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持续深入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引导是否有效,要如何开展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及热情,就成为了各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根据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几点具体的“有效引导”策略,以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引导水平,为小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有效引导 策略
随着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小学数学教学也必须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快速适应现代化教学需求,真正实现突破性的进展。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有效引导”策略,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还能更好地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强化学生的数学理解与吸收,从而有效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这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
一、兴趣着手,引导学习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兴趣,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必须要认真备课,全面了解学生特点及兴趣爱好,以此设计所要教学的内容。实践证明,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进行积极引导,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激發学生对于新知的探究兴趣,以此提高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从而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我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就先引导学生回忆了之前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并以此引出新知。之后,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剪裁“梯形、三角形”等形状,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计算“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这样,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新知的兴趣,还能促使学生养成手脑并用的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巧设提问,发散思维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导致课堂氛围压抑、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及时转变教学方式,通过设置问题来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散,让学生在问题中展开思考与分析,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独立思维,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有效引导”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而问题的选择与方法的指导,都要巧妙而又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有效引导”的作用,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我在《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中,就先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了部分生活中的统计数据,如历届小升初学生的考试成绩数据统计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数据统计图等,这些都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联,易于理解。而我在给学生讲解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后,就让学生以生活中的数据为主题,自己独立制作条形统计图。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从而形成数学逻辑思维。由此可见,此类数学活动的开展,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整体学生的学习质量,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三、重视错误,及时改正
不管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还是教师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师都应该对学生所犯错误有一个正确而又客观的认识。
在数学教学中,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特征,“错误”就成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常客”。这时,教师也可以将这些“错误”作为教学资源的一种,以此分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为它们是学生通过努力思考所得,反映的是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因此,“有效引导”策略要求数学教师必须要正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提高对这些“错误”的重视程度,并采用正确的方法对其进行纠正与引导。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寻找其出错原因,并采用积极正确的态度,纠正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以便在以后遇到此类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从而减少错误发生率。
四、合作交流,合理引导
新课标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散,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并为每个小组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让他们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来完成,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路人”。这种方法的使用,有助于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活跃课堂氛围,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有效引导”策略,不仅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符,更是顺应了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苗海伟.小学数学学生自主学习引导策略新探[J].中国农村教育,2019(12):88.
[2] 吴慧英.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及其运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8):125-126.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有效引导 策略
随着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小学数学教学也必须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快速适应现代化教学需求,真正实现突破性的进展。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有效引导”策略,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还能更好地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强化学生的数学理解与吸收,从而有效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这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
一、兴趣着手,引导学习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兴趣,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必须要认真备课,全面了解学生特点及兴趣爱好,以此设计所要教学的内容。实践证明,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进行积极引导,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激發学生对于新知的探究兴趣,以此提高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从而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我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就先引导学生回忆了之前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并以此引出新知。之后,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剪裁“梯形、三角形”等形状,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计算“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这样,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新知的兴趣,还能促使学生养成手脑并用的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巧设提问,发散思维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导致课堂氛围压抑、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及时转变教学方式,通过设置问题来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散,让学生在问题中展开思考与分析,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独立思维,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有效引导”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而问题的选择与方法的指导,都要巧妙而又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有效引导”的作用,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我在《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中,就先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了部分生活中的统计数据,如历届小升初学生的考试成绩数据统计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数据统计图等,这些都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联,易于理解。而我在给学生讲解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后,就让学生以生活中的数据为主题,自己独立制作条形统计图。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从而形成数学逻辑思维。由此可见,此类数学活动的开展,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整体学生的学习质量,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三、重视错误,及时改正
不管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还是教师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师都应该对学生所犯错误有一个正确而又客观的认识。
在数学教学中,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特征,“错误”就成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常客”。这时,教师也可以将这些“错误”作为教学资源的一种,以此分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为它们是学生通过努力思考所得,反映的是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因此,“有效引导”策略要求数学教师必须要正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提高对这些“错误”的重视程度,并采用正确的方法对其进行纠正与引导。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寻找其出错原因,并采用积极正确的态度,纠正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以便在以后遇到此类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从而减少错误发生率。
四、合作交流,合理引导
新课标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散,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并为每个小组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让他们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来完成,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路人”。这种方法的使用,有助于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活跃课堂氛围,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有效引导”策略,不仅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符,更是顺应了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苗海伟.小学数学学生自主学习引导策略新探[J].中国农村教育,2019(12):88.
[2] 吴慧英.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及其运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8):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