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坝,成都西部一个相对偏远的山村。
作为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后裔的聚居地,数百年来,田园文化为这里烙下了鲜明的印记;如今,通过加入邛崃全域“为村”网络平台,陶坝村党组织建设、村务服务、特色农产品销售、便民生活等全部实现“一键”完成,成为西部山区的示范村、党的基层组织凝聚群众的代表。
产业兴旺 基础先行
沿成温邛高速方向西出成都,经过70多公里高速路、近20公里盘山路,便进入邛崃市大同乡境内,它曾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集镇。身处其间的陶坝村,茂林修竹,山水相依,森林覆盖率达75%。
曾经,交通设施落后一直是制约村里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主要瓶颈,也是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2013年,陶坝村被列为成都市第三轮第一批扶贫村。这一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陶坝新一届村“两委”提出,立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资源开发,以富民强村为目标,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努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不断提升全村综合经济实力和群众幸福指数。
5年的改变实实在在:
建产业道路、观景台、完成河沟路水泥建设、打通断头路,实现了全村水泥路道路的环线建设;整治河堤、修建拦河堰,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灌溉的用水困难……交通网络、水利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为陶坝村产业兴旺奠定了坚实基础。坚持“调结构、抓特色、转方式、增收入”,陶坝村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形成了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全村产业散发出勃勃生机。
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引进四川智春宝农业有限公司,集中流转土地300亩种植猕猴桃。2015年,投资修建园区提灌用水设施,初步建成现代化管理生态农业产业园区。2017年,基地首次挂果,177户农户受益,获得土地租金收入和务工收入。
2015年,引进民鑫魔芋专业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签订合作协议,流转土地700亩,种植魔芋,套种板栗、核桃。预计到2020年,基地将实现农业产值200万元;农户租金以及务工收入每年达到100万元以上,同时也将极大地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发展。
村里的佛手瓜种植基地,从2013年的150亩增加到现在的500亩。2017年,60户集中规模化种值农户销售产品600万斤,实现销售收入120万元。“绿色蔬菜依傍山势,跟周围的自然风光连成一片,很壮观,适合乡村观光旅游!”站在观景台上,指着坡下的棚架,村党支部书记孔祥华的眼里满是笑意。陶坝村还按照因地制宜、农户自愿的原则,建了300亩金银花基地,发展林下养殖跑山鸡3万只,全村多产业齐头并进,发展态势良好。
“2020年,成都第三绕城高速建成通车,下高速后几分钟就能到陶坝村,那时候就更方便了。”孔祥华说。
乡村振兴 党建引领
基层党组织具有凝聚力,才能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陶坝村现有党员48名。随着特色农业的增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村里以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和专业协会为依托,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各产业支部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针对党建工作平台单一、党组织服务功能不显等问题,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邛崃市引入互联网平台,在四川省率先实施全域“为村”互联网+党建的探索,即以“微信+”的方式开展微党建、微治理、微服务、微产业工作,构建起精准智慧的组织动员和服务引领体系。
作为试点,2017年3月,陶坝村“为村”平台正式开通。一方面,教育引导党员线上线下全方位服务群众;另一方面,村民以实名身份加入,切实感受“微时代”新生活的实惠与便利,从内心向党组织靠拢。截至目前,全村14个村小组90%的村民已加入其中。
通过这个“指尖上的党建阵地”,找到了分散在外地的流动党员,党支部“三会一课”能够随时开展。工作的便捷及时,让孔祥华感触尤深,“党的政策、总书记重要讲话、党代会精神、实用技术,随时随地推送,大家利用空闲时间就能学,既方便沟通联系,又增强了凝聚力。”平台的“党建之家”里,设置有“党务公开”“两学一做”“三会一课”“交党费”等,满足了党员学习、教育、管理的需求,还能通过线上的分享,互相交流、共同提高。今年以来,陶坝村探索建立“微党校”,有针对性地开发“党性+精准扶贫”“党性+法治教育”“党性+创新创业”等“党性+”系列课程,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基层党员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热情。大家说,“线上线下都能学习,安逸!”同时,村党支部还经常性地开展“送学上门”等活动,把“键对键”与“面对面”服务群众结合起来,以更加有效的方式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活力。
