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北是一个既新又旧的城市,这里鲜有宽阔的马路和高耸的摩天楼,低矮陈旧的民宅和曲折的小巷反而是城市的常态。明明是现代都市,却混杂着对“古早味”的迷恋,对传统的固执,大概就是这座城市吸引人的地方吧。
去台湾看看的想法由来已久。没有去台湾之前,对台湾的印象大多来自于电影和文字,杨德昌的《一一》、钮承泽的《艋胛》、刘梓洁的《父后七日》、魏德圣的《海角七号》,从台北到宜兰,从垦丁到彰化,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电影和故事,台湾的文艺作品从来不脱离本土语境叙事,永远有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原乡情结深深打动着我。素来标榜自己是一个路上观察者,到一个新的城市,喜欢钻进街道和巷子里,用双脚丈量城市,这样的游历方式适合台北——因为台北是一个既新又旧的城市,这里鲜有宽阔的马路和高耸的摩天楼,低矮陈旧的民宅和曲折的小巷反而是城市的常态。明明是现代都市,却混杂着对“古早味”的迷恋,对传统的固执,大概就是这座城市吸引人的地方吧。
在艋胛认识老台北
冬季的12月下旬,终于来到台北,也许应了孟庭苇那首《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在台北的几天,大多时候都是阴雨绵绵,也因为这阴雨天气,整个台北显得更加萧索了,以至于同伴终于忍不住对我说,这就是台湾吗?跟我想象的不大一样呢,语气难掩失望。
其实也难怪,谁让我们住在台湾最老的万华区呢?台湾有“一府二鹿三艋胛”的说法,指的是台湾曾经三大著名的港市台南府城、彰化鹿港和台北艋胛。艋胛就是今天的万华区,算是台北发展得最早的区域了,万华区很大,其中也不乏像西门町这样繁华的商圈,不过时值跨年,各处的旅馆都价格高昂,为了经济只能托在台北读书的同学找了一家位置不大显眼的旅馆,位于华西街夜市附近。作为一个陆客,以前我只知道台北最有名的士林夜市,来了才知道,华西街夜市历史更加悠久,夜市内一家冰店就是百年字号了,甜品卖的却是出奇得便宜,一大碗综合冰也只要60新台币,类似由几代人传承下来的小吃店也比比皆是。夜市还有一条室内长廊,两边贩卖海鲜和蛇肉的饭店,也间或穿插几家按摩洗脚店或药材店,这里不大适合年轻的游客观光,也不像其他夜市那样热闹。第一次感受到台北人的温暖是在夜市某个档口买糯米肠的时候,我掏出一把刚换的台币,尚不能迅速分辨出每张的面额,胖胖的台北大婶好心地提醒我是红色的那一张,末了想想又说,还是给我500台币我给你换些零钱你方便买东西,虽只是一个小小举动,台北人的周到和热情却自然的体现出来。
华西街夜市对面是一座供奉观音和妈祖的龙山寺,寺里香火很旺,直到夜里八九点钟仍有络绎不绝的香客烧香求签。某次和一位做义工的台北阿伯聊天,他嘱咐我一定要去龙山寺求一卦姻缘,传说特别灵验,他和他的大陆老伴就是这样认识的,引得我跃跃欲试。龙山寺对面有个小公园,这里是流浪汉的聚集地,长期占据着公园的长椅,他们并不主动向路人乞讨,只是安静地坐在躺椅上。古老的龙山寺,让我认识到一个并不那么“小清新”,却真实鲜活的台北。
从迪化街到宝藏岩
台北不仅仅只有故宫博物院和“国父纪念馆”,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历史街区和传统聚落,游走在街巷之间,是一种更直观的体验台北人文和历史的方式。位于大稻埕商圈的迪化街曾是台北最古老的商业街,现在仍是台北人过年打货的地方,主要贩卖药材、海鲜糖果等年货。迪化街虽仅有800多米,却依次排列着从清朝、日本侵占时代、民国到近代四个时代的建筑,有闽南式的骑楼,也有巴洛克式的洋楼,简直就是一部浓缩的台北历史。街道狭窄,仅两个车道宽,由于缺少停车位,一个车道还常被各式车辆占据,行人只能在车流和骑楼中穿行,显得混乱而有生机。迪化街两旁的街屋也很有特色,纵深长达30多米,分为几进院落,有的店前面买茶具,后院就是另一家咖啡店了,颇有些“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自信。
