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温旧知,解诗题
师:请同学们看这幅图,它会令你想起哪首诗?
生:《望天门山》。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诗歌《望天门山》,现在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师生共同背诵古诗《望天门山》。
师:这首古诗不仅要求背诵,还要求默写,下面请大家拿出笔和纸,看谁填得又快又好。[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天门中断( )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一片日边来。]
师:这位同学填的是“楚江”“孤帆”,对吗?
生:对。
师:这位同学不仅填对了,而且字写得工整、漂亮,老师给你点个赞。现在请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同桌写对了就给他点个赞吧!
【点评】执教老师采取复习导入法,由古诗《望天门山》引入教学,既检测了学生背诵诗歌及掌握生字词的情况,又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师: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李白的诗歌《望天门山》,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诗。谁来读一读课题?
生读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老师发现,“饮”的前鼻音和“晴”的后鼻音你读得特别准确。题目比较长,我们要怎么停顿呢?谁来范读一遍?
生范读课题。
师:这位同学停顿准确,读得很有节奏,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吧!
师:读了诗题,你能知道什么?
生1:苏轼在西湖上喝酒。
生2:天气是先晴后雨。
师:题目经常会缺少一些要素,这首诗的题目缺少了人物,我们在理解题意时要学会补充人物这个要素。(补充说明:这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上喝酒赏景,天气起初是晴朗的,后来下起了雨。)
【点评】诗题是一首古诗的眼睛。教学时,执教老师让学生从读诗题开始,强调读准字音,注意停顿,了解题目的意思,很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个板块的学习。
二、读准音,初感知
师:诗人看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流利。
师:这里有几个特别难读的字,谁来挑战?
生1读生字词“潋滟”“亦”“妆”。
师:这位同学读“妆”时,翘舌后鼻音读得很准确,谁再来读一读。
生2读生字词“潋滟”“亦”“妆”。
师:这位同学读“潋滟”时,前鼻音读得特别准确,请你来当小老师教大家读一读吧。
师:去掉拼音后的生字,你还会读吗?
全班学生读生字词。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读诗,读得字正腔圆。
师:你读得很有节奏感!“子”“奇”“宜”都是押“i”音,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学会体会诗的韵味。
男女生比赛读,最后全班读。
【点评】朗读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初读,如自由读、个人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等,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在老师的指导和点拨下,读好停顿,读出诗的韵味,达到了字字准确、句句流畅的朗读目标。
三、知诗意,想画面
师:我们学习古诗,除了读准字音,还要了解诗句的意思。你用什么方法理解诗句?给大家推荐一下。
生1:看注释。
生2:看插图。
生3:想象画面。
……
师: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一两种方法读这首诗,通过字面含义,你能够想象出什么样的画面呢?
生1: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晴天时和下雨时西湖的画面:天晴时,太阳高照,西湖的水在荡漾,湖面上闪着粼粼的金光;下雨时,远处和近处的景色朦朦胧胧,别有一番奇特的美。
师:你描述了一幅西湖晴雨图。
生2:我眼前出现了这样的西湖:晴天时,艳阳高照,水面波光粼粼,是橙色的;下雨时,云雾弥漫在西湖上空,像仙子一般。
师:你用比喻的方式描述了想象中的画面,真好!
【点评】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自由朗读,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同时感悟诗的意境。
师:你认为哪一句诗描写的是西湖的晴天呢?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诗句)你从哪里看出来是晴天呢?
生:水光潋滟。
师:“潋滟”是什么意思?
生:波光闪动的样子。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解。
师:很好!通过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这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点评】现行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古诗词就有了相应的注释,对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做了解释和说明。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好教材,让学生掌握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方法,并在学习中反复强调,从而形成学习能力。
师:阳光洒在微波荡漾的湖面上,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呢?
生1:微波荡漾的湖面上银光闪闪,像是铺满了钻石。
生2:湖面波光闪动,像可爱的小精灵在湖面上玩耍。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银光闪闪的湖面多美呀!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语形容这样的景象?
生:水光潋滟。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个词,读出湖面波光闪烁的美景。
生齐读。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湖面波光闪动的画面)你们看,这就是——
生:水光潋滟。
师:这样的景象让你想起了哪些词语?
生1:波光粼粼。
生2:碧波荡漾。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词语:波光闪烁、金光闪闪、浮光跃金……)这些都是描写阳光下水面景象的词语,让我们记住它们吧! 师:诗人一个“水光潋滟”让我们想象到了这么多的画面,认识了这么多的词语,现在我们将这些词语运用到诗句当中,说一说西湖的美景。[多媒体课件出示(〓 )晴方好]
生1:水光粼粼晴方好。
生2:金光闪闪晴方好。
生3:波光闪烁晴方好。
师:好一个绚丽多彩、生趣盎然的西湖晴天。晴天下的西湖湖面波光闪烁,多美的画面呀!你在哪儿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呢?
