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货币当局依照利率规则(Taylor rules),通过利率传导机制来调节经济运行, 从而实现经济的稳定均衡展开理论评述。Taylor指出,名义利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就是实际利率,因此,只要名义利率随着预期通胀率同向变化,就能实现实际利率的稳定。当实际的GDP增长高于潜在的增长水平时,实际利率就会偏离均衡状态,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就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整名义利率来实现实际利率的稳定,在维持短期实际利率稳定的目标下,央行可通过调整名义利率来稳定物价和实现经济增长。
一、引言
泰勒规则非常的简单实用,其关键是要让名义利率跟随物价和产出的变化做出动态调整,即要保持实际短期利率稳定和中性政策立场,当产出缺口为正(负)和通胀缺口超过(低于)目标值时,应提高(降低)实际利率(Taylor,1993)。积极的利率反馈规则(即泰勒规则)对宏观经济总的稳定性是十分必要的,其核心思想就是:为了应对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央行采取加息政策,这就会降低总需求,进而抑制通货膨胀压力。
但有些学者从两个方面对泰勒规则发起了挑战。一方面,泰勒规则下经济均衡的确定性关键取决于货币政策进入经济体系的假定的偏好和技术参数(Bill Dupor, 1999),以及与之相伴的财政制度的性质(Eric Leeper, 1991)。另一方面,在利率规则下,名义利率作为通货膨胀率的递增函数,由于多重均衡会引起宏观经济总的不稳定性(Benhabib等,2001)。
对于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我国来说,利率政策的调整还应与人民币汇率的渐进式改革相协调,避免汇率的大起大落,从而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当经济发展过热,央行需要加息时,就不得不同时考虑加息引起的国际投机资本流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张屹山,张代强,2008)。
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货币当局依照利率反馈规则(即泰勒规则),通过利率传导机制来调节经济运行,实现经济内在稳定展开理论评述。
二、利率规则与经济增长
(一)利率规则与经济稳定的一般分析
一个众所周知的结论是,通货膨胀率上升一个百分点,通过积极的货币政策,让名义利率上升一个百分点以上,从而均衡的唯一性就会得以实现,这就稳定了实体经济。Taylor(1993)认为,泰勒规则的核心是,相较于通货膨胀的变化,名义利率必须作出更大的变化,即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均衡,利率的调整必须是顺周期的。
(二)利率规则下实际利率与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稳定关系
泰勒研究了美联储1984到1992年的货币政策,得出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和GDP的调整因子均为0.5,实际均衡利率和目标通货膨胀率均为2%,从而利率规则表示为:r=p+0.5y+0.5(p-2)+2。
上式中,r为联邦基金利率,p为前一年的通胀水平;y为实际GDP的偏离值。均衡水平下的联邦基金利率将等于4%。
Taylor(1993)指出,名义利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可以得到实际利率,因此,只要名义利率随着预期通胀率同向变化,就能够实现实际利率的稳定。当实际的GDP增长高于潜在的增长水平时,实际利率就会偏离均衡状态,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就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整名义利率来实现实际利率的稳定。
三、利率规则遇到的挑战
(一)利率规则在操作中的一些现实问题
按照陈雨露(2004)的观点,首先,通货膨胀率和GDP系数的确定就很困难。各国央行必须根据本国实际来确定这个系数,具体计算时,要综合考虑当前货币政策的目标和经济结构的问题。
其次,在测量通胀率时,到底是选取消费物价指数还是GDP平减指数,也异常困难。选取标准的不同就会导致最终测量结果的不同。
再次,短期实际利率的测量,也会由于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的不同及期间选取的不同而不同。从长期来看,实际均衡利率的确定过程,还应兼顾到经济发展的很多不确定性及货币当局的信誉。
(二)多重均衡对利率规则的挑战
根据布兰查德和费舍尔(Blanchard 和Fisoher,1989)以及本哈比伯和法默(Benhabib和Farmer,1999)的研究,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和GDP三者之间可以实现均衡状态,但均衡不是惟一的,会出现多重均衡的问题。又由于没有很好的经济运行机制促使各行为主体从多个均衡中作出唯一的选择,因此,各不相同的均衡路径之间会产生跳跃,这就会出现剧烈的内生波动(孙稳存,2007)。这表明,内生的预期因素和外生的财政货币政策一样,都会改变经济的均衡,即经济主体对未来的乐观和悲观预期都会造成剧烈的经济波动。
四、利率规则在我国货币政策中的应用
孙稳存(2007)研究指出,由于中国的利率政策规则并不是积极的反通胀规则,而是一种包容性的利率调整,这就会导致中国的经济运行没有一个稳定存在的收敛状态,会出现严重的内生波动。所以,在当前货币政策下,我国经济会出现持续性的通货膨胀或紧缩状态。因此,我国货币政策的改进方向是,使利率规则从包容性的规则转变为积极的反通胀规则,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央行的管理水平。
张屹山,张代强(2008)研究认为,各种各样的利率规则理论,不过是对实际经济运行的一种近似和模拟,并不能充分揭示经济运行的深层次规律。所以,各国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除了考虑物价水平、货币供给和产出增长,还要根据本国经济运行的现实情况, 统筹协调好其他政策目标。正如Svensson(1998)指出的,没有哪国央行会完全盲目照搬任何一种利率规则。实际情况是,各国央行都会通盘考虑所有能得到的经济信息,来综合考虑它的货币政策。
五、小结
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利率规则和经济的稳定均衡之间的联系。利率规则应以实际利率为基准,根据产出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货币供给以及汇率波动等多种因素来积极调整名义利率水平,保证实际短期利率的稳定和中性货币政策的立场。总之,正如泰勒所说,利率规则只是对货币政策的一般性要求,只能看做是一个指导方针,而非机械遵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利率规则的积极作用,最终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和宏观经济的稳定。
参考文献
[1]谢平,罗雄.泰勒规则及其在在中国货币政策的检验[J].经济研究, 2002(03).
