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孩子的总设计师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hao_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对孩子成长起90%的作用
  
  王少卿:在《发现母亲》中,您的母教理论是一个比较宏观的理论体系,能否具体地在家庭教育方面谈一谈?
  王东华:我的母教理论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呼吁整个社会对女性生育价值的重视,二是呼吁社会对母亲价值的尊重。我认为,母亲的工作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有价值和创造性的工作,因为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大的学问,尤其是在孩子生命最初的几年,其生命中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都是由母亲给予的。作为母亲,她可以不是天才,但她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可以说,母亲就是孩子的总设计师。
  我们都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事实上,孩子成长由谁负责?是家庭。家庭又由谁负责?是母亲。
  王少卿:在家庭教育中过分强调女性的作用,是不是意味着男性的作用可有可无?
  王东华:同父亲相比,母亲在育儿方面有着本能的优越。父亲在孩子长大后作用日显,他代表的是外在的世界,因此,只有父亲和母亲的通力合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王少卿:您为什么特别强调“母亲”呢?
  王东华:中国是一个有着母教传统的国家,特别是孟母三迁和岳母刺字的故事,可以说是耳熟能详。
  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母亲的作用要占到90%以上。母亲不仅对孩子的生理有极其巨大、深刻、永久的影响,而且对孩子的智力、意志、性格、品德等方面也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一个自私自利的母亲,不可能培养出慷慨大方的孩子;一个心胸狭窄的母亲,不可能培养出视野宽广的孩子。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当孩子发生问题的时候,身为母亲,怎么可以只埋怨孩子而不自我反思呢?
  
  孩子品德不是几堂课能够解决的
  
  王少卿:请具体地从母亲教育的理论来谈谈当前中国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王东华: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母亲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没有挑起教育子女的担子。每个孩子在出生的时候都是一样的,没有不良的少年,有问题的孩子大多出自有问题的家庭。我有一个看法,无论你赚了多少钱,当了多大官,如果孩子出了问题,你都不是成功的,你都是玩忽职守。其次,我们的家长总是认为孩子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学校,这是错误的。学校只是一个职能培训所,主要教给孩子知识,而家庭则是造人的地方,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教孩子如何做人,这不是在学校几堂课就能够解决的。
  
  不可忽视的气概教育
  
  王少卿:您认为影响孩子成长主要有智力、意志、品德、气概四个因素,意志、品德、气概是不是平常所指的非智力因素?您认为气概教育不容忽视,能不能具体谈一谈?
  王东华:意志、品德、气概就是我们平常所指的非智力因素。我认为智力、意志、品德、气概这四者中,位于首位的应该是气概,其次是品德,它决定气概的方向正确与否,并为气概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再次是意志,它为气概的实现提供个体非智力方面的支持。最后才是智力,它仅仅提供工具性的帮助。
  关于家庭教育中气概的教育,我要特别提醒所有母亲,孩子在3岁前可以进行早期智力教育,6岁以后就应该重点进行气概教育,比较好的方法是让孩子读伟人传记,以感受伟人的博大胸怀。
  王少卿:您提倡的气概教育我非常有同感。一个人具有大气度才能有大作为,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往往是被忽视了的。
  王东华:气概和胸襟这些东西是孩子7岁到十七八岁这个时间段培养出来的,父母亲的胸襟影响着孩子的胸襟。现在谈教育,人们更强调理想教育,长大以后要做文学家、科学家什么的。而气概教育则决定了孩子将来做第几流的人物,气概不凡的人无论做什么都会比没有气概的人做得好。孟子说,做人要有浩然之气,家庭教育中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王少卿:现在的家长更注重孩子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您能不能给一些好建议?
  王东华:其实,非智力品质决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育”出来的,“教”是“显教育”层次上的,“育”是“潜教育”层次上的。要让孩子具有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父母亲的“教”是次要的,“做”才是主要的,是潜移默化的社会遗传结果,因此,它不仅要求父母懂得教育的艺术,而且更要懂得自己正确地做人。
  非智力品质是从人与人的实践中学习与培养起来的,目前独生子女最大的问题就是同龄交往环境的丧失,所以母亲更应该成为孩子的伙伴,以提高他的生存适应能力。孩子经历的事情越多,处理事情的能力就越强,非智力品质也就越好。比如在安全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孩子之间的争吵、哭闹、和解都应该让他们自己学着去处理,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
  王少卿:孩子的非智力因素与母亲的非智力品质是密切相关的,如何才能提高母亲的非智力品质呢?
  王东华:家长的素质影响着孩子的素质,母亲的素质决定了孩子的素质。因此说,素质教育应该从家庭抓起,从母亲抓起。对“素质教育”我是这样理解的,素质更多地出自于家庭,教育更多地出自于学校。学校是刃,家庭是刃上的钢。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从只有1500万人的犹太民族中找到。这个民族为什么出现那么多天才?就是因为犹太人在家庭里完成了全部的教育,使孩子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
  所以,增强母亲的心理健康,提高母亲的综合素质,不仅是教育孩子的需要,也是整个民族的需要,更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需要。解决了母亲问题才能解决孩子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工程,为此我提出的母亲教育工程,包含了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是“优识”,父母首先在精神上、思想上、认识上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第二是“优体”,必须在身体上为做一个健康的父母奠定基础;
  第三是“优恋”,每一个想恋爱结婚的人都应生发出最好的父母意识,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去寻找最合适的配偶;
  第四是“优婚”,找到合适人选最终缔结盟约,从而开始实施这一宏伟的人类生产工程;
  第五是“优孕”,选择最佳时机受孕,并让母亲和胎儿得到最好的养护;
  第六是“优娩”,让母亲和胎儿得到最安全、合理的生产;
  第七是“优养”,让孩子获得一个最强健的身体;
  第八是“优育”,让孩子获得最完美的精神;
  第十是“优教”,让孩子获得最卓越的智慧;
  第十一是“优境”,让孩子能够得到最和谐、幸福的成长。
其他文献
“我的孩子挺聪明的,就是干什么事都没有长性。有一段时间要学画画,我们就给他报了班,他学了几个周末就不去了;后来又吵着要学小提琴,并保证好好学,开始表现不错,老师也表扬他,但是不到一个月,又说不好玩,死活不去。他做什么事都这么虎头蛇尾,开始决心很大,干劲很足,但是三天热乎劲儿过去就稀松平常了。哎,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军军妈一提起军军就抱怨。  军军妈的困惑我也曾遇到过,每次我都根据孩子不同成长阶段
期刊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剖腹产孩子越来越多。一些儿科专家指出,剖腹产生的孩子,容易患上感统失调症。下面的游戏能有效地提高孩子的协调能力——    第一关:走“平衡木”  两块大约长2米宽15厘米的长条木板对接在一起,中间和两头最初先垫两本书,让孩子在木板上走。  作用:训练孩子的前庭平衡感觉和本体感。“平衡木”的高度和长度可根据孩子表现情况逐渐增加,从而有效改善孩子视觉判断不良、胆小的状况。    
期刊
  