迪化街也是台北市都市更新的一个成功案例。随着大稻埕码头的落没,迪化街已经不复昔日的繁华,加之许多房屋年久失修,许多业主想拆除建更高的楼,为了保护迪化街的历史建筑不被拆除,政府对当地业主采取了容积率转移的补偿措施,允许他们将自己应有的建设面积转卖给开发商获得一定的利益补偿,这种政策成功挽救了迪化街的建筑,走在街上,还时不时能看到某开放商打出收购容积率的横幅。为了给迪化街注入活力,台北还将迪化街的几栋公屋免费租给公益团体和高校举办展览和做艺术工作坊,位于迪化街1段上的uRSl27公店,原本就是一栋历史建筑,现在由淡江大学建筑系经营和管理,作为他们的学生作品和活动的展览空间。艺术工作室、展览空间与年货、药材夹杂在一起,毫无违和之处,这大概就是台北的过人之处,无处不文艺,无处不创新。
与迪化街处境相似的是一座叫做宝藏岩的村落,这个村落在台大后面的一座小山上,进入村落必须经过一座叫观音亭的佛寺,观音亭建在岩边,四面开敞,佛寺有着艳丽的红色柱廊和黄色琉璃屋面,最有特点是进入到内部后仰望天花板,会发现上面悬挂着无数个小小的观音莲座,数量之多足以令有密集恐惧症的人胆寒。穿过观音亭,沿着山坡拾级而上,就能看到一个依山而建、由铁皮和廉价建材组成的小村落,曾经的眷村,现在的宝藏岩国际艺术村。
宝藏岩的居民多为退役的国民党老兵,这些无家可归的人在政府默许的态度下,从河畔偷运建材搭建房屋,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违章眷村。宝藏岩本来面临被政府拆除的困境,在“文化部长”龙应台和一批学者的抗争下,最终得以艺术进场的方式得以保存,宝藏岩的文化地景和特殊时期的集体记忆是它得以留存的价值所在。某位台湾艺术家在他的诗中写道,“宝藏岩是台北都会的心房,几百年的历史沉积中吸纳了多元化的记忆。层层叠叠如燕巢,一个小屋象征一个灵魂。”改造后的宝藏岩基本维持了原有的违章村落的形态,只是被艺术家将窗框、栏杆扶手等漆上艳丽的色彩,或利用一些建筑废墟做艺术装置。我喜欢阅读挂在每家门前介绍该处居民的牌子,有家这样写道“刘家是宝藏岩第一家杂货店,居民卖完东西后会在附近的龙眼树下聊天……”简单朴素的文字,道出—个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即便是被我这般毫无关联的陌生人读到,依然十分感动。 在台北跨年
选择12月去台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去101参加跨年,高雄、台中、台南也都会举办各自的跨年晚会,不过台北零点101的烟火表演还是最令人期待的。到达跨年晚会举办地点市政府广场时,周边的几条街道已经是人山人海,一时间好像全台北的年轻人都集中在了这里。政府广场周边的街道已经提前管制禁止通车,很多人带了野餐垫铺在道路中央,三五成群地打牌喝酒,等着零点到来,这情形仿佛一场盛大的音乐节。不远处传来舞台嘈杂的乐声,我却因为事前功课没做足,转了好几条街道愣是找不到舞台所在地,等费尽力气穿过人海抵达政府广场时,只见得前面人头攒动,无法靠近,好在自己已经过了追星的年级,索性找了个人少的角落,看看舞台对面的LED大屏直播打发时间,在追星这件事上,两岸似乎毫无隔阂,到场的仍是非常熟悉的林宥嘉、杨丞琳和陶喆这样的明星。
