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艾:广州闺房里有我的初恋情书

来源 :风尚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hong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靓女李艾,广州生,广州长,小学、中学和大学都在广州度过。大学毕业前,她回家,骑车需要15分钟,乘小巴两站地,打车12元。现在,她身居北京,每年过年回家一次,停留几天。广州湿湿闷闷的气息,让她觉得既熟悉又陌生,再一细嗅,飘着的还是熟悉的味道,家的味道。
  
  无法消弭的“港台腔”
  晚上九点钟,李艾录完节目的时候,我们开始约好的采访。我告诉她,今天的采访主题是你的家乡,广州。她的第一反应是想喝广州的汤,想吃广州的夜宵,还有,很馋广州的糖水。说到糖水,李艾自顾自格格地笑了起来:“有时工作完,我说想喝糖水,我的北方同事很纳闷:糖水?不就是拿糖兑水么?有什么好喝的!所以,在北京喝‘糖水’的愿望比较难以实现。说甜品会容易些。”
  李艾现在的首要身份是主持人。她是首位与台湾“综艺教父”王伟忠合作的内地主持人,又是杨澜的爱徒。这位主持界的新人刚出现在电视上,却经常会被观众误认为是港台主持人,因为在她妙语连珠的腔调里,总是缺少些字正腔圆的圆熟。她的生活中,更是流传着一个“很广州”的笑话,“你吃饭先!”
  “我天天讲普通话,有时无意识地,‘你吃饭先’这样的句子会脱口而出,北方的同事们笑话我有‘港台腔’,但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在粤语世界中形成,广州和粤语在我人生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无法消弭。”
  说起粤语,李艾的语气瞬间又低沉了下来。“我不在广州,但我知道今年广州一度讲‘废除粤语’。粤语是广州的标志,它讲述着广州的历史和文化,听到它,人们会觉得广州就是这样,我无法想像没有粤语的广州是什么样的,它代表着广州的一种生活方式。其实,我算标准的,因为我生活在广州的军区大院,说普通话的机会比较多。我身边的朋友们,有些真不会说普通话。”
  初到北京时,李艾模仿过京片子,后来因为做主持人,又专门训练过普通话,不过,被人笑话“港台腔”是一回事,身在北京的她,总是义不容辞地担任着粤语的代言人。“北方人对粤语很感兴趣,只要他们问我,我都会很骄傲地告诉他们。有时候,会说粤语,会唱粤语歌是很时髦、很有面子的事情。”
  
