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简要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多方面入手,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在大中型城市解决交通拥堵的建设性措施,为缓解交通堵塞问题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大中型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模式;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和机动车保有量猛增,加之城市空间和交通资源稀缺,交通拥堵在各大中型城市较为普遍。交通疏导和治理工程势必成为确保城市生活便捷和交通畅通的必然趋势。
一、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分析
当前各个城市的交通状况都比较复杂,行人、车辆的行进在道路路口交汇,选择各自的通行方向,从而产生通行流量的冲突。当前,解决这种矛盾的方式是采用强制性的交通限制与导调,即使用各类信号灯的频繁切换来控制自己在各个路口的通行节奏与时间。限制通行和疏导放行就势必造成通行的等待时间,以时间差去分配交通资源的占用。同时,又因为等待,造成通行的中断,等待时间又因车辆与行人的增加而增加,于是又造成道路愈来愈堵塞。根据统计平均值显示,百万人口城市在交通高峰时期,车辆在一个路口,要平均等3—4个红灯才能通过,车流行进时速小于10公里,使得道路的通行能力远远低于设计预期值。究其原因,不仅是机动车辆的增加,而且与使用、通行、停靠、交通管理、政策机制一系列问题相关。
二、以交通设施规划与建设措施为主导解决拥堵
1.突破平面混合交通设施限制。城市道路交叉路口如果采取单一的平面交汇,势必造成通行能力的弱化,必须要以立体交叉的方式利用空间交通资源,实现“各方向分流、各道路连接、全空间交汇、无阻碍通行”的立体交通导向目标。同时,根据当前各城市立体交通设施建设的现状,要避免立体引导和通道过于接近通行路口的情况,以免造成途中的变向通行,造成途中拥堵。通过建立交通设施.实现通行流 “不混合、不交汇、不影响”的畅通无阻。
2.有选择地设置信号灯管制。在实现立体通行、立体交叉引导的前提下,尽量不设置交通信号灯管制车辆通行。在封闭道路中实现车辆在主要道路上无红灯、无等待、高时速行驶的目标。但是在立体交通设施所界定的区域内道路交叉路口,可以有选择地保留平面混交和红绿灯控制交通,以建设立体交叉设置,减少道路设施减少的施工量和资金投入。
3.人车分流管制疏通。在交通设施建设中考虑在立体通道之间建立人行天桥。根据通行需求,合理选择天桥建设的间隔距离,确保行人的便捷通行。车辆通道在采取立体交叉通行的方式外,对于要塞通道减少,要在不影响道路两侧的商店、商场、餐厅、服务场所和公共设施的效用的基础上,采取加宽车道的方式增大通行量占用土地加宽道路。
三、制定实施交通拥堵治理政策和措施
1.控制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出台政策限制私人机动车购买量,减少私家汽车使用频率。汽车,尤其是私有车辆运行所需的人均道路面积及停放面积最高,运行效率最低。政府部门应根据每年道路网络新增容量,制定年度汽车增量的配额,然后公开招标,以此限制购买量,有计划地控制机动车保有量,减缓交通压力。
2.限制机动车出行量。实施道路收费政策,加强停车管理,重点减少或限制汽车出行量。通过向拥挤路段或拥挤区域行驶的汽车收取拥挤费用抑制交通需求的增长,有效改善交通状况,缓解道路拥堵。主要是通过政策、价格和交通设施有限供给等手段,重点限制城市中心区和重要区域的汽车交通量。
3.减少公务用车,减轻道路交通压力。由于公务用车数量庞大、使用频繁,进一步加剧了道路交通压力,因此要采取措施将公务用车纳入交通管理范围,通过采取限制性措施,控制公务车数量,减少公务车使用频率。
四、重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通过建设高覆盖、高效率的公交网络来逐步解决拥堵。公共交通包括地铁、公交车和轻轨交通等,具有容量大、效率高、费用低、安全性强等特点,最适宜高密度人口的城市采用。在投资上优先考虑发展公共交通项目,加大投资以补贴公共交通的亏损,提高公交运营力。同时,努力创造条件,高效率地实现客流在不同交通方式间的转换。在公共交通网络建设中,加强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和转换至关重要。作为限制中心区小汽车交通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停车—换乘”模式在欧洲各城市中的实施均非常成功且效果显著。在轨道交通辐射到的郊区和卫星城的各个站点附近,设有精心设计、与站点衔接良好的停车设施,可引导城市外围地区的居民在进入城区前进行交通方式转换,这种做法大量削减了小汽车交通总量。与此同时,要构筑以地铁和轻轨为主线、以公交车和出租车为辅助的发达的立体陆路网络。出台措施,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人选择公共交通,为消费者提供定时预订出租车、定点接送等服务,促进实现出租车与其他公共交通工具间的转换。
