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不少考生在复习文言文时轻阅读,重做题。其实,高考考纲对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就是“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这就要求考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关键词】文言文;整体阅读
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不少考生在复习文言文时轻阅读,重做题。其实,高考考纲对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就是“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这就要求考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整体把握文章大意。那么,如何在一定的时间内,快速、有效地读懂文言文呢?可从以下三步进行。
第一步:倒读最后一道选择题,搜索“内容提要”
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一道选择题,根据近年的全国新课标卷文言中文阅读材料可知命题规律:按照阅读材料的内容行文的先后顺序,拟设四项对文章的概括性叙述,要求考生根据文意进行综合分析,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也就是说,在这选择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错误的,而其余都是正确的。那么,未读原文之前先阅读这些选项的表述,无异于在搜索原文的“内容提要”,这样可以消除考生对原文的陌生感,树立读懂原文的信心。
第二步:整体感知原文,确认“内容提要”
(一)对于阅读古代人物传记而言,此步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要求做到:基本弄清全文写了几个人,人与人之间是什么关系;写了几件事情,事情的前因后果怎样;这些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然后一一验证最后一道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同时为第三步解析词句和翻译文句打下基础。
“文意理解题”选项的类型有以下三种:一是鱼贯式,即根据原文内容的顺序设计ABCD的选项;二是总分式,即A为全文内容总的概括,BCD根据原文内容的顺序设计;三是分总式。即ABC概括原文内容的顺序设计,D为全文内容总的概括。
例1:(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采用的就是鱼贯式。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对应的内容是文段的第一件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可是“蔡不能用”,可见“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的表述是正确的。
B.孫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对应的内容是文段的第四件事情,由于金人的入侵,钦宗被掳后,金人进一步“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并不包括太子在内,而且“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意思是杀的是两个外貌像宦官的人,即杀的不是宦官。故此项不正确。
C.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对应的内容是文段的第二件事情,“乞复祖宗法度”,“惠民”“惠国”“惠奸”是说不同的法度效果不同,“时谓名言”可见他的见解得到当时人的认可。正确。
D.孙傅舍生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对应最后一件事情,“留守何预?”是金营守门人劝阻孙傅,“当死从”则表现了孙傅的忠诚。“朔廷”指北廷。故此项正确。
(二)对于阅读古代散文而言,游记散文要注意把握景物的特点和游踪方位,把握写景、抒情、议论的关系,作者浏览山川景物往往有感而发,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寄寓其中。故特别要着重理解起到画龙点晴、揭示或深化主题的议论性句子。同时,充分展开想象,对作品中所绘之景、所状之物进行联想补充,把景物与情感、景物与人的思想紧密联系起来,仔细体会写实与写虚之间的联系,进而把握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
(三)古代议论性散文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浓烈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思辨成了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很理想的文段。此类文体首先整体阅读全文,寻找观点和例证。观点通常出现在第一段(有的可能出现在文章中间或结尾)。而文中的材料、例子都是为了说明论点的。因此,在阅读议论性文言散文时,要特别留意文章的开关和结尾,揣摩作者的观点。只有把握住作者的观点,文章思想才更容易理解。“文意理解”的设题通常会采取“分总式”或“总分式”
第三步:细读相关部分,解析词句和理解文句
这一步要求将作答的题目在原文中的具体位置找出,并在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的基础上,在结合语境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运用各种方法,巧妙推断实词词义。运用所学知识技巧,进行解答。
另外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来,各层意思之间可以用竖线断开。“重要信息”主要指传主的姓名、官职及其变动情况、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等等;“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科举考试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等,这些词语往往有特殊含义,如果误以为是普通词语,那就会在理解上出差错。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1第5题是新题型,从原来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变成了对“登进士第”“兵部”“庙号”“太子”等文化常识的考查。这也提醒我们要理解文言文中一些重要的文化常识。
如果是论述类的文体,我们就要特别留意作者的论点和论据;如果是游记类散文就要留意景物的特点及作者由此生发的情感等,可在通读时依据自己的阅读习惯圈点、勾画出重要的议论句或抒情句。
对于以上实例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对文言文的阅读,无论是传记类还是散文类,都要从整体阅读入手,学会以圈点、勾画的方式做标记,尽快把握文章大意。解题时,首先要锁定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指向,抓住一些对应关系,比如人物与事件的前因后果,景物与情感、论点与论据等。适当运用排除法、倒读法等解题技巧完成解题。解答完毕后一定要重读原文,审视答题,防止疏漏而失分。