期刊
做手工也会引发“孤独症”?    女儿今年升大班。暑假我们要上班,又没请到合适的保姆,就把她一个人关在家里过暑假。她每天用折小船和千纸鹤来消磨时间。一个假期她折了800多只纸鹤和40多只小船,我们还夸她变得文静了,手也巧了。然而开学后老师却说她变得内向自闭,老是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我懵了:难道多做手工也会引发“孤独症”?  郑州 庄涵  庄涵读者:  不必担忧,你女儿所患的并非“孤独症”,而是
期刊
小宝在北京一所很有名气的小学读书。他的父母从外地来北京经商,家里还有一个4岁的妹妹。家里经济状况很好,有奔驰车,有别墅,一天三顿饭都在大饭店吃。每年的假期全家都要到世界各地去旅游。  家长认为孩子主要有三个问题:   1. 好动 写作业的时候经常摸摸这,摸摸那,一边玩一边写。但是他在看电视、画画的时候不动。   2. 对于兴趣爱好总是不能坚持下去 爸爸给他报了书法、绘画、游泳、钢琴等兴趣班。刚开始
期刊
有一幅《小牛学耕》的漫画:画上有一农夫,手牵牛绳大喝:“不让下田,怎会耕田?”后面一个干瘦老头,秃顶,戴副眼镜,身穿黑马夹,使劲地揪着牛尾巴,理直气壮地回答:“不会耕田,怎能下田?”  这是一幅富含哲理让人深思的漫画:世上难道有生下来就会耕田的牛吗?既然没有,那么就得学,就得实践。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却行不通。现在很多家长把孩子视若掌上明珠,心肝宝贝,啥事也不让他们干,
期刊
那年我们刚到美国,女儿在当地一家幼儿园读书。一天,我去幼儿园接女儿,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  一个小男孩正专心致志地拼装玩具超人。当他把超人拼装好时,被一个大个子男孩一把抢去,并被推倒在地。小男孩从地上爬起来,跑到老师面前哭诉。  我以为老师定会调查事情的真相,再严厉地批评大个子男孩一顿,然后安慰受伤的弱者,让抢玩具的孩子把玩具还给他,并且道歉认错。  然而老师没有这么做,她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对挨
期刊
瞧瞧我的女儿,4岁的阿曼达知道多少的事情哪!她特意选了个日子,把她知道的事情一点一滴,事无巨细地列数出来:一加一等于二;黄色加上蓝色会变成绿色;企鹅有翅膀但是不会飞……她说呀,说呀,一刻也不停。最后,她终于说完了。  “妈妈,”她一本正经地说,“我什么都知道。”  我显出一副信以为真的模样,事实上却是在心中偷笑,一个4岁的孩子怎么可能什么都知道呢?  凭着我将近而立之年的人生经验,我敢说我知道所有
期刊
儿子2岁时的一天,对一只会叫的火炉(烧蜂窝煤的)开始感兴趣,那个圆圆的家伙(水壶)会叫,下面也有个东西,是热的,就总想去看看、摸摸,家里人的办法是把他抱着,远离火炉,免得烫着。我想这不是好办法,大人总有一不小心的时候,应该让孩子知道那东西“不友好”。  我从儿子的眼神里看出了他的心思,对他说:“你想摸摸这个东西,是吗?来吧。”他当然伸出了手,这时,我捏着他的一个手指头,有意地让它在炉子身上多停了几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