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题画文学的角度看孟浩然在明代的接受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llipop7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孟浩然是盛唐诗坛中大力写作山水田园诗的第一人,一介布衣却名重当时,亦以洒脱闲适、平静淡泊的人生态度,清旷自然、健康明朗的诗风为后世所推崇。历代文人在钦慕其气度风骨,赏议其诗风之余,更将孟浩然其人其事绘入图画,反复题写,演绎出独具时代特色的孟浩然形象。笔者将以明代为背景,对孟浩然图像及其题写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并概述题咏孟浩然图画文学的主题分类和内容特点,进而从题画文学的角度,探讨孟浩然其人其诗在明代的接受情况。
  关键词:题画文学 孟浩然 明代 接受
  一、明代关于孟浩然图像的题画文学创作
  明代题画文学创作处于繁盛期,刘继才先生在《中国题画诗发展史》一书中也提及:“从《御定历代题画诗类》看,其共收录唐以后题画诗8962首,其中明代3752首,即占总数的40%以上。而其实际数量却远不至于此。”a而明代与孟浩然相关的题画文学作品数量亦颇为可观。从这些题画文学的诗题及内容来看,大致可以分为肖像画、故实画和诗意画三种类型。
  (一)肖像画
  肖像画,指描绘人物形象的人物画,要求画家不仅要描绘人物的外在特征,诸如容貌、情态、服饰等,而且也要刻画其神韵气质,以获得形神兼备的审美效果。据《新唐书·孟浩然传》载:“初,王维过郢州,画浩然像于刺史亭,因曰浩然亭。”b可知王维是首位为孟浩然绘制画像的人。后世文人据此画像或为之鉴赏描摹,或为之作诗题咏,衍生出大量的题咏孟浩然肖像的作品。例如元末明初学者梁寅《题王维所画孟浩然像》:
  孟君故人好事者,摩诘当年号潇洒。荐之明主既不能,彩笔徒夸善描写。浐川风急天正寒,灞桥云黄雪初下。蹇驴行行欲何之,妙句直欲追大雅。饭颗山头杜少陵,溧阳水滨孟东野。饥寒一身人共叹,声名千载天所假。南山故庐拂袖归,五侯七贵俱土苴。龙钟如此君莫嘲,平生贵在知我寡。c
  此诗所描绘的孟浩然不为君主所重用,惨遭放归,却文采斐然;骑驴灞桥,稍显落魄,但其诗句精妙绝伦,颇有大雅之风;即使是声名远播的杜甫和孟郊也难以企及,拂袖归于南山故庐,疏朗洒脱,五侯七贵在其眼中更是土苴糟粕。诗人通过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了清高自赏、淡泊超然的孟浩然形象。
  (二)故实画
  故实画是指与西方传统历史画类似的“人物故实画”,在中国古代绘画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故实画的画题主要来源于历史故事和人物逸事等。据本文统计,明代题咏孟浩然故实画的作品约有14首。所涉及的故实包括:七贤过关、南山归隐、骑驴灞桥、踏雪寻梅等。
  《七贤过关图》为古画名,七贤过关的历史背景虽难以考证,但表现这一题材的古画数量极多,明代文人对《七贤过关图》中七贤人物的身份也有诸多猜测,留下了数量较为丰富的史料记载。明人李东阳在其《怀麓堂集》中提及道:“今此图摹写遍天下,而牛驴羸马、毡裘大帽、关山风雪之状,皆略相似。盖必有所本者,而鉴赏考索之家竟不能得其本末,何哉?”d试图追溯图中描绘的人物,终是未果。另外,方弘静《千一录》、彭大翼《山堂肆考》、徐树丕《识小录》、刘绩《霏雪录》中亦有关于此图的记载,他们多以宋虞伯生《题孟浩然像》和槎溪张辂诗为依据,猜测七人中有孟浩然。杨慎在《升庵集》中据熊直题所言判定七贤中有孟浩然,其眼中的孟浩然“破帽吟诗自清绝”e,是一个头戴破帽于灞橋风雪中伫兴吟诗的诗人形象。
  南山归隐也是孟浩然故实画中重要的题材,明代可见的有周忱《双崖文集》中载《孟浩然归南山图序引》、凌云翰的《秋林才子图》。其中周忱《孟浩然归南山图序引》在题咏孟浩然故实之余,也融入了其自身对孟浩然人生际遇的理解,并进而提出浩然穷而后工终得诗名盛传于后世的观点。
  明代时,孟浩然的形象进一步与灞桥、风雪、驴子、梅花等经典意象结合,这方面的作品有吴节《浩然踏雪图》、于谦《题孟浩然踏雪寻梅》、王越《题诗人骑驴四图满庭芳》、方豪《浩然踏雪图者以浩然坐于梅下》、赵时春《孟浩然雪梅图》、梁兰《孟浩然灞桥诗思》等。在这种多个经典意象组合运用的语境中,孟浩然形象得以重新阐释和再创作。如黄仲昭在《题孟浩然寻梅图二首次同年三山王廷用韵》中吟咏道:
  瑶琴世路少知音,赖有梅花独可寻。折取一枝良不俗,小斋亦足伴清吟。盛唐风雅见遗音,千古斯人何处寻。幸有良工写真意,蹇驴犹似对花吟。f
  寒冬时节,梅花凌寒独自绽放,斗雪吐艳,清香幽雅,疏影横斜处风流尽显。梅花高洁坚贞的品格恰似文人之风骨,几千年来文人墨客都对四君子之首的梅花情有独钟。梅花可谓是文人雅士的知音,寻觅梅花则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寻觅梅花,在蹇驴背上清声低吟,既契合孟浩然隐士和诗人的双重身份,也显示出了孟浩然不同流俗的清高与自在闲适的情趣。
  (三)诗意画
  诗意画,则是“诗画一律”的生动体现,画家以绘画的艺术手法表现诗文整体或者诗文短句中的意蕴情趣,旨在获得“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进而给人一种诗意的审美享受。据笔者考察,明代可见的孟浩然诗意图仅有董文敏《写孟襄阳诗意山水轴》。
  以上主要对明代孟浩然图像及其题写文献进行了简要梳理,虽不能全面地审视明人对孟浩然的接受情况,但亦可管中窥豹。明代文人在题咏孟浩然画像时,不仅融入了自身对孟浩然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认同,也代表了明代文人群体的记忆。
  二、明人对孟浩然其人其诗的接受
  孟浩然的接受以唐代为开端,历经宋元时期,至明代“诗学盛唐”进入了高潮阶段。从题画文学的角度来看,孟浩然在明代的接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孟浩然形象的艺术再创作、对孟浩然“君前诵怨”因诗放还后的惋惜与思考、对孟浩然气度风骨的敬慕及对其诗风的赞许。
  (一)对孟浩然形象的艺术再创作
  自晚唐诗人唐彦谦《忆孟浩然》一诗中塑造了孟浩然“骑驴觅诗”的形象后,宋元诗人通过描绘雪天中的情景,逐渐构建出了“雪中骑驴孟浩然”,实现了从写实层面向虚构层面的过渡。明时,孟浩然形象多与雪花、梅花意象结合,且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诗歌面貌,勾勒出了“踏雪寻梅”的孟浩然形象。如于谦在《题孟浩然踏雪寻梅》中写道:   满头风雪路欹斜,杖屦行寻卖酒家。万里溪山同一色,不知何处是梅花。g
  隆冬季节,风雪载途,路况欹斜,浩然不畏严寒,拄杖而行,寻觅酒家,何等的率真放达!大雪覆盖之下,万里溪山同色,却又不知梅花何处?于谦笔下的浩然潇洒不羁,纵意驰骋,于踏雪寻梅中自见从容。
  据粗略统计,孟浩然诗歌中共有七处提及梅花,分别是《早梅》《荆门上张丞相》《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早春润州弟弟还乡》《和张丞相春朝对雪》《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其中《荆门上张丞相》“始慰蝉鸣柳,俄看雪间梅”与《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h之句,将雪与梅并提,可见孟浩然对雪和梅持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孟浩然踏雪寻梅题材首见于元代戏曲家马致远《踏雪寻梅》杂剧,如今该杂剧已经遗失。高儒《百川书志》中仍留有存目“孟浩然踏雪寻梅传奇一卷 元马致远《踏雪寻梅》 明脉望馆钞校本”i,说明该杂剧在明代亦颇有影响。张岱《夜航船》中云:“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橋风雪中驴背上’。”j“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一句本出于晚唐宰相郑綮之口,却与孟浩然故实相互融合,可知孟浩然在灞桥风雪中骑驴苦吟、寻觅梅花的形象已经进入了明代文人内心深处,成为文人一种固定的认知,以至于学识丰厚的湛若水在闲步北城坡时,关注视野未局限于雪景,而是脑海中浮现出了雪后寻觅梅花的孟浩然形象,并转而思考孟浩然寻梅的原因,发出了“不知孟浩然,寻梅有何说”k的喟叹。明人据孟浩然对雪和梅的特殊情感及孟浩然事迹典故,融入自身情感认同,后为之作画、题诗,或可为“踏雪寻梅”孟浩然形象的构建提供一种全新阐释。
  (二)对孟浩然“君前诵怨”因诗放还后的惋惜与思考
