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想象”就是在头脑中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当展开想象时,记忆中的表象由模糊变为清晰,由单薄变为厚重,新形象随着旧表象的改造而不断生成。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教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学生的想象之鸟一旦高飞,脑中就会浮现出新颖、生动的意象。每作一次这样的作文,想象力便得到一次锻炼,生命体验便得到一次拓展,创新萌芽便又一次破土而出。想象能力是构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爱因斯坦就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既然想象这种思维如此重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
一、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在文学领域,形象产生于客观与主观的结合,它是情感与理智的合拢。同样一个对象,一个景观,如果是纯客观的,也许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启发性,但人是带着自己的全部阅历在吸收生活信息的。对一个情感活跃的人而言,静静地注视“袅娜”两个字,他的眼前就能浮现出公园里迎风摆动的杨柳细枝,神话里美貌仙子的轻柔飘带,舞台上翩翩起舞的少女苗条体态……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各个角度启迪学生潜在情感。
(一)通过“观察”培养学生的情感
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既要让他们观察事物特征,又要让他们观察自己内心感受的特征,挖掘自我,这种观察才是充满了灵性的。比如:我们观察一枝刚出土的嫩芽时,我们会说它先是伸出柔柔的芽尖,向周围试探着,然后弯曲身子;设法避开障碍物,或者是想推翻,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努力,它终于从重压下解放出来,舒展姿容……这个表述过程中所展示的不正是人类才有的渴望、期待、努力、希望等情感因素吗?可以说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没有物我一体的独特感受,既不能展开这样丰富的想象,也不能把有生命的自然交给读者。
(二)通过“自然”调动学生的情感
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这种方法称为“自然”调动。自然界中那赏心悦目的景物,既能陶冶人的情操,产生美好的情感,又能产生写作冲动。教师可带领学生寻春、觅秋、登山、观水。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学生在感受冬日飞雪后,曾留下这样一篇佳作《守望冬日》。这里只摘录一小段:
雪,雨的精灵。随着冷风簌簌散落,渐渐地,柳絮般的雪花凌空飞舞,天地呈现出一片银白,再加上雾气的点缀,天地浑然于一体。站在苍茫宇宙间,万籁俱寂时顿感自然的威严,而不容侵犯,人仿佛如草芥般渺小。
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不时有美的发现和美的体验,并产生一种强烈的表达愿望。这时,只要老师稍加点拨,就能燃起学生想象之火花。
(三)通过“社会”调动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走向社会,调查了解社会,走向生活,参与生活。因为中学生在学校生活时间长了,觉得学校生活单调枯燥,失去了新鲜感,思维单一呆板。走向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学生的主体意识会增强,而且耳闻目睹,感到非常新鲜。社会生活中许多事情都能牵动他们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写作愿望,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有些学生在对环保问题做了调查后,他们对人们肆无忌惮地破坏美好的环境,既感到气愤,又感到悲哀。刹那间,那股纵横激荡的情感,犹如瀑布般一泻千里;他们情不自禁地写道:在秋风如水,明月如霜的夜晚,一只饥肠辘辘却也不敢离开这山谷半步的老虎,如泣如诉地向人类讲述自己悲惨的遭遇。他的父亲不幸罹难,母亲为了保护自己而遭受“敌人”迫害,生命危在旦夕。尽管天地如此之大,但孤苦伶仃的他却没有匿身之处,只等待人类对他进行最后的宣判,清冷的广寒宫溅下了一滴苦涩的酒,掉在草叶上,化作一滴滴晶莹的泪珠。
有些学生在了解了许多国家仍处于硝烟弥漫的战火中时,他们写道“假如我是一名战地记者,我会来到战争前沿,记录发生的一切。我会让我的记录对这个世界有一点触动,期待和平早日到来。”
(四)通过“情境”调动学生情感
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与之训练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角色,联想所学知识,启迪潜在情感,渐进最佳状态。比如:在指导学生写在《2010年的一天》时,我先向学生展示21世纪未来科技蓝图,然后设立了一个个场景:假使你回乡探亲,农村变化会使你耳目一新;假使你漫步城市,现代设施会使你眼花缭乱;假使你遨游太空,广袤宇宙将由你装点描绘;假使你重返母校,同学聚会将由你一领风骚。良好的境界,丰富的情感,使学生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看到学生展示给我的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未来世界时,我感到很惬意。
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开发学生的想象力,离不开情感体验的积累。想象是依照情感本身的力量,个体对内在储存加以重新改造、组合以产生出一种全新形象的过程。假如学生情感与内在储存丰富,审美屏幕上的信息密度会大大增加,最后闪现的形象就会是高质量的。情感在想象中如同炼钢炉中的燃料和炉火,没有它,就不会有高温,因而也就熔炼不出优质的合金。