平日里,村民们在手机上随时关注村里的动态和重要通知。有疑问,就在“书记信箱”留个言;要办事,先上“办事大厅”去咨询;“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栏目,公开村公资金使用情况等重大事项,畅通了群众监督渠道。“入党需要备齐什么资料,文化程度受影响吗?”“社会保障卡的办理啥子时候结束?”“我今天去6组,看到有一段路拱起来了,我骑摩托车过,小车过就会把底盘挂到。”村民的留言中,既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的是对村上大事小情的建议。在这里,每天都能看到党员干部们做的工作,群众的声音得到及时处理和回应,很多矛盾在网上就迅速化解,村民也越来越理解、配合村里的工作。凭借良性的互动,形成了推进全村发展的合力。
在邛崃全域“为村”平台,当地特色旅游、特色农产品应有尽有,偏远山村实现了特色农产品销售“一键”完成,成为助农增收、精准扶贫的新渠道;邛崃还大力推动产业合作社与“为村”深度融合,科学布局各類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党建引领下的产业发展格局。
弘扬传统 倡树新风
促进新的发展,孔祥华认为,除了在突出产业支撑、突出党群联动、建设智慧新村上进一步着力,还要抓好文化这一重要内容。
陶坝村近1600人,其中约1/3的陶姓村民是陶渊明的后人。作为陶渊明后裔聚居地,陶坝村思考的是如何结合本地的优美风景、优良民风,在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下功夫,打造新时代的“魅力桃花源”。
陶坝村3组28号,陶家祠堂。房屋古朴,修缮设计正在推进。房前台阶下的坝子里,是为纪念陶渊明和陶氏先祖于上世纪90年代重新立的石碑。当前,依托大同乡提出的“诗画栖居意境、特具山水田园特色的文化生态休闲之乡”全域文化旅游功能定位,切实保护、挖掘好陶氏后裔文化,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
走在村里,道路和房前屋后干净整洁,与宜人风景相得益彰。看到一户村民把毛巾晾在房前的树上,孔祥华立刻上前提醒。全面提升农村环境、强化村民卫生观念,讲孝道、讲安全……村里党员干部的日常工作琐碎而细致,倡树着向上向善的民风。
“我们陶坝村确实绿化不错……我一个小小的建议,能不能安排一个人把那些败花清理一下,那就更完美了!”“各位父老乡亲大家好!请爱护我们自己的环境卫生。做到房前屋后保持干净整洁。保护好我们的水源,脏水污水臭水不直排……”在“为村”平台上,时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村民的自觉意识。
让孔祥华印象最深且感到自豪的,是2017年5月陶坝村在“为村”上开展的“最好人缘”评选,“点击量18000多次,有730多条留言!”大同乡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活动是“发挥个人、家庭的力量,以最好人缘、和睦家庭创建和谐村落,以个人文明、家庭文明带动乡村文明,树立好家风好家训,涵养时代新风。”
新时代桃花源的魅力,来自陶渊明后人们以自己的行动,守护乡村文化,守护绿水青山。
作为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后裔的聚居地,数百年来,田园文化为这里烙下了鲜明的印记;如今,通过加入邛崃全域“为村”网络平台,陶坝村党组织建设、村务服务、特色农产品销售、便民生活等全部实现“一键”完成,成为西部山区的示范村、党的基层组织凝聚群众的代表。
产业兴旺 基础先行
沿成温邛高速方向西出成都,经过70多公里高速路、近20公里盘山路,便进入邛崃市大同乡境内,它曾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集镇。身处其间的陶坝村,茂林修竹,山水相依,森林覆盖率达75%。
曾经,交通设施落后一直是制约村里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主要瓶颈,也是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2013年,陶坝村被列为成都市第三轮第一批扶贫村。这一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陶坝新一届村“两委”提出,立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资源开发,以富民强村为目标,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努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不断提升全村综合经济实力和群众幸福指数。
5年的改变实实在在:
建产业道路、观景台、完成河沟路水泥建设、打通断头路,实现了全村水泥路道路的环线建设;整治河堤、修建拦河堰,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灌溉的用水困难……交通网络、水利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为陶坝村产业兴旺奠定了坚实基础。坚持“调结构、抓特色、转方式、增收入”,陶坝村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形成了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全村产业散发出勃勃生机。
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引进四川智春宝农业有限公司,集中流转土地300亩种植猕猴桃。2015年,投资修建园区提灌用水设施,初步建成现代化管理生态农业产业园区。2017年,基地首次挂果,177户农户受益,获得土地租金收入和务工收入。
2015年,引进民鑫魔芋专业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签订合作协议,流转土地700亩,种植魔芋,套种板栗、核桃。预计到2020年,基地将实现农业产值200万元;农户租金以及务工收入每年达到100万元以上,同时也将极大地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发展。
