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育,通常亦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而国家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也明确指出:“中学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可见,审美教育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
现实生活中的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艺术美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而学校的美术教育正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美来实践。学校美育在于培养发展学生各方面的审美能力,当然学校的其他各学科教育也都有进行美育的任务,但艺术教育内容本身使得美术教育成为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美术是艺术教育学科之一,美术是欣赏美、研究美、创造美的。通过美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创造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感知力。因此,美术教育在美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学校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美育在中学阶段主要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培养其欣赏美和辨别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并通过基础的技能训练,完成较低层次的美的创造任务,最终引导学生树立美好的理想与追求。因美术本身具有直观性、审美性及创造性的特点,所以美术教学应以直观为前提,学会审美方法来达到求创造的目的。其实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优势就在其直观性,那么如何才能在美术教学中更好的体现美育呢?
首先,应引导启发学生认识美
美术作品的基本造型手段是,线条、形状、色彩。让学生先接触线条、色彩、形体等艺术语言,教师通过对线条、色彩、形体等表现形式的讲解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认识。线条是造型的基础,线条可以勾画轮廓描绘对象的形象,表现形体结构和质感,还可以表现主观的审美感受和思想感情。各种不同的线条,就能表现千变万化的事物,所以老师要先引导学生认识线条,并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指导学生欣赏、分析。而色彩在造型艺术中也具有重要地位,法国马蒂斯说过:“色彩是诉诸于感觉的。”然而对色彩的感知,人与人间是存在差异的。通常人们只能分辨黑、白、红、黄、绿、紫等常见的色彩,而有过绘画训练的人是能够表现出事物多样的色彩变化的。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讲解并通过让学生观察,让学生了解色彩一般知识以及调配方法,培养其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教学色彩,先要使学生对色彩相貌有了基础的认识后,教师再结合一些色彩绘画作品进行形象描述及色彩启发。如,毕加索《哭泣的女人》以极度主观变形的形象,黄与紫,玫瑰与黑等不和谐的色彩对比,鲜明地表现出所要发泄的悲哀心情。委拉斯凯兹的《宫娥》这幅情节性的室内群像画,描绘了真实的西班牙内宫生活场景和历史人物,变幻而统一的光线,丰富而又和谐的色彩,是典型的图绘风格的名作。还可介绍“印象主义”画派,因为“印象主义”画派是以色彩作为他们最主要的艺术表现语汇,着力于光影、色彩变化的探索。最后再结合实际的事物,或让学生走进自然,用眼观察.用脑思索,用心体验,观察、感受色彩。学生通过对线条、色彩等艺术语言的学习了解,审美认识也就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其次,应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
美术作品欣赏是指对作品进行分析和思考的过程,最终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作品鉴赏能力。欣赏,其实就是让作品成为创作者和欣赏者进行对话的中介。欣赏不能只是单纯的对作品的美的享受,还应该是通过作品参与创作的过程,所以可以说欣赏是一种审美意识的再创造。欣赏者能从欣赏中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判断力。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情感,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所以在美术作品中不仅有感性直观的形象性,还有其创作者的情感、思想性。而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课,通过对作品情感、思想性的分析、赏析,能够帮助学生对美术作品形成正确的审美判断,提高审美意识。让学生在对美术作品的赏析中,让学生在逐步提高审美感受能力的同时,最终达到对生活、社会、自然都能进行审美感知的目的。所有好的美术作品,都是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创造者正确的审美观點的。
第三,应培养学生美的创造力
美术教育不仅是要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实践创作。在美术技法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能让学生领略到美术教学中美的感受,真正领悟到艺术的精神实质。美术作品中丰富的色彩,生动具体的形象和其中所流露的情感,能让学生在欣赏时产生对美的向往,教师应进而引导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并创造美。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学生在成功的美术教育中得到的,将是审美艺术的熏陶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现实生活中的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艺术美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而学校的美术教育正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美来实践。学校美育在于培养发展学生各方面的审美能力,当然学校的其他各学科教育也都有进行美育的任务,但艺术教育内容本身使得美术教育成为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美术是艺术教育学科之一,美术是欣赏美、研究美、创造美的。通过美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创造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感知力。因此,美术教育在美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学校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美育在中学阶段主要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培养其欣赏美和辨别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并通过基础的技能训练,完成较低层次的美的创造任务,最终引导学生树立美好的理想与追求。因美术本身具有直观性、审美性及创造性的特点,所以美术教学应以直观为前提,学会审美方法来达到求创造的目的。其实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优势就在其直观性,那么如何才能在美术教学中更好的体现美育呢?
首先,应引导启发学生认识美
美术作品的基本造型手段是,线条、形状、色彩。让学生先接触线条、色彩、形体等艺术语言,教师通过对线条、色彩、形体等表现形式的讲解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认识。线条是造型的基础,线条可以勾画轮廓描绘对象的形象,表现形体结构和质感,还可以表现主观的审美感受和思想感情。各种不同的线条,就能表现千变万化的事物,所以老师要先引导学生认识线条,并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指导学生欣赏、分析。而色彩在造型艺术中也具有重要地位,法国马蒂斯说过:“色彩是诉诸于感觉的。”然而对色彩的感知,人与人间是存在差异的。通常人们只能分辨黑、白、红、黄、绿、紫等常见的色彩,而有过绘画训练的人是能够表现出事物多样的色彩变化的。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讲解并通过让学生观察,让学生了解色彩一般知识以及调配方法,培养其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教学色彩,先要使学生对色彩相貌有了基础的认识后,教师再结合一些色彩绘画作品进行形象描述及色彩启发。如,毕加索《哭泣的女人》以极度主观变形的形象,黄与紫,玫瑰与黑等不和谐的色彩对比,鲜明地表现出所要发泄的悲哀心情。委拉斯凯兹的《宫娥》这幅情节性的室内群像画,描绘了真实的西班牙内宫生活场景和历史人物,变幻而统一的光线,丰富而又和谐的色彩,是典型的图绘风格的名作。还可介绍“印象主义”画派,因为“印象主义”画派是以色彩作为他们最主要的艺术表现语汇,着力于光影、色彩变化的探索。最后再结合实际的事物,或让学生走进自然,用眼观察.用脑思索,用心体验,观察、感受色彩。学生通过对线条、色彩等艺术语言的学习了解,审美认识也就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其次,应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
美术作品欣赏是指对作品进行分析和思考的过程,最终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作品鉴赏能力。欣赏,其实就是让作品成为创作者和欣赏者进行对话的中介。欣赏不能只是单纯的对作品的美的享受,还应该是通过作品参与创作的过程,所以可以说欣赏是一种审美意识的再创造。欣赏者能从欣赏中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判断力。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情感,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所以在美术作品中不仅有感性直观的形象性,还有其创作者的情感、思想性。而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课,通过对作品情感、思想性的分析、赏析,能够帮助学生对美术作品形成正确的审美判断,提高审美意识。让学生在对美术作品的赏析中,让学生在逐步提高审美感受能力的同时,最终达到对生活、社会、自然都能进行审美感知的目的。所有好的美术作品,都是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创造者正确的审美观點的。
第三,应培养学生美的创造力
美术教育不仅是要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实践创作。在美术技法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能让学生领略到美术教学中美的感受,真正领悟到艺术的精神实质。美术作品中丰富的色彩,生动具体的形象和其中所流露的情感,能让学生在欣赏时产生对美的向往,教师应进而引导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并创造美。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学生在成功的美术教育中得到的,将是审美艺术的熏陶和整体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