  浩然生于盛唐,文采斐然,然却终身未仕。关于其未仕之缘由,议论颇多。《新唐书》中将孟浩然不仕归因于“君前诵怨”与“好乐忘名”,即君前自诵“不才明主弃”句与耽于饮酒未赴韩朝宗约事件。明人对孟浩然私入禁署、“君前诵怨”亦高度关注,不仅加以咏叹,同时也对其因诗放还事件进行了深入思考。如张羽《孟襄阳雪行图》:“平生多少惊人句,却向君前诵怨诗。”l诚如孟浩然者,惊采绝艳,佳句频出,然却君前诵怨,终被放归,不为重用,表现出诗人深切的惋惜与同情之情。
  再如周忱在《孟浩然归南山图序引》中写道:“浩然以诗名于唐,气迈高远,旨趣幽深,英辞杰句,诚非他人所能及。千载之下,闻其名者,莫不愿见,盖亦因其穷而后工耳。向使浩然得志,极富贵于当时,其诗名岂得盛传于后世哉?然则以彼易此,孰得而孰失?若浩然者,岂非屈于一时而伸于千载乎?”m
  周忱在肯定孟浩然诗歌成就之余,另辟蹊径,认为浩然因仕途不顺,继而发愤激励,终在盛唐众多诗人中脱颖而出。孟浩然虽在仕途上受挫失意,然而其能穷而后工,以诗名传于后世,故周忱认为“因诗放还”事件中孟浩然的得与失难以轻易衡量。
  (三)对孟浩然气度风骨的敬慕及对其诗风的赞许
  孟浩然年轻时在鹿门山隐居读书,性情受襄阳隐逸风尚的影响颇深,其一生常常摇摆于入仕与遁世两极之间,后终归于隐逸本心。高启在《题孟浩然骑驴吟雪图》中云:“西风驴背倚吟魂,只到庞公旧隐村。何事能诗杜陵老,也频骑叩富儿门。”n此诗中浩然在瑟瑟寒风中骑驴行至鹿门山,一心于庞公栖隐处归隐,而诗才横溢的杜甫频频骑驴却是干谒权贵,追逐仕途名望,高启将杜甫与孟浩然相比较,更加凸显出了孟浩然的隐逸性情与不曲意逢迎的气度风骨,也流露出诗人自己对孟浩然人格的钦慕。
  再看李昌祺所作《题孟浩然踏雪寻梅图》:“浩然先生生盛唐,锦心秀口冰肝肠。词追风雅谐宫商,清如环佩锵珩璜。……惟公制作尤擅场,篇篇首首兴趣长。字字句句金玉相,明珠白璧争焜煌,千载不朽垂休光。”o浩然重返襄阳,不见丝毫求仕不得的失落,相反其寄情山水,恬淡自适。骑着蹇驴,寻觅梅花,堪为风雅之谈,显示出孟浩然淡泊从容的人生态度与清高自赏的文人意趣。孟浩然的诗歌以“清”著称且诗味醇厚,李昌祺对孟浩然诗歌亦持有高度评价,认为孟诗清旷雅致,独具意匠,韵味悠长,千载中仍可见高格。
  三、结语
  明初,朱元璋通过一系列专制措施强化君主独裁,在思想文化方面则大力倡行程朱理学,采取僵化的“八股取士”制度,对文士实行笼络或极为严厉的高压政策,更是制造了大量的文字狱事件,极大地扼制了人才发展。在这种政治思想日益高压以至于趋向失控的情况下,文坛上逐渐呈现出沉闷压抑的气氛。文士们对政治的黑暗普遍感到失望,处于仕进与避世的矛盾选择中,又由于创作的不安全感愈来愈倾向于欣赏一种淡泊闲适的美。而孟浩然在仕隐两极之间的摇摆徘徊引起明代士人的情感共鸣,其初心怀魏阙,有济世之志,但在仕途无望、痛苦失意后,能够不陷于俗世,寄情山水,以高洁隐士终身的人生选择对明代文士们产生借鉴意义,其淡泊超然、洒脱自适的“踏雪寻梅”形象也抚慰了有明一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指导老师:杨万里,山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a 刘继才:《中国题画诗发展史》,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23页。
  b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2009年版。
  c 〔明〕梁寅:《石门集十五卷》(卷二),清抄本。
  d 〔明〕李东阳:《怀麓堂集》(卷七十四文后稿十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e 〔明〕杨慎:《升庵集》(卷五十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f 〔明〕黄仲昭:《未轩文集》(卷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g 〔明〕于谦:《忠肃集》(卷十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h 〔唐〕孟浩然著、徐鹏校注:《孟浩然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6、176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i 〔明〕高儒:《百川书志》(卷六史),清光绪至民国间观古堂书目丛刊本。   j 〔明〕张岱:《夜航船》,李小龙整理,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9页。