[2]蔡跃洲,吉昱华.规则行事、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的实用性 [J].经济评论,2004(02).
[3]张代强, 张屹山.前瞻性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在我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J].经济研究, 2007(3).
[4]Clarida, R., Gali, J. and M. Gertler, 2000, “Monetary policy rules and macroeconomic stability: evidence and some theory,”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5(1), pp.147-180.
[5]Leeper, E., 1991, “Equilibria under ‘active’ and ‘passive’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7(1), Feb., pp.129-147.
[6] Taylor, J. B.. 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Monetary Policy Rules [R]. NBER Working Paper, 1998, No.6768.
[7]Clarida,Gali and Gertler. Monetary Policy Rules in Practice: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Z].NBER Working Paper,No. 6254,1997.
[8]Judd,J. P and Rudebusch,GD. ,Taylor’s Rule and the Fed:1970—1997[J]. FRBSF Economic Review,1998(3).
[9]Ball Laurence,Policy Rules for Open Economies,in Monetary Policy Rules[Z]. NBER Business Cycles Serie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3):57-127.
[10] Athanasios Orphanides. Monetary Policy Rules Based on Real-Time Data[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4):964-985.
作者简介:陈松青(1984-),男,新疆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财政学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政投资。
(责任编辑:唐荣波)
一、引言
泰勒规则非常的简单实用,其关键是要让名义利率跟随物价和产出的变化做出动态调整,即要保持实际短期利率稳定和中性政策立场,当产出缺口为正(负)和通胀缺口超过(低于)目标值时,应提高(降低)实际利率(Taylor,1993)。积极的利率反馈规则(即泰勒规则)对宏观经济总的稳定性是十分必要的,其核心思想就是:为了应对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央行采取加息政策,这就会降低总需求,进而抑制通货膨胀压力。
但有些学者从两个方面对泰勒规则发起了挑战。一方面,泰勒规则下经济均衡的确定性关键取决于货币政策进入经济体系的假定的偏好和技术参数(Bill Dupor, 1999),以及与之相伴的财政制度的性质(Eric Leeper, 1991)。另一方面,在利率规则下,名义利率作为通货膨胀率的递增函数,由于多重均衡会引起宏观经济总的不稳定性(Benhabib等,2001)。
对于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我国来说,利率政策的调整还应与人民币汇率的渐进式改革相协调,避免汇率的大起大落,从而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当经济发展过热,央行需要加息时,就不得不同时考虑加息引起的国际投机资本流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张屹山,张代强,2008)。
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货币当局依照利率反馈规则(即泰勒规则),通过利率传导机制来调节经济运行,实现经济内在稳定展开理论评述。
二、利率规则与经济增长
(一)利率规则与经济稳定的一般分析
一个众所周知的结论是,通货膨胀率上升一个百分点,通过积极的货币政策,让名义利率上升一个百分点以上,从而均衡的唯一性就会得以实现,这就稳定了实体经济。Taylor(1993)认为,泰勒规则的核心是,相较于通货膨胀的变化,名义利率必须作出更大的变化,即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均衡,利率的调整必须是顺周期的。
(二)利率规则下实际利率与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稳定关系
泰勒研究了美联储1984到1992年的货币政策,得出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和GDP的调整因子均为0.5,实际均衡利率和目标通货膨胀率均为2%,从而利率规则表示为:r=p+0.5y+0.5(p-2)+2。
上式中,r为联邦基金利率,p为前一年的通胀水平;y为实际GDP的偏离值。均衡水平下的联邦基金利率将等于4%。
Taylor(1993)指出,名义利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可以得到实际利率,因此,只要名义利率随着预期通胀率同向变化,就能够实现实际利率的稳定。当实际的GDP增长高于潜在的增长水平时,实际利率就会偏离均衡状态,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就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整名义利率来实现实际利率的稳定。
三、利率规则遇到的挑战
