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对话 个性表达

来源 :阅读与鉴赏(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eepOrW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题导语: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中考现代文阅读到底应该怎么考?如何设题?这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难题。从起初肢解式大题量考查,过渡到近几年的少量题目,重整体感知和具体探究。绍兴市近三年连续出现的阅读感言、赏析文、推荐文,命题者力图寻找一条呈现考生原始阅读状态的轨迹,这三种文体的推出,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阅读是否只有这种呈现方式?考生的感受是否只有这些?每年这样考,是否又走入另一种套路,成为一种应试模式?
  2010年的绍兴市语文中考文学作品阅读从选材到设题尝试着新的突破——
  
  真题呈现:
  二、现代文阅读(33分)
  (一)(20分)
  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
  迟子建
  ①我对虫子是不陌生的。小时候在菜园和森林中,见过形形色色的虫子。绿色的软绵绵的喜欢吊在杨树枝上的毛毛虫,爱在菜园中飞来飞去的有着漂亮的壳的“花大姐”,以及在树缝中养尊处优的肥美的白色虫子,都曾带给我许多的乐趣。我曾用树枝挑着绿色的毛毛虫去吓唬比我年幼的小孩子;曾经在菜园中捉了“花大姐”,将它放到透明的玻璃瓶中,看它光亮的“外衣”;曾经抠过树缝中的虫子,将它投到火里,品尝它的滋味。至于在路上和田间匍匐着的蚂蚁,我对它们更是无所顾忌,想踩死一只就踩死一只,仿佛虫子是大自然中最低贱的生灵,践踏它们是天经地义的。
  ②成年之后,我不拿虫子作恶作剧了,这并不是因为对它们有特别的怜惜之情,而是由于逐渐地把它们给淡忘了。这时候我注意的是飞鸟,是流云,是高耸入云的百年老树,是湖泊中的野雁,是森林的白雪地上奔逃的兔子。虫子就像尘埃一样,被这些事物给深深地掩埋了。
  ③然而去年春节,我却被一只虫子给深深地震撼了。这一年来,我从来没有忘记过它,它就像一盏灯,在我心情最灰暗的时刻,送来一缕明媚的光。如今我写着以上的文字,想要描述它时,又仿佛看见了它那矫健的身影——虽然说它那么小;又仿佛听见了它被摔下来时那山呼海啸般的声音——虽然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声音出现。
  ④去年在故乡,正月初一,我从弟弟家过完除夕回到自己的家。推开家门,见陈设还是过去的陈设,杜鹃依然如往年一样怒放着,而窗外的雪山和草滩也一如既往地沐浴着冬日清冷的阳光,这物是人非的场景让我觉得分外的苍凉。我孤独地站在屋子的窗前,久久不肯离开。我想让目光与那些流云作伴,因为它们行踪飘忽,时有时无,与我迷离的心态正吻合。
  ⑤后来是一个电话让我把目光又转向室内。接完电话,我给供奉在厅堂的菩萨上了三炷香,然后席地而坐,闻着檀香的幽香,茫然地看着光亮的乳黄色的地板。地板干干净净的,看不到杂物和灰尘。突然,我的视野中出现了一个小黑点,开始我以为那是我穿的黑毛衣散落的绒球碎屑。可是,这小黑点渐渐地朝佛龛这侧移动着,我意识到它可能是只虫子。
  ⑥它果然就是一只虫子!我不知它从哪里来,它比蚂蚁还要小,通体黑色,形似乌龟,有很多细密的触角。背上有个锅盖形状的黑壳,漆黑漆黑的。它爬起来姿态万千,一会儿横着走,一会儿竖着走,好像这地板是它的舞台,它在上面跳着多姿多彩的舞。当它快行进到佛龛的时候,它停住了脚步,似乎是闻到了奇异的香气,显得格外的好奇。它这一停,仿佛是一个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将军在酝酿着什么重大决策。果然,它再次前行时就不那么恣意妄为了,它一往无前地朝着佛龛进军,转眼之间,已经是兵临城下,巍然站在了佛龛与地板的交界上。我以为它就此收兵了,谁料它只是在交界处略微停了停,就朝高高的佛龛爬去。在平面上爬行,它是那么的得心应手,而朝着呈直角的佛龛爬,它的整个身子悬在空中,而且佛龛油着光亮的暗红的油漆,不利于它攀登,它刚一上去,就栽了个跟斗。它最初的那一跌,让我暗笑了一声,以为它尝到苦头后一定会掉转身子离开。然而它摆正身子后,又一次向着佛龛攀登。这回它比上次爬得高些,所以跌下时就比第一次要重,它在地板上四脚朝天地挣扎了一番,才使自己翻过身来。我以为它会接受教训,掉头而去了,谁料它重整旗鼓后选择的又是攀登!佛龛上的香燃烧了近一半,在它的香气下,一只无名的黑壳虫子一次一次地继续它认定的旅程。它不屈不挠地爬,又循环往复地被摔下来,可是它不惧疼痛,依然为它的目标而奋斗着。有一回,它已经爬了两尺来高了。可最终还是摔了下来,它在地板上打滚,好久也翻不过身来,它的触角乱抖着,像被狂风吹拂的野草。我便伸出一根手指,轻轻地帮它翻过身来,并且把它推到离佛龛远些的地方。它看上去很愤怒,因为它被推到新地方后,是一路疾行又朝佛龛处爬来。这次我的耳朵出现了幻觉,我分明听见了万马奔腾的声音,听见了嘹亮的号角。我看见了一个伟大的战士,一个身子小小却背负着伟大梦想的英雄。它又朝佛龛爬去,也许是体力耗尽的缘故,它爬得还没有先前高,很快又摔了下来。我不敢再看这只虫子,比之它的顽强,我觉得惭愧,当它踉踉跄跄地又朝佛龛爬去的时候,我离开了厅堂,我想上天对我不薄,让我在一瞬间看到了最壮丽的史诗。