村里的佛手瓜种植基地,从2013年的150亩增加到现在的500亩。2017年,60户集中规模化种值农户销售产品600万斤,实现销售收入120万元。“绿色蔬菜依傍山势,跟周围的自然风光连成一片,很壮观,适合乡村观光旅游!”站在观景台上,指着坡下的棚架,村党支部书记孔祥华的眼里满是笑意。陶坝村还按照因地制宜、农户自愿的原则,建了300亩金银花基地,发展林下养殖跑山鸡3万只,全村多产业齐头并进,发展态势良好。
“2020年,成都第三绕城高速建成通车,下高速后几分钟就能到陶坝村,那时候就更方便了。”孔祥华说。
乡村振兴 党建引领
基层党组织具有凝聚力,才能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陶坝村现有党员48名。随着特色农业的增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村里以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和专业协会为依托,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各产业支部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针对党建工作平台单一、党组织服务功能不显等问题,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邛崃市引入互联网平台,在四川省率先实施全域“为村”互联网+党建的探索,即以“微信+”的方式开展微党建、微治理、微服务、微产业工作,构建起精准智慧的组织动员和服务引领体系。
作为试点,2017年3月,陶坝村“为村”平台正式开通。一方面,教育引导党员线上线下全方位服务群众;另一方面,村民以实名身份加入,切实感受“微时代”新生活的实惠与便利,从内心向党组织靠拢。截至目前,全村14个村小组90%的村民已加入其中。
通过这个“指尖上的党建阵地”,找到了分散在外地的流动党员,党支部“三会一课”能够随时开展。工作的便捷及时,让孔祥华感触尤深,“党的政策、总书记重要讲话、党代会精神、实用技术,随时随地推送,大家利用空闲时间就能学,既方便沟通联系,又增强了凝聚力。”平台的“党建之家”里,设置有“党务公开”“两学一做”“三会一课”“交党费”等,满足了党员学习、教育、管理的需求,还能通过线上的分享,互相交流、共同提高。今年以来,陶坝村探索建立“微党校”,有针对性地开发“党性+精准扶贫”“党性+法治教育”“党性+创新创业”等“党性+”系列课程,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基层党员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热情。大家说,“线上线下都能学习,安逸!”同时,村党支部还经常性地开展“送学上门”等活动,把“键对键”与“面对面”服务群众结合起来,以更加有效的方式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活力。
平日里,村民们在手机上随时关注村里的动态和重要通知。有疑问,就在“书记信箱”留个言;要办事,先上“办事大厅”去咨询;“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栏目,公开村公资金使用情况等重大事项,畅通了群众监督渠道。“入党需要备齐什么资料,文化程度受影响吗?”“社会保障卡的办理啥子时候结束?”“我今天去6组,看到有一段路拱起来了,我骑摩托车过,小车过就会把底盘挂到。”村民的留言中,既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的是对村上大事小情的建议。在这里,每天都能看到党员干部们做的工作,群众的声音得到及时处理和回应,很多矛盾在网上就迅速化解,村民也越来越理解、配合村里的工作。凭借良性的互动,形成了推进全村发展的合力。
在邛崃全域“为村”平台,当地特色旅游、特色农产品应有尽有,偏远山村实现了特色农产品销售“一键”完成,成为助农增收、精准扶贫的新渠道;邛崃还大力推动产业合作社与“为村”深度融合,科学布局各類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党建引领下的产业发展格局。
弘扬传统 倡树新风
促进新的发展,孔祥华认为,除了在突出产业支撑、突出党群联动、建设智慧新村上进一步着力,还要抓好文化这一重要内容。
陶坝村近1600人,其中约1/3的陶姓村民是陶渊明的后人。作为陶渊明后裔聚居地,陶坝村思考的是如何结合本地的优美风景、优良民风,在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下功夫,打造新时代的“魅力桃花源”。
陶坝村3组28号,陶家祠堂。房屋古朴,修缮设计正在推进。房前台阶下的坝子里,是为纪念陶渊明和陶氏先祖于上世纪90年代重新立的石碑。当前,依托大同乡提出的“诗画栖居意境、特具山水田园特色的文化生态休闲之乡”全域文化旅游功能定位,切实保护、挖掘好陶氏后裔文化,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
走在村里,道路和房前屋后干净整洁,与宜人风景相得益彰。看到一户村民把毛巾晾在房前的树上,孔祥华立刻上前提醒。全面提升农村环境、强化村民卫生观念,讲孝道、讲安全……村里党员干部的日常工作琐碎而细致,倡树着向上向善的民风。
“我们陶坝村确实绿化不错……我一个小小的建议,能不能安排一个人把那些败花清理一下,那就更完美了!”“各位父老乡亲大家好!请爱护我们自己的环境卫生。做到房前屋后保持干净整洁。保护好我们的水源,脏水污水臭水不直排……”在“为村”平台上,时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村民的自觉意识。
让孔祥华印象最深且感到自豪的,是2017年5月陶坝村在“为村”上开展的“最好人缘”评选,“点击量18000多次,有730多条留言!”大同乡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活动是“发挥个人、家庭的力量,以最好人缘、和睦家庭创建和谐村落,以个人文明、家庭文明带动乡村文明,树立好家风好家训,涵养时代新风。”
新时代桃花源的魅力,来自陶渊明后人们以自己的行动,守护乡村文化,守护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