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千古风流人物关注地域名人文化

来源 :阅读与鉴赏(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Ho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考原题:
  在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无数风流人物。虽然这些风流人物的生命早已消逝,但他们感人的故事,不朽的业绩,博大的情怀,高尚的品质,却留在我们心中。假如你班要开展以“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主题语。
  2.在参与此次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老师设计了两项活动,请你再补充两项。
  ①排风流人物座次。
  ②讲风流人物故事。
  ③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
  3.在“排风流人物座次”时,假如你把诸葛亮排在第一,请说说你对诸葛亮重要精神品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理解。
  4.在襄樊的历史舞台上,活跃着众多的风流人物,请你简要写一个他们在襄樊留下的传颂千古的故事的名称(必须包括人物和事件)。
  (选自2010年襄樊市中考语文试卷)
  
  考题解析:
  古襄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3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大小战役难以数计,著名的战例就有白起水灌鄢城之战、关羽水淹七军之战、朱序抗拒苻丕之战、岳飞收复襄阳之战、李自成进占襄阳之战以及解放战争中的襄樊战役等。其间英才名士也如繁星,堪称人文荟萃、灿若繁星。这里是宋玉、刘秀、庞统、杜甫、孟浩然、皮日休、米芾的桑梓之地,又是诸葛亮、王粲的第二故乡。襄樊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英才。
  2010年襄樊市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题的设计,充分利用襄樊独特的地域英才文化为素材,创设“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情境,以拟写主题语、设计活动项目、理解名人精神、简写名人故事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试题充满地域和历史文化色彩,这样的试题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关注和热爱,也能激起学生奋发进取争做家乡未来名人的进取心。
  第1题,此题要求学生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主题语。活动的“主题语”应是点明举行这次活动的目的、意义所在的语言,其语言要简洁、通顺、流畅。示例一:说风流人物,传丰功伟绩。示例二:学风流人物,作国家栋梁。
  第2题,此题要求设计活动项目。综合性学习活动是通过具体的活动项目开展的,活动项目设计得好,可以使活动内容丰富有趣有意义。此题活动的项目设计应围绕“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主题进行,活动项目要操作性强、参与面广。示例:诵风流人物诗文;评风流人物功过;写风流人物英姿。
  第3题,此题考查的是对诸葛亮重要精神品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理解。襄阳是诸葛亮的第二故乡,诸葛亮又是家喻户晓的中国历史名人,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为后人所景仰,也为众人所熟悉。答好此题与平时的积累密切相关。示例:勤勤恳恳,竭尽心力,为事业奋斗终生。
  第4题,此题为开放性的语言表述题,除平时要有相关的积累外,答题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写出传颂千古的故事的名称,且必须包括人物和事件;二是所写的人物故事应是“襄樊的历史舞台上”的。示例:刘备三顾茅庐请(访)孔明;刘秀起兵反对王莽政权;韩夫人襄阳城头抗敌;岳飞收复襄阳等六郡;关羽在樊城水淹七军;卞和献玉。
  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其素材都会引起中考语文命题者的关注,考生也要对当地的地域文化加以关注。
其他文献
在清新而略带寒意的傍晚的空气中,舒展我所有的神经、所有的肌肉,让潮湿的略杂咸味的、绿色植物腥味的空气,拥抱、抚摸、亲吻。而双脚,则开始十分自然而舒适地在大地那富有弹性的胸脯上有节奏地踏动着,犹如弹奏一支动听的初冬恋歌。此时我可以用心去读,读周围树的优柔,读鸟儿的婉转,读流云的缠绵,读花朵的鲜艳,读晚霞的灿烂……亦或者什么都不想,脑子里一片空白,天亮着的时候看天上忘忧的云彩,天黑了可以看星,在黑暗中
期刊
4月24日,是哈勃太空望远镜升空20周年的日子。20年来,这双地球的“千里眼”观测了3万多个天体,拍下50多万张照片。哈勃望远镜的观测结果给天文学研究带来了革命,让人类对宇宙和自身的认识大大迈进了一步。  古往今来,人们对头顶灿烂的星空充满好奇,并试图从星象变化中寻找宇宙和人类的发展规律。由于人类肉眼的局限性,很多发现难免显得粗糙,甚至只是一些臆想。直到400年前,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第一次将望远镜