  ⑦几天之后,我在佛龛下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只死去的虫子。它是黑亮的,看上去很瘦小,我不知它是不是我看到的那只虫子。它的触角残破不堪,但它背上的黑壳,却依然那么明亮。在单调而贫乏的白色灯光下,这闪烁的黑色就是光明!
  (选自迟子建散文集《假如鱼也生有翅膀》,稍有改动)
  6.某文学期刊要做迟子建散文的专题,其中选择了这篇文章,专栏记者为此采访了迟子建。以下是记者的提问,假如你是迟子建,你将如何回答?(14分)
  问题A:通常我们不会用“惊天动地”来形容一只虫子,而您用了,并且还把它作为文章的题目。您是怎样考虑的?(4分)
  迟子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B:有读者问,您在描绘这一只虫子前,花了很多笔墨,似嫌拖沓,对这一点您怎么看?(4分)
  迟子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C:这篇文章收录在您的散文集《假如鱼也生有翅膀》中,您说您比较喜欢这篇文章,那么您觉得对“虫子”的描绘,最成功或最得意的是哪一点?(6分)
  迟子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专题刊登以后,读者对文中“虫子”的行为各有评说,该文学期刊就此做了一个网上调查,下面是网友们的观点,你的想法呢,请你也写一写,并作适当阐述。(6分)
  1楼:对这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大家有什么想法,一起谈谈吧。
  2楼:一只令人肃然起敬的虫子,一只令我自惭形秽的虫子,一位令人敬爱的作家,她的笔尖给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指引着沉实的价值方向。
  3楼:生活中这样的虫子太悲剧了,为什么非要爬上去呢?虫子的牺牲很无谓,平淡是真,惊天动地不是我们这些平凡人折腾得起的。
  4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色点示:
  这篇文学作品的设题主要呈现以下特色:①专题式采访,展开多元对话。打破了以往阅读设题的沉闷,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让考生在角色互换之间,以采访者的身份采访作者本人,完成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②贴吧式评论,呈现个性思维。顺着网友的观点谈自己的想法,考的其实是个人的价值观,呈现的是个性化的评论。③多角度欣赏,考查审美能力。就对“虫子”的描绘,谈最成功或最得意的一点,其实是对文本的一种鉴赏。
  
  设题分析:
  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情感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迟子建的《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无论从选材到设题都体现了课标的这种理念和导向。从文本的主旨和立意而言,作者要宣扬虫子身上的一种精神和品质,虫子在受到挫折后还是坚持不懈、不屈不饶、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精神,可谓是英雄和战士,并以此自勉,具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意义。
  从设题而言,虽然只有两大题,但新颖的外表下,设题涵盖面较广。第一大题问题A,从题目切入,抓住“惊天动地”与“虫子”的超常搭配提问,让迟子建回答。此题其实是一个“词语辨析题”,考生能结合文本内容谈感受和体会即可。问题B,就描绘虫子的笔墨和篇幅,采访迟子建,并让其谈看法,这考查的是写作特点。问题C,采访迟子建,让其就对“虫子”的描绘,谈最成功或最得意的是哪一点。设题较为开放,能联系文本的具体字词加以阐释,言之有理即可,考查的其实是一种审美鉴赏力。第二大题,在贴吧上就“虫子”谈观点,是开放题。只要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言之有理,即可拿满分,并以读写结合的方式加以呈现。
  
  答题指导:
  设题以采访稿的形式呈现,第一大题均让迟子建来回答,但文本的信息还是隐藏在字里行间,要根据题干要求提取相关内容。
  第一大题问题A可分两点回答,一方面是虫子自身的品质,一方面是对“我”的影响。各2分。在回答虫子自身品质时,要点出它虽然小,虽然卑微,如果没有扣1分;关于虫子品质只要意思对即可得1分,词语可以灵活,比如不惧挫折,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执著顽强、屡败屡战等等均可。在回答虫子对“我”的影响时,必须写出当时“我”的状态是迷离、苦闷、孤独、彷徨的,如果没有扣1分,同时要写出虫子给“我”“震撼”、“惭愧”、“警醒”等意思,给1分。
