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低龄寄宿影响儿童身心健康,中西部农村的寄宿制学校学生住宿条件较差,等等,特别是,寄宿制学生长期处于缺乏家庭情感呵护及文化生活的封闭校园环境中,在情感、心理和安全等方面出现多种问题。 现实也表明,作为一种办学模式,寄宿制学校的有效运行并非仅仅“盖房子”那样简单。由于配套政策及投入衔接不力,许多农村寄宿制学校常掣肘于人员编制不足、经费匮乏、管理薄弱等现实困难,进而带来的低龄儿童心理健康、学生厌学辍学的问题。无论对于学校还是家庭,寄宿制都意味着经济成本的增加,这部分成本该如何消化,如何合理分摊,现实中尚需有效探索。
关键词:边远地区 义务教育 农村寄宿制学生 校园文化
在边远地区农村由于地广人稀,生源分布稀疏等地域特点。农村生源分布稀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低下,教育资源利用率低,自主探索的寄宿制学校建设也存在很多问题。教学点、麻雀校、复式教学、隔年招生是以牺牲教育质量和农村学生利益为代价的被动僵持,地方上简单拼凑的寄宿制学校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将因寄宿新增的教育成本转嫁到农民身上更是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面对诸如类似的重重困难怎样真正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实现教育公平。作为一名在边远农村从教20年有余的一线教育工作者,谈谈寄宿制学生的管理对策。
一、 国家、社会层面
和谐教育的价值诉求和农村严峻的教育形势都要求在生源分布稀疏的农村地区建设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国家主导建设标准化寄宿制学校是解决生源渐疏引发的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以寄宿制应对生源分布稀疏的问题,以标准化规范寄宿制学校的办学行为。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生源渐疏的发展形势,原有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不能适应义务教育发展现实。生源稀疏等出现一系列的教育问题。以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应对生源渐疏的问题有其合理性。对寄宿制学校的功能和成本效益分析的研究表明,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可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教育质量,还可以促进社会以学校教育实现消除贫困和不平等的功能的实现。在生源分布稀疏的农村地区实施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利大于弊,是当前解决生源分布稀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现实可行策略。 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要有明确的标准体系,包括资金投入、学校布局、设施建设、人员配备和学校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具体建设中要遵循政府投入为主、沟通协调为主和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基本原则;根据寄宿制学校布局方式,寄宿制学校建设分为集中办学模式、联合办学模式和分层办学模式,按照建设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新建模式和扩建模式。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在农村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实践探索和科学研究都需要不断加强。
当前我国边远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寄宿制学校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已具有相当规模。这种国家倡导、政府行动的寄宿制学校建设,对优化教育资源、保障教育公平、提高办学效益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是,寄宿制学校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寄宿制工程建设资金缺口大、寄宿制学校运转经费紧张、学生家庭教育成本增加等经济问题,教师工作强度剧增、学生矛盾冲突增长、相关配套体制改革滞后等管理问题,以及学生环境适应不良、辍学问题反弹、安全问题凸显、课余生活贫乏等与学生发展相关的问题。
二、 学校管理在学生情感管理,关注孩子身心健康上重点出
寄宿制学校要管理好學生等任重而道远。针对边远农村寄宿制住校学生特点,他们更需情感管理,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中国教育报》2013年9月26日)从分散办学到集中办学,固然改善了学校的硬件设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也带来了管理上的诸多问题。著名学者杨东平教授此前撰文指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低龄寄宿影响儿童身心健康,中西部农村的寄宿制学校学生住宿条件较差,等等,特别是,寄宿制学生长期处于缺乏家庭情感呵护及文化生活的封闭校园环境中,在情感、心理和安全等方面出现多种问题。 现实也表明,作为一种办学模式,寄宿制学校的有效运行并非仅仅“盖房子”那样简单。由于配套政策及投入衔接不力,许多农村寄宿制学校常掣肘于人员编制不足、经费匮乏、管理薄弱等现实困难,进而带来的低龄儿童心理健康、学生厌学辍学的问题。无论对于学校还是家庭,寄宿制都意味着经济成本的增加,这部分成本该如何消化,如何合理分摊,现实中尚需有效探索。 2001年以来,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体制逐步由“三级办学,(县乡)两级为主”变为“以县为主”,基层教育管理重心上移意味着管理半径的扩大,也意味着管理成本的提高。对于基层教育部门而言,进行教学网点撤并,推广寄宿制学校,显然符合方便管理的考虑。寄宿制学校是否是普适的万能灵药尚存疑问。
三、 寄宿制学生的寄宿管理上要避免“5+2=0”
“5+2=0”是指什么?这里的5指学生在上学期间,每周在校寄宿的5天,2是指每周里的2个星期天。“5+2=0”是指在学校和家里都没得到好的管理,寄宿制学生获得结果为0。这里谈论涉及学校教育管理和家庭教育管理的双边活动过程。需要学生监护人和学校教育管理的和谐合作,学校老师的责任如压千钧。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优质寄宿文化是管理好寄宿学生的出路。学校抓好学生在校的5天,对于寄宿学生管理来说极其关键。带领指导寄宿学生从美化、亮化、净化、雅化宿舍入手来打造优质寄宿文化。其中所谈的美化、亮化和净化是从宿舍环境卫生方面来讲,雅化是学生礼仪、道德、学识方面。
雅化重点做好学习和情操。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成才,要成才学习必不可少。充分利用好早晚时间,有目的、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学习指导。长此以往,在老师正确引导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养成有学习目的、有学习自觉性了,管理起来自然会轻松愉快、经过得心应手走向最终不用管。学生会自我管理好、学习好是教育的最高理想目标。