  k 〔明〕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卷二十六诗),清康熙二十黄楷刻本。
  l 〔明〕张羽:《静居集》(静居集卷六),四部丛刊三编影明成化刻本。
  m 〔明〕周忱:《双崖文集》(卷二),清光绪四年山前崇恩堂刻本。
  n 〔明〕高启:《高太史大全集》(卷十七),四部丛刊影明景泰刊本。
  o 〔明〕李昌祺:《運甓漫稿》(卷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参考文献:
  [1] 孟浩然著,徐鹏校注.孟浩然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2] 孟浩然著,赵桂藩注.孟浩然集注[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
  [3] 刘继才.中国题画诗发展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
  [4] 张伯伟.再论骑驴与骑牛——汉文化圈中文人观念比较一例[J].清华大学学报,2007(1).
  [5] 张震英.2011年孟浩然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2(1).
  [6] 尚永亮,刘晓.“灞桥风雪驴子背”——一个经典意象的多元嬗变与诗、画解读[J].文艺研究,2017(1).
  [7] 石志鸟.灞桥风雪:生活渊源和文化意义[J].求索,2017(5).
  [8] 朱君,刘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元代接受研究[J].名作欣赏,2017(15).
  [9] 罗时进.宋代图像传播对唐代诗人与作品的经典化形塑[J].社会科学文摘,2018(6).
  [10] 卫佳,杨和为.摇摆的人生:孟浩然的仕隐矛盾及其诗歌创作[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9(1).
  [11] 杨东莉.孟浩然在宋元时期的接受[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2] 刘峰峰.论孟浩然及其诗歌在唐代的接受与传播[D].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3] 王艳萍.气:孟浩然及其诗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9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唐代诗人及其作品在图像世界中的接受研究——以明代文献为中心”(201910108036)的结题成果
  作 者: 杨如月,山西大学文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电影《小姐》中,朴赞郁摒弃了其惯用的复仇逻辑以及该电影蓝本小说《指匠情挑》的命运逻辑,反而以身体为基本驱力演绎了个体经由身体自觉到争得主体自由的故事。该片以口唇特写将身体爱欲推至前景,风之意象的大远景则无限渲染了主体自由。如此改编使电影《小姐》成为典型的身体叙事文本。  关键词:朴赞郁 《小姐》 身体叙事  朴赞郁导演被赞誉为电影界的“恶之花”“黑色电影大巫师”,其创作往往剑走偏锋,呈现
期刊
摘 要:《乐记》推崇的音乐与先秦时期的其他音乐一样普遍具有愉悦性,给人愉快的感受。从溯源《乐记》音乐的“乐”本义来看,它与收获农作物而来的喜庆有关,而后引申为一种喜悦的心理情感。然而,由于音乐表达的这种情感与政事和伦理等内容结合在一起具有了理性认识方面的内涵,在人自身之中、他人之间和社会之中发挥着和谐的作用,所以就具有自身的特点,变成一种和谐而节制,喜悦而知性的愉悦。  关键词:《乐记》 愉悦 情
期刊
摘 要:从存在主义“常人”批判的视角分析日本作家井伏鳟二的长篇小说《黑雨》,可以看到小说并非仅仅从战争给日本民众带来的灾难来体现反战主题,而是详细描绘了战时及战后日本民众的“常人”表现,剖析了其“常人”行为的原因,完成了哲学意义上的“常人”批判,同时展现出了更为深刻的反战主题。  关键词:《黑雨》 井伏鳟二 “常人” 反战  一、引言  长篇小说《黑雨》是日本作家井伏鳟二(1898—1993)以1
期刊