期刊
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①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②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③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之累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选自《贤奕编·警喻》)  注释:①瘿(yīng):颈瘤病。即颈上生囊状瘤子。②群小:贬称见识浅陋的人。③焦:细瘦。    
期刊
奴子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①,望之如偃蹇②老儒。一日,雅步③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奴子魏藻行三也。)或指所在,复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魏问相见何意,曰:“适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④,倦而假寐。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⑤。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  夫僮⑥仆读书,可示佳事。然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
期刊
昔者公孙龙在赵之时②,谓弟子曰:“人而无能者,龙不能与游。”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③:“臣能呼。”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④?”对曰:“无有。”公孙龙曰:“与之弟子之籍⑤!”后数日,往说燕王。至于河上⑥,而航在一汜⑦。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来。故曰:圣人之处世,不逆有伎能之士⑧。  注释:①选自《淮南子·道应训》。②公孙龙:战国时赵人,字子秉,是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③褐: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
期刊
赏析:  胡马嘶风,萧凄惨月。望着那渐行渐远的长安,怀着那油然而生的悲壮,拥着那难以言喻的豪迈,回首故都。画面彷佛被定格,像是等待后人那无尽的倾诉,马儿却依旧“嗒嗒”前行。又有谁会忍心再回头呢?又有谁不留恋来之不易的安逸和温情呢?但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只是一串串引人联想的奇幻背影。身负使命的昭君,在马蹄声和驼影中,走过了那本不属于她的河西走廊。一路上,目睹了那战争的狼烟和残垣断壁,体验了那分离之痛和百
期刊
那个人已经不在了。  那棵树也已经不在了。  但那个人在那棵树下说过的那句话,在清明节前夕,却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晰地回荡在我的耳边,让我时时泪流满面。  “芳美,我们要好到老的!”第一次,那个人在那棵树下说这句话,我们都还不满十岁。记得那晚,我在那棵歪脖柳下送了她一条紫红色的“卫生裤”,她一手托着裤子,一手拉着我说:“芳美,你对我这么好,我一定要和你好到老的!”  她叫玉英,是我的同学,可她父亲去世
期刊
说起来,张海洋最早去村里教书,多少还是带了些功利性的。  张海洋是响应国家号召来到村里教书的。谁都知道,若是再从乡下回到城市,那好工作是少不了给你安排的。  那时的张海洋,刚大学毕业,正是风华正茂、激情澎湃的年龄。想都没咋想,就报了名。然后背着个破包就在村里教上了书。  村里可有几年没来过老师了,乡亲们像供尊神一样供着张海洋。  教了没多久,张海洋就迷上了这里。这里有高高的山,清澈的水,还有如山一
期刊
真题回放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完成题目。(6分)  材料一:5月8日上午,在嘉宾和普通市民800多双眼睛的注视下,宁波再次向世人展现了自己与书的不解之缘——位于甬江边的宁波书城正式开业了。宁波书城由高66米的16层主建筑及其他7幢配套建筑组成,以“书”为核心,营造了“书香宁波”的氛围。在书香脉脉中浸润了400多年的宁波,向世界、向未来展现了自己除了商业之外的文化特质。  ①为上面这则新闻拟写
期刊
中考原题    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开幕。山东馆以“齐鲁青未了”为主题,向世界展示山东的风采。班级开展“走进山东馆”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1.你是怎样理解山东馆“齐鲁青未了”这一主题的?  2.右图为山东馆。场馆设计体现“海岱(指泰山)交融”的理念。请你写一段文字,说说场馆外形设计是如何体现这一理念的。    3.完成下面的对联,展示山东的人文底蕴和自然风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