带领指导寄宿学生从美化、亮化、净化宿舍,是养成寄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个有机过程。在平时的寄宿管理上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天天坚持下去。在周而复始的磨练过程中,管理的老师做好寄宿学生的监督,督促。更多的是苦口婆心的说教和身体力行的示范,感化学生“见贤思齐,从德尚贤”。追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关键词:边远地区 义务教育 农村寄宿制学生 校园文化
在边远地区农村由于地广人稀,生源分布稀疏等地域特点。农村生源分布稀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低下,教育资源利用率低,自主探索的寄宿制学校建设也存在很多问题。教学点、麻雀校、复式教学、隔年招生是以牺牲教育质量和农村学生利益为代价的被动僵持,地方上简单拼凑的寄宿制学校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将因寄宿新增的教育成本转嫁到农民身上更是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面对诸如类似的重重困难怎样真正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实现教育公平。作为一名在边远农村从教20年有余的一线教育工作者,谈谈寄宿制学生的管理对策。
一、 国家、社会层面
和谐教育的价值诉求和农村严峻的教育形势都要求在生源分布稀疏的农村地区建设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国家主导建设标准化寄宿制学校是解决生源渐疏引发的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以寄宿制应对生源分布稀疏的问题,以标准化规范寄宿制学校的办学行为。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生源渐疏的发展形势,原有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不能适应义务教育发展现实。生源稀疏等出现一系列的教育问题。以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应对生源渐疏的问题有其合理性。对寄宿制学校的功能和成本效益分析的研究表明,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可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教育质量,还可以促进社会以学校教育实现消除贫困和不平等的功能的实现。在生源分布稀疏的农村地区实施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利大于弊,是当前解决生源分布稀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现实可行策略。 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要有明确的标准体系,包括资金投入、学校布局、设施建设、人员配备和学校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具体建设中要遵循政府投入为主、沟通协调为主和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基本原则;根据寄宿制学校布局方式,寄宿制学校建设分为集中办学模式、联合办学模式和分层办学模式,按照建设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新建模式和扩建模式。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在农村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实践探索和科学研究都需要不断加强。
当前我国边远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寄宿制学校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已具有相当规模。这种国家倡导、政府行动的寄宿制学校建设,对优化教育资源、保障教育公平、提高办学效益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是,寄宿制学校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寄宿制工程建设资金缺口大、寄宿制学校运转经费紧张、学生家庭教育成本增加等经济问题,教师工作强度剧增、学生矛盾冲突增长、相关配套体制改革滞后等管理问题,以及学生环境适应不良、辍学问题反弹、安全问题凸显、课余生活贫乏等与学生发展相关的问题。
二、 学校管理在学生情感管理,关注孩子身心健康上重点出
寄宿制学校要管理好學生等任重而道远。针对边远农村寄宿制住校学生特点,他们更需情感管理,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中国教育报》2013年9月26日)从分散办学到集中办学,固然改善了学校的硬件设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也带来了管理上的诸多问题。著名学者杨东平教授此前撰文指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低龄寄宿影响儿童身心健康,中西部农村的寄宿制学校学生住宿条件较差,等等,特别是,寄宿制学生长期处于缺乏家庭情感呵护及文化生活的封闭校园环境中,在情感、心理和安全等方面出现多种问题。 现实也表明,作为一种办学模式,寄宿制学校的有效运行并非仅仅“盖房子”那样简单。由于配套政策及投入衔接不力,许多农村寄宿制学校常掣肘于人员编制不足、经费匮乏、管理薄弱等现实困难,进而带来的低龄儿童心理健康、学生厌学辍学的问题。无论对于学校还是家庭,寄宿制都意味着经济成本的增加,这部分成本该如何消化,如何合理分摊,现实中尚需有效探索。 2001年以来,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体制逐步由“三级办学,(县乡)两级为主”变为“以县为主”,基层教育管理重心上移意味着管理半径的扩大,也意味着管理成本的提高。对于基层教育部门而言,进行教学网点撤并,推广寄宿制学校,显然符合方便管理的考虑。寄宿制学校是否是普适的万能灵药尚存疑问。
三、 寄宿制学生的寄宿管理上要避免“5+2=0”
“5+2=0”是指什么?这里的5指学生在上学期间,每周在校寄宿的5天,2是指每周里的2个星期天。“5+2=0”是指在学校和家里都没得到好的管理,寄宿制学生获得结果为0。这里谈论涉及学校教育管理和家庭教育管理的双边活动过程。需要学生监护人和学校教育管理的和谐合作,学校老师的责任如压千钧。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优质寄宿文化是管理好寄宿学生的出路。学校抓好学生在校的5天,对于寄宿学生管理来说极其关键。带领指导寄宿学生从美化、亮化、净化、雅化宿舍入手来打造优质寄宿文化。其中所谈的美化、亮化和净化是从宿舍环境卫生方面来讲,雅化是学生礼仪、道德、学识方面。
雅化重点做好学习和情操。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成才,要成才学习必不可少。充分利用好早晚时间,有目的、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学习指导。长此以往,在老师正确引导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养成有学习目的、有学习自觉性了,管理起来自然会轻松愉快、经过得心应手走向最终不用管。学生会自我管理好、学习好是教育的最高理想目标。
带领指导寄宿学生从美化、亮化、净化宿舍,是养成寄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个有机过程。在平时的寄宿管理上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天天坚持下去。在周而复始的磨练过程中,管理的老师做好寄宿学生的监督,督促。更多的是苦口婆心的说教和身体力行的示范,感化学生“见贤思齐,从德尚贤”。追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