我们应该借鉴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建设高效率的网络体系,以各种交通方式相互补充,形成了高密度、高覆盖、高水平的公交营运网络,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关键词:大中型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模式;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和机动车保有量猛增,加之城市空间和交通资源稀缺,交通拥堵在各大中型城市较为普遍。交通疏导和治理工程势必成为确保城市生活便捷和交通畅通的必然趋势。
一、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分析
当前各个城市的交通状况都比较复杂,行人、车辆的行进在道路路口交汇,选择各自的通行方向,从而产生通行流量的冲突。当前,解决这种矛盾的方式是采用强制性的交通限制与导调,即使用各类信号灯的频繁切换来控制自己在各个路口的通行节奏与时间。限制通行和疏导放行就势必造成通行的等待时间,以时间差去分配交通资源的占用。同时,又因为等待,造成通行的中断,等待时间又因车辆与行人的增加而增加,于是又造成道路愈来愈堵塞。根据统计平均值显示,百万人口城市在交通高峰时期,车辆在一个路口,要平均等3—4个红灯才能通过,车流行进时速小于10公里,使得道路的通行能力远远低于设计预期值。究其原因,不仅是机动车辆的增加,而且与使用、通行、停靠、交通管理、政策机制一系列问题相关。
二、以交通设施规划与建设措施为主导解决拥堵
1.突破平面混合交通设施限制。城市道路交叉路口如果采取单一的平面交汇,势必造成通行能力的弱化,必须要以立体交叉的方式利用空间交通资源,实现“各方向分流、各道路连接、全空间交汇、无阻碍通行”的立体交通导向目标。同时,根据当前各城市立体交通设施建设的现状,要避免立体引导和通道过于接近通行路口的情况,以免造成途中的变向通行,造成途中拥堵。通过建立交通设施.实现通行流 “不混合、不交汇、不影响”的畅通无阻。
2.有选择地设置信号灯管制。在实现立体通行、立体交叉引导的前提下,尽量不设置交通信号灯管制车辆通行。在封闭道路中实现车辆在主要道路上无红灯、无等待、高时速行驶的目标。但是在立体交通设施所界定的区域内道路交叉路口,可以有选择地保留平面混交和红绿灯控制交通,以建设立体交叉设置,减少道路设施减少的施工量和资金投入。
3.人车分流管制疏通。在交通设施建设中考虑在立体通道之间建立人行天桥。根据通行需求,合理选择天桥建设的间隔距离,确保行人的便捷通行。车辆通道在采取立体交叉通行的方式外,对于要塞通道减少,要在不影响道路两侧的商店、商场、餐厅、服务场所和公共设施的效用的基础上,采取加宽车道的方式增大通行量占用土地加宽道路。
三、制定实施交通拥堵治理政策和措施
1.控制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出台政策限制私人机动车购买量,减少私家汽车使用频率。汽车,尤其是私有车辆运行所需的人均道路面积及停放面积最高,运行效率最低。政府部门应根据每年道路网络新增容量,制定年度汽车增量的配额,然后公开招标,以此限制购买量,有计划地控制机动车保有量,减缓交通压力。
2.限制机动车出行量。实施道路收费政策,加强停车管理,重点减少或限制汽车出行量。通过向拥挤路段或拥挤区域行驶的汽车收取拥挤费用抑制交通需求的增长,有效改善交通状况,缓解道路拥堵。主要是通过政策、价格和交通设施有限供给等手段,重点限制城市中心区和重要区域的汽车交通量。
3.减少公务用车,减轻道路交通压力。由于公务用车数量庞大、使用频繁,进一步加剧了道路交通压力,因此要采取措施将公务用车纳入交通管理范围,通过采取限制性措施,控制公务车数量,减少公务车使用频率。
四、重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通过建设高覆盖、高效率的公交网络来逐步解决拥堵。公共交通包括地铁、公交车和轻轨交通等,具有容量大、效率高、费用低、安全性强等特点,最适宜高密度人口的城市采用。在投资上优先考虑发展公共交通项目,加大投资以补贴公共交通的亏损,提高公交运营力。同时,努力创造条件,高效率地实现客流在不同交通方式间的转换。在公共交通网络建设中,加强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和转换至关重要。作为限制中心区小汽车交通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停车—换乘”模式在欧洲各城市中的实施均非常成功且效果显著。在轨道交通辐射到的郊区和卫星城的各个站点附近,设有精心设计、与站点衔接良好的停车设施,可引导城市外围地区的居民在进入城区前进行交通方式转换,这种做法大量削减了小汽车交通总量。与此同时,要构筑以地铁和轻轨为主线、以公交车和出租车为辅助的发达的立体陆路网络。出台措施,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人选择公共交通,为消费者提供定时预订出租车、定点接送等服务,促进实现出租车与其他公共交通工具间的转换。
我们应该借鉴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建设高效率的网络体系,以各种交通方式相互补充,形成了高密度、高覆盖、高水平的公交营运网络,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