打造不同的课程,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虽然研学旅行的形式有诸多好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安全方面、经费方面、协调方面。首先,我们难以保证学生的安全,出门在外风险无处不在;其次,经费方面也是一大问题,一般主要通过家长、政府、学校,但是筹资的过程并不容易;最后,研学旅行涉及的角色有很多,一般很难协调沟通到位。但是我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诸多教育专家对研学旅行的关注,研学旅行会解决这些问题,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一种时髦的学习方式,让我们的学生受益多多。
参考文献
[1]钱澜,张勤坚.让游与学深度融合——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小学的游学课程[J].人民教育,2012(19)
[2]陈迎春.小学研学旅行本土化课程开发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9(19):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