  从小到大都在一片地方
  李艾的广州,有两个地方不得不提。一个是东山区的军区大院,一个是广州的商业地标天河城。
  上小学前,李艾跟着父母住在东山区的军区大院,“我父母是在东山区长大的,我也是。”再往后,随着父母转业,李艾又搬了好几次家,但搬来搬去,都没搬出东山区。读初三的时候,李艾家搬进了爸爸转业后分配的单位宿舍,这才出了“老区”。
  李艾对这次搬家记忆犹新。“我家搬到了天河城西门麦当劳的后面。那时候,天河城刚刚落成开业,离我家很近,我经常去逛,感觉好大好漂亮。以前我们最爱逛北京路和广百,但一看天河城,完全没法比。当时年轻人都流行在那里聚会、碰头。”
  虽然广州一直给李艾带来惊喜,但从沙河小学、育才中学,然后再到广东工业大学读工商管理,在当时的李艾看来,每天如此,没太大意思,“我从小到大都在一片地方。”然而,毕业后,开始出差,在外漂泊……她开始怀念以前那些司空见惯的场景,尤其是回家。骑车需要15分钟,乘小巴两站地,打车12元钱。
  游子的思乡之情是相同的,或者,近乡情更怯。2008年的奥运火炬传递那一幕!观众已经忘记,但是李艾永远刻骨铭心: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的云城东路,人潮汹涌,她举起火炬,单膝跪地,亲吻自己的手,然后将手抚向广州的大地……如同亲吻自己的母亲.,李艾把自己的印记深深地烙在了广州,把广州深深地烙在了自己心里。
   “短短两百米路跑完,我已经泣不成声。终点,记者问我感觉如何,我哽咽得说不出话,我只说了三个字:我想哭……就在这时,一个手里拿着麦克风采访我的男生,眼泪也静悄悄地从他的眼角流下,我看着他,突然觉得人与人的距离是那么那么地近,心与心是那么亲……” 那是2008年5月7日,李艾至今仍然觉得好像就在昨天。
  她跪地的镜头被定格下来,最感动的是她自己。对她来说,广州25度的气温比北京的28度更热,“又湿又闷的,飘着我熟悉的味道,呵呵,家的味道。”
其他文献
黄子华走进来,一身黑,很瘦,像从电视里走下来,一点也没有走样。大部分的演员真人差过上镜,小部分是真人靓过上镜,而像黄子华这种真人如上镜的倒还真不多见。  杀了你你也不信眼前这个靓仔竟然已经五十——五十岁还这么靓仔,即是有“型”啰!黄子华的“型”是一种烂塌塌的“型”,是烂仔的“型”,“型”得来有点不羁,不羁得来又有点小小的羞涩,羞涩得来又又点小小的嘲弄,再加上200多度近视迷蒙眼神中弥散不去的小忧郁
期刊
不论什么年代,婚嫁总是人们最乐意谈论,也最肯花时间、折腾的事。一贯务实、低调的广州人也不例外。  旧时广州人的婚俗,承继着《周礼》之六礼,沿袭着中原的传统,又糅合了广州的本地特色。在这千年的传承中,说媒娶亲、上花轿的仪式慢慢简化,但掐算好良辰吉时,过大礼、搬嫁妆、安床、敬茶的风俗始终保持着,一整天紧凑而有序的热闹仪式始终带着浓浓广味。这不,看那些绕着万福路、连新路而行的新婚花车,便是广州永远的风景
期刊
“细蚊仔,有咩睇,骑楼底,批马蹄;马蹄爽,煲啖汤,汤有渣,食只虾……”从小长到大的西关童谣被何建新贴在自己家饭馆的墙上,时光带走了一切,连同他住了几十年的老屋。    地铁长寿路出站,穿过喧哗的人群,沿宝源路一排西关建筑向前走几步,便看到了何建兴的小饭馆,小饭馆是一座老旧的西关大屋改建而成,两旁两间较小的房子曾经和这间大屋是三兄弟住,现在早已隔开,中间老大这间最大,何建兴便稍作修葺改成了专做正宗西
期刊
广州人喜欢说“出去蒲”,特指晚上出去消遣;这与《现代汉语词典》里,“蒲”的动词解释“伏地而行”,有着很大的出入。就如同人们在晚上“蒲”的行踪一样,“蒲”的实际意思也很难捕捉,因为广州人的“蒲”配搭上不同的词汇,会演变出不同的意思。如:出去蒲、蒲头、蒲精,这些词汇,估计你即使在《现代粤语字典》里,也很难找到解释。总之,简单理解,“蒲”就是一种自由的态度。  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广州“后生仔”(粤语
期刊
走进广州的横街窄巷,这里偶尔还有湿漉漉的麻石路。街坊们或聚在一起聊天,或打麻将打到热火朝天。“哇,做“二划鸡喔,”老爷爷亲切地招呼着刚放学的小妹妹。  “二划鸡”,一个怀旧、诙谐又地道的称呼,能让“老广”听了都会心微笑。语言,反映一个地区的人的思维,同样也反映个性,相反亦然。平和、“为食”、实在……是广州人的特点,也是广州话的特点。  有个烂gag:外地人问,广州为什么那么实在?用普通话答曰:“因
期刊
回忆往事常比往事本身更让人惊讶。  2009年的中国风尚,也许该从2008年圣诞节前一个月像蝗虫一样出现在伦敦各大百货公司的中国血拼者说起,从那时起到年底Chanel首次把2010年高级手工系列的发布搬到上海,中国市场挽救西方奢侈品群落的声音不绝如缕。  2009年的中国风尚,也许还可以从年初“国际影星”章子怡与男友私家海滩上调情的照片外泄事件说起,然而到年底时仍是关于“国际章”的新闻搅动隆冬风情
期刊
广州人的城市记忆里,有两个标签式的符号,一个是西关小姐,一个是东山大少。昔日的东山大少出身官宦人家,不显山不露水,温和之下有火山。这次,在一家隐蔽于广州闹市的私人会所见到“黄振龙凉茶”的继承人黄昌伟,真正被他的不温不火打败。这个靠摆档起家,打造出一个凉茶王国的人,闲聊起家常,他觉得无外乎吃喝享乐,“这是岭南风情,叫温情”。    记忆中的节目  黄昌伟的样貌与实际年龄不相符,不惑之年的他看上去顶多
期刊
怎么吃饭?庄臣最乐于推荐的粤菜餐厅是朝天路的雅苑餐厅,这间广州老饕们经常光顾的粤菜小馆,有着大隐于市的气度。积累了超过20年的老客,菜式出品均属一流,无味精,选料精。   当然价格也是很具争议(不比一线食府便宜)。在这间被庄臣称为有“货如轮转,‘越有越有’”特点的餐厅里,他最津津乐道的一道菜式是生炒草莓骨。  “生炒骨是很代表广州的一个菜式,从中可以看到餐馆档次、管理、生意、厨师火候、酸甜汁的调味
期刊
外表温文尔雅,说话不紧不慢的服装设计师屈汀南也有忍不住要发飙的时候。  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等了好几个小时,他终于看见了一家面店,满怀希望地进去要了一碗九十元的牛肉荞麦面,谁知道服务员端上来面条就像梅干菜,一夹就断。  他不得不叫来服务员,大授做面之道:荞麦面的黏性很少,不像白面,应该是在煮熟之后再用冷水过一遍,然后放到热汤里,面才不会散掉。  服务员不以为然:你挑剔那么多,不就是为了退钱吗?  屈
期刊
平时生活中一个最享受的时刻  工作的时候,是另外一种乐趣,跟在家享受的东西不一样。  一道最钟意的粤菜  盐焗重皮蟹,很原汁原味,里面还有水分在里面,蟹肉很干净鲜甜。粤菜跟我家乡福建的口味比较接近。  在广州一个经常去逛的地方  天河区一带逛得比较多,我现在不常出去,实在是要买点东西才会出去。  推荐初来广州的外地人去一个地方  珠江游,因为珠江是个很有前景的地方,和长江不一样,它有很多河道,如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