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低年级的孩子,正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期。他们充满童真童趣,敢说、想说、能说,可塑性强,乐于表达;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抓住各种机会,有效地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呢?在教学中我发现苏教版国标本的低年段教材课文文质兼美,以清新明快的诗歌、妙趣横生的童话、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为主,教材中运用了大量的精美插图,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儿童多姿多彩的生活。如果我们充分运用文本资源,细心地挖掘教材中可供说话的素材,为学生的语言训练搭建一个模仿、创造的桥梁,这将是促进低年级孩子语言发展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 文本资源 低年级 语言能力
一、利用“插图”,丰富表象
“词串”是苏教版低段教材的一大特色。课文中的四组词串合仄押韵,情境图形象直观,课文和插图相辅相成。教学时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学着“过电影”,由静止的词语联想到具体的事物,由每行词串想象相关的画面,之后在看图想象说话时试着用上每一组词串。如:第三册《识字1》中的四组词串,介绍了迷人的江南水乡,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结合图画,用上所学的词串展开想象介绍江南水乡。
生:江南水乡真美呀!荷塘里有荷花,有菱藕,有芦苇,有水草,有鱼虾。
生:水乡真美啊!池塘里,碧绿碧绿的荷叶,像一把把绿色的小伞,一朵朵荷花从荷叶间冒了出来,有的张开了粉红色的笑脸,有的还是花骨朵儿。一条条小鱼在荷叶下游来游去,真快活!
生:夕阳西下,出海的渔船回来了,一阵阵动听的渔歌在海面上飘荡。
……
瞧,孩子们说得多好啊!在学生们的想象说话中,原本貌似独立,实际具有相似关系的词语整合成一个“水乡”的模块,在交流畅想中,一幅幅鲜活的“水乡”画面就以模块形式建构、存储于学生脑海中,为学生日后激活、选择、匹配、重组相似模块提供了资源。
二、立足“补白点,想象说话
正如中国国画写意画讲究“留白”艺术一样,苏教版低段教材中的很多课文,有的叙述上有所省略,有的情节上稍有跳跃,文章布白处给了读者无穷遐想和无尽感悟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悟性抓住文白之处,精心挑选有价值的“空白点”,引导学生通过入境体验、合理想象,填补这些“空白”,这样不仅能促进孩子们的语言发展,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补白”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世界多美呀》中有句话:“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这句话是个重点句。后面的省略号,给了孩子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教学中我抓住这一空白点引导孩子们在想象说话中感受大自然的美:
师:假如你们现在就是这只小鸡,透过小小的洞眼,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请小鸡们把眼睛闭起来,想象一下世界的样子。
(学生闭眼想)
师:把你想到的,告诉同桌小朋友。
(生同桌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想到的与大家一起分享?
生:我看到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
生:我看见小河的水非常清,都能见到水中的小鱼和水底的石子。
生:我看到树的叶子非常绿,还有几只小鸟在树林间飞来飞去。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呢?
生:我看见太阳红通通的,像一只鲜红的气球。
生:我看见油菜花金黄金黄的。
生:我看见小草碧绿碧绿的,非常可爱。
……
教学中通过对这一空白点的挖掘,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自读自悟,想象思考,用“感悟语言”代替过去的“理解语言文字”。孩子们用小鸡的视角看世界,丰富了学生已有的表象,创造出新意境,促使学生的感悟不断深入。这样,孩子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及人物的情感,也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抓住“迁移点”,模仿运用
在教学中,我发现低段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清新明快的诗歌:《雨点》《鲜花和星星》《水乡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乡下孩子》|……这些诗歌的语言很有特点,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在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按照一定的句式练习想象说话。如:《鲜花和星星》这首儿童诗,展现了儿童生活的情趣以及孩子对身边事物和美好大自然的关爱与向往。诗歌中最主要的句式是:我最喜欢____,这里____,那里____,真比____还多。课堂上,我设计了一个“启发想象,指导说话,做个小诗人”的教学环节,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个个诗性大发,神采飞扬。
生:我最喜欢秋天满地的落叶:这里一片,那里一片,真比空中的蝴蝶还多。
生:我最喜欢春天梅花山的梅花:这里一片,那里一片,真比天上的云彩还多。
生:我最喜欢草原上满地的牛羊:这里一群,那里一群,真比天上的白云还多。
……
这一行行充满童趣而优美的文字,不但表现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切向往,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行了语言的积累,实现了语文学习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课堂也因此而美丽起来。
四、结合“情感点”,运思及物
“文章不是无情物”,入选课本的文章,有的隽永含蓄,有的激情澎湃,有的发人深省,有的让人惊叹……它们无不包含着作者的浓浓深情,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教学进入高潮时,学生被文中的人、事、物、景打动或感染时,无一不有言语表达的强烈欲望。让孩子们“一吐为快”,既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又能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可谓是一箭双雕。《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在教学结束之际,我引导孩子们想象小松树知道自己刚才不对了,会说些什么呢?