生1:太阳照在北海银滩海面上也是这样的景象。
师:当你在北海银滩看到这样的景象时,你可以说——
生1:水光潋滟晴方好。
生2:我坐在游船上也看到过这样的景象。
师:当你坐船泛舟湖上时,你可以说——
生2: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看到阳光照耀下的南湖,我们可以说“水光潋滟晴方好”;站在风景秀丽的漓江边,看到这样的景色,我们可以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在杭州,看到晴天下波光闪烁的西湖,我们可以说“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方”是什么意思?
生摇头表示不知道。
师:当用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这些方法仍然无法理解诗意时,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方”在字典里有好几种解释,老师选出了4种,你认为选哪一种解释才对?(多媒体课件出示:①办法,技巧;②正、刚刚、恰;③地区、地域;④方形。)
生:选②正、刚刚、恰。
师:没错!西湖的晴天美得恰到好处,我们再来感受一下。
生齐读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
【点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生诵读诗文提出了“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潋滟”一词时,执教老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想象和描述中回忆有关描写水面波纹的词语,积累词语,领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了与水面波纹相关的词语,并让学生运用到诗句中,创设了许多场景,让学生通过吟诵诗句来形容自己见到过的景象,达到了课标的要求。
师:当诗人还陶醉在阳光明媚的画面中时,天空突然下起雨来,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谁来读一读。
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1:下雨了,景色朦朦胧胧的,像烟雾缭绕一般。
生2:像一幅山水画。
师:朦朦胧胧,云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若现……我们可以用诗句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山色空蒙。
师:西湖阳光明媚的晴天很美,雨景也很奇妙,“亦奇”是什么意思?
生:也很奇妙。
师:“亦”用换词方法来理解就是——
生:也。
师:“亦奇”就是也奇妙的意思。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雨中,感受西湖雨景的奇妙吧!
生读诗句“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老师发现有一位同学读“山色空蒙”时声音特别轻柔,仿佛置身于这奇妙的雨中。(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和诗句,引导学生读出西湖晴雨两幅图的不同景象。)一天之中,诗人看到了西湖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全班再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两幅不同的画面。
学生齐读第一、二句诗。
【点评】古诗语言精炼、鲜明、形象,学生通过想象、朗读,感受到了在不同天气下西湖的美,将西湖晴雨两幅图的美读得富有层次和厚度。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三、四句诗,学生齐读)这么美的西湖,诗人把它比喻成什么?
生:西子。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你知道西子是谁吗?
生:西施。
师:对,西子名叫西施,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到底有多美呢?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传说西施天生丽质,每次她在古越国浣纱溪边洗纱的时候,水中的鱼儿一看到她,都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入了江底,所以她还有一个美称——沉鱼。
师:在苏轼眼里,西湖就像西子一样美丽多姿,那么,在其他诗人眼中,西湖又是怎样的?(多媒体课件出示3组比喻诗句:湖上春来似图画,乱峰围绕水平铺。——白居易《春题湖上》;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周起渭《西湖》;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艾青《西湖》)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
师:诗人把西湖分别比作什么?
生1:白居易把西湖比作图画。
生2:周起渭把西湖比作明月。
生3:艾青把西湖比作明镜。
师:苏轼把西湖比作西子,妙在哪里?西湖和西子有什么相似之处?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生1:因为西湖和西子一样美。
生2:西湖和西子前面都有一个“西”字。
生3: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她们都属于同一个地方,西子是越地美女,越地是今天的江浙一带,西湖也在浙江。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对于西子而言,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是刚刚合适,对于西湖来说,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也都刚刚合适。
生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总相宜”是什么意思?
生:是很合适的意思。
师: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其实,春夏秋冬,一日的清晨、午后、黄昏,景色各异,美不胜收。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西湖,从此西湖就有了一个美妙动听的名字——西子湖,所以,诗人不禁感叹——
生读第三、四句诗。
【点评】“欲把西湖比西子”这个比喻句,传神地写出了西湖的神韵美,那么如何把这种神韵美传递给学生呢?在教学策略方面,执教老师选择了用语言描述、故事引入、小组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感知西子的沉鱼之美,再用对比鉴赏的方法,与白居易笔下的“图画”,周起渭笔下的“明月”和艾青笔下的“明镜”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苏轼的比喻妙处所在,明白西湖的美在于神韵,在于诗人对西湖的热爱。
师:请同学们看这幅图,它会令你想起哪首诗?