(一)利率规则在操作中的一些现实问题
按照陈雨露(2004)的观点,首先,通货膨胀率和GDP系数的确定就很困难。各国央行必须根据本国实际来确定这个系数,具体计算时,要综合考虑当前货币政策的目标和经济结构的问题。
其次,在测量通胀率时,到底是选取消费物价指数还是GDP平减指数,也异常困难。选取标准的不同就会导致最终测量结果的不同。
再次,短期实际利率的测量,也会由于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的不同及期间选取的不同而不同。从长期来看,实际均衡利率的确定过程,还应兼顾到经济发展的很多不确定性及货币当局的信誉。
(二)多重均衡对利率规则的挑战
根据布兰查德和费舍尔(Blanchard 和Fisoher,1989)以及本哈比伯和法默(Benhabib和Farmer,1999)的研究,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和GDP三者之间可以实现均衡状态,但均衡不是惟一的,会出现多重均衡的问题。又由于没有很好的经济运行机制促使各行为主体从多个均衡中作出唯一的选择,因此,各不相同的均衡路径之间会产生跳跃,这就会出现剧烈的内生波动(孙稳存,2007)。这表明,内生的预期因素和外生的财政货币政策一样,都会改变经济的均衡,即经济主体对未来的乐观和悲观预期都会造成剧烈的经济波动。
四、利率规则在我国货币政策中的应用
孙稳存(2007)研究指出,由于中国的利率政策规则并不是积极的反通胀规则,而是一种包容性的利率调整,这就会导致中国的经济运行没有一个稳定存在的收敛状态,会出现严重的内生波动。所以,在当前货币政策下,我国经济会出现持续性的通货膨胀或紧缩状态。因此,我国货币政策的改进方向是,使利率规则从包容性的规则转变为积极的反通胀规则,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央行的管理水平。
张屹山,张代强(2008)研究认为,各种各样的利率规则理论,不过是对实际经济运行的一种近似和模拟,并不能充分揭示经济运行的深层次规律。所以,各国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除了考虑物价水平、货币供给和产出增长,还要根据本国经济运行的现实情况, 统筹协调好其他政策目标。正如Svensson(1998)指出的,没有哪国央行会完全盲目照搬任何一种利率规则。实际情况是,各国央行都会通盘考虑所有能得到的经济信息,来综合考虑它的货币政策。
五、小结
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利率规则和经济的稳定均衡之间的联系。利率规则应以实际利率为基准,根据产出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货币供给以及汇率波动等多种因素来积极调整名义利率水平,保证实际短期利率的稳定和中性货币政策的立场。总之,正如泰勒所说,利率规则只是对货币政策的一般性要求,只能看做是一个指导方针,而非机械遵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利率规则的积极作用,最终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和宏观经济的稳定。
参考文献
[1]谢平,罗雄.泰勒规则及其在在中国货币政策的检验[J].经济研究, 2002(03).
[2]蔡跃洲,吉昱华.规则行事、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的实用性 [J].经济评论,2004(02).
[3]张代强, 张屹山.前瞻性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在我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J].经济研究, 2007(3).
[4]Clarida, R., Gali, J. and M. Gertler, 2000, “Monetary policy rules and macroeconomic stability: evidence and some theory,”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5(1), pp.147-180.
[5]Leeper, E., 1991, “Equilibria under ‘active’ and ‘passive’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7(1), Feb., pp.129-147.
[6] Taylor, J. B.. 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Monetary Policy Rules [R]. NBER Working Paper, 1998, No.6768.
[7]Clarida,Gali and Gertler. Monetary Policy Rules in Practice: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Z].NBER Working Paper,No. 6254,1997.
[8]Judd,J. P and Rudebusch,GD. ,Taylor’s Rule and the Fed:1970—1997[J]. FRBSF Economic Review,1998(3).
[9]Ball Laurence,Policy Rules for Open Economies,in Monetary Policy Rules[Z]. NBER Business Cycles Serie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3):57-127.
[10] Athanasios Orphanides. Monetary Policy Rules Based on Real-Time Data[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4):964-985.
作者简介:陈松青(1984-),男,新疆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财政学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政投资。
(责任编辑:唐荣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