接近零点的时候,所有人都望着101的方向,齐声倒计数。与许多人做着同一件事,保持同样的频率和激动,这大概就是一起跨年的乐趣所在。随着最后一声倒数喊完,时针跨过零点,现场戛然而止,直到第一枚烟火从101进发出来,点亮了夜空。据台北101的设计师李祖原说,101的造型本来是从佛塔中的密檐塔中得来灵感。现在看来,层层向上收分形成的平台正好适合放烟火,当所有的平台同时发出烟火的时候,整个大楼好像燃烧起来了一样,变为一个流光四溢的宝塔,十分壮观。这也许就是101烟火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是一个放烟火的地点,它本身的形态与烟火融为—体。
烟火持续了3分多钟,结束后人群也开始慢慢退散,走出市政广场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一点多,街上依旧是熙熙攘攘的人,有的人坐在马路边聊天,有的人喝多了干脆躺在斑马线上不起来。台北政府贴心地将地铁运营的时间延长,也不用担心回不来旅馆。和同伴买了两碗Farmilymart的关东煮,顾不得形象开始坐在马路牙子上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不时有几辆救护车鸣笛驶过,开始还以为是出了车祸,后来才发现是将一些醉汉拉到医院。不过最令我感到震惊的是,是刚才举行过数十万人聚会的街道和广场,竟然干净得出奇,没有一个包装袋和空酒瓶,现场有很多义工,穿着橙色的马甲,身后拖着一个巨大的塑料垃圾袋,呼吁大家将垃圾扔到袋子里,而路人和游客也很自觉地照做。这在大陆确实难以想象,参加过几次音乐节,每次散场时草坪上都漂浮着各色垃圾和纸袋,民众的意识不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主办方也确有组织不到位之处,如果像台北这样组织义工流动收垃圾,情况定会有所改善。
离开台北时走得匆忙,快登机了才发现,微热山丘的凤梨酥没有买,太阳堂的太阳饼也没有买,九份芋圆来不及吃,忠孝东路也来不及走九遍,不过有什么关系呢,我用这些零散的片段,拼凑出了一个不同于电影和文字的台北,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台北。
去台湾看看的想法由来已久。没有去台湾之前,对台湾的印象大多来自于电影和文字,杨德昌的《一一》、钮承泽的《艋胛》、刘梓洁的《父后七日》、魏德圣的《海角七号》,从台北到宜兰,从垦丁到彰化,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电影和故事,台湾的文艺作品从来不脱离本土语境叙事,永远有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原乡情结深深打动着我。素来标榜自己是一个路上观察者,到一个新的城市,喜欢钻进街道和巷子里,用双脚丈量城市,这样的游历方式适合台北——因为台北是一个既新又旧的城市,这里鲜有宽阔的马路和高耸的摩天楼,低矮陈旧的民宅和曲折的小巷反而是城市的常态。明明是现代都市,却混杂着对“古早味”的迷恋,对传统的固执,大概就是这座城市吸引人的地方吧。
在艋胛认识老台北
冬季的12月下旬,终于来到台北,也许应了孟庭苇那首《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在台北的几天,大多时候都是阴雨绵绵,也因为这阴雨天气,整个台北显得更加萧索了,以至于同伴终于忍不住对我说,这就是台湾吗?跟我想象的不大一样呢,语气难掩失望。