二、要培养学生积累丰富的记忆表象材料
语文教材常在内容中插入一些图片。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插图”帮助学生积累材料。
有了这些感性材料,教师就可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栩栩如生地状景,形神兼备地写人,身临其境地读感受,竭力熔诗、画、情、景、色、声于一炉,使学生的想象欲得以诱发。
教师还可根据课文感人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典型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优美的文字语言,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些“图片”。比如:在讲授《三峡》一课,我先制作了一组图片,然后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澄澈明净,变化无穷的平湖美景图。在聆听学生如诗般的描绘时,我们师生仿佛不是置身于课堂,而是正在平湖上留连忘返哩!教师的举手之劳,会使教学达到了“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积累表象材料,培养想象能力,只限于课堂,只限于课本,那就太狭隘了。教师只有经常带领学生到在千世界去接触,去思考,去学习,去受影响,并有的放矢,随时点拨方可收到预期效果。
三、要注意唤起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有关表象
语文教材中美丽壮观的自然世界,丰富多彩的社会场景,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这些储存在头脑中的表象材料,以其强大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延伸故事情节,或者补充课后内容,或者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或者深化文章的主题,从而加速他们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成为通向未来广阔世界的桥梁。
在学习《孔乙已》时,教师可让学生想象孔乙已弥留之际的情景。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在讲道于勒衣衫褴褛成为穷光蛋后,菲利普夫妇看见于勒后仓皇逃走时,可启发学生逆向思考,假如于勒发达了,菲利普夫妇欣喜若狂、美梦成真的情景又会如何呢?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文本的二次创作中,通过续写、改写等发挥想象力。
诗歌的语言往往是非常凝炼的,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文想象,再现画面。
在讲《沁园春雪》时,学生们根据诗文,再现北国风光,冰天雪地,群山绵延,大雪纷飞翩翩起舞,仿佛银白色的象群在奔跑。在讲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学生们根据诗文的内容,生动地再现了茅草纷飞的情景。
自然就是学生写作的最好素材库。在完成秋景作文时,我曾带领学生亲自去观赏落叶,他们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叶子飘落的情景:叶子与风周旋着,扭着,有的飘浮在水面上,像一叶扁舟,有的飘在空中,就像一只只蝴蝶舞动着,天空就是它的舞台。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既然想象这种思维如此重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
一、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在文学领域,形象产生于客观与主观的结合,它是情感与理智的合拢。同样一个对象,一个景观,如果是纯客观的,也许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启发性,但人是带着自己的全部阅历在吸收生活信息的。对一个情感活跃的人而言,静静地注视“袅娜”两个字,他的眼前就能浮现出公园里迎风摆动的杨柳细枝,神话里美貌仙子的轻柔飘带,舞台上翩翩起舞的少女苗条体态……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各个角度启迪学生潜在情感。
(一)通过“观察”培养学生的情感
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既要让他们观察事物特征,又要让他们观察自己内心感受的特征,挖掘自我,这种观察才是充满了灵性的。比如:我们观察一枝刚出土的嫩芽时,我们会说它先是伸出柔柔的芽尖,向周围试探着,然后弯曲身子;设法避开障碍物,或者是想推翻,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努力,它终于从重压下解放出来,舒展姿容……这个表述过程中所展示的不正是人类才有的渴望、期待、努力、希望等情感因素吗?可以说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没有物我一体的独特感受,既不能展开这样丰富的想象,也不能把有生命的自然交给读者。
(二)通过“自然”调动学生的情感
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这种方法称为“自然”调动。自然界中那赏心悦目的景物,既能陶冶人的情操,产生美好的情感,又能产生写作冲动。教师可带领学生寻春、觅秋、登山、观水。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学生在感受冬日飞雪后,曾留下这样一篇佳作《守望冬日》。这里只摘录一小段:
雪,雨的精灵。随着冷风簌簌散落,渐渐地,柳絮般的雪花凌空飞舞,天地呈现出一片银白,再加上雾气的点缀,天地浑然于一体。站在苍茫宇宙间,万籁俱寂时顿感自然的威严,而不容侵犯,人仿佛如草芥般渺小。
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不时有美的发现和美的体验,并产生一种强烈的表达愿望。这时,只要老师稍加点拨,就能燃起学生想象之火花。
