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问题生活化探究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licioussmo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学段中,“常见的量”包括:人民币的认识,时间单位,质量单位的学习和运用。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给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使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简要地谈一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提出数学问题,注重情境性
  
  小学数学教学是利用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探究、问题的解决的过程来激发学生兴趣,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的综合过程。提出数学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进行思维导向激活思维动力的重要手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知识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设计好提出数学问题的情景,把数学学习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引发新的数学问题,对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平年和闰年”时,我这样引入:同学们,你们从出生到现在已经过了几个生日?(一提到过生日,学生都很兴奋。)紧接着我话题一转:可是,小明可没你们这么幸运,他不是每年都有生日过,他今年已经11岁了,才过了2个生日。你们能找到他是几月几日出生的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
  
  二、探究数学问题,注重实践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数学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南宋大诗人陆游曾慨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心理学研究也指出:“听过的会忘记,看过的会记住,做过的才能学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将相关的数学问题设计成“操作探究、实践感知”的过程,把学生引入到教材内容的问题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问题的能力,是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围绕教学目标去自觉地进行探究、思考,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及情感态度的积极投入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
  例如,在教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时,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l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l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解决数学问题,注重开放性、合理性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解决问题是数学活动的最终目的。
  根据学生知识背景和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设计精巧实用的练习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分析、猜测实验、讨论交流、整理归纳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问题,应用数学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价值,不但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使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的“想想做做”中有这样一题:一盏台灯52元,买这盏台灯可以怎样付钱?学生列举了很多种付钱的方法:①付1张50元和l张2元。②付1张50元和2张1元。③付1张50元和4张5角。④付l张50元和40个5分。⑤付1张50元和100个2分……很显然,这里的④和⑤不太现实,当学生提出这种方法时,我问大家:“这两位同学的付法正确吗?”(学生通过计算得出,这种付法是正确的)大家对他们的付法有没有意见和看法?这时有学生指出:现在我们都不用分币付钱了,再说就算用分币,也太麻烦了。所以我觉得这两种付法不太好。这位同学观点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同学们深深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付钱时,要根据自己手头人民币的实际情况,选择简便的付钱方法。后来还有学生提出:我付l张50元和1张5元,让营业员找我3元……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付钱方法,其中孕育着启迪学生创新思想、创新意识的功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类开放式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同中求异、异中求新、新中求优,既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又有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其他文献
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法国印象派大师。他的绘画技巧扎实,对艺术探索充满热情,创作出来的作品多姿多彩,而又自成一格。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埃德加·德加的艺术世界,并试着用大师的思维方式去创作吧!  一、走进埃德加·德加  埃德加·德加,1834年7月19日出于巴黎,祖父是个画家,从小生长在一个非常关心艺术的环境里。中学毕业后,他前往意大利学习艺术,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他是一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发生了新的变化。本次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把学生引向“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开放情境中探索,从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中掌握知识。面对新课程和新教材,面对课堂教学的改革,面对实践过程中的困惑,我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让数学课“兴趣化”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
在一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亲身体会到了体态语对学生学习的巨大帮助,学生的思维会跟着体态语一起动起来。体态语不但是教师自身形象的一个生动直观的窗口,而且能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心理氛围,更能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内容。  何谓体态语?就是动态地无声交流,又称体态交流,是以人体姿态动作表示意义的信息传输交流。它包括面部表情、眼神、点头、手势和其他动作。在教学过程中,它在师生的交流、理解过程中,在传输情绪、信
一、新课程——让学生在生活中学    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是现实的,学生要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儿童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小学生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数学教学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正因为如此
数学源于生活实践,数学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的生活。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使学与用分离,把数学学习与生活需要割裂开来,导致学生应用意识淡薄,应用能力低下。很多学生只在课堂内、考试时感到数学有用,而走出课堂、离开考场,就几乎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  为了让学生真正学到有价值的数学,我们教育者必须要树立在“小课堂”中体现“大社会”的教学理念。    一、让学生“游戏”课堂。“感受”社会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科学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语言言简意赅、精确严密。这要求我们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专心、细致,句句人心。数学学科和数学教学的特点,使“倾听”在数学学习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数学思维的培养,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等等,无不依靠“倾听”来完成。    一、激发兴趣,热爱倾听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相信带过小学毕业班的英语老师都有和我同样的感受,就是毕业班的英语课堂气氛相对于中低年级来说,显得非常沉闷。在这两年的教学中,一方面我任四、五年级的班主任兼英语老师,另一方面一直从事着毕业班英语的教学工作,往往是上节课在中年级上得热情高涨,可下一节毕业班的课刚开始没几分钟,热情不但全部消退,而且降至冰点,从而形成鲜明的课堂教学反差!  这一现象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中年级学生在年龄上与六年级学生差别并
材料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以供学生探究。但在上课时,常常会因为材料而引起课堂纪律的混乱,究其过程有以下原因:1.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每次出示探究材料,总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好动的欲望。2.教师准备的材料太多或不够典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知所云而失去了研究的目标。3.研究任务过于复杂,学生不能长时间对某一个问题倾注全力,导致探究失败。那么,能否利用材料
一大早,刚走进办公室,就有学生来告状,说我班史湘林同学有100元钱,正准备请同学们去买好吃的。我吃一惊,连忙跑到教室去了解情况,问她的钱是怎么来的,她说是早上来学校在公交车上捡的,打算交给老师。我不相信,觉得事有蹊跷,于是再三追问,她一口咬定钱是她捡的。为了证实她的话,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她的妈妈,经过家长的询问,她才承认是从她爸爸那里偷拿的。我当时很气愤,又觉得不可思议,是什么原因让她撒谎,宁愿把这
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根据儿童认识事物的心理过程和阅读教学规律,小学生阅读要通过内部的言语把阅读材料变成自己理解的内容,必须遵循这样一个思路“读通——读熟——读懂——会读”。然而,目前的阅读教学几乎都跳过“读通”“读熟”这两个基础环节一步跨到“读懂”这个高度,形成一种悬浮状态。这种“悬浮式教学”是导致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学生只有自己把课文“读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