练说:
小松树对风伯伯说:_____________。
小松樹对大山爷爷说:_____________。
小松树对大松树说:_____________。
在想象交流中孩子读明白了“惭愧”一词,披情入文,“运思及物”, 内化语言。在这个语言交流与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的感受和体验更加深刻,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认识,陶冶了情操。
教材是最好的例子,教师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充分挖掘利用文本资源,开展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而且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潜在创造力。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会绽放出无穷的魅力。
【关键词】 文本资源 低年级 语言能力
一、利用“插图”,丰富表象
“词串”是苏教版低段教材的一大特色。课文中的四组词串合仄押韵,情境图形象直观,课文和插图相辅相成。教学时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学着“过电影”,由静止的词语联想到具体的事物,由每行词串想象相关的画面,之后在看图想象说话时试着用上每一组词串。如:第三册《识字1》中的四组词串,介绍了迷人的江南水乡,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结合图画,用上所学的词串展开想象介绍江南水乡。
生:江南水乡真美呀!荷塘里有荷花,有菱藕,有芦苇,有水草,有鱼虾。
生:水乡真美啊!池塘里,碧绿碧绿的荷叶,像一把把绿色的小伞,一朵朵荷花从荷叶间冒了出来,有的张开了粉红色的笑脸,有的还是花骨朵儿。一条条小鱼在荷叶下游来游去,真快活!
生:夕阳西下,出海的渔船回来了,一阵阵动听的渔歌在海面上飘荡。
……
瞧,孩子们说得多好啊!在学生们的想象说话中,原本貌似独立,实际具有相似关系的词语整合成一个“水乡”的模块,在交流畅想中,一幅幅鲜活的“水乡”画面就以模块形式建构、存储于学生脑海中,为学生日后激活、选择、匹配、重组相似模块提供了资源。
二、立足“补白点,想象说话
正如中国国画写意画讲究“留白”艺术一样,苏教版低段教材中的很多课文,有的叙述上有所省略,有的情节上稍有跳跃,文章布白处给了读者无穷遐想和无尽感悟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悟性抓住文白之处,精心挑选有价值的“空白点”,引导学生通过入境体验、合理想象,填补这些“空白”,这样不仅能促进孩子们的语言发展,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补白”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世界多美呀》中有句话:“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这句话是个重点句。后面的省略号,给了孩子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教学中我抓住这一空白点引导孩子们在想象说话中感受大自然的美:
师:假如你们现在就是这只小鸡,透过小小的洞眼,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请小鸡们把眼睛闭起来,想象一下世界的样子。
(学生闭眼想)
师:把你想到的,告诉同桌小朋友。
(生同桌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想到的与大家一起分享?
生:我看到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
生:我看见小河的水非常清,都能见到水中的小鱼和水底的石子。
生:我看到树的叶子非常绿,还有几只小鸟在树林间飞来飞去。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呢?
生:我看见太阳红通通的,像一只鲜红的气球。
生:我看见油菜花金黄金黄的。
生:我看见小草碧绿碧绿的,非常可爱。
……
教学中通过对这一空白点的挖掘,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自读自悟,想象思考,用“感悟语言”代替过去的“理解语言文字”。孩子们用小鸡的视角看世界,丰富了学生已有的表象,创造出新意境,促使学生的感悟不断深入。这样,孩子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及人物的情感,也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抓住“迁移点”,模仿运用
在教学中,我发现低段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清新明快的诗歌:《雨点》《鲜花和星星》《水乡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乡下孩子》|……这些诗歌的语言很有特点,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在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按照一定的句式练习想象说话。如:《鲜花和星星》这首儿童诗,展现了儿童生活的情趣以及孩子对身边事物和美好大自然的关爱与向往。诗歌中最主要的句式是:我最喜欢____,这里____,那里____,真比____还多。课堂上,我设计了一个“启发想象,指导说话,做个小诗人”的教学环节,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个个诗性大发,神采飞扬。
生:我最喜欢秋天满地的落叶:这里一片,那里一片,真比空中的蝴蝶还多。
生:我最喜欢春天梅花山的梅花:这里一片,那里一片,真比天上的云彩还多。
生:我最喜欢草原上满地的牛羊:这里一群,那里一群,真比天上的白云还多。
……
这一行行充满童趣而优美的文字,不但表现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切向往,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行了语言的积累,实现了语文学习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课堂也因此而美丽起来。
四、结合“情感点”,运思及物
“文章不是无情物”,入选课本的文章,有的隽永含蓄,有的激情澎湃,有的发人深省,有的让人惊叹……它们无不包含着作者的浓浓深情,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教学进入高潮时,学生被文中的人、事、物、景打动或感染时,无一不有言语表达的强烈欲望。让孩子们“一吐为快”,既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又能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可谓是一箭双雕。《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在教学结束之际,我引导孩子们想象小松树知道自己刚才不对了,会说些什么呢?
练说:
小松树对风伯伯说:_____________。
小松樹对大山爷爷说:_____________。
小松树对大松树说:_____________。
在想象交流中孩子读明白了“惭愧”一词,披情入文,“运思及物”, 内化语言。在这个语言交流与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的感受和体验更加深刻,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认识,陶冶了情操。
教材是最好的例子,教师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充分挖掘利用文本资源,开展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而且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潜在创造力。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会绽放出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