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造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而人类在幼儿时期极具创造性,是培养创造思维的重要时期。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卡卢夫德斯基所说:“幼儿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每个幼儿天生就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创造性的实验室,他们具有不受任何限制的想象力,具有无穷的不可遏制的发展趋势。”作为幼师要正确认识创造性的内涵和实质,充分认识到在幼儿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将创造性思维教育渗透于幼儿日常教学中,常抓不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关键词】幼儿教学 创造性思维 认识 培养
创造力是创造能力的简称,由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能力组成,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但在当前的幼儿教学中,人们往往对幼儿的创造力尚认识不足,在培养幼儿创造思维方面也不够重视,进而在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上也有一定的误区,创造能力教育途径和方法需要进一步加强。《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与创造”。这些要求旗帜鲜明地阐明了现代幼儿教育所倡导的先进儿童观,表现出对传统儿童观的突破。
一、正确认识幼儿具有的创新、创造的潜能
1.在培养幼儿创造力上存在的误区
由于受到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延伸到了幼儿园,学校也常以分数来体现教育,用分数是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对幼儿的强化灌输知识和强制学习的做法淡化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使部分幼儿对学习产生厌学情绪,也扼杀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对幼儿创造力,人们尚没有不足够的认识,认为幼儿年纪小,处于懵懂无知的状态,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才是幼儿最大的能力和兴趣。在实践中细致观察幼儿的言行,我们会发现幼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经常有创新的言语或行为,而随着年纪的增大,这样富有想象力的的想法就会逐渐减少乃至消失。
2.幼儿具有创造力的科学依据
从幼儿的心理特点来看,幼儿期处在创新心理觉醒时期,对一切事物充满渴望和憧憬,他们好奇好问,不受传统习惯势力束缚,敢想、敢说、敢为,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精神.这些都为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心理基础。如果成人能鼓励、引导幼儿的创造性,并加以不断培养和训练,使其形成创造性思维,就能为其在成长中培养创造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如何将创造性教育融入到教学中
在谈及对幼儿进行创造教育时,人们常常以为就是给孩子们讲一讲发明创造故事、搞几次小实验活动等等。这种想法和做法不能说错误,但也不能算是好的途径和方法。在幼儿创造教育上,不必刻意规定创造的环境和条件,割断幼儿的创造与真实生活的联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幼儿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创造性教育渗透到各个环节
1.在“问题”教学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幼年期的孩子们天真无瑕,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望,遇到问题总爱问为什么。比如“人为什么要吃饭?”“小鸟会飞,人为什么不会飞?”“天空为什么会下雨?”等等。具有“问得简单”“问得有理”“问得有趣”三个特点。而作为幼儿教师,就要考虑到教育因素,不能随意而答,得认真、谨慎、科学地回答,并注意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对孩子的提问,我们应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反问法,以促其思考。如“人为什么要吃饭”这类问题,不如乘机反问,起到启发他们思维的作用。比如教师故意说:“是啊,小朋友你自己想想为什么要吃饭?”孩子一歪头:“哦!我明白了,宝宝肚子饿了就要吃饭,吃了饭就有劲,就能长高,就能变聪明。”二是设问法。活跃孩子们的思维,开阔其思路。比如“小鸟会飞,人为什么不会飞?”这类问题,如果直接回答,只给孩子一个简单的信息,就是人是不会飞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借助各种各样的飞行器具,不仅会飞,而且飞得比鸟还高、还远。因此有必要作进一步地设问:“小朋友,人们想出哪些办法能够像鸟一样在天空飞呢?”自然而然地引发孩子们进一步探求的兴趣,并懂得了飞机、滑翔机、宇宙飞船等都是人类想飞,终于能飞起来的智慧结晶,这有利于激发孩子们活跃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三是化繁为简法。对一些科学性较强的问题,考虑到孩子们的实际接受能力,应以浅显易懂的形象性语言答。如“天空为什么会响雷、下雨?”可以耐心讲给他们听:“当天空中两朵云走到一起,不小心一碰,就会发出响声,这声音就是雷声。云朵姐姐被撞疼了就会哭,她们的眼泪就是落下来的雨点。”孩子们听后点点头,像是明白了许多。采用这种方法给孩子回答,能使孩子得到提问的快乐和收获。
2.强化并鼓励幼儿创造性行为
幼儿的创造性行为往往是无意识的、偶然的。如幼儿把沙子放入碗中,当作米饭;把撕成长条的废纸当成面条,画出了长了脚的太阳、长着翅膀的月亮等等,这样的行为,或许孩子们只是觉得好玩,根本就没意识到他这是在创造,是在想象。教师要注意把这些创造行为与淘气、恶作剧等不良行为加以区别,并给予理解、支持和鼓励。在活动中,只要幼儿的自由探索活动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健康或不损害有用的物品,应该鼓励孩子进行反复尝试和自由创造。
3.正确评价幼儿的创造性行为
幼儿都喜欢得到人们的肯定与表扬,因此要想提高幼儿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方式。教师的评价往往会影响到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的时候要注重幼儿创造性的开发与发展。评价的方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是我们在运用的时候,都要注重评价的活动过程,不能只单单重视评价的结果。教师在实施评价教学时,要善于抓住每位幼儿自身的闪光点,特别是对于含有创新精神的“点”给予重点评价,让幼儿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幼儿大胆发表言论的意识,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育家卡伯曾指出:正是幼儿时代的幻想引发形成了以后所有的创造性活动。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时捕捉教育契机,重视幼儿的创造火花,营造宽松、自由的创造氛围,鼓励幼儿敢想、敢说、敢做,成为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启蒙者、引导者。使幼儿在丰富多采的创造性教学活动中,张扬个性,展示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智力素质和健全的身心素质,为日后成为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景焕:创造教育原理[M] ,吉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黄人松: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刘云艳:幼儿园教学艺术[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区慕杰:做游戏学本领[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1年版。