其实也难怪,谁让我们住在台湾最老的万华区呢?台湾有“一府二鹿三艋胛”的说法,指的是台湾曾经三大著名的港市台南府城、彰化鹿港和台北艋胛。艋胛就是今天的万华区,算是台北发展得最早的区域了,万华区很大,其中也不乏像西门町这样繁华的商圈,不过时值跨年,各处的旅馆都价格高昂,为了经济只能托在台北读书的同学找了一家位置不大显眼的旅馆,位于华西街夜市附近。作为一个陆客,以前我只知道台北最有名的士林夜市,来了才知道,华西街夜市历史更加悠久,夜市内一家冰店就是百年字号了,甜品卖的却是出奇得便宜,一大碗综合冰也只要60新台币,类似由几代人传承下来的小吃店也比比皆是。夜市还有一条室内长廊,两边贩卖海鲜和蛇肉的饭店,也间或穿插几家按摩洗脚店或药材店,这里不大适合年轻的游客观光,也不像其他夜市那样热闹。第一次感受到台北人的温暖是在夜市某个档口买糯米肠的时候,我掏出一把刚换的台币,尚不能迅速分辨出每张的面额,胖胖的台北大婶好心地提醒我是红色的那一张,末了想想又说,还是给我500台币我给你换些零钱你方便买东西,虽只是一个小小举动,台北人的周到和热情却自然的体现出来。
华西街夜市对面是一座供奉观音和妈祖的龙山寺,寺里香火很旺,直到夜里八九点钟仍有络绎不绝的香客烧香求签。某次和一位做义工的台北阿伯聊天,他嘱咐我一定要去龙山寺求一卦姻缘,传说特别灵验,他和他的大陆老伴就是这样认识的,引得我跃跃欲试。龙山寺对面有个小公园,这里是流浪汉的聚集地,长期占据着公园的长椅,他们并不主动向路人乞讨,只是安静地坐在躺椅上。古老的龙山寺,让我认识到一个并不那么“小清新”,却真实鲜活的台北。
从迪化街到宝藏岩
台北不仅仅只有故宫博物院和“国父纪念馆”,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历史街区和传统聚落,游走在街巷之间,是一种更直观的体验台北人文和历史的方式。位于大稻埕商圈的迪化街曾是台北最古老的商业街,现在仍是台北人过年打货的地方,主要贩卖药材、海鲜糖果等年货。迪化街虽仅有800多米,却依次排列着从清朝、日本侵占时代、民国到近代四个时代的建筑,有闽南式的骑楼,也有巴洛克式的洋楼,简直就是一部浓缩的台北历史。街道狭窄,仅两个车道宽,由于缺少停车位,一个车道还常被各式车辆占据,行人只能在车流和骑楼中穿行,显得混乱而有生机。迪化街两旁的街屋也很有特色,纵深长达30多米,分为几进院落,有的店前面买茶具,后院就是另一家咖啡店了,颇有些“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自信。
迪化街也是台北市都市更新的一个成功案例。随着大稻埕码头的落没,迪化街已经不复昔日的繁华,加之许多房屋年久失修,许多业主想拆除建更高的楼,为了保护迪化街的历史建筑不被拆除,政府对当地业主采取了容积率转移的补偿措施,允许他们将自己应有的建设面积转卖给开发商获得一定的利益补偿,这种政策成功挽救了迪化街的建筑,走在街上,还时不时能看到某开放商打出收购容积率的横幅。为了给迪化街注入活力,台北还将迪化街的几栋公屋免费租给公益团体和高校举办展览和做艺术工作坊,位于迪化街1段上的uRSl27公店,原本就是一栋历史建筑,现在由淡江大学建筑系经营和管理,作为他们的学生作品和活动的展览空间。艺术工作室、展览空间与年货、药材夹杂在一起,毫无违和之处,这大概就是台北的过人之处,无处不文艺,无处不创新。
与迪化街处境相似的是一座叫做宝藏岩的村落,这个村落在台大后面的一座小山上,进入村落必须经过一座叫观音亭的佛寺,观音亭建在岩边,四面开敞,佛寺有着艳丽的红色柱廊和黄色琉璃屋面,最有特点是进入到内部后仰望天花板,会发现上面悬挂着无数个小小的观音莲座,数量之多足以令有密集恐惧症的人胆寒。穿过观音亭,沿着山坡拾级而上,就能看到一个依山而建、由铁皮和廉价建材组成的小村落,曾经的眷村,现在的宝藏岩国际艺术村。
