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点滴思考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siyu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学校和老师都应该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但目前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辛苦,我们的师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真真实实从追求课堂有效教学做起,让我们的老师从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策略或技术做起。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
   第一,灵活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我国教育学家叶圣陶曾指出:“语文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无论语文知识是通过什么形态加以陈述和组织的,它始终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离开了语文知识,语文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然而,人类的语文知识是丰富多彩的,有限的语文教育并不能传递人类无限丰富的语文知识,因此,对语文知识的理解、选择和组织就成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语文学习的重要前提。新课程背景下,过多的是强调外延,多元解读固然可以活跃学生思维,但语文基础知识切不能淡化。当然,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改变以往教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传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上是提供例子讲解知识和规律,然后通过习题练习技能,于是乎掌握概念、形成技能。这种方式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确实能起积极的作用,但最大的弊端是从静态的角度比较死板地对待语文知识,容易僵化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形成学生解决实际语文问题的能力。从这个角度出发,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实际,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因此,我设计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大家一起交流,然后齐读记忆。
   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要使学生在上课之初就要入情。如果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外力的推动。或是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或是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拂过水面,那它就平静不下来。当教师走进课堂,教学新课时,教师就应该觉得自己来到一条清澈的小河边,那样的明亮、清新。从新课启始,就要放飞一群“蜻蜓”,要送过一阵“微风”,于是孩子情感的小河水荡漾起来,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所以我设计了一个好的导语,好的导语是一节课上好的前提,有了好的导语就为以后课程的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好的导语我认为不只要附合课文内容,最重要的是要蕴含着情在其中。
   同时,课堂教学一开始,我对学生就展现出一个从容大度、亲切睿智的女教师形象,并且自始至终面带微笑,以无微不至、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热爱、尊重、关心学生,以情育情,在师生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在第一节课的开始就把学生的情感引入其中,从而使得学生在以后的课程中步步深入。与此同时,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激发强烈的探求知识的欲望,高涨的学习热情,乐于学习,主动学习,使之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学生很快地带入文本。
   第三,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益。
   提倡学生探究性阅读,敢于质疑和批判,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深刻性思维。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善于从发现问题入手。思维起于疑问,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我们要善于用问题来组织教学,问题可以打破课堂沉闷的局面,可以激发思维,拨亮学生智慧的火花。一堂精彩的课必须由若干有价值的问题组成。我们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来组织,这些问题要尽可能地体现文章的思路、教者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这些问题可能要涉及到或者从这些问题应该看到你的教学过程和步骤。看到你的问题,就能了解到学生的思维轨迹,每个问题都应该成为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的关键之处的路标。
   第四,提升训练和评价的效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给以充分肯定,使之得以借鉴和推广。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珍视学生见解,我对于在课堂上学生发言的评价,努力做到精当准确、恰到好处,展现出一位语文教师应有的修养和素质。最后,给学生设计了三道作业:1.摘录文中的成语,用其中五个编写一段话。2.以《人性的弱点》为题写自己的一段经历。3.推荐阅读:《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项链》,就文章结尾,写读书笔记300字。让学生任选其一。这三道作业着眼于学生全面、多元、有差异发展,采取多样化训练方式和分层训练设计,优化交流、反馈和评价手段,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和前进的动力。从学生层面上看,有效教学应该让他们乐起来,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的生命价值在教学中实现!
   追求有效,是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老师去实践、思辨、提升,使它成为现实,让我们一起追寻!
其他文献
A女士与B女士是发小,B女士对女儿溺爱,A女士对儿子管教有方。一天她们相约带孩子出来玩,A女士讲述了自己教育孩子的心得。   一、不能随意乱用“棍棒教育”。   结合自己平时教育儿子的具体事例,A女士认为:   1.儿童初次犯错,不应用“棍棒教育”。A女士在查看儿子的作业时,发现儿子有一个很基本的口算题目算错了。A女士没有斥责儿子不该算错,而是找了一道比较难而儿子又算对了题目,先把儿子夸奖了
期刊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梁朝文学家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里如是说,这说明了古代文人就爱自然美。古人不仅能欣赏“自然美”,更能完整的表达自然美。现以初中课文中写自然美的文章为例,探索名家们是怎样表现山水之美的,从而让学生从中学习写山水。希望以此能理解写景文章,提高写作水平。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写的,找找他们的共同规律。   陶弘景对自然之美作了一个概括:“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青林
期刊
班级文化体现一个班主任的文化素质与水平,你想让你的学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让你的班级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文化氛围?这些都与班级文化建设有着极大的关联。班级管理是一个细致而复杂的工程。在这个管理过程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班级工作,全方位、多角度展开教育影响及教师的人格魅力,健全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具体程序及内容包括:   第一、管理文化。组建管理队伍,明确管理责任。加强班级干部部队伍建设,建
期刊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及教师对新课程认识的偏差,师生手脚被课本所束缚,失去了语文学习的本真,与当代社会经济生活脱离了。作为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面对外面的精彩世界,结合当前的素质教育,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的综合性人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开发利用广告中的语文教学资源,把学生带进语文学习的乐园,无疑为语文教学增添了一些色彩和活力。
期刊
做为中学语文教学中难点的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令很多学生头痛的老大难问题。笔者探索出“以诵读翻译为主体,讨论交流为辅助,鉴赏扩展为提高”的多步课堂学习模式,在文言文学习中有较好的效果。   一、诵读翻译为主   所谓诵读,就是声情并茂地以记诵为目标的朗读。诵读是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理解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使学生克服语法障碍:加强对文章的理解。文言文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豪迈奔放,有的静穆闲适,有的委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倡目标的多元性、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强调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堂。新课程改革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这是时代发展的必要,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出路何在呢?有以下几点值得探讨:   一、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   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将“全面提高学生
期刊
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说:“功利的危害是导致人的狭隘:追鹿的猎人是看不见山的,捕鱼的人是看不见水的。功利狭隘的人说到底是没有出息的,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为此,用充满诗性与理性的教学,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催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个呼唤精神家园回归的社会中,意义重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实施课改中,面临着严重的功利性问题。   一、以丧失人文精神为代价获得短期“效益
期刊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的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助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但是近年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没有达到真正学习的目的。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如何让学生走出误区,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真正在集体中获得个人生动活动的发展
期刊
一、新课改下的语文课程性质及课程目标优化   新课程改革,对于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体现了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反映了当今世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教育思潮渐渐靠拢的大势,表达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愿望。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由“唯工具论”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论”,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   新课改课程目标的优化,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期刊
一篇成功的考场作文除了要选准立意的角度,明确作者的褒贬态度,更要有联系现实生活的热度。高考本身历来就是一个万众瞩目的热点话题,语文社会现实联系又最为密切,语文高考不会局限于书斋,局限于纸上谈兵,而是力求沟通书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主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现实,贴近考生实际,这一倾向表现在选题上,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的热点事件。   纵观2014年全国18道高考作文命题,全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