【关键词】幼儿教学 创造性思维 认识 培养
创造力是创造能力的简称,由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能力组成,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但在当前的幼儿教学中,人们往往对幼儿的创造力尚认识不足,在培养幼儿创造思维方面也不够重视,进而在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上也有一定的误区,创造能力教育途径和方法需要进一步加强。《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与创造”。这些要求旗帜鲜明地阐明了现代幼儿教育所倡导的先进儿童观,表现出对传统儿童观的突破。
一、正确认识幼儿具有的创新、创造的潜能
1.在培养幼儿创造力上存在的误区
由于受到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延伸到了幼儿园,学校也常以分数来体现教育,用分数是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对幼儿的强化灌输知识和强制学习的做法淡化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使部分幼儿对学习产生厌学情绪,也扼杀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对幼儿创造力,人们尚没有不足够的认识,认为幼儿年纪小,处于懵懂无知的状态,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才是幼儿最大的能力和兴趣。在实践中细致观察幼儿的言行,我们会发现幼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经常有创新的言语或行为,而随着年纪的增大,这样富有想象力的的想法就会逐渐减少乃至消失。
2.幼儿具有创造力的科学依据
从幼儿的心理特点来看,幼儿期处在创新心理觉醒时期,对一切事物充满渴望和憧憬,他们好奇好问,不受传统习惯势力束缚,敢想、敢说、敢为,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精神.这些都为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心理基础。如果成人能鼓励、引导幼儿的创造性,并加以不断培养和训练,使其形成创造性思维,就能为其在成长中培养创造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如何将创造性教育融入到教学中
在谈及对幼儿进行创造教育时,人们常常以为就是给孩子们讲一讲发明创造故事、搞几次小实验活动等等。这种想法和做法不能说错误,但也不能算是好的途径和方法。在幼儿创造教育上,不必刻意规定创造的环境和条件,割断幼儿的创造与真实生活的联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幼儿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创造性教育渗透到各个环节
1.在“问题”教学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幼年期的孩子们天真无瑕,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望,遇到问题总爱问为什么。比如“人为什么要吃饭?”“小鸟会飞,人为什么不会飞?”“天空为什么会下雨?”等等。具有“问得简单”“问得有理”“问得有趣”三个特点。而作为幼儿教师,就要考虑到教育因素,不能随意而答,得认真、谨慎、科学地回答,并注意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对孩子的提问,我们应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反问法,以促其思考。如“人为什么要吃饭”这类问题,不如乘机反问,起到启发他们思维的作用。比如教师故意说:“是啊,小朋友你自己想想为什么要吃饭?”孩子一歪头:“哦!我明白了,宝宝肚子饿了就要吃饭,吃了饭就有劲,就能长高,就能变聪明。”二是设问法。活跃孩子们的思维,开阔其思路。比如“小鸟会飞,人为什么不会飞?”这类问题,如果直接回答,只给孩子一个简单的信息,就是人是不会飞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借助各种各样的飞行器具,不仅会飞,而且飞得比鸟还高、还远。因此有必要作进一步地设问:“小朋友,人们想出哪些办法能够像鸟一样在天空飞呢?”自然而然地引发孩子们进一步探求的兴趣,并懂得了飞机、滑翔机、宇宙飞船等都是人类想飞,终于能飞起来的智慧结晶,这有利于激发孩子们活跃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三是化繁为简法。对一些科学性较强的问题,考虑到孩子们的实际接受能力,应以浅显易懂的形象性语言答。如“天空为什么会响雷、下雨?”可以耐心讲给他们听:“当天空中两朵云走到一起,不小心一碰,就会发出响声,这声音就是雷声。云朵姐姐被撞疼了就会哭,她们的眼泪就是落下来的雨点。”孩子们听后点点头,像是明白了许多。采用这种方法给孩子回答,能使孩子得到提问的快乐和收获。
2.强化并鼓励幼儿创造性行为
幼儿的创造性行为往往是无意识的、偶然的。如幼儿把沙子放入碗中,当作米饭;把撕成长条的废纸当成面条,画出了长了脚的太阳、长着翅膀的月亮等等,这样的行为,或许孩子们只是觉得好玩,根本就没意识到他这是在创造,是在想象。教师要注意把这些创造行为与淘气、恶作剧等不良行为加以区别,并给予理解、支持和鼓励。在活动中,只要幼儿的自由探索活动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健康或不损害有用的物品,应该鼓励孩子进行反复尝试和自由创造。
3.正确评价幼儿的创造性行为
幼儿都喜欢得到人们的肯定与表扬,因此要想提高幼儿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方式。教师的评价往往会影响到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的时候要注重幼儿创造性的开发与发展。评价的方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是我们在运用的时候,都要注重评价的活动过程,不能只单单重视评价的结果。教师在实施评价教学时,要善于抓住每位幼儿自身的闪光点,特别是对于含有创新精神的“点”给予重点评价,让幼儿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幼儿大胆发表言论的意识,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育家卡伯曾指出:正是幼儿时代的幻想引发形成了以后所有的创造性活动。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时捕捉教育契机,重视幼儿的创造火花,营造宽松、自由的创造氛围,鼓励幼儿敢想、敢说、敢做,成为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启蒙者、引导者。使幼儿在丰富多采的创造性教学活动中,张扬个性,展示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智力素质和健全的身心素质,为日后成为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景焕:创造教育原理[M] ,吉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黄人松: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刘云艳:幼儿园教学艺术[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区慕杰:做游戏学本领[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