摘 要:苔菲是俄罗斯侨民文学第一浪潮的代表人物,“白银时代”幽默讽刺作家的魁首。十月革命后,她在异国他乡的漂泊中度过余生,但其作品仍然遵循着俄罗斯古典文学的创作传统。就短篇小说创作而言,苔菲在叙事方法、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颇受契诃夫影响,堪称契诃夫文学传统的忠实继承者。  关键词:苔菲 契诃夫 小人物形象  引言  契诃夫短篇小说的形式特征在19世纪传统小说向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的过渡中处于承
期刊
摘 要:不同的时代赋予俄罗斯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不同的精神内涵,但是俄罗斯民族精神中的真善美从未改变。俄罗斯作家通过互文性叙事策略把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女性形象串联为符号链,本文试通过分析《斯维特兰娜》与《书市上的斯维特兰娜》的互文性,揭示俄罗斯文学中女性形象的美好品质。  关键词:女性形象 互文性 《斯维特兰娜》 《书市上的斯维特兰娜》  一、引言  马卡宁是俄罗斯后现实主义作家,独创“韵脚小说”文体观
期刊
摘 要:秦叔宝、尉迟恭是唐太宗时期著名的武将,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经过唐宋笔记、元明清戏曲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塑造,逐渐成为明清时期民间最受欢迎的将军门神,其形象演变正如《西游记》所说:“他本是英雄豪杰旧勋臣,只落得千年称户尉,万古作门神。”秦叔宝、尉迟恭的艺术形象,从唐代君主御制的凌烟阁功臣像到明清乃至如今依然流行的门神画,体现了从宫廷走向民间,由国家政治伦理信仰转化为一种普遍民间信仰的演变轨
期刊
摘 要:俄国文学中的铁路主题作品随着铁路的产生而出现,诸多俄国文学作品中涉及了铁路意象,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也不例外。本文通过对《安娜·卡列尼娜》中铁路意象的研究,一方面揭示铁路深层次的象征和寓意,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象征意义:死亡与宿命、现代化对传统的入侵、社会对个体的压迫;另一方面探析铁路意象的作用,铁路意象在小说中推动了情节发展,反映人物的观点与形象,连接了小说的前后结构,体现了作
期刊
摘 要:在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格”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审美范畴,更是寄寓了陈廷焯独特的审美理想。陈廷焯认为有“格”之词关乎温柔敦厚的诗教之旨以及中和的审美原则,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首先其形式是和雅顿挫的。和雅不仅指外在形式如措語之典雅,更讲究词作内在体格之雅正,词作整体呈现出的一种含蓄婉曲之气。其次词作内容要温厚沉郁,及此则词自成高格。他认为忠厚和沉郁是体与用的关系,沉郁和含蓄又有所区别,辨明
期刊
摘 要:《我们仨》是杨绛以九十二岁高龄写下的回忆之作,延续了她一贯的从容节制、平淡简约的风格。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叙事艺术,能透过作品的倾斜结构和平凡人的视角,解读出新的内容要素。本文基于文本细读,从上述两方面进行锥探,挖掘文本隐含的新质。  关键词:结构 情感 《我们仨》 “我们仨”  《我们仨》原计划由一家三口一起完成,定题时钱锺书和钱瑗都已住院,钱瑗在生命的最后時光写下了五篇,原文录于正式出版的
期刊
摘 要:加缪在《局外人》中塑造的荒诞人形象默尔索以一种极端抽离且克制对抗着世界俗常性的价值标准与道德要求;而贝克特在《开心的日子》中描绘的女主人公温妮则通过参与到世界的琐碎中拆解了规则与标准,这两个人物有着同样的对世界和自我的清醒认知,他们的清醒状态有着极为相似的形成原因,那就是对现代人面临的虚无和荒诞的深刻理解,但是默尔索和温妮在看透了世界的荒诞性后,却走向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反抗荒诞的道路。本文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