总之,在准确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把握不同文体的特点,以题解文、以注解文、以理解文,总结运用方法技巧,多练多积累,高考必能考出好成绩。
【关键词】文言文;整体阅读
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不少考生在复习文言文时轻阅读,重做题。其实,高考考纲对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就是“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这就要求考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整体把握文章大意。那么,如何在一定的时间内,快速、有效地读懂文言文呢?可从以下三步进行。
第一步:倒读最后一道选择题,搜索“内容提要”
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一道选择题,根据近年的全国新课标卷文言中文阅读材料可知命题规律:按照阅读材料的内容行文的先后顺序,拟设四项对文章的概括性叙述,要求考生根据文意进行综合分析,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也就是说,在这选择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错误的,而其余都是正确的。那么,未读原文之前先阅读这些选项的表述,无异于在搜索原文的“内容提要”,这样可以消除考生对原文的陌生感,树立读懂原文的信心。
第二步:整体感知原文,确认“内容提要”
(一)对于阅读古代人物传记而言,此步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要求做到:基本弄清全文写了几个人,人与人之间是什么关系;写了几件事情,事情的前因后果怎样;这些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然后一一验证最后一道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同时为第三步解析词句和翻译文句打下基础。
“文意理解题”选项的类型有以下三种:一是鱼贯式,即根据原文内容的顺序设计ABCD的选项;二是总分式,即A为全文内容总的概括,BCD根据原文内容的顺序设计;三是分总式。即ABC概括原文内容的顺序设计,D为全文内容总的概括。
例1:(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采用的就是鱼贯式。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对应的内容是文段的第一件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可是“蔡不能用”,可见“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的表述是正确的。
B.孫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对应的内容是文段的第四件事情,由于金人的入侵,钦宗被掳后,金人进一步“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并不包括太子在内,而且“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意思是杀的是两个外貌像宦官的人,即杀的不是宦官。故此项不正确。
C.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对应的内容是文段的第二件事情,“乞复祖宗法度”,“惠民”“惠国”“惠奸”是说不同的法度效果不同,“时谓名言”可见他的见解得到当时人的认可。正确。
D.孙傅舍生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对应最后一件事情,“留守何预?”是金营守门人劝阻孙傅,“当死从”则表现了孙傅的忠诚。“朔廷”指北廷。故此项正确。
(二)对于阅读古代散文而言,游记散文要注意把握景物的特点和游踪方位,把握写景、抒情、议论的关系,作者浏览山川景物往往有感而发,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寄寓其中。故特别要着重理解起到画龙点晴、揭示或深化主题的议论性句子。同时,充分展开想象,对作品中所绘之景、所状之物进行联想补充,把景物与情感、景物与人的思想紧密联系起来,仔细体会写实与写虚之间的联系,进而把握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
(三)古代议论性散文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浓烈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思辨成了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很理想的文段。此类文体首先整体阅读全文,寻找观点和例证。观点通常出现在第一段(有的可能出现在文章中间或结尾)。而文中的材料、例子都是为了说明论点的。因此,在阅读议论性文言散文时,要特别留意文章的开关和结尾,揣摩作者的观点。只有把握住作者的观点,文章思想才更容易理解。“文意理解”的设题通常会采取“分总式”或“总分式”
第三步:细读相关部分,解析词句和理解文句
这一步要求将作答的题目在原文中的具体位置找出,并在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的基础上,在结合语境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运用各种方法,巧妙推断实词词义。运用所学知识技巧,进行解答。
另外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来,各层意思之间可以用竖线断开。“重要信息”主要指传主的姓名、官职及其变动情况、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等等;“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科举考试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等,这些词语往往有特殊含义,如果误以为是普通词语,那就会在理解上出差错。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1第5题是新题型,从原来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变成了对“登进士第”“兵部”“庙号”“太子”等文化常识的考查。这也提醒我们要理解文言文中一些重要的文化常识。
如果是论述类的文体,我们就要特别留意作者的论点和论据;如果是游记类散文就要留意景物的特点及作者由此生发的情感等,可在通读时依据自己的阅读习惯圈点、勾画出重要的议论句或抒情句。
对于以上实例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对文言文的阅读,无论是传记类还是散文类,都要从整体阅读入手,学会以圈点、勾画的方式做标记,尽快把握文章大意。解题时,首先要锁定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指向,抓住一些对应关系,比如人物与事件的前因后果,景物与情感、论点与论据等。适当运用排除法、倒读法等解题技巧完成解题。解答完毕后一定要重读原文,审视答题,防止疏漏而失分。
总之,在准确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把握不同文体的特点,以题解文、以注解文、以理解文,总结运用方法技巧,多练多积累,高考必能考出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