宝藏岩的居民多为退役的国民党老兵,这些无家可归的人在政府默许的态度下,从河畔偷运建材搭建房屋,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违章眷村。宝藏岩本来面临被政府拆除的困境,在“文化部长”龙应台和一批学者的抗争下,最终得以艺术进场的方式得以保存,宝藏岩的文化地景和特殊时期的集体记忆是它得以留存的价值所在。某位台湾艺术家在他的诗中写道,“宝藏岩是台北都会的心房,几百年的历史沉积中吸纳了多元化的记忆。层层叠叠如燕巢,一个小屋象征一个灵魂。”改造后的宝藏岩基本维持了原有的违章村落的形态,只是被艺术家将窗框、栏杆扶手等漆上艳丽的色彩,或利用一些建筑废墟做艺术装置。我喜欢阅读挂在每家门前介绍该处居民的牌子,有家这样写道“刘家是宝藏岩第一家杂货店,居民卖完东西后会在附近的龙眼树下聊天……”简单朴素的文字,道出—个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即便是被我这般毫无关联的陌生人读到,依然十分感动。 在台北跨年
选择12月去台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去101参加跨年,高雄、台中、台南也都会举办各自的跨年晚会,不过台北零点101的烟火表演还是最令人期待的。到达跨年晚会举办地点市政府广场时,周边的几条街道已经是人山人海,一时间好像全台北的年轻人都集中在了这里。政府广场周边的街道已经提前管制禁止通车,很多人带了野餐垫铺在道路中央,三五成群地打牌喝酒,等着零点到来,这情形仿佛一场盛大的音乐节。不远处传来舞台嘈杂的乐声,我却因为事前功课没做足,转了好几条街道愣是找不到舞台所在地,等费尽力气穿过人海抵达政府广场时,只见得前面人头攒动,无法靠近,好在自己已经过了追星的年级,索性找了个人少的角落,看看舞台对面的LED大屏直播打发时间,在追星这件事上,两岸似乎毫无隔阂,到场的仍是非常熟悉的林宥嘉、杨丞琳和陶喆这样的明星。
接近零点的时候,所有人都望着101的方向,齐声倒计数。与许多人做着同一件事,保持同样的频率和激动,这大概就是一起跨年的乐趣所在。随着最后一声倒数喊完,时针跨过零点,现场戛然而止,直到第一枚烟火从101进发出来,点亮了夜空。据台北101的设计师李祖原说,101的造型本来是从佛塔中的密檐塔中得来灵感。现在看来,层层向上收分形成的平台正好适合放烟火,当所有的平台同时发出烟火的时候,整个大楼好像燃烧起来了一样,变为一个流光四溢的宝塔,十分壮观。这也许就是101烟火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是一个放烟火的地点,它本身的形态与烟火融为—体。
烟火持续了3分多钟,结束后人群也开始慢慢退散,走出市政广场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一点多,街上依旧是熙熙攘攘的人,有的人坐在马路边聊天,有的人喝多了干脆躺在斑马线上不起来。台北政府贴心地将地铁运营的时间延长,也不用担心回不来旅馆。和同伴买了两碗Farmilymart的关东煮,顾不得形象开始坐在马路牙子上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不时有几辆救护车鸣笛驶过,开始还以为是出了车祸,后来才发现是将一些醉汉拉到医院。不过最令我感到震惊的是,是刚才举行过数十万人聚会的街道和广场,竟然干净得出奇,没有一个包装袋和空酒瓶,现场有很多义工,穿着橙色的马甲,身后拖着一个巨大的塑料垃圾袋,呼吁大家将垃圾扔到袋子里,而路人和游客也很自觉地照做。这在大陆确实难以想象,参加过几次音乐节,每次散场时草坪上都漂浮着各色垃圾和纸袋,民众的意识不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主办方也确有组织不到位之处,如果像台北这样组织义工流动收垃圾,情况定会有所改善。
离开台北时走得匆忙,快登机了才发现,微热山丘的凤梨酥没有买,太阳堂的太阳饼也没有买,九份芋圆来不及吃,忠孝东路也来不及走九遍,不过有什么关系呢,我用这些零散的片段,拼凑出了一个不同于电影和文字的台北,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台北。