  参考答案:用“惊天动地”这个词我想表明两个意思,一是虫子虽小,虽然卑微(1分),但却英勇执著,具有英雄气概(1分);二是小虫子的表现让迷离中苦闷着、彷徨着的我(1分)感到惭愧,促我警醒(1分)。
  问题B可分两点回答,一是要写出前五段的主要内容,只要写出“我”对虫子的态度变化即给2分;二是写出铺垫、对比、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等意思,并稍作分析,2分。
  参考答案:前五段,我写的是对虫子态度的变化和我当时的心境(2分),主要是为了给这一只虫子的出场作铺垫,与下文这只虫子对我的影响构成对比,有点先抑后扬的意思(2分)。
  问题C属开放题,写出特点,并能够联系文章具体词句加以阐释,言之有理的可以拿满分。本文描写“虫子”的手法,大致有“用词”特点、修辞格特点(比喻、拟人)、对比手法等方面。在写到修辞格特点时,必须写到拟人,比喻可写可不写。如果写对比,则要求既写出虫子在平地时的得心应手与后来向着“呈直角的佛龛爬”时的艰难情形的对比,也写出“我以为”与它的实际行为之间的对比。以上几点只要回答其中一点即可。如有另外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可视为一点。(2分)必须联系具体的文章加以阐释,可以例举词语、句子,但必须写出具体的表达效果。(2分)必须以迟子建的口吻、腔调回答。(2分)
  参考答案:〔示例一〕嗯,我是比较喜欢这篇文章,因为在“虫子”身上传递出了我的一些想法。它在我眼里,不仅是一只虫子,我想把它描绘成一个“将军”、“英雄”、“战士”,为此我用了很多“大词”,用了很多拟人的笔法,比如“酝酿”、“一往无前”、“兵临城下”、“巍然”等,塑造它面对困境时冷静执著勇敢的形象。(“用词”特点)〔示例二〕那只“虫子”实在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撼。它在平地上这样自如,在爬佛龛时如此艰难,可是它却知难而进,不畏疼痛。文中第六小节,有好几处用了“我以为”,是我当时真实的想法,我以为它会收兵,我以为它会离开,我以为它会掉头而去,但是,它完全没有按照我的想法去做,这种反差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我在它的面前显得这样软弱。我想,我们是应该对自然界的生灵献上我们的敬意的。(对比手法)〔示例三〕我说过,作家的命脉在于“想象力”,所以普通人也许写不具体这样一只虫子,作家的责任就是动用我们手中的笔加以描绘。为此,我用了拟人手法,把它描绘成一个“将军”、“英雄”、“战士”,还用了比较多的比喻,如在描写外形时,在它恣意乱爬时。我希望通过我的描绘形象地展现这样一只有灵性有坚持的卑微生命。我喜欢它,也希望我的读者能够喜欢它。(修辞格特点)
  第二大题观点可以多元,上面提供的四个观点分别是(1)困难中坚持的品性;(2)对现存生活状态的勇敢反抗;(3)盲目追求是无价值的;(4)幸福与选择是自己的事。如果还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也可。(2分)论述必须扣住文章进行论证,论据充分,有说服力。(2分)语言精确,表达清晰。(2分)解题需要体现梯度,做到观点鲜明,扣住文章,有说服力,表达完整。
  参考答案:〔示例四〕我的观点是,虫子的行为,我们外人是没有评价权利的。我们有什么资格去评论别人的选择呢?如果虫子认为这样的追求是快乐的,与其在平地上平淡地爬一生,不如奋起拼搏一次,即使遍体鳞伤也生死不顾,那么它是幸福的,因为它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如果虫子认为这样的追求是无意义的,安乐地在平地之上过自己理想的人生,这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幸福在己,选择在心。
其他文献
真题回放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完成题目。(6分)  材料一:5月8日上午,在嘉宾和普通市民800多双眼睛的注视下,宁波再次向世人展现了自己与书的不解之缘——位于甬江边的宁波书城正式开业了。宁波书城由高66米的16层主建筑及其他7幢配套建筑组成,以“书”为核心,营造了“书香宁波”的氛围。在书香脉脉中浸润了400多年的宁波,向世界、向未来展现了自己除了商业之外的文化特质。  ①为上面这则新闻拟写
期刊
中考原题    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开幕。山东馆以“齐鲁青未了”为主题,向世界展示山东的风采。班级开展“走进山东馆”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1.你是怎样理解山东馆“齐鲁青未了”这一主题的?  2.右图为山东馆。场馆设计体现“海岱(指泰山)交融”的理念。请你写一段文字,说说场馆外形设计是如何体现这一理念的。    3.完成下面的对联,展示山东的人文底蕴和自然风光。  
期刊
中考原题:  在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无数风流人物。虽然这些风流人物的生命早已消逝,但他们感人的故事,不朽的业绩,博大的情怀,高尚的品质,却留在我们心中。假如你班要开展以“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主题语。  2.在参与此次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老师设计了两项活动,请你再补充两项。  ①排风流人物座次。  ②讲风流人物故事。  ③
