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全新学习方式,既能有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及创新能力,又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倡导探究性学习,从被动接收数学知识灌输转变为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获取过程,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探究性 教学应用
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单一,接受知识被动,缺乏自主学习、探究、实践的机会和能力;教师教学方式古板,授教模式陈旧,缺少对学生学习情感、态度及个体差异方面的关注,严重制约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该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1]在新形势的发展驱使下,想要有效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就必须将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性学习,意味着初中数学课堂形态需要进行有效调整和转变。以下是笔者对初中数学中探究性学习应用的看法,以抛砖引玉。
一、正确认识探究性学习的作用
所谓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2]。探究性学习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加开放、多元且具有动态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表面上学习地点和内容的解放,更是学习渠道、学习方式的转变,从简单的面向知识结论转变成为经历知识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使用自己的知识系统、学习能力,倾入个人情感,他们的眼中、心中不再局限于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及对简单数学定理结论的记忆,而是更关注过程,在丰富复杂的学习过程中体悟知识、生成知识,体验发现的喜悦。此外,探究性学习有利于促使学生更关心生活,用心生活,从而完善人格,得到身心全面发展。
二、创新探究性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与此同时,师生之间的教学角色、地位和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开放、自由、平等的探究性实践学习活动中,教师失去了原本的垄断性地位,从传统灌输者、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变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平易近人的参与者;课本失去了被马首是瞻的骄傲,从传统人类经验存在形式的唯一、知识的主要来源转变成为获取知识经验途径的其中之一。学生能够通过更多渠道,如互联网、报纸、电视等获取丰富多彩的知识;学生获得了参与、探索的主动权,从传统的受教者、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探究者、主动的学习者。
探究性的学习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好的讲解者,精通“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教学能力,还是忠实的倾听者、友善的交往者,能够耐心细心地倾听学生的想法,体贴入微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更积极主动地消除学生的思想阻碍、紧张、害怕等消极心理。崭新、融洽的师生关系更有助于学生探究天分激发。
三、合理设置探究性学习内容
初中数学课堂中,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探究,也不是每个探究问题都适合每一位学生,因此,探究性学习中教学内容选择至关重要,不仅直接影响探究成败,而且关系到探究活动能否落到实处,能否达成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的重要目的。因此,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认真分析并掌握学生的实际能力、知识水平、认知差异、兴趣爱好及他们所处的社会、家庭环境背景,精心地、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学生探究的内容,既能充分适应学生的已有能力,又能兼顾学生未来发展价值,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实现学习目标,使探究和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四、切实保障探究性学习的实施
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整个探究性学习的重点,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活跃的状态,从计划的制订,资料、信息的收集,解决问题方案的确定,到最后探究结果的呈现,都能折射出学生积极的进步[3]。除了学习过程外,学习评价同样重要。探究性学习评价不能像传统评价那样僵化,评价标准不能“以分数论英雄”,将学生划分三六九等,而应该让学生以自我为参照,只要比上次的自己有进步就该得到表扬和肯定;评价方式不能只局限于教师评价学生,而应该更多元化,应结合生生之间互评、学生自我评价等,实现师生、生生及学生个人之间的相互鉴赏和肯定,既能让学生发现榜样,又能让学生肯定自我。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数学教师在改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实现真正素质教育道路上的机遇和挑战,其中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曲世杰.浅谈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应用的重要性.四川科技报,2010.9.
[3]于作伟.探究性学习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学科探究·中学教学,2012.4.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探究性 教学应用
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单一,接受知识被动,缺乏自主学习、探究、实践的机会和能力;教师教学方式古板,授教模式陈旧,缺少对学生学习情感、态度及个体差异方面的关注,严重制约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该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1]在新形势的发展驱使下,想要有效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就必须将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性学习,意味着初中数学课堂形态需要进行有效调整和转变。以下是笔者对初中数学中探究性学习应用的看法,以抛砖引玉。
一、正确认识探究性学习的作用
所谓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2]。探究性学习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加开放、多元且具有动态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表面上学习地点和内容的解放,更是学习渠道、学习方式的转变,从简单的面向知识结论转变成为经历知识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使用自己的知识系统、学习能力,倾入个人情感,他们的眼中、心中不再局限于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及对简单数学定理结论的记忆,而是更关注过程,在丰富复杂的学习过程中体悟知识、生成知识,体验发现的喜悦。此外,探究性学习有利于促使学生更关心生活,用心生活,从而完善人格,得到身心全面发展。
二、创新探究性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与此同时,师生之间的教学角色、地位和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开放、自由、平等的探究性实践学习活动中,教师失去了原本的垄断性地位,从传统灌输者、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变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平易近人的参与者;课本失去了被马首是瞻的骄傲,从传统人类经验存在形式的唯一、知识的主要来源转变成为获取知识经验途径的其中之一。学生能够通过更多渠道,如互联网、报纸、电视等获取丰富多彩的知识;学生获得了参与、探索的主动权,从传统的受教者、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探究者、主动的学习者。
探究性的学习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好的讲解者,精通“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教学能力,还是忠实的倾听者、友善的交往者,能够耐心细心地倾听学生的想法,体贴入微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更积极主动地消除学生的思想阻碍、紧张、害怕等消极心理。崭新、融洽的师生关系更有助于学生探究天分激发。
三、合理设置探究性学习内容
初中数学课堂中,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探究,也不是每个探究问题都适合每一位学生,因此,探究性学习中教学内容选择至关重要,不仅直接影响探究成败,而且关系到探究活动能否落到实处,能否达成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的重要目的。因此,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认真分析并掌握学生的实际能力、知识水平、认知差异、兴趣爱好及他们所处的社会、家庭环境背景,精心地、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学生探究的内容,既能充分适应学生的已有能力,又能兼顾学生未来发展价值,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实现学习目标,使探究和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四、切实保障探究性学习的实施
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整个探究性学习的重点,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活跃的状态,从计划的制订,资料、信息的收集,解决问题方案的确定,到最后探究结果的呈现,都能折射出学生积极的进步[3]。除了学习过程外,学习评价同样重要。探究性学习评价不能像传统评价那样僵化,评价标准不能“以分数论英雄”,将学生划分三六九等,而应该让学生以自我为参照,只要比上次的自己有进步就该得到表扬和肯定;评价方式不能只局限于教师评价学生,而应该更多元化,应结合生生之间互评、学生自我评价等,实现师生、生生及学生个人之间的相互鉴赏和肯定,既能让学生发现榜样,又能让学生肯定自我。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数学教师在改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实现真正素质教育道路上的机遇和挑战,其中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曲世杰.浅谈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应用的重要性.四川科技报,2010.9.
[3]于作伟.探究性学习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学科探究·中学教学,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