生:《望天门山》。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诗歌《望天门山》,现在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师生共同背诵古诗《望天门山》。
师:这首古诗不仅要求背诵,还要求默写,下面请大家拿出笔和纸,看谁填得又快又好。[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天门中断( )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一片日边来。]
师:这位同学填的是“楚江”“孤帆”,对吗?
生:对。
师:这位同学不仅填对了,而且字写得工整、漂亮,老师给你点个赞。现在请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同桌写对了就给他点个赞吧!
【点评】执教老师采取复习导入法,由古诗《望天门山》引入教学,既检测了学生背诵诗歌及掌握生字词的情况,又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师: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李白的诗歌《望天门山》,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诗。谁来读一读课题?
生读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老师发现,“饮”的前鼻音和“晴”的后鼻音你读得特别准确。题目比较长,我们要怎么停顿呢?谁来范读一遍?
生范读课题。
师:这位同学停顿准确,读得很有节奏,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吧!
师:读了诗题,你能知道什么?
生1:苏轼在西湖上喝酒。
生2:天气是先晴后雨。
师:题目经常会缺少一些要素,这首诗的题目缺少了人物,我们在理解题意时要学会补充人物这个要素。(补充说明:这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上喝酒赏景,天气起初是晴朗的,后来下起了雨。)
【点评】诗题是一首古诗的眼睛。教学时,执教老师让学生从读诗题开始,强调读准字音,注意停顿,了解题目的意思,很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个板块的学习。
二、读准音,初感知
师:诗人看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流利。
师:这里有几个特别难读的字,谁来挑战?
生1读生字词“潋滟”“亦”“妆”。
师:这位同学读“妆”时,翘舌后鼻音读得很准确,谁再来读一读。
生2读生字词“潋滟”“亦”“妆”。
师:这位同学读“潋滟”时,前鼻音读得特别准确,请你来当小老师教大家读一读吧。
师:去掉拼音后的生字,你还会读吗?
全班学生读生字词。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读诗,读得字正腔圆。
师:你读得很有节奏感!“子”“奇”“宜”都是押“i”音,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学会体会诗的韵味。
男女生比赛读,最后全班读。
【点评】朗读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初读,如自由读、个人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等,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在老师的指导和点拨下,读好停顿,读出诗的韵味,达到了字字准确、句句流畅的朗读目标。
三、知诗意,想画面
师:我们学习古诗,除了读准字音,还要了解诗句的意思。你用什么方法理解诗句?给大家推荐一下。
生1:看注释。
生2:看插图。
生3:想象画面。
……
师: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一两种方法读这首诗,通过字面含义,你能够想象出什么样的画面呢?
生1: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晴天时和下雨时西湖的画面:天晴时,太阳高照,西湖的水在荡漾,湖面上闪着粼粼的金光;下雨时,远处和近处的景色朦朦胧胧,别有一番奇特的美。
师:你描述了一幅西湖晴雨图。
生2:我眼前出现了这样的西湖:晴天时,艳阳高照,水面波光粼粼,是橙色的;下雨时,云雾弥漫在西湖上空,像仙子一般。
师:你用比喻的方式描述了想象中的画面,真好!
【点评】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自由朗读,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同时感悟诗的意境。
师:你认为哪一句诗描写的是西湖的晴天呢?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诗句)你从哪里看出来是晴天呢?
生:水光潋滟。
师:“潋滟”是什么意思?
生:波光闪动的样子。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解。
师:很好!通过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这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点评】现行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古诗词就有了相应的注释,对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做了解释和说明。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好教材,让学生掌握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方法,并在学习中反复强调,从而形成学习能力。
师:阳光洒在微波荡漾的湖面上,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呢?
生1:微波荡漾的湖面上银光闪闪,像是铺满了钻石。
生2:湖面波光闪动,像可爱的小精灵在湖面上玩耍。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银光闪闪的湖面多美呀!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语形容这样的景象?
生:水光潋滟。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个词,读出湖面波光闪烁的美景。
生齐读。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湖面波光闪动的画面)你们看,这就是——
生:水光潋滟。
师:这样的景象让你想起了哪些词语?
生1:波光粼粼。
生2:碧波荡漾。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词语:波光闪烁、金光闪闪、浮光跃金……)这些都是描写阳光下水面景象的词语,让我们记住它们吧! 师:诗人一个“水光潋滟”让我们想象到了这么多的画面,认识了这么多的词语,现在我们将这些词语运用到诗句当中,说一说西湖的美景。[多媒体课件出示(〓 )晴方好]
生1:水光粼粼晴方好。
生2:金光闪闪晴方好。
生3:波光闪烁晴方好。
师:好一个绚丽多彩、生趣盎然的西湖晴天。晴天下的西湖湖面波光闪烁,多美的画面呀!你在哪儿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呢?