期刊
中考真题: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荆州是驰名于世的三国鏖兵之地,有着深厚的三国文化积淀。下面以“说不尽的三国风云”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  1.吟三国华章。阅读下面语段,按编号填写诗文。  昔魏武吟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志宏阔如宇;武侯临表:“受任于败军之际,② _____________ ”,其情沛然如注;孙权劝学,蒙曰
期刊
中考原题:  今天是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请你参加下列节日活动。  [走近端午]  1.请你结合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它从汩罗江的波涛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每一条河川都回荡着振聋发聩的呐喊,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所指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_。下面是一位同学根据上述文
期刊
中考试题:  请参加以“我来说生肖(属相)”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一:亮出生肖  请写出你的生肖或你喜欢的一种生肖,并从下面的诗中找出与其对应的诗句,书写在田字格内。(温馨提示:后面的活动均围绕你所写的生肖展开。)    十二生肖诗  硕鼠饮河河不干,牛女长年相见难。  赤手南山缚猛虎,月中取兔天漫漫。  骊龙有珠常不眠,画蛇添足实为累。  老马何曾有角生,羝羊触藩徒忿嚏。  莫笑楚人冠
期刊
中考试题: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作为地球的主人,就应该好好保护地球。为了倡导节约能源,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绿色,更环保,校学生会将举行“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主题活动。  1.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段简要的文字,介绍一下什么是“低碳生活”。(50字以内)  材料一: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全球变暖使得南极冰川
期刊
考场真题:  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古人云“知行合一”、“知易行难”,“知者”可贵,“行者”更可贵。“行者”,用行动诠释生活的意义,用行动抒写生命的美丽。鲁迅以直面人生的呐喊唤起民众的觉醒,“我”以满腔的热情帮助迪龙实现生命的蜕变,而面临危机的美丽汉语需要我们用行动去拯救。  当我们抱怨环境脏乱时,我们为什么不俯下身去?当我们接受善意的微笑时,为什么不报以同样的微笑?当我们自怨自艾时,为什么
期刊
中考真题:  为了弘扬尊老、爱老的中华传统美德,增强学生敬老、助老、孝老的意识,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社区养老”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社区居委会王主任为你提供了下面两则材料。请你根据这两则材料提供的信息,说出北京市开展“社区养老”的原因。  【材料一】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一个国家(地区)65岁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这个国家(地区)则进入老龄化社会。
期刊
汉语言是发展的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词语层出不穷,如“潮女、没女、熟女、单女、腐女”等。新词语的考查在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纷纷登台亮相,成为课程改革以来中考语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0年舟山卷对“新词语”的考查,就体现了语文考试与生活接轨的课改精神。它引导学生语文学习要与生活联系起来,与实践结合起来,把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才是语文学习的良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