(三)通过“社会”调动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走向社会,调查了解社会,走向生活,参与生活。因为中学生在学校生活时间长了,觉得学校生活单调枯燥,失去了新鲜感,思维单一呆板。走向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学生的主体意识会增强,而且耳闻目睹,感到非常新鲜。社会生活中许多事情都能牵动他们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写作愿望,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有些学生在对环保问题做了调查后,他们对人们肆无忌惮地破坏美好的环境,既感到气愤,又感到悲哀。刹那间,那股纵横激荡的情感,犹如瀑布般一泻千里;他们情不自禁地写道:在秋风如水,明月如霜的夜晚,一只饥肠辘辘却也不敢离开这山谷半步的老虎,如泣如诉地向人类讲述自己悲惨的遭遇。他的父亲不幸罹难,母亲为了保护自己而遭受“敌人”迫害,生命危在旦夕。尽管天地如此之大,但孤苦伶仃的他却没有匿身之处,只等待人类对他进行最后的宣判,清冷的广寒宫溅下了一滴苦涩的酒,掉在草叶上,化作一滴滴晶莹的泪珠。
有些学生在了解了许多国家仍处于硝烟弥漫的战火中时,他们写道“假如我是一名战地记者,我会来到战争前沿,记录发生的一切。我会让我的记录对这个世界有一点触动,期待和平早日到来。”
(四)通过“情境”调动学生情感
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与之训练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角色,联想所学知识,启迪潜在情感,渐进最佳状态。比如:在指导学生写在《2010年的一天》时,我先向学生展示21世纪未来科技蓝图,然后设立了一个个场景:假使你回乡探亲,农村变化会使你耳目一新;假使你漫步城市,现代设施会使你眼花缭乱;假使你遨游太空,广袤宇宙将由你装点描绘;假使你重返母校,同学聚会将由你一领风骚。良好的境界,丰富的情感,使学生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看到学生展示给我的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未来世界时,我感到很惬意。
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开发学生的想象力,离不开情感体验的积累。想象是依照情感本身的力量,个体对内在储存加以重新改造、组合以产生出一种全新形象的过程。假如学生情感与内在储存丰富,审美屏幕上的信息密度会大大增加,最后闪现的形象就会是高质量的。情感在想象中如同炼钢炉中的燃料和炉火,没有它,就不会有高温,因而也就熔炼不出优质的合金。
二、要培养学生积累丰富的记忆表象材料
语文教材常在内容中插入一些图片。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插图”帮助学生积累材料。
有了这些感性材料,教师就可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栩栩如生地状景,形神兼备地写人,身临其境地读感受,竭力熔诗、画、情、景、色、声于一炉,使学生的想象欲得以诱发。
教师还可根据课文感人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典型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优美的文字语言,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些“图片”。比如:在讲授《三峡》一课,我先制作了一组图片,然后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澄澈明净,变化无穷的平湖美景图。在聆听学生如诗般的描绘时,我们师生仿佛不是置身于课堂,而是正在平湖上留连忘返哩!教师的举手之劳,会使教学达到了“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积累表象材料,培养想象能力,只限于课堂,只限于课本,那就太狭隘了。教师只有经常带领学生到在千世界去接触,去思考,去学习,去受影响,并有的放矢,随时点拨方可收到预期效果。
三、要注意唤起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有关表象
语文教材中美丽壮观的自然世界,丰富多彩的社会场景,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这些储存在头脑中的表象材料,以其强大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延伸故事情节,或者补充课后内容,或者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或者深化文章的主题,从而加速他们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成为通向未来广阔世界的桥梁。
在学习《孔乙已》时,教师可让学生想象孔乙已弥留之际的情景。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在讲道于勒衣衫褴褛成为穷光蛋后,菲利普夫妇看见于勒后仓皇逃走时,可启发学生逆向思考,假如于勒发达了,菲利普夫妇欣喜若狂、美梦成真的情景又会如何呢?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文本的二次创作中,通过续写、改写等发挥想象力。
诗歌的语言往往是非常凝炼的,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文想象,再现画面。
在讲《沁园春雪》时,学生们根据诗文,再现北国风光,冰天雪地,群山绵延,大雪纷飞翩翩起舞,仿佛银白色的象群在奔跑。在讲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学生们根据诗文的内容,生动地再现了茅草纷飞的情景。
自然就是学生写作的最好素材库。在完成秋景作文时,我曾带领学生亲自去观赏落叶,他们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叶子飘落的情景:叶子与风周旋着,扭着,有的飘浮在水面上,像一叶扁舟,有的飘在空中,就像一只只蝴蝶舞动着,天空就是它的舞台。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