生1:太阳照在北海银滩海面上也是这样的景象。
师:当你在北海银滩看到这样的景象时,你可以说——
生1:水光潋滟晴方好。
生2:我坐在游船上也看到过这样的景象。
师:当你坐船泛舟湖上时,你可以说——
生2: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看到阳光照耀下的南湖,我们可以说“水光潋滟晴方好”;站在风景秀丽的漓江边,看到这样的景色,我们可以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在杭州,看到晴天下波光闪烁的西湖,我们可以说“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方”是什么意思?
生摇头表示不知道。
师:当用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这些方法仍然无法理解诗意时,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方”在字典里有好几种解释,老师选出了4种,你认为选哪一种解释才对?(多媒体课件出示:①办法,技巧;②正、刚刚、恰;③地区、地域;④方形。)
生:选②正、刚刚、恰。
师:没错!西湖的晴天美得恰到好处,我们再来感受一下。
生齐读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
【点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生诵读诗文提出了“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潋滟”一词时,执教老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想象和描述中回忆有关描写水面波纹的词语,积累词语,领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了与水面波纹相关的词语,并让学生运用到诗句中,创设了许多场景,让学生通过吟诵诗句来形容自己见到过的景象,达到了课标的要求。
师:当诗人还陶醉在阳光明媚的画面中时,天空突然下起雨来,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谁来读一读。
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1:下雨了,景色朦朦胧胧的,像烟雾缭绕一般。
生2:像一幅山水画。
师:朦朦胧胧,云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若现……我们可以用诗句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山色空蒙。
师:西湖阳光明媚的晴天很美,雨景也很奇妙,“亦奇”是什么意思?
生:也很奇妙。
师:“亦”用换词方法来理解就是——
生:也。
师:“亦奇”就是也奇妙的意思。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雨中,感受西湖雨景的奇妙吧!
生读诗句“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老师发现有一位同学读“山色空蒙”时声音特别轻柔,仿佛置身于这奇妙的雨中。(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和诗句,引导学生读出西湖晴雨两幅图的不同景象。)一天之中,诗人看到了西湖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全班再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两幅不同的画面。
学生齐读第一、二句诗。
【点评】古诗语言精炼、鲜明、形象,学生通过想象、朗读,感受到了在不同天气下西湖的美,将西湖晴雨两幅图的美读得富有层次和厚度。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三、四句诗,学生齐读)这么美的西湖,诗人把它比喻成什么?
生:西子。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你知道西子是谁吗?
生:西施。
师:对,西子名叫西施,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到底有多美呢?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传说西施天生丽质,每次她在古越国浣纱溪边洗纱的时候,水中的鱼儿一看到她,都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入了江底,所以她还有一个美称——沉鱼。
师:在苏轼眼里,西湖就像西子一样美丽多姿,那么,在其他诗人眼中,西湖又是怎样的?(多媒体课件出示3组比喻诗句:湖上春来似图画,乱峰围绕水平铺。——白居易《春题湖上》;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周起渭《西湖》;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艾青《西湖》)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
师:诗人把西湖分别比作什么?
生1:白居易把西湖比作图画。
生2:周起渭把西湖比作明月。
生3:艾青把西湖比作明镜。
师:苏轼把西湖比作西子,妙在哪里?西湖和西子有什么相似之处?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生1:因为西湖和西子一样美。
生2:西湖和西子前面都有一个“西”字。
生3: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她们都属于同一个地方,西子是越地美女,越地是今天的江浙一带,西湖也在浙江。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对于西子而言,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是刚刚合适,对于西湖来说,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也都刚刚合适。
生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总相宜”是什么意思?
生:是很合适的意思。
师: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其实,春夏秋冬,一日的清晨、午后、黄昏,景色各异,美不胜收。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西湖,从此西湖就有了一个美妙动听的名字——西子湖,所以,诗人不禁感叹——
生读第三、四句诗。
【点评】“欲把西湖比西子”这个比喻句,传神地写出了西湖的神韵美,那么如何把这种神韵美传递给学生呢?在教学策略方面,执教老师选择了用语言描述、故事引入、小组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感知西子的沉鱼之美,再用对比鉴赏的方法,与白居易笔下的“图画”,周起渭笔下的“明月”和艾青笔下的“明镜”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苏轼的比喻妙处所在,明白西湖的美在于神韵,在于诗人对西湖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